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冀南风雨(3)
作者:宇昆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6992

沧州地处平津以南滨临渤海,历史上曾是发落犯人的地方,因此又称“远恶军州”。武林中所讲的沧州泛指沧州、南皮、盐山、孟村一带,古为燕齐之地,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武健泱泱乎有表海雄风”的记载。加之沧州土地瘠薄、十年九涝、官府盘剥、豪绅欺压,逼迫老百姓不得不练武自卫,因此后来又有“小梁山”之称,使历代统治者大伤脑筋。多少年来,这里武术场社遍及城乡,崇侠尚武之风为武林称道。因此一些失意的拳师和被官府通缉的侠客也多来沧州隐身,从而这里成了武术拳师的荟萃之地。

清晨时分,沧县姚官屯王辛庄村口大路上,郭瑞林身穿一件白布短褂,背着卷破包袱步履蹒跚的向村内走去。想到就要见到父亲,虽然腰间的伤口还在隐隐作痛,郭瑞林还是加快了脚步。(郭瑞林之父——郭长生,字恩普,1896年生人,原住沧州马场街,因武艺精湛,身法绝妙,行拳溜步如紫燕凌风,故人称“郭燕子”。1916年直隶总督曹锟在沧州招募武术精英,时年二十岁的郭长生应招加入苗刀营,从师通臂拳、苗刀大师刘玉春,后又习得师兄赵士奎家传的劈挂掌,使通臂、劈挂两个拳种相得益彰。在沧州有“通臂加劈挂,神鬼都害怕”的说法。1927年郭长生南下加入南京中央国术官任教授,与时任中央国术馆科长的马英图结为莫逆。共同创编了疯魔棍、劈挂刀、劈挂拳五趟套路、二趟苗刀等武术套路。“七七事变”日军侵占整个华北,由于郭长生当时正在沧州家中歇伏,因此没有能随中央国术馆搬迁。后因为拒绝到日本人开办的辅轮学校任武术教员,为避免日本人的纠缠只好迁到乡下姚官屯王辛庄姐姐家耕田度日。)

“哎哟!这不是郭家大小子么?”正打算下地干活的乡亲一下子聚拢上来,“听说你在天津走丢了,你爹还有你大姑可都急坏啦!”

“瑞林!”大姑三步并做两步跑上前来,看着郭瑞林腰间缠的白布心痛的说道,“哎呀,你身上这是怎么弄的?受伤啦!请郎中看过没有?……”

“没事儿!路上和土匪打架,被砍了一刀。都已经快好了。”郭瑞林看远处父亲和兄弟瑞祥急急跑来,连忙喊了一声,“爹!”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

郭长生见一年多没音讯的儿子突然回来了,心里万分惊喜,但还是板着脸道:“你小子不好好在天津学徒,跑到哪去啦?家里头都快急疯了知道不!”

“在天津碰上戒严,被日本人抓到山西挖煤了。好不容易才跑出来的……”知道父亲向来严厉,郭瑞林心虚的答道。

“哎呀呀!这兵荒马乱的,真是危险!”“是呀,这差点儿没把命搭上。”“这日本人不会有一天也到咱们这抓人吧?”……周围的乡亲们纷纷感叹。

郭长生听了也不禁心痛,“好了!身上有伤,还不快回家歇着去。等会儿请个大夫给瞧瞧。”

郭瑞林被扶到家里躺下,等过来贺喜的众徒弟都走了。郭长生看着儿子腰侧长长的伤口有些奇怪,“你挨的这一刀几可致命,幸亏有西医给缝合了。这方圆百里,上哪找这么好的西医呀?……说!是什么人给治的?”

见隐瞒不住,郭瑞林只好老实交代,“爹!我已经当了东北挺进军的排长,这伤是日本兵用刺刀划的!这次我们有一个连的队伍都过来了,如今正在村外躲着呐!”

郭长生不禁大吃一惊,但毕竟走南闯北、当兵见过世面,沉思了一会儿说道:“这么说你是带着队伍回来抗日喽?上头的命令是要长住呢还是打一仗就走?”

郭瑞林兴奋的答道:“能坚持多久就坚持多久,实在困难带着一家老小到绥远去!绥察那边地多人少,头一年过去政府发给口粮,领着建房开荒。地开出来就归自己,打出粮食只上缴十分之一,余粮由政府收购。我在那边儿呆了半年,还从没见过要饭的!如今不少人都过去经商种地,要是到厂矿上工,钱挣的更多!而且挺进军每个战士都有抗日保险金,即使阵亡了,家里头也能得到很好的照顾……”

郭长生简直不敢相信能有这么好的事情,但知道儿子不会说谎,这才稍微放心的说道:“我是怕一交火连累了村里头,到时候拖家带口的想躲也难呀!”

“爹!放心,我们这次过来外头不知道,没有把握也不会轻易闹事的。再说这日本人这么狠,咱们就是顺着他了,他们也还是要把咱往绝路上逼,还不如拼了呢!”

郭长生暗自把牙一咬,道:“好吧!我去村里几个徒弟家里合计合计,今天晚上把你们长官找来我会会,真要是象你小子说的这么好,那咱们就索性干一把!哼、哼!你爹我好歹也在北平总统府里干过卫士长,见过的事情比你小子多多啦!”

半夜里,绥察第六十四特别贸易分队悄悄的开进了王辛庄。郭长生初见比儿子大不了几岁的队长王乐进,心里还是有些没底。但经过王乐进一番鼓动,郭长生终于点头说道:“嗨!谁不想把那些东洋狗赶出中国去!既然你们年轻人能有这么大的决心,我都快半截入土的人还怕什么!行!就听你的,今后上阵杀敌,我郭长生一定服从命令!”

王乐进连忙道:“郭叔叔,有您老这么大威望我们晚辈怎敢造次!不如我们成立一支武装,就由您老作司令,咱们大伙听从您的指挥!”

郭长生连忙推辞,最后才道:“要说威望,我看一个人比我更合适!不知你们听过陈凤歧这个人没有,人送绰号‘小白猿’。虽只有三十五岁,但一身家传燕青门的功夫响誉津南。我们以前在中央国术馆也曾一起共事。他任中央警卫二师国术教官,后来觉得教那些光吃粮不打仗的少爷兵实在没意思,这才回了沧州老家。他家就住在大孙庄,本村的徒弟就有几十个,外头的就更多啦。明天我去找他谈谈!……”

“那太好了!”王乐进高兴的说道,“我打算先在村里开个枪炉和一座碳厂,以此为掩护多召集一些人手秘密训练。这次我们带来武器只迫击炮就有四门,等队伍拉起来了,鬼子就算来个千八百的都不用担心!”

郭长生轻轻一叹:“刚才听你讲了那么多游击战术,我看这日本人倒是不用担心。倒是这‘青、沧、新、静四县联防自卫团’是个麻烦。联防团的总团长名叫杨相如,下边在四县还分别有副总团长李雨亭(青县)、杨尊三(沧县)、刘树农(新海)、张承庸(静海)四人。每县一个分团,分团下辖区团、大队、分队、小队。他们在各县建有枪炉,自造步枪强行摊派给各村团丁购买,既扩大了队伍又聚敛了大量钱财。青县团有常备队1600余人,预备队1200余人。沧县团两队共3000余人;新海团两队共2800余人;静海团两队共2000余人。加起来有一万多人吧?对外喊的是‘联合防御,自行其政’。那个杨相如一开始还奉行独立政策,拒绝日伪的领导。等日本人在沧县、静海、新海三县与青县交界地区建立据点,把四县隔离开之后。杨相如已经逐渐投靠到日本人那边去啦。如今团部自定章法、私设公堂,握有生杀大权。对违反章法的,轻则扣罚钱粮或勒索枪支,重则杀头处死。他们还聚集了一批地痞流氓充当骨干抢粮夺款、勒索财物,甚至奸污妇女,绑票杀人!总团部规定,抗日人员一律不得入境,抓住即刻杀头!对这些地头蛇,恐怕比日本人要难对付的多喽!”

王乐进皱着眉头想了一会儿,道:“那我们就更要加强宣传,揭露杨相如的投降本质!只要老百姓站到咱们这边来,这个联防团就垮了!对那些为害乡里的流氓汉奸,我们就给他来个‘定点清除’!坚决彻底的消灭掉!……”

两天后,王辛庄的枪炉和碳厂红红火火的开张了。“小白猿”陈凤歧也带了徒弟过来入伙。经过一阵合计,决定成立“沧县自卫军”,最后还是推举郭长生任司令,副司令陈凤歧、参谋长王乐进。本着保密的原则,自卫军兵员还只是在王辛庄和大孙庄两个村里招收,以郭长生、陈凤歧两人合办的“精武会馆”为幌子进行秘密训练。期间沧县联防团杨尊三带着一帮手下过来“打秋风”,但碍于两人的名声,也不敢过于放肆,灰溜溜的走了。乡亲们看到团结起来后的好处,训练的热情更加高涨。很快队伍就发展到了三个步兵连和一个炮兵排、两个侦察排的规模。步兵连每个班十二人,装备通用机枪一挺,日式50mm掷弹筒一具,40mm榴弹发射器一具,突击步枪两支,狙击步枪一支,日本“三八式”步枪六支;侦察排全部配备德国造二十响驳壳枪、着便衣。郭长生、陈凤歧等人还依据绥察制造的弯刀样式进行改进,打造了一批弧度小但刀身长达二尺半的双手弯刀。并吸取二趟苗刀、劈挂刀、燕青四门刀等刀法精华创出十三招刀法,取名“灭倭十三刀”领着大伙练习。

与此同时,针对青、沧、新、静四县联防自卫团一些骨干头目的“黑枪事件”急剧增多。短短十几天,三十多名沧县联防团的大小头目被击毙,沧县团长杨尊三被炸弹炸成重伤。整个沧县联防团上下根本不敢再外出活动,最后除了少数骨干份子投靠东圈镇的日军一藤大佐外,其余大部逃散回家。

七月六日,沧县自卫军宣告正式成立,同时宣告成立沧县农民民主自治政府,脱离四县联防自卫团的管辖。一时间周围枪户纷纷来投,队伍迅速发展到一千人。自卫军迅速整顿各乡治安,建立村政府废除各项摊派,清算以前投靠联防团的流氓地痞,因此得到了沧县各乡的拥护。

在自卫军领导会议上,王乐进说道:“我们瓦解沧县联防团成立自卫军,不仅成了联防团长杨相如的眼中钉、肉中刺,而且也引起了东圈镇日军的注意。日本人搞什么以华治华,一定会怂恿青县联防团来打咱们的!不过同样,他杨相如坏事做绝,咱们难道就能放过他么!现在咱们的队伍还没有训练好,与得到日军帮助的杨相如硬拼难免吃亏。但我们可以借助其他队伍的力量一起把四县联防团消灭掉!”见郭长生、陈凤歧等人有些不解,补充道,“我说的是在南皮、乐陵、宁津、东光、新海(今黄骅县)一带活动的八路军津南支队。支队长叫仇鸿印,支队政委李恒权。他们共有四个主力连,听说其中五连全部是日式武器装备,配轻机枪一挺,60mm迫击炮一门,清一色的‘三八式’步枪,一人一顶日本钢盔,号称‘铁帽子五连’。如果有八路军津南支队来牵制驻沧县东圈镇的哪个日军联队,我们就可以腾出手来全力消灭杨相如,彻底改变四县局面!”

正说着,门口的哨兵进来报告:“外头来了个叫耿寿昌的人自称是沧县八区区长,提出要见郭司令。”

“呦!看来这是八路军的人来啦!咱们队伍刚拉起来,人家就找上门来。消息可真灵通呀!”

郭长生道:“既然是八路军的人,正好谈谈合作抗日的事情,快请!快请!”

耿寿昌进来与各位见礼。因为王乐进穿着一件粗布短褂,因此也没在意,直接向郭长生道:“郭司令组建自卫军保护一方平安,我耿某实在敬佩。不过几天来倒是有个不情之请,望郭司令为抗日大局着想能够答应。”

郭长生笑着说道:“我们练武之人讲究直话直说、开门见山。耿先生有什么话但说无妨!”

“郭司令成立地方自卫军实乃顺乎民意之举,但建立农民自治政府怕是有些不妥吧?如今沧县早就有了人民政府,郭司令再另行建立,今后令从何出?老百姓又听谁的呢?鄙人身为沧县八区区长,劝郭司令还是将建立的沧县农民自治政府撤消了吧。”

旁边坐着的陈凤歧一听就不乐意了,“请问耿先生所说的政府在哪呢?以前联防团为非作歹,怎么就没听说这个政府出来管管呀!”

耿寿昌脸上微微一红,“以前杨相如、李雨亭、杨尊三这些反动份子太猖獗,杀害了很多抗日干部!我们政府也不得不隐蔽起来与敌周旋。不过沧县人民政府可是八路军建立起来的抗日政府,不会允许你们这样自行其事!”

王乐进见要僵起来,连忙道:“要不这样,既然大家都是为了抗日,我们可以联合起来嘛!自卫军已经在几个村成立的自治政府毕竟是村民自己选出来的,就不要取缔了。你们在别处成立的抗日民主政府我们也照样承认。最后按照各自成立的村政府比例,联合建立沧县人民政府,一切事务民主投票决定,不知耿先生意下如何?”

耿寿昌苦于八路军在沧县的力量实在太弱,要是这么干,“联合政府”还不让人家控制啦!但转念一想正好借此机会把沧县自卫军争取过来,就点头说道:“既然如此,就照你们的意思办好了!今后大家联合起来,把日本侵略者赶出沧县去!……”

附关于苗刀刀法的来历:清代末年,河北盐山县武术家黄**得双手刀法于天津纪氏,黄视为珍秘,只传给大弟子张玉山及晚年所收弟子马凤图。张玉山一支后继无人。马传给二弟英图及长子广达等。1925年前后,马凤图在张家口察哈尔都统府任参议时,曾应张之江将军之嘱,将部分双手刀法改编成为简便易学的“破锋八刀”,作为西北军大刀教材实行推广。约略与黄**先生同时,有吴桥桑园谢德恒兄弟以阴手枪、持枪枴及双手刀法驰名京南,三种器械都是武林珍秘,足见谢氏得艺之精,识见之高。得谢氏之传者为静海县独流镇刘玉春,还有任相荣等。刘玉春字春霖,出身殷实之家,世代习武。他强健多力,又善能纵跃,勇捷善斗。民国十年前后,曹锟在保定练兵,为眩耀所谓“尚武精神”,特在军中设“武术营”,聘刘玉春、任相荣充任教习,传授双手刀法,当时称双手刀为“苗刀”,故又称武术营为“苗刀营”。入苗刀营者多是河北省沧州一带喜好武术的年轻人。得任相荣之传者,主要是在苗刀营任教官的沧州佟仲义先生;得刘玉春之传者较多,有郭长生、萧福善、赵世奎、石青山、丁超勇、孙玉铭、张凤梧、陈凤岐等,多是苗刀营的士兵和下级军官。 ……

双手刀法为什会改称为“苗刀”,这是一个令人百思不解之谜。考之明清史籍,确有“苗刀”这个名称,如屈大均就提到过“有苗刀,其纹以九簾为上,轻便断牛。”但那是指西南少数民族苗族所锻造的刀,不是指一种刀法,更与日本刀法风马牛不相涉。所以,马凤图认为改称苗刀并不早,应该就在曹锟设置苗刀营时期。当时很可能是出自对日本刀的忌讳,也会考虑到如沿用程宗猷、吴殳的“单刀”,又容易与一般的单刀混淆,于是便改了名字。然而不能不说这一字之改很不高明,十之**出自某位浅人。武人往往不学,晚近以来传统武术术语多有被妄改者,如改“闪赚腾挪”为“闪展(或作‘战’)腾挪”之类,例不胜举,“苗刀”之改当属此类。

民国十六年中央国术馆成立之初,经张之江倡导,双手刀被列为馆定教材,在馆任职的马英图和郭长生,将原来传授不同的双手刀法做了一番融合调整,又参照古谱,重新制定了一个套子,为便于流行,仍使用“苗刀”这个名称,称之为“二趟苗刀”。当时为表达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敌忾,曾将一起势的三个“迎推剌”(即程宗猷刀法中的“迎推刀势”),改称为“三剌东洋”。这个“二趟苗刀”曾经相当流行,国术馆早期学员会练的人很多。它的基本结构与程宗猷《单刀法选》差别较大,但主要刀势大部相同,与吴殳刀法的不同之处就比较明显。马、郭二人的成功合作,足以说明晚清河北省内黄、谢两支双手刀法的源头都可能出自程氏,或是直接源自“浙人刘云峰”。考清楚这个问题难度很大,我们只有耐心的求索和等待,期望着会有新的材料被发现。——节选自马明达《说剑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