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节铁血宰相
作者:猫儿怕吹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8393

周中华说道:“首先,这种枪的闭锁装置还不完善。枪是由绞炼固定,用金属弹簧片来顶住关闭膛室。如此则多次射击使用后,必然会造成不完全闭锁,导致火药气体外泄。”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指点,克虏伯频频点头。

周中华又道:“解决的办法,除了改进闭锁装置外,最重要的是,必须变更子弹。”

“变更子弹?”克虏伯惊讶地说。

“对,改原来的纸壳子弹为金属弹壳。”周中华滔滔不绝:“采用金属弹壳子弹,弹壳可以膨胀,紧贴枪膛壁,就可以有效解决闭气问题。而且在火药气体压力下降后,弹壳又能自动收缩,弹壳收缩后与弹膛壁有一空隙,便于退壳。”

“同时,贵公司这种后膛枪的子弹也只能一发一发地装人枪膛,虽然比前膛枪装填子弹方便,但仍然需要很多时间。我们可以在枪身上加一个储存子弹的弹仓,可容纳5 至10发子弹。再利用在发射弹头时加诸在枪管上的后座力来完成开锁、退壳、抛壳、上膛、闭锁等连续动作。如此则可连发。”

可怜的克虏伯公司技术主管们已经如堕云雾之间,不知周中华究竟所谓何物。便是克虏伯也茫然一片,听着周中华的长篇大论,不知所措。

(便是我也是听的稀里糊涂)

但是,克虏伯毕竟是克虏伯,在周中华那一连串的新词汇中,他牢牢记住了两个词语,“金属弹壳”和“连发”。以克虏伯在军火制造上的天份,他已经感觉到,周中华在他面前打开了一扇通往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新技术大门。

“发射时,枪管和枪机由机械结构闭锁在一起向后运动,当膛室内的气体压力从枪口排出降低到安全水准后,枪管便停止向后运动,枪机则解除和枪管间的闭锁并继续向后运动,同时退壳、抛壳、并把下一颗子弹在回程往前时顶入膛室上膛,最后枪机会回来与枪管再度闭锁,枪机和枪管整体总成也会回到前面待发的位置准备再度击发。这种连发步枪将使得射击速度提高十倍以上……”

“好了、好了,亲爱的周,不用再说了。您的这些高见,留着和我的技术人员慢慢再说。让我说一句话,您真是上帝赐给克虏伯军火公司的最好的礼物。请允许我吻你一下。” 克虏伯和周中华热烈拥抱,吻在他的面颊上。

周中华心中暗想,也只能说这么多了,诸如机关枪这一类更先进的武器,还是留给自己的国家为好。

在埃森的几日里,周中华将有关“金属弹壳子弹”及“连发枪”的理论和基本构造,都告知了克虏伯军火工业公司的技术人员。那些技术人员久谙此道,技艺精湛,道理一说就透,理论立时便可实践。凭着周中华的这些设想理论,一种新式的连发步枪,即将在埃森问世。

克虏伯遵守诺言,与周中华签下了合作协议。周中华不用出一个马克,完全由克虏伯军火工业公司投资。而合作公司兴办的时间、地点都由周中华确定。

周中华又向克虏伯表示,希望通过克虏伯军火工业公司与普鲁士政府的关系,来改善和调整对华的政策。

克虏伯皱皱眉说道:“亲爱的周,您的意思我很明白。不瞒您说,我们现在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是一个精神病患者,我看再过不了多久他就将完全发疯。目前的政府如何应付奥匈帝国的威胁还是一个问题,德意志国家的统一更不知要到何年何月。在这届政府中寻求同盟没有任何意义。”

听他如此一说,周中华顿时神情沮丧。克虏伯笑道:“亲爱的周,不必这样。我想有一个人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这个目标。虽然此时这个人尚未掌权,但是以我的预计,此人日后必将主政普鲁士,并且将会成为普鲁士的一代伟人。”

周中华奇道:“此人是谁?”

克虏伯说道:“这人就是我的好朋友奥托•冯•俾斯麦。他还比我小两岁,如今担任普鲁士邦国驻德意志联邦代表会的代表,此时正在法兰克福。你们回国也要转道法兰克福,这样,我就陪你们走一趟,也去见见这位老朋友,再介绍你们认识。”

稍后克虏伯又与周中华约定,伺新式步枪生产出来,便调拨两千支,再加四十门火炮,一并发往上海,由周中华代为销售。周中华略一思忖,等这批步枪射击完善、生产出来,再运到上海,料来那时自己已在曾国藩处站稳脚跟,这些枪炮当可以有用武之地。于是答应此事。

数日后,克虏伯亲自陪同周中华一行前往法兰克福。一路之上,克虏伯约摸介绍了一些俾斯麦的经历。

奥托•冯•俾斯麦1815年出生在普鲁士一家贵族家庭。他体格强壮、蛮横粗野、凶悍残忍。他在大学学习期间,曾与同学作过27次决斗。大学毕业后,他回到家乡管理自己的两处领地。俾斯麦素来野心勃勃,一意想在政界发展,他毅力坚定,为了目标常常不择手段。如此则与克虏伯臭气相投,两人各图所需,一拍即合,结成好友。

1848年,德国爆发革命,俾斯麦立即在自己的领地上组织起军队,准备赴柏林“勤王救驾”,武力镇压革命。他的举动得到了腓特烈•威廉四世的赞赏,从此步入政坛。

1851年,他被任命担任普鲁士邦国驻德意志联邦代表会的代表,常驻法兰克福。

此时的法兰克福已然是德国的商业及制造业中心,它位于美因河右岸,临近美因河与莱茵河的交汇点,座落在陶努斯群山南面的大平原上。市中心和内城在美因河北岸,通过美因河上的桥梁与近郊萨克森豪森地区连接在一起。

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皇帝由势力雄厚的诸侯即选帝侯选举。1152年,选帝侯们首次在法兰克福聚会,选定腓特烈•巴巴罗萨为帝,即红胡子一世。1356年又正式规定,选皇帝必须在法兰克福举行。此后法兰克福又成为皇帝加冕大典举行地,前后有10位皇帝在这里加冕,登上皇帝宝座。

神圣罗马帝国虽已于1806年被拿破仑所灭,但此时的法兰克福又成为德意志邦联议会所在地,仍为德国的政治中心之一。

在法兰克福的腓特烈大帝酒店,克虏伯为周中华举办了一场隆重的送别晚会,遍邀官员贵族、绅士名流。这其中便有日后的“铁血宰相”俾斯麦。

克虏伯向俾斯麦介绍周中华时,以非常亲密的态度和推崇的语言,表明了周中华的不凡身份以及自己与他的合作关系。

俾斯麦有些轻蔑的和周中华握手,同时在心中暗道:“哼,这些黄色的祸害……。”若非克虏伯一力邀请,他是不愿意来参加一个欢送东方人的酒会。

周中华察言观色,已知其意。眼前这位“铁血宰相”,此时虽未执掌大权,但其浓厚的种族思想已经开始暴露无遗。倘若说俾斯麦为近代德国种族至上主义的始作俑者,其言绝不为过。

而对中国的态度,则表明了在俾斯麦身上的复杂性。一方面,他早已认识到,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中国必将重新崛起。(当然,他没有料到这需要多长时间。)而按照他的逻辑,崛起的中国,必将“危害世界”。

另一方面,对于仍然妄想闭关自守大清国,他从来不屑,认为在适当的时候,可以好好教训一下这个**的朝廷,同时为德国在远东攫取更多的利益。

如此,对“黄色祸害”的恐惧和对此时中国的垂涎便同时在这个“铁血宰相”的脑海中翻滚。

所以,对于周中华的出现,他很不以为然。

克虏伯立刻感觉到俾斯麦即将犯一个认识上的错误,为了及时纠正,他决意挑起一个话题。

克虏伯说道:“周爵士对于德国目前的形势以及德国与中国将来的关系都有深刻的认识,我想这也是你们共同关心的话题,你们大可就此探讨一番。”

俾斯麦傲慢的说道:“听说周先生来自于一个落后欧洲几十年的野蛮国家,贵国此时好像正处于内战之中,国家的存亡只在旦夕之间。一个没有能力解决自己国家问题的人,哼,请问阁下对德国的现状有何高见?”

对于俾斯麦的态度,周中华早就有了思想准备。他一向认为,打击一个比较嚣张、傲慢的人,最好的办法就是比他还要嚣张和傲慢。而且要摧毁他的自信,从而使他恢复正常。

周中华说道:“不错,我国正是内乱之时,然而这一点疥癣小患,尚不足以亡国灭种。而目前的德国,已经是岌岌可危,可叹有些人还懵懂未知。哎,自腓特烈一世和腓特烈大帝(腓特烈二世)之后,德国再无英雄人物。眼看着这个国家即将要被瓜分,从此不复存在了。”

俾斯麦气急败坏的说道:“你胡说什么?我、我、”若非克虏伯是其至交好友,他几乎要为了这几句话和周中华决斗。

克虏伯也觉得周中华过于危言耸听,有些不悦的说道:“亲爱的周,有这么严重么?”

周中华笑道:“请二位听我详细说来。我认为,如今的德国,就像生活在一群猛兽之中的小白兔。不知何时就将成为猛兽的口中之食。当今欧洲实力最强者为英国,它的发展锋头最健,称雄世界,但它与欧洲隔海相望,我们可以先不说它。贵国之西南,便是欧洲之强国法兰西,姑且不论神圣罗马帝国便是被拿破仑所灭。此时的法兰西皇帝拿破仑三世,其人雄心勃勃,一心想称霸于欧洲。法国近来扩张军备,整顿军事,其意便在德国,此言属实否?”

克虏伯与俾斯麦都默然不语。

周中华接着说道:“奥匈帝国因为奥地利的关系,也是德意志联邦成员。然而哈布斯堡家族统治的疆域包括了匈牙利、已经遭到瓜分的波兰及意大利的部分领土,其国力不容小觑。当今皇帝弗兰茨虽志大才疏,但也对德意志觊觎已久。而对德意志统一最大的障碍也是奥匈帝国。此言属实否?”

“至于虎视耽耽的俄国,一心想将势力范围扩张到波罗的海地区,俄国的熊掌在已经伸到了德国的家门口,德国与俄国的冲突势必在所难免。”

此时克虏伯与俾斯麦已经张大了嘴巴,完全是在受周中华的教育。

“群强环伺之下,贵国如今却是主暗臣弱,国力孱弱,各邦之间勾心斗角,纷争不断,国家统一遥遥无期。一旦诸国有机可趁,则不免步波兰后尘,遭到瓜分吞并,亡国灭种之祸岂不是就在眼前?”

“贵国有一个诗人海涅。此人才华出众,我在来到贵国的这些日子里,也曾学习了他的几首诗。这里摘录了一首,与两位一起欣赏。”周中华决意以这首诗来结束此时的国际形势教育课。

“法国人和俄国人占有了陆地,海洋是属于英国人的,只有在梦想中的空中王国里,德国人的威力是无可争辩的。”

到了此时,只见“铁血宰相”俾斯麦的脸都发了绿,而军火大王克虏伯则已经对周中华彻底折服。

周中华这一番分析,是集了百年来历史学家的铁案公论,一针见血,岂容置疑。

克虏伯与俾斯麦都是一代雄才,周中华所说的句句为实,字字入耳,触及灵魂。

此时的德国确实是危机四伏,内忧外困。其危险性,不亚于中国的情形。然而历史发展何其不同,一个在紧要关头,最终以铁和血的方式,统一全国,迅速发展,一跃而成为世界强国。一个则浑然未醒,依旧醉生梦死,饱受蹂躏欺侮,漫漫长夜,苦苦挣扎。

周中华心中暗叹,倘若自己的祖国能如同这德意志一样,幡然醒悟,万众一心,奋发图强,未尝不可以改变历史,重建辉煌。

此时不由得俾斯麦不心悦诚服,温言请教:“以周先生看来,群雄环伺之下,德国当如何自处?俾斯麦又当如何作为?”

周中华道:“为德国谋计,法兰克福的联邦议会虽是以国家统一为议题,然图逞口舌之利,日日喋喋不休,又有何用?唯有整军备武,以武力来统一德国,用铁和血来拯救德国,方可对抗列强。而阁下您,自然当在此间,尽展才华,实现抱负,必将可以成为德国历史上的千秋伟人。”

俾斯麦佩服的说道:“今日受教,俾斯麦获益匪浅。有朝一日俾斯麦如果得掌大权,统一德国,必将与贵国改善关系,结为友好。”

周中华道:“此亦我所愿也。贵我两国,远隔万水千山,并无利益冲突,反而有广阔合作的前景。譬如克虏伯先生,就已经与本人有了长远的合作计划。”

说到此处,克虏伯连连点头。

周中华示以微笑,接着说道:“贵国的大敌,无非英、法、俄、奥。而以上这些国家,都曾侵兵我国,亦是我国之敌。贵我两国,大可结为同盟,东西互为呼应,永结邦交之好。”

俾斯麦说道:“贵我两国既有共同的敌人,便是天生的盟友。俾斯麦如能掌政,自当与贵国结盟。”

周中华道:“今日你我击掌为盟,他日定不负约。”

二人乃击掌为约,克虏伯端来酒杯,说道:“为了我们的友谊,干杯。”

离开法兰克福,周中华尤为自己预先下的这部棋而陶醉不已。一路之上,不时笑出声来,只乐得伍汉灵不知所谓。

数日跋涉,来到威尼斯。这座水城风光再好,如何旖旎,周中华也不敢再耽搁时日,立时乘船赶往亚历山大。

在开罗的酒店住下,周中华便命人将业已抵达的消息通知爱德华。

爱德华先前便已经得到信件通知,说周中华即将来此。此时得知他们已经到达,爱德华喜出望外,立时便赶来酒店。酒店之中,爱德华将一个好消息告诉他们,苏伊士运河自去年(1852年)年底开工以来,工程顺利,进展神速,“挖土机械”大显身手,功不可没。国际苏伊士运河公司的股票稳步上涨,周中华的东方运河公司也大幅升值。爱德华还专门请了一名叫萨达姆的会计师,负责财务、审计。

见到这个名叫萨达姆的会计师,周中华不禁哑然失笑。此人胡须满面,与“将来的”伊拉克总统倒有几分相似。莫非此人就是萨达姆的祖先?

爱德华又问起,运河开工之时埃及政府曾多番邀请周中华,缘何始终未至?周中华乃道彼时俗务繁忙,甚难脱身,已经在书信之中向赛义德总督诚恳致歉。

周中华于是请爱德华安排拜会事宜。

此后数日之中,周中华陆续拜会了马里埃特、赛义德总督及国际苏伊士运河公司的各国负责之人。埃及政府和国际苏伊士运河公司还专门邀请、安排周中华到运河工地视察进展。

周中华欣然从命,并且带着妻儿一同赴运河工地视察。

此时运河工程虽是刚刚开始不久,但已经可见其恢宏之场面,工程之浩大,令人为之赞叹。苏伊士运河虽称不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亦是世界工程之奇迹。

周中华携妻带子,站立在一块高地之上,极目四顾,指点河山,颇有历史因我而变,奇迹由我而建之感。复又感慨沧海桑田,人间变幻莫测,来日征途漫漫,何时得偿如愿,顿觉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此外,马里埃特还将图坦卡蒙陵墓已然成功挖掘之事也告知了周中华。埃及政府为此专门建立了一个博物馆,由马里埃特任馆长,专门收藏、管理从陵墓中发现的文物、宝藏。马里埃特邀请周中华前去参观,周中华以日程太紧,婉言谢绝。

离开埃及之后,众人归心似箭,一路无话,这一日周中华所搭乘的轮船来至在香港靠岸。此时已经是1853年的初夏。

船靠港补充物资,周中华带着弗莱明爵士的信件独自上岸,寻找那名理雅各神父。一番打听,终于找到,却是在一所教会学校之内。

进了学校,理雅各神父正好在此,周中华说明来意,将弗莱明爵士所托信件交于神父。理雅各神父称谢不已,吩咐安排用饭。周中华忙说不用,便要告辞。

便在此时,门外匆匆走进一人,虽然已隔数年时间,周中华还是依稀将他认出,此人竟然便是洪仁玕。

这一惊非同小可,须知此时太平军已然攻占南京,太平天国声势如日中天。香港虽为英人所占,但于国内形势极其关注,大小事端,风波战况,报纸无不及时刊载。周中华浦一上岸,便购买报纸阅看,与国内形势已然知之甚详。这洪仁玕既是洪秀全的堂弟,便乃是清廷的要犯,必然是画影描形,四处缉拿。周中华百思不得其解,这洪仁玕为何不去南京会合洪秀全,反而甘冒奇险,寄身在这教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