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老套的搭茬
作者:白色的浪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677

(推荐好友美文:《名泽心龄》,文笔比白色的浪写的好多了,大家去踩他几脚!)

幼时的冬日里杨泽曾经到知微亭这一块山地玩耍过,见到过有和自己相同年纪的孩童在此放火烧山。岁数大了到很少去了——这个念头让杨泽困惑了一段时间,怎么一个不小心就“岁数大了”?但有时真的就觉得自己有些苍老。

疲惫的,大多时是从我们的内心开始,而在身体外形上找不到一点的蛛丝马迹。

因为在这里山下公路上的人远远的一眼就可以看到自己,这被人注视的感觉是杨泽所不喜的。谁又会想要找个没人的地方想些事情不料却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呢。不知道当初王莽修建这个亭子是做什么用的,是为了观察环境,还是想让人们更加的注意自己。他当初是来默默隐居还是来伺机而动的。奇怪的人。

杨泽缓缓的沿着小石板铺成的路往岭上跑着,心里想着这个千古之谜。一夜的秋霜,石板上灰白一片,路边的草上也有着清露,到了知微亭里,亭顶的盖子已经不能完全的遮风避雨了,开着豁子露着嘴,使人一眼就可以望见头顶的天空。几个石柱子上刻满了“某某到此一游”的豪言壮语,好叫后来人得知前人踏遍青山的不易。杨泽打量着这亭子里的一切,活动着身体,继而放眼往岭的周遭看去。公路上有稀疏的车辆闪着灯光像觅食的虫子一样驶过,除此之外一片沉寂。

过了一会儿,山坡上慢慢的跑上来一个人。她边跑边停着,好像在打量着什么。杨泽看到她穿着一身白色的运动服,在这秋的早晨,在这个山岭中,宛如一个白色的幽灵。

杨泽在压着腿,他的眼光透过腿弯和手臂的环形看着这个正在往上不断小跑的白影,瓜子形的脸,细长的眼,小巧的鼻子正在喷着白色的雾气,身后的头发一如既往的随意绑着。等到这人看向亭子里的时候,柱子后的杨泽放下了高高支撑着的腿,微笑着和那人打了声招呼:“你早!”

何凝明显的是吃了一惊,她没有料到有人会在她之前来到这个山顶,她的潜意识里觉得这个小镇是不会有人早上出来锻炼身体的,这应该是城里缺乏锻炼与劳作的人才干的事情,有一定的独享性。这个时候的村民们应该是妇女正在准备着喂牲畜或者做饭,而男人们正懒在炕上或者给水缸里提着水再或者做些别的什么,反正不应该有人出现在这里。再者,她刚才已经往岭子顶看了几眼,并没有发现有人存在先自己一步的迹象。但她很快就安定了心神,因为所见的这个人她很熟悉,她的心中这时反倒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欣喜,这至少说明了自己在这一刻是不孤独的,所以何凝的心里并没有注意到杨泽对自己的问好没有像往常别的学生应该称谓的“老师好”那样的语句,等到她也站到亭子里,看着这个充满着书卷之气的少年时,也说了一声:“你早。”

两个人几乎没有什么话,只是在活动着身体。相对于刚才的活动幅度来说,杨泽此刻就表现的文静多了。他发现何凝时不时的用眼角的余光在观察着自己,她的身形看起来有些偏瘦,但是活动的时候却显得很有力,这倒是让杨泽有一丝的诧异,觉得有些女人真的是与外表很不相符的。

何凝一边活动着手脚一边看着这个亭子,她在亭子的顶部发现了一个老笔的“皇”字。亭子顶上有个漏洞,以至于何凝不能贸然的断定这是个什么字,上面好像还有很多的图绘,但因年代的久远早已难分辨描绘的是何种远古的传说,她不由得转着身子扫视了亭顶一圈,最终还是只能辨别出那个黄字。仰着头半天,只能辨别出这个字,说不出是高兴还是沮丧,她不由得念出声来:“什么什么黄什么……”

说着正好这时转着身子面对着杨泽,杨泽看着何凝仰着头张着嘴的样子就注视着她,看见她的嘴里有一口很好很齐整的牙齿。也许有些失望,也许意识到了身边还有一个自己的学生,何凝立时收拾起了自己的那一副小儿女的姿态。看着杨泽一笑,问道:“你说他这写的是什么?是什么黄呢,还是黄什么?还是什么都不是?”

杨泽看着何凝的脸,又看了看头顶,说:“这个我小时候就研究过,以我的理解,应该是个什么‘黄’。”说着看着何凝笑了一下。何凝一听,就问:“快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杨泽望了望山岭的远处,见天色有些发白了,就说:“据我所知,这个亭子叫‘知微亭’,始建于西汉王莽,后来历经战火和岁月的风霜,后人又曾重修过。”何凝点点头说:“‘知微亭’,好名字。接下来呢?”

杨泽就走到亭子外面,晨风将他的头发忽左忽右的翻飞着,何凝也走出了亭子,来到杨泽身边,看着他的手臂指引的方向:“原来亭子有块匾额,就挂在这里,后来有一年下大雨,这个亭子顶部响了大大的一声惊雷,把匾给震掉了,亭子的顶部也给震出了一个天窗,接下来的这些年就一直是这个样子,没有改变。”

何凝听着点着头,随着杨泽的脚步慢慢的往岭下走着。“我要说的不对的话,你可别恼我阿。”何凝笑着说:“你放心,我不会把你说的话写进文献资料的,更不会写进皖南县志,我就当你说了一个故事,就当一个典故听,好吧?”

杨泽于是接着说:“那我就放心了!……相传在宋朝神宗元年,苏东坡曾经被捕入狱,到了宋哲宗元祐初年,苏东坡又被放了出来,做了登州知府的官。再后来,因为被升官为礼部员外郎而召回到汴京,也就是回开封。只说这一天苏东坡旅途劳累,到了咱们这里时就看见这里有个亭子,这个苏东坡有些好酒,爱喝几杯。因为是文人的缘故,见到这里风景独特,就多坐了一会,正想着借酒抒发一下自己闷了多日的才情呢……”

(呼唤收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