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9章 宴
作者:大马哈鱼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6157

一通皇恩浩荡,互吹互贺的繁琐礼节之后,由刘虞宣布年宴正式开始。

一时灯烛齐点,香脂齐燃。编钟唱鸣,玉牙清和,琴瑟铮铮,笙箫莺莺。

这边厢鼎食肉糜,美酒佳肴,流水介络绎不绝。那边厢歌奴舞伎,艺者巧儿,卖弄地争奇斗艳。人人红光满面,处处笑语如春。更有一帮不肖子弟,浪荡官士,虽不敢大声喧哗,但见了那红颤毯上可人的舞伎,舞腰如柳,莲步婀娜,莺喉婉转,自是品头评足,谑笑轻赞。

这是唐荣在异世的第一个春节,也即大汉的正旦。眼前的歌舞杂技,比起后世来,要技术没技术,要暴露没暴露。虽时有几个脸蛋好看的漂亮女伎,也因演技粗陋,为唐荣不屑。至于赴宴的官士家眷中,只在宴会之前隐约见过几个娉婷佳人,但都早已席开另一厅,也无缘细睹。不由将心思收起,回到后世的回忆中。

算起来,如果不来到汉末,那么也是2006年春节了,想象随着上亿的春运人潮回到家乡,回到亲人身边,虽然路上辛苦,但想到家人的温暖,谁不是归心如箭,心中注满了甜蜜。

这份本该享受的醇醇亲情,却因害自己的人,完全失去,想着老人家苍苍白发,在其他家庭欢聚天伦的时刻,自己的家人却只能承受这份离别的痛苦,唐荣对这眼前的胜景实在看不下去,满桌的美食佳肴也如哽在喉,难以下咽。更觉得人们的欢笑对自己只是一种深深的刺痛。

酒过三寻,菜过五味,桌上的鼎食美馔一一撤下,连食案也被换成了书案,于是正式进入除夕诗文盛会。

一旁的官府家眷,尤其是待字闺中的佳期少女们,个个兴奋不已,而一众文官及少年文士,更是跃跃欲试。

除夕诗会,一是传诵大汉礼仪文化,展示诗文的盛会,二是郎才女貌,凤凤凰凰的择偶表演盛会。赋得佳句的才子,次日开始,一定媒人盈门,纷纷为其介绍这家的官府淑女,那家的富家千金,又或士家名媛,一一不绝,而同时州府还会根据其才华,选出年内的一部分茂才、孝廉之类举荐朝廷,可谓名利婚三收的最大良机。所以,一班年少男女,个个摩拳擦掌,磨亮双眼,磨刀霍霍,以待诗会开始。

反观另一群武将如公孙瓒刘关张,则满脸苦瓜,自知非是强项,索兴埋头闷声喝酒,理也懒理。

唐荣本是一介布衣,入不了场,但因其功劳忒大,刘虞公孙瓒等人都让其坐在武将上方席位,唐荣推辞不过,只好坐在公孙瓒下手二席。

公孙瓒转头看着沉浸在对家人回忆中的唐荣,见他满脸愁容,以为也不善于诗文,心中一乐,“终于唐荣你也有不会的啊。”站起身走到唐荣席上坐下,拍拍唐荣肩膀,“浩延,这些之乎者也,酸不拉几的东西,不是我们武人的强项,也不用管他,我们喝酒。”

由于诗会已不是正规宴会,规矩不严,所以坐次不用太守拘束,公孙范、张飞等人也都嘻嘻哈哈,来到唐荣席上,碰起杯来。

刘虞清清嗓子,望向厅下,“中平五年,我幽州多逢兵祸,二张叛乱,加上乌恒铁骑,令我幽州士民处于水火之中,天幸有公孙伯珪大人以及唐浩延等众多幽州英雄,才保幽州迅速转危为安。

值此国泰民安、阖家团圆、新春之际,我等自是珍惜得来不易的家庭亲情,更应感激为国浴血的沙场英雄,因此,本年诗会有二题目,一是诵扬亲情,二是褒赞军魂,众人可选其一,又或自恃大才,可二者都选,作时一柱香,现在开始。”

此时厅中磨墨铺纸,磨牙咬笔,一片书香儒雅之气散开。不多时,一篇篇骈三骊四的文章,纷纷呈上,由几位幽州名士一一读出,有赞有弹,不一而足。只觉辞藻华丽、无病呻吟为多,意境深远,感人肺腑却寥寥无几。

唐荣听着诗会的命题,心中一动,一篇著名的赞扬亲情的诗,配合此刻自己对亲人的思念,几乎是独一无二地跃入脑海,其它题材不敢说,只论这亲情的题材,中国诗坛数千年来,此诗绝对当属第一。

唐荣忍不住便要朗声诵出,想想又不宜太过急躁,终于忍下来先听听其他文士的作品,但只觉俗不可耐,空洞乏力。当下站起身,向厅上文书台处取来笔墨纸砚,铺开来一气呵成。

围在台边的张飞及公孙兄弟见唐荣也要题诗,好奇起来,公孙瓒已无了以前的妒忌,只是讶异唐荣为何能如大海般无休无止,有取之不尽的才华与惊人之举。当下几人挤了上前,见唐荣如何题写。

小时候就被父亲督促练过毛笔,工作之后也时常练习以做怡情,唐荣的毛笔字虽远远算不上大家,却也中规中矩。

只见笔墨方正,棱角分明,一手楷书,堂堂正正写出,正是著名的唐代苦吟诗人孟郊的《游子吟》。

公孙瓒兄弟一边读着,一边想着小时候出身低贱的母亲忍辱负重、含辛茹苦对自己的关爱,眼睛便也一边模糊起来,一字字看唐荣写完,眼泪再也止不住,卟卟嗦嗦就掉了下来。正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张飞大手一把抹开牛眼中的汪洋泪水,对唐荣深深施了个礼,“唐先生,今天我小张无论是文是武,都服了大哥你。得了,其他人也不用写了,就你这诗,往哪一放,还有谁敢比。”说完小心收起,大步走向刘虞。

刘虞一直注意唐荣举动,初时见唐荣未领笔墨,看起来只是一个如公孙瓒一样的武人,便不免叹息,原以为在平日数次恳谈中,觉得此人心胸仁德、见识深远、腹藏绵绣,定有一两句好诗,原来竟是错的。

不想半柱香后,唐荣竟上前取走笔墨,立时心中欢喜,翘首以待。不一刻,却见铁骨铮铮、桀骜不驯的公孙瓒等人泪流满脸,心中不觉诧异,一见张飞送来诗稿,迫不及待展开便读,一诗读完,无语凝咽,将诗文给一边几位名士,回到桌前的钟鼎旁,举锤将钟铛铛敲响,顿时让全场为之一愣,安静下来。

只见此时香还剩小半,众人却不知为何刘虞提前中止诗赛,难道刚才读出的诗有什么好的吗?多数人觉得自己听来平平无奇,大是不服。

刘虞也不多说,对几位幽州老名士抬抬手,“你们读出来吧。”

再看几位名士,也已泪眼婆娑,抽噎失声,好一会,其中一名年长者止住悲泣,平息一下情绪,摊开纸道,“我等几人,均同意宗正大人中止诗赛之举,此诗一出,空前绝后,不仅意境深远,更能教化民心,兴德立礼,导人向善,弘扬孝道。实乃我幽州造化,诗坛之幸,从此当载入史典,千古传唱,所以你们也不用想了。”

说完,看了一眼满场的惊疑,朗声读开,“诗名《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

余音绕梁,在人们心中挥荡不去。无论男女老少,大多数人均潸然泪下。群众的力量就是这样,或许一个人的时候读此诗不会流泪,可如果众人群集,一旦有一人落泪,受其感染,连锁反应,大多数人都会接连忍不住感伤起来的。

何况大多士子都有过游学的经历,诗中的场景无不记忆犹新,虽然一直以来未去深思,但百行孝为先,对慈母为自己种种含辛茹苦、日夜劳作、呕心沥血的无私奉献,都是终生不忘、铭记肺腑。此时经诗中娓娓道出后,那苍头白发,那慈祥双目、那为自己操劳半世、灯下已然佝偻弱小的身躯……人心都是肉长的,母亲的伟大立刻一一浮现,如历历在目,岂不翻然醒起、愧然悲泣。

诗词感人,但却是由浅入深,十分好记。一些人已牢记于胸,将诗喃喃背诵,反复品味。终于过了一分钟,厅中其他士子文官,长叹一声,将手中卷纸一撕,然后纷纷出言询问是谁人大作。

刘虞欣慰地望向唐荣,“唐先生,你出来吧。”

唐荣此时,也不知众人反应如此情绪化,只是硬了头皮,上前回礼。

“唉,原来本官因你之勇,想举荐你为本州‘勇猛知兵法’(东汉特科之一,即日后武举前身),但你如此文章,又岂是一个武名可以相配,列位官长,”

刘虞转向左右几位幽州治中、别驾高官,“我意举唐先生为本州茂才,众位以为如何?”

(孝廉20万或更少举一人,由太守或国相举,重德不重才,以至多“庸妄之流”。每年二三百人名额。

茂才为汉武帝时创,也称秀才,后避东汉刘秀之讳,改称茂才。每州仅一人,由州牧或刺史、三公、光禄勋四大官举荐,每年只得十余名,可直授二千石高官起步,实是举荐之首。)

“如此大才,我等以为孝廉、勇猛知兵法、贤良方正、明经、明法等均不足以相称,还是老大人说得好,只有茂才相配。”

“好好,唐先生,本州就正式举你为茂才,望勿推辞。”

唐荣想不到自己虽然未曾为官,但却被荐为一个全国总共也仅有几百人的茂才,以后为官一方,自是顺理成章许多。心中高兴,也不推辞,遵了汉俗,以门生身份,拜谢府主刘虞,“多谢老师垂爱,门生唐荣定不负大人举荐恩德。”

“啊,他就是七战乌恒,七战七胜的飞将唐荣啊。”

“想不到竟是文武全才,真是海内少有的少年英才啊,前途不可限量。”

“真看不出飞将军竟是这样一个文质彬彬的白面书生,真是一代儒将啊。”

不表厅中众人各种击掌赞叹,而在一旁家眷中也是闹得热火朝天。

“娘亲——”

“娘啊——”

“娘,嗯嗯嗯——”

“娘,他——”

各种暗示在宴会上怀春的少女中传起,立时各家各户的家长们,摩拳擦掌,怒目相向,只待宴会一毕,便要上前抢了唐荣这个炙手可热、指日腾达的天之骄子。

刘虞望着厅中众人群情汹涌,也不干涉。

“好好,想不到我刘虞来到幽州,竟能收下如此文武非凡的天纵奇才为弟子,浩延,我适才命下两题,家情一题,你已做出,不知你本军旅出身,能否应景再题一首军塞诗文?”

唐荣心想,反正已闹开了,好事成双,一发献上吧,于是不再谦让,“正有一诗送与公孙伯珪大人。一贺他收复辽西、右北平,擒杀二张,大败乌恒。

二贺他高升右北平太守,得封奋武将军、蓟侯。从此为国守疆,北挡鲜卑匈奴,东阻乌恒,保我大汉领土不失,并希望能为我大汉开疆裂土。”

顿了顿,望向厅上众人,“非常巧合的是,我汉武大帝时一代名将李广将军,也曾任右北平太守,想来莫不是李将军在天有灵,庇佑公孙大人成此大功?又或二人均为抗击外族的不世英雄,所以均得任右北平太守。”

厅中众人,多是熟知历史,还纷纷记起“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的射虎石也在右北平,惊异二人如此巧合,直评公孙瓒为李广第二,还有人说李广大小七十战均未封侯,公孙将军却已得封蓟侯,看来是江山代有人材出,一代新人胜旧人,公孙大人强些。更有人大叫飞将军重现,惹得公孙瓒老大尴尬,因为飞将的外号早被唐荣抢了去了。

唐荣有心化解刘虞与公孙瓒日后矛盾,向刘虞一拜,“学生就将此诗诵出,但请老师亲笔挥毫,以赠公孙大人,壮他此行。”

公孙瓒与刘虞二人一呆,旋即想起这是唐荣调停之意,心存感激。早有小厮铺开纸墨,刘虞便走向台前,静候唐荣。

下一章 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