))其他的你也不要多想了——想也没用!”爸爸已经把话都说到这个份儿上了,元春还能说什么?只能顺着这个话茬,嘱咐几句“只以国事为重,暇时保养,切勿记念”。
以前总有人说元春在宫里不是特别得宠的一个。理由是省亲不是元春独有的优待。因为贾琏曾告诉凤姐:现今周贵人的父亲已在家里动了工了,修盖省亲别院呢。又有吴贵妃的父亲吴天佑家,也往城外踏看地方去了。——可见元春不是唯一一个得到省亲优待的妃子,可见她并不特别得宠云云。但我觉得并非如此。贾琏曾经详细介绍过皇帝给妃子省亲的原委:
如今当今贴体万人之心,世上至大莫如“孝”字,想来父母儿女之性,皆是一理,不是贵贱上分别的。当今自为日夜侍奉太上皇、皇太后,尚不能略尽孝意,因见宫里嫔妃才人等皆是入宫多年,抛离父母音容,岂有不思想之理?在儿女思想父母,是分所应当。想父母在家,若只管思念女儿,竟不能见,倘因此成疾致病,甚至死亡,皆由朕躬禁锢,不能使其遂天伦之愿,亦大伤天和之事。故启奏太上皇,皇太后,每月逢二六日期,准其椒房眷属入宫请候看视。于是太上皇、皇太后大喜,深赞当今至孝纯仁,体天格物。因此二位老圣人又下旨意,说椒房眷属入宫,未免有国体仪制,母女尚不能惬怀。竟大开方便之恩,特降谕诸椒房贵戚,除二六日入宫之恩外,凡有重宇别院之家,可以驻跸关防之外,不妨启请内廷鸾舆入其私第,庶可略尽骨肉私情,天伦中之至性。
表面上,皇帝是为了“贴体万人之心”,照顾宫里所有嫔妃才人。可是为什么以前就没有想起来呢?为什么偏偏在以孝著称的贾元春刚刚封妃之后就一下子想起来了呢?开这样的先例还是需要一些决心的,这其中,很难说没有元春小姐枕边风的作用。因为一个女人而修改一项制度,皇帝对元春真够另眼相看的了。当然,皇帝不会那么傻,只给元春破例,让天下人都笑他被一个女人迷昏了头;元春更不会那么傻,如果只有她有省亲的特权,那不是等于恃宠而骄、给自己树敌吗?所以,她必然要劝皇帝把妃子省亲和逢二六日期家属探视的事情制度化,惠及他人,雨露均沾,这样,大家都满意都安全。周贵人、吴贵妃家里都盖了别墅,可是大观园的规模似乎是特别大——有山有水有园林田舍,简直快赶上圆明园了。连元春自己都要“默默叹息奢华过费”,可见确实有些“逾制”。这一切,都暗示了元春的得宠。判词说得明白“榴花开处照宫闱”——元春就像一树火红热烈的石榴花,光彩映照六宫,给家族带来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盛况。她本人应该也很得意自己这种地位,所以是“喜荣华正好”。元春省亲夜点了一出“乞巧”,是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戏。脂批注:“伏元妃死”。这里明显是把元春比作了杨贵妃,她的死因可能跟杨贵妃颇为相像,就是都是在宠幸正盛时死去的。元妃为什么得宠呢?
贾府四春分别擅长琴棋书画四项雅技,元春擅长的是琴,她的贴身丫鬟名字就叫抱琴。她自幼由贾母教养,贾母是个音乐爱好者,对音乐和戏曲的欣赏颇有见地、品味不俗。想来元春也颇受影响。“琴者,禁也。”元春最后还真是进入了皇家禁地。不知这份音乐才华是否也为她取悦于皇帝增加了几分筹码。音乐之外,元春还喜欢诗歌,不过似乎水平不高,只是善于评论,跟李纨差不多。她在省亲夜给大观园的题诗:“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筑始成。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锡大观名。”看来水平也很一般。她自己也说:“我素乏捷才,且不长于吟咏,妹辈素所深知。今夜聊以塞责,不负斯景而已。”但是她非常喜欢看诗、评诗,特别要求姐妹兄弟们集体写诗,逢年过节也喜欢组织猜诗谜,可见确实是个狂热的文学爱好者。周汝昌老先生曾就此推断,她这样的人太浪漫风雅,在宫廷斗争中势必吃亏。我倒觉得周老此推论似乎过于武断,历史上爱诗歌的出色政治家很多,曹操也好,**也好,哪个不是浪漫风雅的出色政治家?元春爱诗,并不意味着她就一定是个单纯的书呆子、政治低能儿。
看她写的诗谜:能使妖魔胆尽催,身如束帛气如雷。这应该也暗示了她本人的政治魄力。她是王夫人的女儿,王熙凤的表姐。在她端庄娴淑的外表之外,也有着杀伐决断冷酷狡诈的另一面。她入宫时,宝玉只有四、五岁,封妃时,宝玉已经十二、三了。这八年多的宫中生活是她韬光养晦厚积薄发甚至忍辱负重的日子,没有人知道这些年她是怎么过来的,没有人知道一个文静乖巧的小女孩是如何成长为雍容华贵深藏不露的贤德妃的。“多少工夫筑始成”啊!然而她的亲人们关注的只是她成功的结果而不是背后的眼泪和辛酸。省亲时正是她当宠之时,一般的平庸女人只怕早就飘飘然忘乎所以了,可是她还保持着清醒的头脑,看见园内外如此豪华,就默默叹息奢华过费。看见牌坊上写“天仙宝境”四字,就觉得太张扬了,“忙命换省亲别墅四字”——可见此人精细谨慎。看见行宫大殿没有匾额,问起来,随侍太监跪启曰:“此系正殿,外臣未敢擅拟。”元春立刻“点头不语”。看来她是很满意家人的谦逊内敛行为的。多年的宫中生活让她明白为人臣的危险就在于过分张扬,要想保持现在的地位甚至更上一层楼,一定要懂得保持忠顺恭谨的态度。我曾说过元迎探惜四春,元春是春天般的个性,她积极进取,热衷于争名逐利,为家族获取荣耀,直到觉得“高处不胜寒”。虽然她的宫廷生活并不快乐,但是对她来说,为了家族争取荣耀已经成了一种惯性,甚至可能成了一种志趣。所以才会有“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的她。她给大观园题诗曰: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筑始成。这是说大观园,也是说她自己如今的地位和贾家如今的声势,是经过多少人多少代的努力积淀下来的。又说“天上人间诸景备”——这一句究竟还是透露了些许得意之色,跟原来牌坊上挂的“天仙宝境”其实是异曲同工的意思。元春心里还是很激动很得意的,她终于不辱使命,为家族赢得复兴走出了完美的第一步,如今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所谓东风,其实应该是说家族中的男性人才。回顾历朝历代外戚专权,哪个不是里应外合?武则天虽能干,还是要找侄子武三思作帮手,杨贵妃虽然据说是“看女却为门上楣”,但是也必定要有杨国忠这个好哥哥才行。但是如今的贾家子侄辈男子中实在没什么能提起来的人。贾敬是指望不上,贾赦是好事不干坏事做绝,贾政是个迂腐平庸的好好先生,贾珍是只图享受人品低劣,贾琏虽然是外务上不错,但能力和才学也有限。也许这就是贾元春为什么寄托了那么大希望给宝玉的原因吧?她深知君恩难测,自己得宠也许只是一时,如果自己完了,贾家也就完了,裙带关系未必能长久可靠,只有迅速扶植起贾家新生的政治力量才能真正重振家声。
此外,她一方面关心宝玉,一方面也在冷落贾环。也许这是受了她母亲的影响吧?在元宵节,元春看见贾环做的诗谜不好,就命令太监带话说:“三爷说的这个不通,娘娘也没猜,叫我带回问三爷是个什么。”结果“众人看了,大发一笑”,元春那样一个谨慎周到的精细人却这样做,摆明是给贾环没脸,其实贾环做的那个诗谜也不过是孩子气、市井气一些,元春自己猜不到,就说人家“不通”,实际还是不脱大房子女欺负排挤庶出子女的俗套。后来端午节,元妃又给家人送礼,礼单如下:
贾母:上等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二串,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香如意一个,玛瑙枕一个。
赦政、邢王夫人、薛姨妈:上等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二串,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香如意一个。
贾宝玉、薛宝钗:上等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二串,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
林黛玉、迎探惜春:上等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二串。
李纨、凤姐:两匹纱,两匹罗,两个香袋,两个锭子药。
其他人都没有礼物,就是说,荣国府里所有与元春有血缘关系的人中,只有贾环和贾琏没有礼物。贾琏毕竟已经成人了,而且娶了老婆做了官,没有礼物也说得过去,可是未成年的、作为元春同父异母亲弟弟的贾环过端午节也得不到姐姐的祝福就未免有点说不过去了。元春这样做,明显就是抬举宝玉,打压贾环。她知道贾环跟自己和自己的母亲都不会是一条心,而且如果宝玉将来要继承家业,贾环是最大的威胁。这一点,王夫人和赵姨娘各自也都意识到了,所以暗地互相算计对方。元春的送礼表现也是这种斗争的一次反映。抛开孝顺不提,元春对贾环的态度可以看出她并不是那么一味无条件尊老爱幼的模范闺女。她的爱心是有利益方面考虑的。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明白元春为什么支持宝玉与宝钗的婚姻了。
省亲之夜是元春第一次见到宝钗黛玉。书中写道:
贾妃见宝,林二人亦发比别姊妹不同,真是姣花软玉一般。因问:“宝玉为何不进见?”
——好一个“因问”!元春看到了这两个出色的小表妹,立刻就想到了宝玉弟弟的终身大事。看来,这是宝玉所有女性长辈的习惯性反应。估计贾母和王夫人也是早就在盘算这件事了,宝二***人选必定要出自此二人。
这一点,所有当事人心里都明白,包括钗黛二人。黛玉是很希望给元春留下好印象的,她也听说了元春好诗,所以也有“今夜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的计划。但是元春这次回来主要是为了欣赏宝玉弟弟的才华,对于其他人的才华并不看重,只命姐妹们各题一匾一咏。于是黛玉“倒不好违谕多作,只胡乱作一首五言律应景罢了。”黛玉因为觉得没劲,而且看元春的写诗水准也不高,所以“胡乱”做了一首,没有注意水平的发挥:“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这首诗实在不能代表林妹妹的最高水平,但在众姐妹中也算出色了。但是黛玉的诗句毕竟推敲不够,别红尘的仙境却有过往频的宫车,多不谐调,多煞风景!使得“何幸邀恩宠”一句倒有了隐约的讽意。其实要说写颂圣的高调诗,谁也写不过林妹妹,她完成了自己的作业,转身就替宝玉做了枪手,一首《杏帘在望》,把元春拍得喜不自胜,指为冠军诗。可是元春并不知道这诗是黛玉写的,她只是为宝玉高兴,而对黛玉的印象分,并没有增加。
宝钗相比之下要谨慎得多。“芳园筑向帝城西,华日祥云笼罩奇。高柳喜迁莺出谷,修篁时待凤来仪。文风已著宸游夕,孝化应隆归省时。睿藻仙才盈彩笔,自惭何敢再为辞?”——水平也不算她的最高境界,但是写得规规矩矩恭恭敬敬。最后还小小地拍了一下马屁,用“睿藻仙才”赞美凤藻宫尚书的文才。但是最后一句也隐约有些敬而远之的意思,体现出宝钗也不想在此炫耀太多才华的意思。不过,我想元春并未体会这隐约的弦外音。她还是觉得宝钗的话比黛玉中听。宝钗是个谨慎、善体上意的人,了解上级和长辈的心理,专拣人家爱听的说。而且忙不迭要把这个本事传给宝玉,把他诗中的“绿玉”改成“绿蜡”。说人家元春刚把“红香绿玉”改成“怡红快绿”,你怎么还写“绿玉春犹卷”呢?怎么这么没眼力价儿呢?于是宝玉赶紧谢她为一字师。说“从此后我只叫你师父,再不叫姐姐了。”宝钗也笑道:“还不快作上去,只管姐姐妹妹的。谁是你姐姐?那上头穿黄袍的才是你姐姐,你又认我这姐姐来了。”这是宝钗难得的一次与宝玉近乎打情骂俏的说笑,可见宝钗在得到宝玉肯定后的欣喜。
元春省亲这夜,两个暗恋着宝玉的女孩为了帮助宝玉都各出奇谋,表现各异,好看煞人!她们也给元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两个女孩的才貌是最出色的,但元春只能从她们中挑选一个做弟媳。元春后来在端午节时赏赐的礼物偏偏宝玉和宝钗的一样——这就是她的态度。元春选择宝钗的原因很多,虽然贾母倾向于黛玉,但是逢二、六日即可在宫中与母亲王夫人见面的元春还是受母亲的影响较大。王夫人不喜欢黛玉,一方面因为她的脾气和体质,另一方面,也是出于本能对不同性格和价值观的人的一种排斥,更何况宝玉被黛玉迷得那样神魂颠倒一会儿好一会儿恼一会儿病,做母亲的多半对此会心怀不满,何况是王夫人这样“平生最恨狐狸精”的人呢?
在元春这边,宝钗的美丽端庄、健康丰满、善解人意、才华出众也都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样一个人做弟媳固然是极好的,而且薛家也是四大家族之一。另一方面,我觉得她也考虑到了宝钗的待选身份。“近因今上崇尚诗礼,征采才能,降不世之隆恩,除聘选妃嫔外,在世宦名家之女,皆得亲名达部,以备选择,为宫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这是宝钗进京的原因。曾有人说,这不是选妃,而是给公主选陪读。其实“才人”本身就是唐朝一种低级别妃嫔的称谓,跟元春当初进宫做的那个“女史”应该是异曲同工。贾琏说“如今当今贴体万人之心。。。。。。见宫里嫔妃才人等皆是入宫多年,抛离父母音容,岂有不思想之理?在儿女思想父母,是分所应当。想父母在家,若只管思念女儿,竟不能见,倘因此成疾致病,甚至死亡,皆由朕躬禁锢,不能使其遂天伦之愿,亦大伤天和之事”,呵呵,这皇帝也真是矛盾,一方面觉得大伤天和,一方面又不断“征采才能充为才人赞善之职”。真是又想做婊子又想立贞节牌坊。皇帝对才女的喜爱,元春是十分了解的,她自己是怎么才选凤藻宫的?宝钗这样艳冠群芳才艺出众的女孩进了宫会是怎样的结果,元春应该是非常清楚的。为了自己的固宠,也为了母亲的满意和弟弟的幸福,元春必须要有所选择。我想宝钗自己虽然有青云之志,她那个老实没主意的母亲可未必这么想,薛家已经衰败了,儿子那么不可靠,女儿是最贴心的,要是也进了宫不得见面,她这后半辈子可怎么过?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嫁给宝玉,一方面符合和尚说的金玉良缘,另一方面,贾家也有权有势比较可靠,宝玉人品也好,宝钗以后也可以见面,这是多好个事!王夫人与薛姨妈,八成是一拍即合。她们都会恳求元春想办法取消宝钗的选秀资格——这才是宝钗后文再未提起选秀的真正原因。
可是又有人质疑了,清朝选秀机制那样严苛,元春哪里有那么大能耐做手脚呢?首先,虽然《红楼梦》的故事有很多细节是在说明清,但是背景却被放在唐朝。书里把京城叫做长安,又说太监来自大明宫。可见,作者在很多方面参考的是唐朝的情况。关于唐朝皇帝的选民女,白居易有一首《上阳白发人》写道: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皆云入内便承恩,脸似芙蓉胸似玉。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妒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可见,唐朝时象杨贵妃那样的宠妃权势是很大的,一旦她看到“脸似芙蓉胸似玉”的美人,就会“妒令潜配”,“一生空房”,皇帝都不见得知道。元春未必能有那么大的权力和那么狠的心肠,但是买通相关官员太监,令宝钗落选,最后花落贾家应该不是难事。何况这是对方方面面都有利的事情,而且元春正在得宠,这点小事也构不成大罪。但是等到后来贾家倒台时,这个旧账如果被翻出来倒是又一场灾难。。。。。。
记得有人曾经说,元妃在宫内并不很得宠,原因在于凤姐贾琏曾不得不给六都宫太监夏守忠和周太监行贿,如果元春正当宠,何必拍太监马屁?我倒觉得妃子家人拍太监马屁没什么不正常。太监在宫廷里虽然是奴仆的地位,但是有很大的能量。他们常伴皇帝身边,一言可定兴亡。尤其是皇帝身边的太监,皇帝在行幸妃子时有时也会考虑他们的意见,比如他们会告诉皇帝“某位娘娘最近身体欠安,某位最近容光焕发等等”。他们还是宫内各种小道消息和八卦丑闻的传播者与制造者。所以自古以来,从没有哪位妃子有胆量真正得罪当权的大太监。
此外,凤姐曾做过一个奇怪的梦:“昨晚上忽然作了一个梦,说来也可笑,梦见一个人,虽然面善,却又不知名姓,找我;问他作什么,他说娘娘打发他来要一百匹锦,我问他是那一位娘娘,他说的又不是咱们家的娘娘,我就不肯给他,他就上来夺。正夺着,就醒了。”——这个梦被很多红学家解释为元春地位岌岌可危的征兆。我倒觉得元春未必失宠,判词说她是在喜荣华正好的时候,恨无常又到的。可见,死亡是她失败的真正原因,而不是失宠。有一位娘娘来夺贾家的锦,可能意味着确实有妃子与元春争宠,但未必是势均力敌的妃子。当然,不能排除有小人暗中使阴谋诡计陷害元春的可能。曹公把元春比作盛开的石榴花,红艳照人,炙手可热,光彩映照整个宫闱。可惜石榴最大的意义不在开花,而在结果,多子的石榴本身就是旺盛生殖力的象征。可惜元春这株石榴只开花,没来得及结果就香销玉殒了,没有给贾家和自己留下任何王牌与希望。
那么元春究竟是怎么死的呢?“望家乡,路远山高”——看来她不是死在京城。那么作为贵妃的她怎么会离开京城的呢?前文说过,元春的死因可能跟杨贵妃非常相似。此外,林黛玉还做过一首关于虞姬的诗,据说就是写元妃之死:肠断乌骓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
黥就是黥布,他是项羽部将,降汉后随刘邦破楚,最后因谋反被刘邦所杀。彭就是彭越,他最初起兵于巨野泽,曾助刘邦击昌邑,归汉后封梁王。因被告发谋反,刘邦先降其为庶人,后诛而醢之,以其肉酱遍赐诸侯。林黛玉的诗意思是:四面楚歌的情势下,项羽的乌骓马在夜风里哀号,虞姬幽怨地望着自己的丈夫,最后在楚帐中饮剑自尽,这个选择是正确明智的,如果她偷生投敌,最终也只会落得黥布和彭越那样的下场。其实历史上的虞姬并没有投降汉军的可能,黛玉的诗这样写,多半还是曹公的安排,目的是为了暗示元妃的命运。
虞姬和杨妃虽然属于不同朝代,但都是在丈夫政治失败时自杀的。可能元妃是随皇帝出征(或者狩猎等),离开了京城。其间遭遇战乱,两军对峙,皇帝打算牺牲她,将她送给敌方而保全自己。而她也早已料到一入敌手必将惨死或遭非人之辱,于是自尽身亡。这个死亡非常突然,是在元春喜荣华正好时,恨无常又到的。也许头一天皇帝还对她柔情蜜意作出种种浪漫荣华的承诺,谁知这些承诺转瞬便成泡影。死亡才让元春真正大彻大悟,于是“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到底是孝女啊,都做了鬼了,还那么孝顺)“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啊,需要退步抽身早”。关于退步抽身的真正含义,争论很多,也许是元春提醒父辈们,他们所进行的某个政治计划是非常危险的,必须尽快脱身;也可能只是想说君恩难测,皇帝残忍不念旧情,贾家应该尽快撤离官场这个是非之地,回乡去过平淡安全的田园生活。从这几句判词可以肯定的是,元春死得很突然,而且她死时,贾家还没有一败涂地,还有“退步抽身”的可能。此外,还可以注意到,元春托梦只给了父母,而没有向最疼爱她的祖母告别,这说明贾母当时很可能已经过世了。只有贾母已逝,元春才可能赐婚宝玉宝钗,而黛玉,则正如紫鹃预言的那样,老太太一死,就“由着人家欺负去了”,最后泪尽而逝。可见,贾母亡,宝玉订婚,元妃薨——这个次序是一定的。
元春的死,是贾家正式败亡的开始,此后的贾家肯定是一发不可收地走下坡路,直到一败涂地。元春生前为贾家经营筹划,至死还在为家族担忧、托梦,可以说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而这一切的努力,终究付之流水。她的牺牲和努力终于变得毫无意义,她死去的时候,朝思暮想的家人都不在身边,当然,就算在身边,八成也是无能为力的。而在她死后,她家人的伤心多半也不仅仅是为了失去一个好女儿,更多还是为了失去一个大靠山吧?即使是这样的伤心也维持不了很久,因为他们马上就自顾不暇了——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
元春生在大年初一,按理说,是个好日子,可是作为一个女人,她的一生并不快乐,没有爱情和亲情的陪伴,只有泡影一样的虚荣和华丽,之后便是陈尸于白骨累累的沙场。兴儿评价元春说“但凡不好,也没这段大福了”,现在听来,此言是何等的讽刺!元春的一生真的像个鞭炮,红火绚丽,热闹精彩,可是只有一瞬。“走过了一长串的从前,好象看了一场一场的烟火表演,绚丽迷乱耀眼短暂,还来不及叹息的时候便已走得遥远”。时间一年年过去,大观园荒成废墟,凤藻宫则换上了新主人,相似的剧情重复上演。只有宫门前那树火红的石榴花依然如旧,在盛夏薰然的南风里微笑摇曳。
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