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士子
作者:水叶子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844

))

唐明所说的这一句,本是出自《论语•泰伯》篇中的话语,意思是读书人肩负着治平天下的重任,责任既重而路途遥远,因此不能不刚强而有毅力。这柳随风是自小读书之人,焉能不知道这其中的勉励之意?失仪冲撞使君车驾,节帅大人不仅不加怪罪,反而如此温言劝勉,只使这名长久失意的孤贫士子只觉心中一暖,顿时就红了眼圈儿。

柳随风的这番表现倒也不出唐明意料之外,无论古代还是现代,身处困境中的人都是最重“知遇”二字,他这番表现,倒也是题中应有之意。更让唐老爷得意的是,他自己今天这几句话说的还真是得体,尤其是那最后一句“子曾经曰”,更是显的分外出彩,由此,他不由得心神出窍,分外感谢后世那个总是强逼着自己背诵文学原典的导师来。

“学生定然谨记使君大人教诲,这便回家悬梁刺股以学,来日若真有登科之望,全系大人成全!”,柳随风顿了一顿,见唐明再无话说,便躬身一礼后,转身欲去,只是衫角飘动之间,后衣摆上那几个刺眼的补丁分外明显。

唐人科考录取名额极少,考卷不糊名,考前又最讲干谒、行卷等等,简而言之,若是没有显贵援手,纵然才高如孟浩然,也只能黯然落第,尤其是安史乱后,这种科场中的不公更是愈演愈烈,所谓“贡举猥滥,势门子弟,交相酬酢,寒门俊造,十弃六七”正是其真实写照。看到刘景文那满脸菜色的面容,褴褛的衣服,此时对他大有好感的唐节度使终究不忍心看他在一条没有前途的道路上走下去。略一犹豫后开口道:“若午后有暇,你可往郡守府一行,本使更有事分说。”

正背转身要去的刘景文忽听这话,似是长出了一口气,身子微微颤了一颤,嘴角也诡异的露出一丝莫名的笑意,只是这笑意实在太短也太浅,等他转过身子时,已是全无异常道:“敢不遵使君之命!”。

又对着刘景文微微一笑后,摸了光头一把的唐节度才满意的转身上车,辚辚声起,车驾继续向沧州军营而去。〈若有书友对唐代科举考试感兴趣,可参考叶子前作《龙游大唐之贞元记事》,此书前两卷对这一点交代比较清楚,文字倒也还清丽可读,有兴趣不妨移步一观!〉

经过这段小插曲后,唐老爷的心情倒是好了许多,还在沧州军营门口,他就吩咐车夫吁停了轩车,独自一人迈步向营内走去。

其时离朝食未久,军士们都在校场操练,是以占地广大的营房区内一片寂静。这些营房虽然还是以土夯成,但胜在空间广大,加上又是统一修缮,看上去就分外整齐划一,别有一番整齐雄壮的美感。看到眼前的这一切,又让唐节度大人心情好了不少。这比之他初来时看到的营房,不知要强过多少倍去。

唐初以武勇定鼎天下,是以武将地位极高,李靖、尉迟敬德这些人莫不是闻名天下,而后贞观中期之后,大唐解除了来自东突厥的威胁后,太宗皇帝就有意识的消除武将的影响,此后百年由初兴到极盛,大唐因再无外来威胁,是以武人地位愈低,连汉将也不得主持方面,统领大军,更何况那些待遇极低的低级军士?吃的是糙米咸菜,住的也是——在唐明眼中看来——与牛棚无异。

“看来当初以工代赈,让那些乱民来修军营倒的确是个英明的决策”,抄着手逛荡了一圈,看着整洁干净的营房,唐明隐隐找到了后世自己在军营中的感觉,一时不免心中得意的自夸道。

出了营房区,远远的站在校场边缘看了看军士们操练,开始时他还对那变化翻覆的“一字长蛇、二龙出水、三山天地……”等阵法有些兴趣,只是新鲜劲儿一过,对这些古代练军方法既不懂,也没什么兴趣的节度使大人就毫不迟疑的向偏处一侧的聚将堂走去。

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