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章:今冬无雪(下)01
作者:唐三藏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938

李复却补充道:“一旦改制成功,此物在战事中使用,可给敌军造成重创,使其伤亡惨重,溃不成军,我等必能大捷也。”

元结瞪大双眼:“这……真有如此厉害?”

李复点点头:“这就是火药,威力之大,世人皆难以想像。前一阵李林甫死时,次山不是急着问我该怎么办吗,其实我比你还要着急,按如今时局之变,兵乱恐难以避免。我们要做的事情太多太多,而此事就是其中之一,我是考虑到直接改制火药恐太显眼,所以才买下‘震雷坊’。”

元结看着李复,眼神中充满了钦佩:“我总是看不透胜之究竟有多少才能,只觉得你心中所学真是深不可测,绝非常人所能及也。”

李复一笑:“次山,只有咱们两人在,你就不必夸奖我了。我为何知道这许多,也许以后你会明白的。”忽然想起自己的身世,这大过年的,第一次没有和家人一起渡过,不知道父母他们还好么,身体如何,是不是也在苦苦思念着自己呢,鼻子一酸,眼睛已有些湿润,叹了口气:“我只希望我之所学能够为大唐的天下起一点作用,尽到一份力量,能够使千万百姓少受一份苦难罢了。每一个新年,人人都能好好的度过,没有什么灾难,那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元结默默的点点头:“胜之所说,亦是吾之所愿啊。”

李复忽然又道:“次山,科考已近在眼前,此次你定能中举,不过一定要广交诸士子,打好日后的基础。”

元结道:“胜之放心,我会尽力而为之。”

***********************************************************

进士科考场设在尚书省厅堂,共试三场,第一场试杂文 (诗、赋各一篇),第二场试帖经,第三场试时务策,每场皆有淘汰。

考试之日,元结早早来到考场之外,只见设有多名兵卫,以棘围之,所进场之人均搜索衣服,以防假滥,看起来确实非常严格,但参加过一次科举的元结心中清楚,考场里面却绝非如此。

试厅之外戒备森严,试厅之内却相当活跃,这是有唐一代科考的特有现象,这倒也说明唐代官府的通达与灵活。关于此事,后来曾有记载,说晚唐的温庭筠才思敏捷,“每试押官韵,烛下未尝起草,但笼袖凭几,每一韵一吟而已,场中曰‘温八吟’,又谓八叉手成八韵,名‘温八叉’,多为邻铺假手。”温庭筠“为邻铺假手”,就是帮人凑句,算是科场违纪行为。因温庭筠屡屡违纪,有一次主考官召他坐在“帘下”,以便监督,但到考毕,他仍然为八个人帮了忙,可见考场监督不是十分严格。

元结入得考场,便看见一人身穿官服,在数人的陪同之下巡视考场,心知这便是本次科考的主考吏部侍郎杨浚。待众士子进场完毕各自坐下,忽然有人问道:“哪位是元结元次山?”

元结一怔,便起身应答,只见杨浚向他道:“你便是撰写新学诸书的元结元次山?”

元结道:“正是。”

杨浚赞许的点点头,让他坐下,道:“想不到应举士子中,竟有如此才学之人。”

元结心中一宽,考前他并没有前去拜见杨浚。很多人会寻找权贵,呈送自己的诗文,叫做干谒,自然也会有不少人去拜见主考官,都想求得功名,已成为惯例,但元结一直以此为耻,不愿为之。加上李复说他这年必然中举,自己心中总是对李复的话深信不疑,就更不会去,却不知一进考场,便得到主考如此赞赏,几乎算是已中榜了一半,只要不是文理不通,有这样的主考欣赏,那是定然中举的。

果然考场中一片羡慕不已的眼光,但都含着佩服之意。众人早知这新学诸书,更有不少人读过,都为书中的学理而折服,此时听说这人便是撰书之人,虽然深得主考赏识,但也都非常服气。

考第一场时,元结就看很多人咬笔捋须,显得是十分艰难,这“杂文”一场中的赋,是为押官韵的律赋,一般要换八韵。换韵时凑句成对,对应试者来说是个难处,往往无合适的句子可以成对,所以才有那么多人需要温庭筠这样的帮忙,但自己看来题目却颇为简单,略一思索,便已成文。

第二场试贴经,只要是背书背的好,反而没有杂文那么难,大多士子感觉考的都不错。第三场,试时务策,又难倒了不少人,但对于元结来说,不过是小菜一碟,再说和李复在一起这么久,思想更感开阔,一篇文章做下来,自己都觉得花团锦簇,甚是绝妙。

主考官吏部侍郎杨浚,每次考试都要走到元结身边看看他做得如何,总是边看边点头,待这场文章做完,杨浚看了几眼,忍不住将卷子拿起,略扫一遍,喝一声采:“果然好学识!”

三场考完,众学子的试卷都收起以供判卷。杨浚读过众人文章,最后又将元结的文章细细看了数遍,赞道:“一第慁子耳,有司得子是赖!” 此话之意,乃是说元结所写的应试文章在这一届考生中是最令人震惊的,官府若用他则是绝对靠得住的!

当然那时元结并不知道,他出得考场,就立即陪李复开始为学院选址,跑得不少坊间,但都没有合适的院子,无奈之下,最后在开明坊买下一大片地,开始自己建盖。这开明坊距离南面的明德门仅有两坊,居住之人极少,院落之间都相距甚远,有不少开垦的田地,看上去竟不像城内,而更像村野田庄,所以虽然买的地皮不小,却并未花多少钱。

此时正是刚过完年,召集盖房的工匠倒很好招,几天工夫便已招齐。李复与领头之人详细商讨学院的建筑如何个盖法,画了不少图纸,做了不少改变。众人听说这是给做学问的人盖房,都觉得自己脸上颇有光彩,干劲十足,工程进度飞快。

李复虽然想了几次水泥的事情,但此时的工艺难以达到烧制水泥的要求,尤其是粉碎磨、回转窑等物,难度实在太大,只好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