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兴趣决定头脑
作者:水煮沉浮724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4000

之前的商远,也许是因为和父母怄气才选择了警察学院,也许是因为没有意识到自己骨子里也许流淌着商人的血液,也许是参加了工作后,对事业的专注度而让他无暇顾及到其他的东西。.

所以,他一直没有想到,这一次和这帮商人亲戚朋友的深度接触,竟然唤醒了他脑海深处对于经济的兴趣。

对中国经济的了解,以前的他,更多的是通过切身感受来体会的。

而在和父母还有主任苏建中的深入沟通过后,他才发现,实际上,自己对这一块的了解还很粗浅。

反应在实际中的问题则是,商远知道一年多前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对国内经济造成了重创,却并不清楚为什么在同样的危机下,亚洲各国所遭遇的境况截然不同。

自从78年的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发展历经四个周期的波动,波动理论的依据是什么,历史参考又有哪些。

此时的商远带着无数的疑问,正躲在剡州新华书店的某个角落里。这个市内书籍最为齐全的地方,成为了商远恶补经济知识的最佳场所。

书中的理论都是针对全国或者某个地域特色鲜明的地区的,结合市里的经济发展,如果说书中所讲的宏观调控与商远此时的思维境界相差太远,那么他此时手中捧着的两本书:《论产业结构调整和改善》与《经济生活中市场机制建立》则与此时的剡州经济,或者说对他了解长兴经济的历程受益极大。

书中自有黄金屋,对此时的商远来说,这两本书里,所讲述的东西,很多都是他从未看过或去深入思考过的。

这已经是他连续第天下班后泡在这里了,他不喜欢将书买回家看,因为一旦付了钱之后,商远会习惯性的将书遗忘在角落里。而在书店,由于每天9点准时关门的特性,使得他心里有种压迫感,更容易让他集中精神,全力投入到对知识的汲取中去。

商远专心致志的在那里看着书,直到作为警察的直觉提醒他背后有人,猛然回头间,却看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身影。

“王艳?”商远疑惑的道。当然这个疑惑不是在怀疑面前人的真实性,而是奇怪这个时刻她怎么会出现在这里。

“商远,你怎么在这里看书啊?”这个时代的新华书店,实际上还没有读者在店里看书的习惯,王艳已经出现了很长时间,而商远对此却无所察觉,她对商远看的书自然是有些好奇的。

“在看什么书这么入迷啊?”之前还站的远远的她走进问道。

直到看到书名,对经济管理类知识更为了解的她才笑着道:“你不是警察吗?怎么看起这个来了,难道是做的不好,把你给换到别的岗位去了?”经过几次接触,两人之间已经比较熟络。

在王艳的注视下,商远有些不好意思的合上了书,随后说道,“不是以后逐渐会有经济类的工作要做,所以为了给长兴的发展出点力,我总得多补补知识吧。”

“恩,果然还是个好学的人。”王艳捂着嘴想笑又没有笑出来。

“你呢,怎么有闲来逛书店啊?”商远确实没有想到在这样的场合会遇到她。

“我是来买书的啊,我可不像你,买书的钱都舍不得花,要不,姐姐帮你把钱付了,你就拿回去看吧!”王艳没说完就兀自笑了起来。

王艳此时的手上没有拿书,所以商远并不知道她买的是什么类型的,言情小说?或者是养生类的书?抑或是来买时下开始流行的女性杂志?当然,这些疑问他并没有问出口,而随后他也知道了结果。

《“错位经营”开茶馆》,商远看了看王艳手中的书,问道,“你还要学经营?你就自己能养活自己就行了,你老爸也不指望你这点钱。”

“这本书要不要见你看看?”王艳晃了晃手中的书,却没有真的给商远。

“我看了有什么用,我又没有时间去经营茶馆。”商远倒是直接的给拒绝了。

两人间陷入了短暂的沉寂,为了打破尴尬,商远问道,“你开茶馆的目的是什么?”

“我?当然不是为了赚钱,起初的目的只是因为想给自己和朋友之间创造一个交流的平台。几年前的剡州,你很难找出一个可以让朋友们坐下来聊天的好场所。”王艳解释着。

“那怎么会是想到开茶馆呢?”商远扮演着好学的学生。

“我爸一直以来都很喜欢喝茶,而我在他的影响下,从小对这一道也挺感兴趣的,也许你觉得女的中意茶道比较少见,但是事实便是如此。你应该知道,我父亲和市内最大的制茶企业有些关系,可以保证做好的货源供应,所以,一时兴起,就拾掇了这么一个茶馆。”

商远的表现,似乎也激起了王艳继续解说的兴致。

“你该知道,茶馆经营走的是高端路线。由于我这里都是采取的市内最好的龙井,所以,一壶茶的价格可不便宜。当时开出来的时候,市内就唯独我一家茶馆,根本就没有竞争,又不担心供货问题,所以就这么一路坚持了下来。”

“那不是挺好的,为什么你现在还需要买这样的书看?”

当商远再次问道这个问题的时候,王艳将书摆在了他的面前,“你看看,这本书是谁写的?”

商远看书倒还真是没有看署名的习惯,在他的提醒下,竟然发现那书上的名字:王艳!

似乎是对商远的愕然有些不满,王艳看上去有些气愤的说道,“你们男的其实最大的毛病就是自大,而且往往看不起女人。我的茶馆成功之后,市内一下子涌现了不少家类似的,同质竞争是国人最喜欢做的事,原本就是僧多粥少的市场,经不起这样的恶性竞争。虽然因为我的茶源最好,所以一直处在最尖端,那些老顾客都不会被其他茶馆吸引。但是,光吃老本是不行的,我也是一边经营一边摸索,将自己的经验写了下来,被我在出版社的同学看到了,就帮忙着出版了。”

为了弥补之前自己态度上的问题,商远当着王艳的面翻看着这本书。

同质竞争确实是国内最大的习惯,如果说集中型市场本身就是也是一种同质竞争的另类表现的话,那么,在开发区的同质竞争,企业的同质竞争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更加的多。

王艳的话语,对商远潜意识里的思考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在商远大概的看了会后,王艳继续道:“如果几个茶馆间卖的都是茶水,但是我的店里的茶水品质最好,你作为顾客会怎么选择?”

商远自然的说道:“当然是选择去质量最好的那家店。”

“那么现在质量大家都已经很接近了,我们又靠什么取胜?”在看到商远思考的摸样后,她继续说着:“老式茶馆作为传承千年的商业模式,它的经营靠的是将茶和文化的有机结合。而现在的茶馆在与时俱进,面对的消费人群也是相对高端的商务人群,所以,这就是我写这本书时考虑到的特色经营,错位经营的目的所在。茶源、地段、文化还有服务一个都不能少!”

王艳的这段话,让商远有些豁然开朗的滋味。时间在两人间的交谈中悄然流逝,书店也到了打烊的时间。

相伴出来,告别后,王艳坐入了停在门口的车子里,驾驶位上,一个强壮的青年充当着她的保镖兼司机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