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作者:双头狼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5189

朱玉玲在刘海宁的耳边不住的鼓动:“快去看看吧!好神奇呀,那东西能自己转动呀!突突的就能自己纺出纱来,快去看看吧!”

刘海宁其实知道那是什么玩意,科技部早已向他报告了,说是新型的纺纱机制造成功了。在英国的珍妮纺纱机出现之前,西方人的手摇纺车基本只能防一根到几跟线而已,中国在南宋就已经出现脚踏纺车,在元代的时候出现了人力、畜力、水力引动的大纺车,一昼夜能纺100斤纱。科技部为了进一步提高生产力,利用制造出的蒸汽机建造了一架蒸汽纺纱机,一昼夜能纺纱300多斤,而且纱质优良。这架纺纱机被京城一家纱场给高价买走了,结果他们试用后,非常满意,正在接洽多买十架呢。这种蒸汽机对刘海宁来说根本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不值一看,况且刚刚登基,杂事多着呢,哪有闲心去瞧热闹呀。

这时候,侍卫来报:“议政院伍子方伍大人求见!”

正被缠的头大的刘海宁大喜:“快快宣他进来!”

伍子方捧着一叠卷宗走了进来,看看正噘着嘴的朱玉玲,笑笑说:“陛下,看来为臣来的不是时候呀!”

朱玉玲嘟着嘴埋怨道:“人家要他去看新鲜玩意,他却不去看!”

伍子方笑了:“新鲜玩意,陛下应该去看看,只有这样才能了解百姓对新鲜东西的态度呀!”

刘海宁一想,也对,了解了百姓的态度,体察民情,才能为未来政策的制定指明方向,他拍了拍扶手,站了起来:“走,伍大人,咱们一块去瞧瞧这新鲜东西!”

伍子方指了指抱进来的卷宗,为难的说:“我这还有………”

刘海宁一把拽住他的胳膊:“偷得浮生半日闲,难得这么个机会,出去散散心!”

北京的大街上热闹非凡,车水马龙,人人都喜气洋洋,一点也看不出刚经历了一场战争的样子。一方面归功于汉军良好的军纪和对百姓的保护,另一方面,也凸现了中国人极强的适应能力,他们从伤害中恢复的速度是无与伦比的。

刘海宁、伍子方和朱玉玲悠闲的走在北京的大街上,尽情的享受着这难得的闲暇。朱玉玲象一只依人的小鸟,在刘海宁的身边转来转去,对周围的事物指指点点,引的刘海宁和伍子方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

终于到了那家纱场了,只见门里门外里三层外三层的挤满了好奇的百姓。场主为了给自己的纱做宣传,因此任人来看。刘海宁他们挤不进去,只好先在外面转悠。刘海宁和伍子方关心的不是能不能看到机器,而是百姓对这种新鲜事物的态度。

这时候,一个老人满头大汗从里面挤了出来,不住的用手煽风。几个可能认识他的人一下子都未了上去,一个三十多岁的中年人问道:“丁老板,怎么样?”

那丁老板用手擦了擦汗:“怪物,真是一个怪物,什么东西也不用,烧煤就可以了,就自己在那儿转,那纱就突突的出来了,真是个怪物!”

“这怪物生产的纱怎么样?”有人问道。

“我跟他们老板熟识,所以能看一下纱,还真不错,那纱很细,而且非常结实,没什么问题!”

“这新皇上登基,怎么这么多古怪东西呀!要女人放脚,要建学校,不行八股,这都是在干什么呀!”

“嘘,小声点,不想活拉?皇上是你们随便议论的吗?我听说皇上是玉帝派下凡的,当初许多人都亲眼看见了东华帝君下凡。这些东西,都是皇上从天庭带下来的,就这放脚什么的,都是天庭让办的。据说还带了一些能制造天上的东西的书下来呢!”

“这么玄呀!我也听说过,不过这些天上的东西是我们普通人能用的么?”

“什么不能用?你听说那个皇家科学院没有?那里就是教授天书上的东西的,我听说呀,将来可以制造出到天上飞的玩意,可以一直飞到月宫哪!”

“真的假的?上月宫?那咱爷们不也成了神仙了?”

“说的是什么呀!听说,人家要招人呢!所以我就预备把我们家那小子给弄去,也学点东西。”

“咳,人家招收的肯定是有大学问的人,就你们家那小子,行吗?”

刘海宁听了众人的议论,微微一笑,对伍子方耳语道:“我说老伍,看来百姓迷信有不少的好处嘛,神仙的话,谁敢不听?需要装神弄鬼就得装神弄鬼。”

伍子方笑着点了点头:“建国伊始的时候,可以用用。不过最终要破除百姓的迷信观念,开化民智,这才是我们现在装神弄鬼的目的之所在。”

“说起来还真让人难以相信,搞迷信是为了不迷信。”刘海宁感叹道。

看了蒸汽纺纱机的朱玉玲还觉得不过瘾,回到了宫里,还一个劲的追问刘海宁帝国科学院还有什么好东西没有。

刘海宁笑了:“你不是一直在学习吗?怎么反倒问起我来了!”

“可是那帮人根本就不肯真心和我一块学习,见我去了,一个个都是鞠躬磕头的,烦都烦死了,还学什么呀!”

刘海宁点了点头:“就现在来说,你们要学习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这样吧,我给你专门建一座实验用的工场,你可以在那里制造自己喜欢的东西。怎么样?”

朱玉玲高兴的一个高蹦了起来:“这样的话,那就太好了!”

打发走了朱玉玲,刘海宁转过头来问伍子方:“老兄,你到我这里来有什么事情吗?”

伍子方指指案几上的卷宗:“这是各地汇总上来的匠户的名单,我已经整理好了!”

(匠户是中国古代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专业人户,就是我们所说的工匠,是元以后官府户籍统计中的一类,称为匠籍,明代匠户隶属于工部,分轮班匠、住坐匠2类。明初规定:轮班匠须1年或5年一班轮流到官手工作坊服役,每班平均3个月。住坐匠则是每月赴官手工作坊中服役10天,若不赴班,则须月出银一钱由官府另雇他人。这两类匠户在当值以外的其余时间可以自由趁作,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终年拘禁在官手工作坊中劳动的束缚。但是,匠户在身分上仍是父死子继,役皆永充。匠户除了可免除一部分杂泛差役外,正役和税粮不能免除。)

“好!”刘海宁一击掌,“就目前形势,这些能工巧匠比什么都有用,立即诏告天下,匠户们可以自由工作了,不用再为国家无偿服务了。还有,我们计划的事情要加紧办理!”

伍子方点了点头:“放心,都筹备好了!”

五月十六日,大汉帝国皇帝颁布了一道上谕:将在九月十六日举行帝国匠师大赛。选拔方法是先进行地方选拔,由县到府再到省。最后每省选出两人参赛,凡是能参加全国大赛的,一律赐以巧匠称号,赏银一百两,能进入前十五名的,将赐予能工称号,赏银五百两,亚军将赐予鬼斧称号,赏银一千两,冠军赐予神工称号,赏银两千两。工匠按种类参赛,比如木匠、铁匠等。

举办这场大赛的目的就是为了招揽能工巧匠,为将来制造比较复杂的东西服务,同时也提高一下工匠们的社会地位,促进手工业的发展。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集全国之人力来设计一些东西,比如骑兵用的马刀。

将要举办匠师大赛的消息传出后,全国工匠都憋足了劲,要拼一拼。这都是为了那丰厚的奖金和诱人的名号,有了神工的名号,自己立马就身价百倍了呀!

如果说十六日的上谕让工匠们睡不着觉的话,那么十八日的上谕让全国百姓都睡不着。是什么呢?

十八日,大汉帝国皇帝在上谕中说:天下共分五大部洲,曰东胜神州,曰西牛贺州,曰南赡部州,曰北俱芦州,曰南极洲。这五大部洲中的东胜神州就是帝国现在居住的地方,西牛贺州就是那红毛夷的地方,南极洲是冰雪的天地,南赡部州是一种黑人住的地方,那北俱芦州无人居住,土地广袤,物产丰富,有数不尽的财宝,也有挖不金的黄金,那里有个叫旧金山的地方,到处是拳头大的黄金,根本就不用你费心去挖。奉天帝谕旨,北俱芦州将赐给我中华上国,因此,帝国将派遣一支庞大的船队到这个神奇美妙的地方去,现征召愿意到那里去的人。移民到那里的人将可以获得自己所能耕种的任意大小的土地,所需的种子、农具等由国家供应,房屋由国家负责建造,头两年的生活费用由国家供给,免税五年,不满意的话,还可以回国,旅费由国家担负。报名日期是从上谕发布之日起,到六月二十日止。

这道上谕发布后,让多少家族或者家庭夜不能寐!那么好的地方,国家还给那么优厚的条件,真是打着灯笼也找不到的好事呀!当初郑和下西洋的事情人们都还很有印象,传说中海外的富饶已经在人们心中深深的扎下了根,以前是自己没钱不能出海,现在是国家出钱让你出去,谁不去呢?

趋利的天性和对国家政权的信任使百姓们热血沸腾起来,许多的地方以家族为单位推举几个人去看看,即使乡土观念极重的北方也有许多人报名,谁不想过好日子啊?

百姓们紧张的报名,帝国内阁也在为即将出行的船队做着准备工作。首先是物资上的准备,此次出海,共有二百五十艘大中型船只。其中战船五十艘,其余为水船、粮船、座船、物资船(供生产生活用的必须品)等等。成员有三万余人,除却一万精锐官兵外,其余的有航海技术人员、船舶修造工匠、一般管理人员和办理杂务的人员,以及医务人员和将要移民北美洲的百姓。这些船都采用了先进的水密隔舱结构,是快速的扬帆大帆船,装有明轮,以保证在无风的时候也能快速前进。

刘海宁他们还准备了富含维生素的果品,以防止可能出现的坏血病。其他航海必须品象六分仪、罗盘、海图(现代的世界地图)、航海表、平行尺、圆规等等都做了万全的准备。

为了这次航海,帝国特意在冲绳准备了丰富的物资,并在岛原起义期间就先期派遣一支船队,抵达了日本东面的小笠原群岛和马里亚纳群岛,然后通过冲绳,把物资运送到了马里亚那群岛的塞班岛。由于塞班岛有原住民,土地肥沃而且又有充足的水源,所以把这里当作是未来进军北美洲和澳大利亚的中转站。

六月二十五日,天津直沽港,万头攒动,锣鼓喧天,今天是大汉帝国远征北俱芦州的大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