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中华自从收到曾国藩赴江西乡试的来信并且回信之后,便在做好回国的准备。
周中华做出了一个令伍汉灵都为惊讶的、大胆的决定:他在米切尔造船厂订购了一艘蒸汽铁甲舰。这艘船只当然无需军舰级别的铁甲防护,只是在船壳之上加了一层薄薄的钢板。至于火炮,略微意思了一下,十门而已,聊胜于无。船名就定为“长江号”。
“长江号”虽然是“简装产品”,而且米切尔造船厂特别优惠,以“成本价”销售,如此也花费了周中华八万英镑(八十万两银子)。好在百达翡丽表厂自1852年初即已开始销售新式手表,每月有两万四千英镑付到周中华帐上,加上“挖土机械”的专利费还有结余,资金倒不是大问题。
至于这艘船的用途,周中华想得很透。“长江号”吨位不大,可以扬帆远洋,亦可以在内河航行。既可以做货船,也可以做客轮,必要时稍加改装,便是军舰。防护甲虽然不厚,对付国内的老土炮还是不成问题的。
只是船长人选难住了周中华。自己是不成的,留学生还要等几年,要找一个会掌握新式轮船,善于航海,又值得信任的人,确实不易。周中华思来想去,想到了一个人,便是亨利。
那亨利自父亲被罢职之后,在海军之中也是郁郁不得志,周中华于是诚心邀请亨利为“长江号”船长,一起到中国开创事业。亨利与这东方的国度颇有些痴迷,和周中华相处也甚为相得,于是慨然应允。
亨利在海军中磨练了数年,公子哥的习气已然改变许多。大海的风浪使他快速成熟、干练。“长江号”尚在米切尔造船厂的船坞上安装,他便已将大副、二副、机师、舵手、炮手乃至连一众水手海员等等,一应俱全,统统找齐,多数居然是来自海军。至于亨利以及他找的这些人是辞职、退伍还是逃兵,周中华也不得而知。
周中华在米切尔造船厂研制“维多利亚女王号”时,与一个名叫西蒙的工程师颇为相熟,其人虽然年轻,然而不仅谙熟造船工艺,对于机械制作也极为精通,比之周中华的“理论”实用多矣。周中华已经多次诚恳相邀,聘请西蒙到中国帮办公司,西蒙经过反复考虑后才勉强答应。
除了西蒙之外,周中华还从其他公司挖请了数名技工,无非是些贪图高薪,胆大妄为之徒。周中华只要他们技术一流,即便有些桀骜不驯也不在乎。有钱能使鬼推磨,高薪之下,自然忠心。何况到了中国之后,乃是自己的地盘,还怕他们造反不成?
有了船,便要装货。周中华虽不想把“长江号”变成“诺亚方舟”,然而也差不了多少。
除了各种可以装船的机械设备、五金工具、实验仪器之外,周中华还搜罗了大量的设计图纸、图书资料。
周中华每日出没书店、图书馆、博物馆,如老饕一般,“吞吃”无厌。但凡有用的图书资料,可以买的就买,可以借的就借回来抄。他如今身份尊贵,又是科学名人,“皇家科学院的荣誉外籍院士”名头着实响亮,各处图书馆、博物馆无不予取予求,满足愿望。
周中华又通过皇家科学院遍寻伦敦,好不容易才请到了数名通晓中文之人,通宵达旦的在周中华家中翻译资料。
不觉冬去春来,又是一年。
这一日周中华来到慕名已久的大英博物馆“劫掠”。
得知皇家科学院的荣誉外籍院士、周中华爵士“大驾光临”,博物馆的主管亲自迎接,安排参观。一名端庄美丽的小姐领着周中华从大英博物馆的正门而入,解说介绍。
博物馆迎宾大厅的屋顶完全以玻璃精巧覆盖,把博物馆的内部厅堂,还有闻名于世界的博物馆阅览室转换成一个宽阔、壮观的公共空间。
大英博物馆最珍贵的阅览室就位于这个大厅的中心,此时博物馆工作人员已经将书名目录取出,周中华便在此查阅浏览。一旦发现有所需要的图书,博物馆工作人员立刻搜寻提供。
周中华翻阅书目,查找了不少关于英国的经济体制及发展思路的著作,他虽是这方面的外行,但也看的及为认真。书目中有一条是希思所著的《论英帝国的经济》一书,周忠华随手写下书名,借阅员立刻查找。
片刻之后,那借阅员小姐走来轻声解释道:“周先生,您所借的那本《论英帝国的经济》一书是孤本,馆藏只有一部,今天刚刚才被人借出。喏,就是那位先生借的,他现在所看的正是那本。”
顺着小姐的芊芊细指,周中华的目光转向一侧,在一个侧影上落定。那是一个年近四十的中年男子,头发微卷,胡须满脸,颇似现在的嬉皮士,和那爱拍金庸武侠剧的张鸡肿也有几分相像。
(各位读者,隆重推出,有奖竞猜,此人是谁?)
周中华只觉此人面貌熟悉,似曾相识,莫非此前曾见过?想到此不禁哑然失笑,这些百年前的古人,自已又何从得以相识?
那借阅员小姐轻声询问,是否要从此人处暂时将书籍借来?周中华忙说不用。又问小姐,此人是谁?
小姐轻笑答道:“这位可是我们博物馆的常客,不论刮风下雨,他总是每天来看书,而且固定坐在那个位子上。真是个书痴。我们也已经与他相熟,大家都叫他卡尔。”
“卡尔,卡尔。”周中华细细思忖,这名字好熟。再看那人,此时忽然站起身来,一转身,正好面对周中华。那人见周中华正在看他,礼貌的回以一笑。
这一笑差点没把周中华的魂吓掉,手中的鹅毛笔吧嗒一声掉在地上。
各位读者,我们在一些小说电影中经常看到这样的情节,XX党员在即将牺牲时常说:“我要去见马XX了!”至于他们究竟是否见到了马XX,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的朋友周中华终于“如愿以偿”的,在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见到了这位世界XX运动的开创之人:卡X•马XX。
周中华的魂魄在九天之外飞了一圈,绕过火星,探过哈雷,又成功地返回了地面。
此时周中华只觉得荒诞不已,若以武侠世界的“门派”来论,眼前这位卡什么、马什么与自己该是什么关系?自己这不知是第几代的XX党员该称他为什么?祖师爷?
周中华从喉咙里发出一声干笑,苦涩嘶哑,有如鸦噪。站起身来,向借阅员小姐致谢之后,立刻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落荒而逃。那借阅员小姐只觉得一阵风过,这位爵士阁下已然无影无踪,只留下大厅的两扇玻璃门还在摇摇晃晃。
回到家中,周中华连喝了数盏伍汉灵密制的安神茶,这才稍见安定。家仆周福来报:“托马斯爵士刚刚派人来请姑爷前去赴宴,请您务必要去,托马斯爵士还有贵宾要介绍给您。”
马车在托马斯爵士府邸门前停下,周中华整一整衣冠,潇潇洒洒的走入了小楼。他如今已经是托马斯爵士的府上常客,座上之宾,熟门熟路,不拘礼仪。
正在客厅门口,便听到了托马斯爵士的笑声:“您见到周中华爵士,绝对不枉费此行。” 托马斯爵士话说完后,却是一阵叽哩咕噜的语言,既不是英语,又不是法语,竟然是……。周中华陡然吃了一惊,这竟是德语。
周中华在大学时期所选学的第二外语,便是德语。想当初,因为自己的恋人是外语学院德语系的,所以选择了学习德语为第二外语。
当时恋情正炙,不知用德语说了多少甜言蜜语;你浓我浓,又不知有多少米汤是德语熬成。如今时过境迁,德语也久未操练,已是生疏许多。
此时间,忽然听到德语,周中华不由又惊又喜。
喜的是,听着这德语想起了往日温情;惊的是,托马斯爵士的贵宾是谁?居然需要用德语来翻译。难不成是那位卡什么、马什么?
想到这里,周中华只觉浑身悚然,战战兢兢,推开房门。客厅之中,一个四十岁左右的大胡子赫然坐在沙发之上。
“亲爱的周,你终于来了,我们刚刚才说到你。让我来为你们介绍,这一位就是我的好朋友周中华爵士。周,这一位是克虏伯军火工业公司的总经理阿尔弗里特•克虏伯先生,他今天刚刚抵达伦敦。”伴随着托马斯爵士的介绍,旁边有一位翻译将托马斯爵士所说的话全部译成德语后转告那位克虏伯先生。
“欢迎阁下来到伦敦。”看清楚此人不是“祖师爷”后,周中华顿觉身心通泰,精神一振,居然用德语和克虏伯打起了招呼。
周中华一边打招呼,一边在想,原来托马斯爵士所谓的贵宾,竟然便是德国克虏伯军火工业公司的老板。周中华暗道:“这德国人真厉害,什么都出口。那个卡什么、马什么就向世界出口‘革命思想’;这个克虏伯则专向全世界出口‘枪支火炮’。有了思想,再加上枪支,不干革命那才怪了。”
托马斯爵士和一众宾客哪里知道这位周中华爵士此时正在胡思乱想,众人见周中华居然会说德语,都有些意外。
托马斯爵士立时笑着对阿尔弗里特•克虏伯说道:“我刚刚说过周很神奇,他就立刻表现出来了。”
梅尔森爵士也在旁说道:“爵士阁下,您居然没告诉我们您会说德语,否则,我们今天就不用请翻译了。”
克虏伯笑道:“今天见到周中华爵士,鄙人真是荣欣之至。方才托马斯爵士介绍说周爵士如何如何神奇,我还不信。此时我才明白,您真是一位天才。”
阿尔弗里特•克虏伯乃是一手开创克虏伯军火工业公司的元勋、始祖。
1811年,阿尔弗里特•克虏伯的父亲弗里德里希•克虏伯在普鲁士境内、人口仅有三千的埃森城建造了一个小熔铁炉,发明了一种生产铸钢的新方法。这便是克虏伯军火工业公司最早的雏形。
1826年,老克虏伯去世,其长子阿尔弗里特•克虏伯当时才年仅十四岁。阿尔弗里特•克虏伯性情刚毅,决策果断,眼光更是超凡卓绝。他继承父业后,在发展铸钢厂的同时,扩大经营,将公司的主要业务转向军火生产。这个十四岁即开始制造大炮的孩童,硬是将一个小型企业逐步发展成为军火业的巨头。
时至此刻,克虏伯军火工业公司已经成为德国最主要的军火制造商,与英国的阿姆斯特朗兵工厂、维克斯兵工厂、法国的施奈德兵工厂并驾齐驱。
克虏伯军火工业公司在意大利的陆军少校卡瓦利发明了世界上第一门后装线膛炮后,引起了高度的关注。他们在多方设法获取资料和模仿设计的基础上,于1847年研制开发出克虏伯公司的新式产品,钢铸后装线膛炮。当时,在欧洲能制造这种重型火炮的工厂只有三家,而克虏伯军火工业公司的产品其质量乃是首屈一指。
然而一来由于各国对本**火工业的保护,二来克虏伯军火工业公司的产品价格颇高,所以新式的钢铸后装线膛炮并未能打开销路,待字闺中,销售不旺。
这次英国成功地研制出新式的“蒸汽装甲战舰”,立刻引起了各大军火公司的注意。米切尔造船厂的巨额订单使得各厂垂涎三尺。如果能在这份订单中分得一杯羹,无异于分到了阿里巴巴的宝藏。
抱着这种心态,克虏伯率领他的公司高层立刻亲临伦敦,向米切尔船厂的老板托马斯爵士和梅尔森爵士,推荐本公司新出产的后装线膛炮。
(作者的军事知识远不及周中华,如有疏漏,敬请指正。)
来到伦敦后,托马斯爵士向远来的贵宾简单介绍了“蒸汽装甲战舰”的研发过程,并且提到了理论设计者周中华,指出在新战舰的设计中,周中华居功至伟。敏锐的克虏伯立刻从中捕捉到信息,这个周中华必定是此行的关键人物。
于是克虏伯假意故作不相信周中华的能力,一番争执之下,托马斯爵士决意维护朋友的声誉,立刻命人将周中华请来,当面介绍,以示尊重。
托马斯爵士这一举动,正中克虏伯下怀。更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周中华居然会说德语,如此两人的交流无需借助翻译,毫无障碍。
众人晚餐之后,便开始谈论火炮之事。
克虏伯军火工业公司一名工程师将火炮的解剖示意图悬挂在客厅中,指点讲解。克虏伯本人则将一支该公司新生产的步枪请众人传看。
对于火炮的了解,,周中华在学校时便常常吹嘘,他敢称第二,没人称第一。尤其是火炮发展史,更是了然于胸。挂图刚刚拿出,周中华便已知道,“维多利亚女王号”战列舰上,空有数十门大炮,然而与此时克虏伯公司的线膛炮比较,差之太多。至于那支步枪,则明显不如火炮先进,居然还是一支前膛枪。
看完挂图和步枪,周中华安坐在椅子上,闭目养神,任凭众人口舌之争,他是一言不发。英**舰装配什么样的火炮又关他X事。
克虏伯留意观察,将周中华的一举一动看在眼里。眼见周中华看了两眼挂图后,立时神采奕奕;而看了步枪之后,转眼之间居然就“昏昏欲睡”。克虏伯料定这其中必定大有文章,而这周中华也绝非等闲之辈,不禁心中暗自盘算起一个主张。
那一厢,两名爵士先生还在和克虏伯公司的工程师议论不休,翻译在其中忙得不亦乐乎。
托马斯爵士见翻译顾此失彼,忙中时而出错,忽然想起旁边还有一个会说德语之人。扭头一看,周中华爵士居然已经会他的祖先周公去了。
托马斯爵士又好气又好笑,轻轻拍了拍周中华,说道:“亲爱的周,我们想听一听您的意见。”
周公一手拿着金票,一手搂着美女腰,还有一只手正在摸鼠标,(怎么是三只手?)笑着问周中华道:“你要不要?”周中华高兴之极,流着口水说道:“我全要!”只见周公勃然大怒,喝道:“都给了你,那我还剩下个鸟?”当胸一拳,打了过来。
(诸位读者,太闷了,调剂一下,放松放松。修女可以疯狂,猫儿也会搞笑。)
周中华刚刚入梦,便被托马斯爵士拍醒。恍惚之间,不知所云:“怎么?,谈好了么?订购多少门?”
托马斯爵士奇道:“怎么?你认为这种火炮值得订购么?”
周中华知道自己一时口误,只好说道:“这个克虏伯公司的产品的确不错,这种火炮射程又远,精度又高,而且使用寿命也比较长,我看值得订购。”
一听听翻译说完,克虏伯赶忙接口道:“还是周中华爵士慧眼识货,我们公司的产品无论是质量,还是价格,都是最好和最合理的。我衷心地希望贵公司和本公司能达成合作协议。”
托马斯爵士和梅尔森爵士两人低声商议了片刻,似乎甚难决定,过了许久方才达成了一致意见。
托马斯爵士最后道:“作为米切尔船厂的董事,我们愿意和贵公司进行长期合作,使用贵公司产品。最近美国海军正在与本厂商谈订购一批军舰,这批订单的火炮配置,我们将竭力推荐贵公司的产品,应该可以装备。至于皇家海军所订购的军舰,如需改换火炮,必须要得到他们的认可。亲爱的阿尔弗里特,您认为如何?”
克虏伯公司此行的目标和计划便是获得米切尔船厂的大笔订单。然而现在看来,要想将占该厂多数份额的英国皇家海军的订单收归囊中,显然并不容易。对于这样一个结果,克虏伯不是很满意。
话又说回来,有总比没有好,毕竟还有美国的军舰可以购买本公司的产品。克虏伯暗暗想:“最好让英国和美国打上一仗,这样就能知道谁的产品是最好的。”
次日一早,周中华正在锻炼身体,周福就跑来禀告,有一个普鲁士的克虏伯先生前来拜访。周中华有些奇怪,合作事宜已经谈论完毕,他还来作甚?也难为这克虏伯,居然一大早就能找到自己的家,确实是个脚色。
将克虏伯请到客厅坐下后,周中华匆匆擦了擦身子,换了件衣服便来打招呼。那克虏伯见周府的家人在安排早餐,笑着对周中华道:“阁下还未进早餐?”周中华有些不好意思,昨夜儿子闹了一宿,今天起床便有些迟了。
周中华本当不用早餐,问克虏伯所来为了何事。那克虏伯却说道:“亲爱的周,没有关系,我可以等您吃完了再谈。饿着肚子是谈不了事情的。”
周中华一再致歉,请克虏伯稍坐,家人也忙将茶水送上。
看着周中华熟练的使用两根筷子用餐,克虏伯好奇之极。大为赞叹,道:“中国不愧为历史悠久的古国,如阁下所使用的这两支小棍子,便蕴含了无限的科学玄机。”
周中华笑答道:“阁下今天来找我,不是为了赞美中国的筷子这么简单吧?”
克虏伯说道:“阁下的确明见。我今天来拜会阁下,是诚邀您到普鲁士参观、访问。相信您对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一定会感兴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