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据有关资料改写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一向以“地丁”、“钱漕”、“盐课”、“关税”和其他杂税为其主要构成,其中的“地丁”是清政府对赋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这一种农业税是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通称地丁,亦称“摊丁入亩”。此项收入在清政府财政收入中占最重要地位。在一般情况下,地丁约占财政总收入的七成,盐课、关税及其他杂税约占总收入的三成。
在号称“盛世”的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清政府的年度财政结余曾有七千余万两。但仅仅时隔二十 年之后,由于嘉庆元年(1796年)至嘉庆九年九月(1804年10月),清政府为镇压席卷湖北、四川、陕西、甘肃和河南等省广大地区的白莲教起义,十年间,所耗军需饷银多达两亿两之巨,相当于当时清政府五年的全部财政收入。虽曾有“和绅跌倒,嘉庆吃饱”的俗语,但此时的清政府,已经是上顿不接下顿了!
而由此时开始到道光时期,每年地丁所入已经是征不足额。到了道光朝中后期,又由于用兵,黄淮决口,以及天灾频繁等原因,使地丁收入数额屡屡减少。据清军机处档案记载,道光二十七年的征收额仅为预计额的八成,年财政收入的定额约为四千五百万两。
而云、贵、川、广、闽、甘等省,由于军费支出的急剧增加,导致各省财政对中央“欠解”地丁收入,成为道光朝中后期清政府财政收入的突出问题。据户部的统计,至道光二十八年全国各省累积欠解地丁等项共银近八百万两之多。这还不包括各省报请豁免的地丁等银共约三百万两。当时清政府的财政收入状况已经进入“旧欠既已延宕,新欠又复踵增”、“岁入渐见减缩,岁出频年见增”、 结余渐见短绌的恶性循环。
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同时也带来了对清朝社会经济的严重冲击。受战火直接波及的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省沿海地区,城乡农民、手工业者“废时失业”,各地陷入“民穷财尽”的窘迫境地。在全国范围而言,则因清政府征调频繁,加重摊派勒捐,苛捐杂税倍增,以致民间怨愤纷起,“民之财尽矣!民之苦极矣”!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仅战争赔款就被勒索白银两千多万两。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清政府的岁入为四千多万两,岁出与岁入两相抵销,仅有余款三十五万余两,为清王朝建立政权以来国库收支所从未出现过的景况。清政府已经接近破产边缘!
此后的几年,在岁入上似稍见转机,但国库的储备依然无所改善。在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大学士管理户部事务潘世恩向道光皇帝的一封密折中奏称:“现在银库实贮数目除已到未收银二十余万两外,……仅存银十二万三千九百余两,比较历年,甚形支绌。”向皇帝发出了严重警告。到道光二十九年,也就是太平天国起义爆发的前夜,清政府的年度财政结余只有区区五十五万两!
道光三十年(1850年),在大学士管理户部事务卓秉恬的另一封奏折中详细说道:“岁入之数应有四千四五百万两,岁出之数约需三千**百万两。按额核计,倒有盈余……以近今十数年计之,海疆、回疆及各处军务,东、南两河工用,南北各省灾务,统计例外用款,多至七千余万两,清查库亏九百余万两;而岁额所入,除豁免、缓征、积欠等款,前后牵算,每岁不过实入四千万两上下……入款有减无增,出款有增无减。”对于这种库储持续恶化,国库连年空虚的状况,军机阁臣惶惶不安,不禁发出哀叹“府库日虚,征求益急,当此之时,会计之司左支右绌,一筹莫展。”
而随后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使得刚刚登基的新皇帝咸丰,面临着一个内外交困,国库空虚,难以维持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