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节魂断吴淞(下)
作者:猫儿怕吹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908

周中华本意是在保全小刀会义军的前提下,又可以为朝廷克复上海;既可以避免杀戮,又可以向清廷邀功;用心之良苦,殊非寻常。

岂料一照失算,满盘皆休!轻信了洋人与清廷的结果,吴淞口竟然成了刘丽川这近千人义军的断魂葬身之地!便是自己的义弟林仁杰,只怕也是葬身鱼腹、尸骨无存!

目睹眼前惨状,周中华在“长江号”上五内俱焚,捶胸顿足,挥泪如雨。王韬意有不忍,在旁解劝道:“公子不必如此。”

周中华觑见王、蒋二人意态从容,没有一丝惊讶的表情,心中猛地打个激灵,问道:“此事是否你二人与官军私下所定?”

王韬见他识破机关,立时面有愧色,一时无言以答。

蒋敦复却毫不犹豫,干干脆脆的答道:“不错,设伏于吴淞口,一举全歼刘丽川,正是我二人以公子的名义与抚台许大人、吴道台所定。这两艘法**舰,也是朝廷向洋人租借而来。公子聪明一世为何糊涂一时?若是任由小刀会就此撤往江宁,何异于放虎归山、养痈遗患,朝廷也断断不允!蒋某与仲韬反复计议,为公子取信于朝廷,建此殊勋,不得不为尔。”

周中华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然而事实不容质疑,自己竟然被这两个腐儒玩弄于股掌、利用出卖了!

周中华气急道:“你们,你们可知这千余条人命,就此葬送你们,不,是葬送于我的手中,天下悠悠之口,此后都要唾骂我周中华是个卖友求荣、卑鄙无耻的小人!”

蒋敦复不以为然,道:“公子此话差矣。公子欲谋大事,理当效法曹操。既然已与朝廷暗通款曲,密室阴谋,他日事迹败露,留下这些人便是祸根!所谓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又何必再在乎这区区几条性命。古来成大事者,必不可拘于小节。似这等小小代价,与公子的宏图大业相比,庶几微不足道。”

“这千余条人命是小节?是小小代价?是微不足道?”周中华双眼充满血丝,杀气腾腾的拔出腰间的大青剑,指向蒋敦复,厉声问道。

蒋敦复凛然不惧,淡淡的说道:“公子若杀了蒋某,能挽回这千余条人命、能尽泄公子的心中气郁,蒋某死而无怨。”

周中华持剑在手,剑身不住的抖动,耳际忽听到又是一声惊天动地的炮声,一时精疲力竭,支持不住,双腿一软,跌坐在甲板上,再也作声不得。

王韬和蒋敦复忙上前搀护,轮番劝解,无非是不得已而为之,一片苦心都是为了周中华的前程着想。

他二人絮絮叨叨,周中华始终默然无语,忽然想起一事,猛地跳起身来,冲到舵室,命亨利急速返航。吴淞口既然是陷阱埋伏,潘启亮、周秀英必然也不会平安无事!

※※※

周中华所料虽然不差,然而等他赶到上海西郊时,终究是来迟一步。斯时已是次日凌晨,便在今日的西郊公园左近,遍地狼藉,尸体处处可见,战火余烬未消。小刀会的义军果然在此处遭到了数倍清军埋伏,为首的正是险些成为周中华枪下亡魂的虎嵩林!

虎嵩林当日被周中华一枪便击中胸部,幸而施救及时,捡回一条性命,由此他极为痛恨小刀会,此次设伏,他便主动请缨。待小刀会义军进入伏击圈后,虎嵩林率先冲杀,毫不容情,这一战小刀会义军折损大半,只有极少数人逃得性命。潘启亮和周秀英则不知所终。

周中华此时欲哭无泪。前者虽有火烧粮草、炮轰点春、逼走陈阿林、诱降林阿福,种种所为算不得光明磊落,但毕竟未曾沾染血腥,心中还有一丝庆幸,良心也不觉有太多愧疚。

然而一日之间,数千小刀会义军土崩瓦解、灰飞烟灭,林仁杰与周秀英也是凶多吉少。这些虽不是自己下的毒手,但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丧!卖友求荣、投靠清廷,以血染红顶带,这一节已是无论如何无法自辩!

※※※

在江苏巡抚许乃钊进入上海的当晚,伍汉峰便亲临军帐,以十万两银票作敲门砖,盛邀巡抚大人光临伍府,为之接风庆贺。

酒席宴上,伍汉峰乃引周中华拜见许乃钊。

一见到许乃钊,周中华立刻匍匐在地、痛哭流涕,表明此前陷在贼中,无可奈何之意。幸赖朝廷天威,大帅旌旗所指,乱匪无不望风而逃,小子亦悬崖勒马、将功赎罪,得以反正归顺!小子一片忠心,天地可鉴、可昭日月云云。

许乃钊本板着面孔,官腔十足,直到周中华又捧出了二十万份(二十万两银票)的忠心,这才笑颜嘉纳。

许乃钊搀起周中华,温言抚慰,赞其虽被乱匪胁持,仍能孤忠效命,种种所作所为,为扫平匪患、克复上海立下了大功。

周中华又谦逊一番,将功劳全然归于许大人,并不敢自居一丝半点。许乃钊嘉许有之,并承诺定当在奏折中为伍汉峰及周中华保荐、请赏。众人乃杯觥交错,展颜开眉,弹冠相庆。

在克复上海的第二天,江苏巡抚许乃钊便以四百里加急奏报朝廷。此折中,先是极力渲染了收复上海如何之艰难,巡抚许某又是如何殚精竭虑、如何亲冒矢石、如何运筹帷幄,上仰皇帝的浩荡天恩、天子洪福,下得将士舍身用命、历经血战,上下一心,终于不负圣恩、剿灭匪患、大功告成。

在这份洋洋洒洒的奏折最后,许乃钊果然不惜笔墨,用了些许篇幅,提及在籍官员伍汉峰以及两个“反正归顺”之人,亦即“伪副帅”林阿福与“伪飞豹将军”周中华!并一力保奏这三人,请旨加恩封赏。

※※※

七八余日后,朝廷便有上谕。

许乃钊由署理巡抚改为实缺,恩加太子太保衔;吴健彰升授通政司,仍兼苏松太道、江海关道;虎嵩林恩赏黄马褂,加提督衔。除此之外,大小官员俱有升赏。

上谕中还特别指出:“……在籍道员伍汉峰秉持忠心……林阿福幡然醒悟,终归大义;周中华迭施奇谋,功绩昭然;……今粤匪未克而时局艰难,实宜宣褒良善,激励忠祯,……伍汉峰升授按察使,着在江苏听用,遇缺即补;林阿福加恩授职都司,周中华加恩授职守备;二人俱在军前听用……。”

按察使乃是正三品,都司和守备虽然均是武职,但一为正四品,一为正五品,以他们三人的情况,如此超擢提拔,不吝封赏,当真是皇恩浩荡。这也正是清廷笼络人心、招降纳叛的手段和策略!

伍府经历了小刀会这一场风浪,不但没有丝毫折损,反而得以加官进爵,当真是因祸得福,人人称羡!更有一件,伍汉灵也怀胎十月、瓜熟蒂落,又生下了一个大胖小子!一时伍府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宾客盈门,纷纷前来庆贺三喜临门。

红色的桌围、红色的蜡烛、红绸子的幔帐、红绢的灯笼、红得像血一样的顶子,周中华看着这满堂红,只觉心中烦闷不已,勉强应酬了一阵,悄悄退回到了卧室之中。

新生的婴儿正睡在襁褓之中,看着他那张恬然安睡的小脸,轻拥着偎依在怀中的伍汉灵,周中华这才感觉到了一份喜乐安平!

又一个新的生命来到了人世间,也许意味着又是一个新的开始!

※※※

第四章完※※※

喜欢本书的朋友,请将《中华演义》放入书架!猫儿谨致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