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运筹帷幄
作者:水煮沉浮724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4196

接下来的日子里,商远便迅速确认了这块空地是属于街道企业所有。。

就带着父母来到了街道办事处,看到主任苏建中的办公室们小小的敞着一条缝,他敲了敲门,得到应允便进入了,里面只有苏建中一人,此时手头正拿着报纸在那悠闲的看着。

“小商,你可不称职啊,一直都不来我这里。”看到商远进来,苏建中友好的开着玩笑,自从知道了商远是蔡书记拉过来的人,虽然平时两人接触还不是很多,但是苏建中对他一直都算是很照顾的。

“苏主任,给你介绍两位打算回乡发展的商人。”商远指着后面的父母说道。

“哦,小商你倒是偷偷的去联系外商来投资来了?”听到商远的话,苏建中也不好再坐在位置上,站了起来。

“这位男士名叫商潜,也就是我爸,女士叫黄玉,我老妈!”看到苏建中的表现,商远也和他开起了不算过头的玩笑。简单的介绍完了,他赶紧道:“他们可不是来看我表现的,以前我爸妈都在外地做生意,现在是打算回来投资发展的。我就回避了,到时候具体的苏主任您和他们谈。”

“小商,你可没有说起过你爸妈是在外面做生意的啊?”苏建中站起来迎了出来,随后握着商潜的手说道:“欢迎回来投资!小商你也不用出去了,又没有什么好回避的,我们谈的可都是正事。”

和街道主任见面,因为涉及到自己的家人,剩下的事商远本不该在场,所以回避是比较合理的处理方式。但是在苏建中的坚持下,商远也没有走开。

“苏主任,今天来也就是大概来了解下情况,然后我们的初步思路和你沟通一下。”商潜的脸上始终带着诚恳的微笑,对这个商远的直接上司,他们还是要多加接触的。虽然看出苏建中还是个比较实在的人,但是今天只是初次见面,也不可能直接就一下子交底的。

此时秘书不在,所以商远主动担当起了端茶倒水敬烟的任务。几人在沙发上坐定后,商潜先是大概和苏建中描述了下自己回乡后的打算,然后例举了外省发达城市相关方面的成功。虽然此时的中国,类似的行业全部都还在起步中,但是那些集中型的商城对区域经济的刺激作用还是显而易见的。

苏建中也不是没有见过世面的人,对这样的大型企业入驻也是充满期待,听完了商潜的描述,他感慨道:“看到省城的引进模式,我当时可是羡慕不已,虽然我们长兴不大,但是我之前一直期待有国外的大公司能够入驻我们长兴,只是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切入点。既然你们有这样的规划,那我这里肯定给你们最大的支持。”长兴街道政府的很多事,苏建中只需要和区政府知会一声,剩下的都是有权利拍板的。

“我们届时也是希望能够多和街道这边还有区政府这边多多合作,我们也在外多年,一直想着怎么样能够为自己家乡做点贡献,当然也是为自己的后半生找个稳定的事业来维护,不过这都还是在我儿子的提醒下才想到的。”商潜感慨着。

“小商可是个不错的年轻人,听所里的人说起,虽然年纪不大,但是威信已经有了,无论是办案能力还是为人处世,可都是相当不错的。”苏建中称赞着商远。

“这孩子,从小都是靠自己的,所以比较早的自立生活了。以后工作上,还得苏主任多多照顾啊!”黄玉一直坐在角落里没有发言,直到说道儿子,她才插了进来。

“小商的脑子聪明好使,现在街道和开发区那边的发展,其实也处于一个瓶颈中,只要商远你想做点事,提出来就是,我调动全力配合你去做。”此时的苏建中,也是将商远当做了政治生涯的一个转折,一个有关系,有思想,有干劲的年轻干部,他的成绩多少会有一部分算到他的领导头上的。

此时的华夏大地,经历了金融危机之后,虽然不能说处于大步倒退的境地,但是大病初愈的颓势还是显露无疑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各地都在寻求转变之路,而规模化,集团化的企业引进自然是谁都愿意的。而如果找不到这样的企业,那么,能够有希望看到自己本地的企业向着这样的道路迈进,他们同样全力支持。

能够找到新的发展模式,只要能够刺激当地的经济,苏建中自然是举双手赞成。

商潜和黄玉接触了苏建中后,由于互相之间年龄相仿,沟通的也还算顺畅,苏建中是个想做事的人,可惜年纪大了些,不然的话,他的政治前途该不至于到此止步。

随后的日子里,商潜一边逐步完善了商远那个比较粗略的计划,然后通过苏建中联系到了场地的拥有者,在经过一轮讨价还价之后,在苏建中的帮助下,以相对的低价拿下了那块地面。

在苏建中看来,对于这样的大动作而言,如果前期对商潜的资金影响太大,必定会使得他在之后的操作中顾此失彼,无法达到真正想要达到的目标。

而商远作为蔡书记看好的年轻干部,不管商家和蔡书记那边是否有关系,能多照顾点,尤其是在办实事上给予商远便利,谁都无话可说的。

商远虽然在整体规划上思路比较清晰,但是涉及到实际的操作,毕竟没有亲身经历过,所以,他为家里铺好了路之后,后面的事情也没有去插手。

他父母那么多年的经验,毕竟不是白混的。

商远的父母回剡州,并没有带回来以前那些得力的助手,毕竟那边的生意虽然已经转手,但是暂时还离不开那些人的帮忙。

所以,接下来的日子里,商潜和黄玉陷入了真正的忙碌之中。

远柯和他父母,王奕和他的父母,商远和他的父母,所有涉及到的人员,都坐在了一起。规划这个在之后影响了整个剡州的事业。

在这其中,王奕的压力是最大的。

商远的父母主要经历在于前期的谈判,沟通,和建成之后整体物业方面的管理。

远柯要做的,主要是将原先家中已经上手的大型非标超的模式转化到标准化超市的运营中来,其中的难点在于远柯没有接触过如此大规模的经营,对人员的需求和整体的规划经验不足。而他家的物流体系,本身就已经能够承受比较大的运输,他们现在的当务之急,反而是将手头的那一批几千平方的超市逐渐转移,分散经营。

而王奕,虽然志向足够远大,但是,毕竟这方面实际上还是个空白。虽说之前的他已经去相关行业做了大规模的调查,甚至进去亲自适应了一段时间。但是一个庞大的企业不是靠短时间的了解,就能了解其中的精髓的,所以,王奕实际上在这一块上还是个新手。

而摆在他面前可以准备的时间寥寥无几,在打通了所有关节之后,联系好了市内最好的建筑公司,现在的那块空地已经开始动工兴建。

以现在剡州名闻国内的建筑实力,全部建好所花的时间不会特别的长久,所以,王奕要做的是进一步给自己充电,同时需要去省城或者国内其他地方招一些专业的人员来操作这个具体的事情。

此时的国内,CO的概念还不流行,去哪里寻找合适的人才,如何去和这些人才接触,以怎样的手段去挖掘人才,拿什么去吸引人家加盟?一大堆迫在眉睫的问题都摆在了王奕的面前。

只有当一大堆问题真正的显露出来,才知道做件事情的不易,商远家还有远柯家还有王奕家都算是有了些家底。所以,此刻的他们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的。

目前为止,这三家是出资金额最大的,所以三家聚在一起商讨的也是最多。

其实,真正开始运营之后,三家之间其实互不相干,除了商家会和两家有些业务上的来往,远柯和王奕之间的关联性并不大。所以大家的讨论更多的集中在整体规划上,对细节的讨论,反而是各管各的。

三家之间的每一次商讨,都能将本子写的满满的。

在互相的沟通之后,远柯家原本就完善的商超体系也迎来了新的挑战,而王奕,则是在不断的充电中开始迎来人生中的第一个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