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帝城守将李严,得知吴兵进犯,乃命副将王平率军三千人,屯兵巫峡山口,在山岭高阜处扎营,监视吴军水陆大军动向。
朱治大军欲进兵,道路为王平所阻,不得前进。水路又碍于水势,进军不能。两边相持一个月有余。
孙桓接到吴王命令,说四路大军已败,命吴军后撤百里,以脱离蜀兵。孙桓命朱治大军后撤。
朱治正在撤退之中,王平分兵数路,从山谷中冲突而出。吴兵不明地势,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大败而走。
王平占了吴军大营,夺得粮草而归。
消息传到洛阳,魏帝大怒,“五十万大军伐蜀,竟然大败而归。是你等不用心也,你等拿着国家的俸禄,对方一个偏安政权都打不下来,真是岂有此理!”
“陛下,”司马懿奏曰:“五路大军应当可以灭蜀,但是各路人马皆保存实力,唯曹子丹一路尽心竭力,但是阳平关乃易守难攻之地,怪不得曹子丹将军。”
魏帝谓郭嘉曰:“奉孝,果然不出你之所料。奉孝何以知道五路大军破不得蜀国?”
而夏侯则叹曰:“诸葛亮安居平五路已经成为美谈。”
“唉——”魏帝长叹道:“诸葛亮果然神人也,而大魏谋士就没有人能及于诸葛孔明?”
司马懿出班奏曰:“陛下,臣愿意请得一路大军先灭蜀后灭吴。诸葛亮虽然善于用兵,但是我有把握胜之。”
魏帝尚在迟疑,因为曹操有言,不得重用司马仲达。当下魏帝大笑曰:“仲达,朕须徐徐图之。”
魏帝又看众谋士,此时满宠已亡,魏国又少一栋梁矣。
王朗奏曰:“陛下,欲灭蜀,蛮兵者,乌合之众也,不足以指望。若孙权能倾力相助,则灭蜀必矣。”
司马懿又奏曰:“陛下,如今诸葛亮必然通好东吴。若吴蜀讲和,则我大魏失却时机也。”
“朕倾力伐蜀,如何?”
司马懿道:“若陛下倾国之力伐蜀,孙权又有机可乘,则合肥危矣。”
魏帝怒道:“孙权,朕真的不能奈何他吗!”
“陛下,”夏侯则奏曰:“孙权乃坚守之徒,没有图中原之心。倒是西川路途艰险,大军难以进发,此五路大军败在了西川地势上。”
“如果吴蜀讲和,我大魏岂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魏帝忿忿不平。
郭嘉出班奏曰:“陛下,我有一计,可以让吴蜀讲和不成,陛下只管坐收渔人之利可也。”
魏帝一听郭嘉有办法,心中大喜,急问道:“卿家有何计策?”
“陛下可用反间计。如果诸葛亮跟孙权讲和,则陛下可派人入吴网罗吴中痛恨刘备者。诈称被蜀国俘虏自己逃回,就在吴中散布谣言,说诸葛亮有意伐吴,故用反间计,使东吴不作防范。且白帝城刘备托孤时,曾嘱托诸葛亮灭孙曹。孙权乃多疑之人,听到这些谣言,反而会绝蜀通魏。且孙权有意西川多年,听信谣言则孙权必先发制人。不用陛下刀兵,孙权也会倾力伐蜀矣。孙权如果不信反间计,必然会遣使通蜀国,而陛下可于樊城之西,伏以小军捉拿孙权使者,则反间计成矣。”
魏帝大喜,“我有一人,曰张驰。此人曾为吴将,后弃暗投明,可以遣之。”
魏帝下诏,使华歆出使吴国,以带心腹之人入吴。
却说蜀国朝廷闻知魏国五路大军皆败,朝野欢呼。
诸葛亮奏后主曰:“陛下,四路大军皆退,唯孙权一路不曾远遁。臣愿出使吴国,说以利害,使东吴撤兵。”
“相父不可离朝,朕离不开相父。”后主闻诸葛亮欲出使东吴,大吃一惊。
“丞相何必小视我等!”一人厉声而出,“陛下,我愿意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游说孙权,也省得让东吴觉得我蜀中无人。”
孔明视之,乃参谋邓芝也,孔明大喜,“伯苗此去,只当陈说利害。东吴得了荆州,先帝杀江东名将数员,然而却有白帝城之败。吴蜀两国矛盾可以一笔勾销矣。只可劝孙权自行称王,不能附庸魏国可也。”
邓芝领了孔明言语,径沿江而下,至武昌。
孙权闻西蜀使者来到,乃问于群臣曰:“诸葛亮怕东吴与大魏合力伐蜀,故遣使通好。然而刘备杀我江东名将数员,我妹又殉难于刘备,此仇岂可不报!而今蜀国极衰,我东吴当乘机西上取西川。可是,对于西蜀使者,当如何处置?”
“主公,”步骘奏曰:“西蜀邓伯苗乃一辩士,主公须不能容其游说。”
张昭曰:“主公欲绝蜀,可以在堂前支方口大鼎,烧水滚沸。主公再言于邓芝,说让其酌量言之,否则汤劐之刑。”
孙权大喜,从张昭之言。
邓芝昂首挺胸,进入吴庭,见大殿外一鼎,鼎中沸水。更兼火势愈急,五步之外,顿觉脸若烧烤。而邓芝哈哈一笑,乃宽衣解带,走至鼎旁边,曰:“东吴待客礼数,全见于一鼎也,大丈夫当五鼎食或五鼎烹。”
孙权得意洋洋看着邓芝,见邓芝欲投身于大鼎中,孙权急命人拉住,“下面可是西川使者邓伯苗乎,出使我东吴而见孤竟以**上殿,欲羞我东吴乎?”<font style="display:none">[万卷书屋 http://wjsww.com]</font>
<div align="center"><u><font color=#E7F4FE>[万卷书屋 http://www.wjsww.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font></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