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武帝在自己新任命的和墨翕侯弥和的陪同下,带着自己的几大谋臣,一起来到和墨城南最大的寺院观光。弥和借介绍寺院及佛教的机会向大汉的统治者极力宣扬佛陀的主张。
弥和继续说道:“佛祖用缘起论来观察人生,便得出四谛八正道。‘谛’,就是真理。所谓四谛,就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四个真理,苦谛,指人生充满了痛苦。佛祖认为人生有生、老、病、死等八苦,这些苦都是生与俱来的,因此,痛苦的人生实在不值得留恋。集谛探究痛苦的原因。佛祖认为痛苦的根源在于人有贪欲,有激忿,有愚痴。他把这三者称作“三毒”,认为正是这三味毒药害得人不断造孽,从而沉沦在轮回中,不能自拔。灭谛则宣传解脱的幸福。佛祖认为人只要抛弃一切追求,就可以抵达涅槃的彼岸,得到最高的幸福。道谛论述达到涅槃的正确道路,它包括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八个方面,故又称‘八正道’。八正道要求每个佛教徒的一言一行都必须符合佛教的规范,只有这样才能得到解脱。”
“佛祖认为一切有生命的物类包括人在内都在不断地轮回着。轮回有‘六道’:天(神)、人、阿修罗(魔鬼)、畜生、饿鬼、地狱。一切有生命的物类按照其‘业’,分别投生为这六种形态。虽然其中某些‘业’(比如天道)比起其它‘业’的境遇要优越得多,但从根本上说,仍然不能长久,归根结蒂,仍是痛苦的。最高的幸福只有一个,就是跳出轮回,达到涅槃。佛祖在菩提树下成佛,也就是佛祖自信,从这一刻起,他已断绝生死轮回,进入涅槃境界,实现了圆满的人生。涅槃是佛教徒修行的最终目标。佛祖认为它是一个无法用语言、概念来表述的最高存在,是无限圆满、无限美妙的境界。因为它无法用概念来表述,故佛祖反对人们徒劳地去讨论它,描述它,要求人们身体力行,去实践它。”
大家在寺院中观摩一遍,来到住持的住所时,已经是中午时分。住持安排献上茶点、斋饭,众人便在寺中进食。用餐过后,几位谋士和弥和热烈的讨论着佛陀的各种主张。
鲁肃十分虔诚的对弥和说道:“翕侯大人,刚才听了你介绍的佛祖的各种主张,我觉得非常有道理!世间的一切痛苦、纷争确实如佛祖所言都是来自人们的贪欲、激忿、愚痴这三种毒素,如果能够将所有人的这些‘三毒’消除干净,人们就可以真正的达到无欲无求、无痴无癫的境界,世间就不会有任何纷争和争斗了!佛祖真是太伟大!能够领悟到如此深奥的境界的人,确实可以称作圣人了!肃十分向往之,不知今后翕侯大人是否可以经常给在下讲讲佛经中的道义?”
弥和非常高兴的说:“左军师大人能够这么快就领悟到佛祖主张的真谛,在下十分佩服!看来左军师真是有缘之人。佛祖对世间万物都主张超渡,也就是‘普渡众生’,何况左军师这种有缘之人?左军师有兴趣,在下随时愿意与你探讨!”
“依我看来,佛祖的主张也不过如此!和我们大汉的儒家基本上是一种见解,主张完全靠人们的自觉和圣者的教化,使所有的人都达到圣洁的境界。想法虽然不错,但是以在下看来,未必能够行的通!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天下间不光只有圣人,还有奸恶之徒,还有佛祖所说的魔鬼。指望他们顿悟,无疑是不可能的!那么佛祖的主张只能是一种理想的东西!”司马懿出言提出质疑。
弥和听到不同的见解,并不生气,仍然含笑说道:“后军师大概还没有听清楚佛祖的主张,佛祖还提出了‘八正道’,正是要依此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思想,并不只是靠个人的自觉!”
“‘八正道’也不过还是一种理想的规范,只能约束那些愿意受它约束之人,对于那些不愿接受约束的人没有任何意义!对于恶者,恐怕还是没有强制的律法有效!”司马懿坚持着自己的看法。
弥和无奈的摇摇头,不再与对方辩论,回过头来向着刘准、郭嘉、诸葛亮等人问道:“不知陛下、中军师、尚书令有何感悟?”
郭嘉、孔明笑而不答,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刘准笑着说:“对于佛祖的主张,朕是越发感到博大,如果能够让世间众生都能感悟到生命的真谛,无疑可以消除一切纷争。当然这还需要向翕侯这样的已经顿悟之人大力传扬佛祖的见解!朕还是那句话,愿意为翕侯向西方传扬佛法提供一切方便!但是朕大概悟性不够,还是无法达到佛祖所说的境界啊。”
弥和兴奋的说道:“陛下能够赞赏佛祖的主张,为臣甚感欣慰!今后定要竭尽全力弘扬佛法!不负陛下所托!但是臣还是不理解为什么不愿向大汉各地传播佛法?望陛下能够详细告知!”
“此事的原因朕上次已经给翕侯解释过,刚才仲达也说的十分清楚了!佛法的基本主张与大汉的儒家思想有相似之处,对于教化百姓的作用也是差不许多。因此没有必要在佛教的力量不是很大的时候,向大汉重复传播这种近似的主张。而西方各国还没有这种系统的思想体系,翕侯和有志于弘扬佛法的信徒,不如随着大汉征西的步伐,去向西方传播、宣扬这些东方的文化思想。这样对整个世界的安定作用会更大!”刘准还是耐心的解释道。
弥和点头说道:“陛下的看法到也有道理!臣明白陛下的想法了!”大家在寺院中逗留一阵,告别寺院中的住持,返回翕侯府。
弥和告辞之后,刘准和四位谋士又谈起了佛教的事情,鲁肃向刘准问道:“陛下,臣觉得今天我们去拜揭的佛祖的主张对于安定社会、教化百姓,应该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陛下不允许向大汉传播,虽然刚才陛下给弥和作了解释,但是臣下还是没有完全理解陛下的意图!请陛下能否进一步为臣等详细谈谈您的想法!”
刘准笑着说道:“子敬乃是忠厚长者,对于佛教的主张比较容易接受,这也可以理解!对于佛教的主张,对于安定社会确实有一定的好处。尤其是对我们后面的征服,能够起到武力所起不到的作用!但是这种说教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不知诸位爱卿是否清楚?”
诸葛亮出言说道:“臣以为释迦牟尼说教的核心思想是蔑视人生,蔑视现实,要求人们抛弃现实的一切,追求虚幻的涅槃及来生。因此,它虽然可以起到一定安定社会的作用,但是从长远看它的社会作用是消极的。它的信徒不允许从事任何世俗的职业,平日生活全凭乞化及在家的信徒供养。这样的人对社会只能是糟蹋资源,如果全社会的人都这样生活,那么我们的世道最终靠什么生存?”
刘准呵呵笑着说道:“孔明看的很透彻!这就是朕为什么允许弥和向西方宣扬佛教主张,而不愿意这种思想在大汉传播的主要原因!这种思想对我们安定外邦用处很大!甚至比儒家的思想效果还要有效!但是它确实太消极了!对我们大汉的百姓则不应该传扬!”
“陛下说的很对!臣以为如果百姓都信奉了这种说教,最终将会失去一切血性,变成任人宰割的生灵。当然外邦的人们都能够如此,我们的征伐就简单了。但是我大汉的百姓如果都变成这样,大汉恐怕就要危险了!这大概就是陛下反对向大汉内地传播这种思想的关键吧?”郭嘉也出言说道。
“哈哈!奉孝、孔明刚才对弥和的问话避而不答,原来早已知道了陛下的想法。我还在那与弥和争辩。陛下的这种考虑的根本原因当然不宜对弥和直说,所以陛下只是告诉他,我大汉已经有了类似的儒家思想。陛下深谋远虑,臣等不如!”司马懿不失时机的吹捧着刘准。
刘准看看还在沉思的鲁肃说道:“朕不愿对弥和说出真实想法,确实是我们的有些想法,不宜让大汉以外的人了解!还有就是大汉自孝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已经给百姓的思想上牢牢的打上了中庸的烙印。儒家的见解本身已经有些过于柔弱,过于强调内敛,如果再加上佛教的这种更加约束人们的行为和思想的主张,那么我们大汉的百姓确实有可能如奉孝所分析的,彻底失去血性!一个人、一个民族失去了血性,就等于失去了进取之心,这个人或者民族也就彻底完了!”
“陛下的思想实际上这些年对于我们大汉的整个社会已经形成很大的影响,不!不能仅仅说是影响,应该说已经是大汉社会的主流思潮!陛下主张用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的思想教化百姓;用道家黄老之学的清净无为的思想来治政,官员不得随意骚扰民间,只能为百姓排忧解难;用法家的依法治国的思想治理国家,王子犯法与民同罪,主张立法从宽,执法从严。实际上我大汉对内、对外的政策、策略已经非常完备!陛下在思想和执政上的儒、道、法并举、在经济上的工、农、商并举,学术上的文、工、兵并举、在外事上的军、经、文并举的主张,已经足以让大汉雄居当世!我们确实没有必要让这些消极的思潮流入大汉,干扰我大汉上上下下的思想!”诸葛亮到底是刘准看中的治政人才,一席话将刘准的回归后的政治主张阐述的明明白白。
刘准高兴的赞扬道:“孔明总结的非常透彻!不过,朕的这些思路对现在的大汉可能比较适合,那么过个几百年、几千年还能不能适合大汉社会的发展?作为治政者还是要使我们的民族形成一种敢于学习、善于学习的风气,朕的东西现在好,不一定永远就好!其他民族和国家也有他先进的东西,落后的、消极的我们不要,但是先进的、积极的我们都要学!都要让他在大汉弘扬!我们不能夜郎自大,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好的!其他民族也有很多优秀的东西,如果都能为我大汉所用,那么我们的大汉才能永远真正的立于不败之地!”
“陛下英明睿智!臣等非常受教!臣等必将仅遵陛下教诲,在今后进入西方后,竭力注意学习对方的优点长处,为我大汉永远昌盛而努力!”四个谋臣一起向刘准躬身施礼,表示真心的敬佩。
刘准见和自己的几个重要臣属,通过是否接纳佛教在大汉传播的讨论,情进一步沟通了思想,并向他们传达了自己的不少主张,心中也十分愉快。在行宫中设宴款待几位重臣,大家继续讨论着刚才的话题,气氛热烈非常。
吃过晚饭,大家意犹未尽还在探讨,突然有铁卫进来报告,分别接到攻打夏米尔的吕布和留守大宛的鲜卑五将的飞鹰传书。负责情报的司马懿赶紧出去将两面的书信拿了进来。
打开威西王吕布的来信,司马懿高兴的报告:“启禀陛下!威西王昨天夜里率领马、孙两位将军的两个军,用手雷开道,偷袭贵霜、大宛联军的营帐,今天早晨已经将浩特的阻击人马击溃。我军以大宛残军为突破口,孟起将军斩杀大宛王,伯符将军斩杀大宛左相,彻底消灭了大宛残军,缴获大批马匹,两军一半人马获得了作战马匹,现在正在向犍陀罗城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