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秋末,我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到鹤壁市一所中学任教。学校坐落在太行山脉中的一座山的山顶上,与林县的东姚乡隔一山沟相望,相当一部分教师是属于林县籍,其中一位董老师,名叫董祥卿,他的生活、为人在近三十年后的今天,仍使我历历在目,犹如眼前。
我上班后接触较多的就有董老师,当时,董老师年龄37岁,我23岁,由于我身体多病,不修边幅,校长与老师们称他为小董,而呼我老黄。因为外貌上拉近了年龄的距离,所以我们接触较频繁,他教物理,我教语文。不久,他当了物理教研组长,我当了语文教研组长,校内的一些活动,饭前茶后的交流与散步,使我们相互有了较深的了解。董老师给人们的印象是:工作上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生活上克勤克俭、量入为出,为人上谨慎小心,特别突出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克勤克俭,虽然许多人在背后稍有议论,但我却能十分理解。当时,董老师是退伍军人安排到学校的,因为是老高中毕业,物理程度较好,选为物理教师,没有文凭,教了多少年,工资仍是不到40元,我刚毕业就37元钱,董老师家有几个孩子,生活比较艰巨,我当时还没结婚,当然不一样,董老师究竟吝啬到什么程度,通过几件小事可略见一斑。
董老师也会抽烟,也会喝酒,但从来没有买过烟,也从来没有买过酒,别人讥嘲董老师再好的烟也敢抽,再便宜的烟也不买,不花钱的酒,什么时候都喝,花钱的酒从来不买。我发现:董老师抽烟是习惯,不买是家穷,如果别人让烟,他接住抽,再让第二次,他就有点不好意思了,如果你连续三次让烟,一般情况下,他是不接的,他有自己的尊严。那时,学校里经常设酒摊,学校里出钱老师们喝酒,董老师每次都能喝到半斤八两的,不断在午宴后呕吐。有人说,董老师对不花钱的酒,感觉不喝吃亏,喝了难受。我看不是这样,因为大众场合,老师们聚在一起,有说有笑,高高兴兴,很容易多喝,呕吐也是正常的事,喝酒的人不吐酒,谁吐酒,再说,不花钱的酒,如果每人发几瓶,董老师也不会喝得大醉。
说句实在话,董老师在生活上确实有点仔细和谨慎,他从来不花一分不该花的钱,从来不舍一点能吃的东西。有一天早晨,我做的小米饭没吃完,剩下一大碗,董老师去我那窜门,我让董老师喝,董老师说吃过饭了,我说:“你不喝,我就倒掉了”。董老师认真地说:“小米饭不好喝呀,倒掉太可惜了”。说着接过一大碗还冒着热气的小米饭喝了,他说:“浪费也是犯罪”。后来,董老师180元钱刚买的一辆飞鸽牌自行车被盗了,他向派出所报了案,派出所查了半个月也没有结果。有人问董老师自行车找到了吗,董老师生气地说:“不找了,自行车没找到,派出所吃了两百斤白馍”。董老师显的很惋惜的样子,是啊,两白斤馒当时又是一辆自行车了。倘若是现在,少一辆自行车,即使是摩托车,谁也不报案,不报案是一辆,一报案谁知道是几辆啊!董老师也有不喝酒的时候,有一天,他去鹤壁市买东西,十几里路子,赶回学校天已经黑了,正好学校又一次宴请老师们吃饭、喝酒。董老师坐在凳子上,一点酒也不喝,人们都感到奇怪,有人问:“小董,你今天为什么不喝”?董老师说:“娘啊,今天我去了鹤壁,来时吃了2斤油条,如果一喝酒,呕吐出来不舍了吗”?老师们喝酒正在兴头上,他这一说,大煞了风景,有人感到倒胃口,好长时间才恢复了热闹。董老师在饭桌上说的话影响了老师们的食欲,其实也是实话,当时2斤油条一天的工资都不够,吃进去吐出来就是浪费。
事隔多年,不知人们眼中的“小董”现在的生活景况如何,孩子早已长大了,人也老了,但愿他能有一个幸福的晚年。
现在有人提起董老师如何如何小气,如何抠门,那是人家有自己的处境,有头发谁肯充秃子。董老师克勤克俭的生活作风,我从来没有当资料谈笑,因为在生活上,我比董老师强不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