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沉默与失落
作者:白色的浪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705

屋子里的人都在沉默着,只有微微的叹息声和王以求喉咙中发出的哮喘声音,王以求的喉咙里好像有口痰老是咳不出来,让人难受。。杨泽看着王以求,他蹲在屋子的一个角落,眼神在满脸皱纹中看不清楚是闭着还是注视什么。中年丧子,人生之大不幸。所有的人都在沉默着,年复一年的体力劳动退化了他们的口舌,他们表达善意和关切的思想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杵在屋里,就像失去了自己的亲人一样,看着有什么可以帮的忙,或者可以干些什么活……

杨泽默默的走出了王以求的房间、院舍、他远离了这个仿佛盛产悲哀的地方以躲避这一切,压抑沉闷仿佛是这里的代名词,而它的实质则叫做:痛苦。

所有的语言此刻都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一个老鳏夫在这个下午失去了自己唯一的一个儿子——一个傻子失去了他从来没有尽到过职责的父亲——一个疯子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天空依然晴朗,阳光仍然温暖。

杨泽缓缓的走过了鸟雀乱飞的麦场,他在这里伫立了一会儿。像是默哀,又像是回忆。

三三两两的村民到王以求家里来了或者去了,人们能够做的,仿佛也只能如此。剩下的,就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了。杨泽忽然的就出了一身的汗,眼睛有种眩晕的感觉,他飞快的回到家,对着水管灌了一肚子凉水,然后就把自己扔到床上,一动不动。

接下来的几天,杨泽显得格外的沉静。杨泽的父母在当天晚上回到家知道了王博大的情况以后去王以求家里坐了半夜。

……后来王以求把自己儿子的骨灰在一个微雨的清晨埋到了自家后山地里的山崖下。没有墓碑,没有标记,王博大在这个世上就这样的消失了。

再后来在公路上杨泽几次看到王宝儿精赤着肥嘟嘟的身子在追逐着什么,是什么呢?他就这么不厌其烦的跑着,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他父亲的死好像与他无关。他仿佛只能这样一直的跑下去,无休无止。

杨泽这段时间有时候会在晚上和王仪琳一起回家,更多的时间则选择了独行。他原本就是一个喜欢孤独的人,这样回归到从前的日子也没什么。原因是新来的音乐何老师也住在镇政府的大院里,那是临时的一间宿舍。原本在学校里给何老师分了一间的,最后不知怎么她就住到了镇里。学校里的房屋是砖瓦式的,而镇里的,则是集资楼。和王仪琳在一起的时间里说话的往往是王仪琳,杨泽渐渐变的沉默起来。王仪琳并没有觉察到这些,有时候处在某种状态之下的人对环境和周围人的反应是会有所迟钝的。比如说忽如其来的爱情、或者厚重的友谊?王仪琳很快乐。

有时候快乐是不需要理由的,正逢花季的岁月,原本就应该这样,杨泽的寡言让王仪琳欣喜的感到杨泽是一个很有耐心的听众,于是她就给这个听众讲了很多自己这么多年以来经历的或者是别人经历的有趣和无趣的事情。有人倾听自己的感觉真好,这种感觉会让人满足,兴奋而充实。离别时的依恋渐渐的多了一些,杨泽的脸上总是一副微笑的样子,王仪琳其实有时会很想听到杨泽嘴里说出一些往日的玩笑话,只是他变得有些吝啬于语言。何老师有时会和他们同行,她会时不时的插话,问王仪琳和杨泽一些问题,或是回答着一些提问,在她的心里认为,王仪琳和杨泽是迟早会走到一起的。

同窗继而相伴一生,这是多么美好的一个憧憬。

何凝在刚来的那天已经领略了杨泽的不同寻常,所以对这个男孩子表现出来的成熟和渊博并没有过多的惊讶,只是有时候在自己说出了一些比较晦涩难懂的话题时杨泽表现的理解和贯通让她对这个“孩子”加深了印记。在她的眼里,虽然自己比他们大了也只是三四岁的摸样,但是自己毕竟已经踏入了社会,所以,这还是有区别的,如果自己现在仍在就读,那么类如幼儿园的小朋友见到自己会喊自己“姐姐”,而现在呢,他们会称呼自己为“阿姨”。一点点身份的转移就会带动思维方式的不同。

有几次何凝都注意到了杨泽的眼睛看着自己时在黑夜里闪着睿智——是很不同——和一丝温情,但是她没有过多的思考,她把这当成了一个学生对于老师的尊敬和崇拜。秋夜有时侯就似暖春的夜晚,由于有了青春十足无忧无虑的王仪琳和少年老成善解人意的杨泽,致使何凝感觉到自己在这个学校的实习,也许将是一个很美好的经历。于是她将刚来时的那些个忐忑和严阵以待渐渐的收拾起来,何凝已经融入了自己的角色,恢复了一些属于少女应有的曼妙和轻松。于是三人的夜晚,变得笑声多了些。

也许是在心底逃避着什么。自从王博大死后杨泽就没有再到打麦场锻炼过身体。和王博大亦师亦友的感情困扰着杨泽。许多的片段在脑海里不断地翻滚升腾,所以杨泽的晚上睡眠更加的容易醒来:可能是因为外面大路上的一声车鸣,也可能是因为屋顶上哪家的夜猫求偶的嚎叫,更可能是因为梦魇似地一个想法,夜半三更坐在床上看着屋子发呆,盯着时钟不知疲惫的一圈圈环绕着一个点转悠。

夜已央,人未眠。镇政府的办公楼里总是有那么一两个窗户的灯光彻夜不熄。也许有人和自己一样被什么事情所牵动。这个世界之大,总有那么几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在某个时间和地段是重合的吧。

知微亭在公路北边的一个小岭上,据说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相传是王莽所建。只是年代久远,在百年前本地一个县老爷重修后再也没人管理过。有一条小石阶沿岭而上,周遭没有什么树木,只有矮矮的荒草。杨泽今天又故地重游的来到了这里。

(请大家不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