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 黄一炮
作者:等待爱飞翔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4652

“坐!黄师傅,有一件事情我一直都想不明白,不知道黄师傅能不能为我解惑?”

“不敢,大总管请说,黄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有一件事我一直都非常好奇,如今刘正风刘帮主已经远在琼州,他是通过什么方式控制你们的?”

黄一炮脸上闪过一丝惊恐,虽然很快就恢复过来,但紧张的心情却是暴露无疑,他刚想说上几句场面话,却见蒋穿林正似笑非笑地望着他,知道对方必定已经掌握了确实的证据,登时一阵气馁,闭上眼睛一言不发,等待蒋穿林的处置。

“是你的家人被他扣押了吗?如果是这样,我开口向刘正风要人,他必定会给我这个面子。如果是因为钱,刘正风给你们多少,我付双倍的钱。”

“你?”黄一炮已经确信蒋穿林没有要处置自己的意思,“大总管的意思是?”

“我的意思是,每个人都有一个价钱,只要价钱合适,我相信他一定肯卖的,我想请问黄师傅,刘正风他给你们多少钱?我付双倍的价钱,买你们不再为他做奸细。”蒋穿林来的时候已经让人调查过了,黄一炮的家人都很齐全,不像是有人被绑架的样子。另外,黄一炮已经快四十岁了,没有被感情困扰的道理。除去这两样,蒋穿林唯一能够想到的就是金钱诱惑,毕竟黄一炮的职业是工程师,不是间谍。

“……”

“黄师傅,还有什么值得犹豫的?”郭贤齐开口劝道:“人生在世,不就是为了让自己更好?想的太多,活的也就太累了。”

“……”

“你仔细想想,是刘正风待你们好还是我待你们好?……”

“一千两,”黄一炮突然打断了郭贤齐的滔滔不绝,“刘正风帮主每年给我们一千两。”

蒋穿林和郭贤齐互相对视了一眼,心中同时闪过一丝疑惑,但蒋穿林仍是开口说道:“好,我给你双倍,每年两千两,你给我指出和你接头的人。”

郭贤齐见黄一炮有些犹豫,知道他心中在挣扎着要不要出卖同僚,当即乘胜追击道:“我们只是想找出这个人,把他赶走,不会把他怎么样的。”

黑道上有个东西叫做投名状,就是每个入伙的弟兄要犯下一个案子,意思是让自己没有退路,因而也不会轻易出卖弟兄。黄一炮心中十分忐忑不安,他知道郭贤齐现在要自己做的就是投名状,自己一旦出卖了同僚,以后就再也没有退路。黄一炮内心也非常清楚,自己其实早就没有了退路,自从蒋穿林说出自己是奸细来,自己就只有投降和死两条路可选,只是他内心还需要一个理由,一个让自己出卖同僚而不至于良心愧疚的理由,此刻郭贤齐提出不会伤害那人,他立刻为自己找到了开脱的借口,犹豫的问道:“你说的,是真的?”

郭贤齐呵呵笑道:“当然是真的,还能骗你不成?”

*

黄一炮的接头人很快就被带走了,本来他见到士兵拖走那人的动作,心中还有些愧疚的,但当他收到蒋穿林颁布下来委任他为研究所所长的通知之后,唯有的一丝愧疚也立刻抛到了九霄云外。

密探很快又为另外几个重要人物洗清了底子,但蒋穿林却知道,研究所中不知道还隐藏着多少奸细,如果全部排查,研究所很快就会无法开工,所以也只能在增加待遇的同时,尽力隔绝他们同外界的联系。这虽然是无奈之举,但此时此刻也只能如此。

赵禹的海军大队蒋穿林也视察过了,虽然算不上什么精兵,但也是中规中矩。盛世才从麻逸回来,不仅没有大吵大闹,反而变得任劳任怨,新组建的海军第三中队进步非常之快,仅仅两个月的时间就变得有模有样,据相关人士分析,如果照这样下去,要不了一年的时间第三中队就会成为三个中队中最精锐的一个。

盛世才留在麻逸的散兵整编的也非常顺利,而且是重新作够了才回来的,虽然比预期多逗留了六个多月,但却没有一个人不满意的。他们在盛世才的手下当兵,在麻逸练了六个月的兵,轻松倒是非常轻松,却没有丝毫进项,唯一的好处就足了鸟瘾,但时间长了,他们早就觉得乏味之极。相比之下,在李俊手下当兵要辛苦的多了,不仅每日都要出操,而且是经常行动,几乎是五天一小战,十天一大战。但好处也是十分明显的,麻逸练兵虽然不算军功,战利品却只需要上缴两成,其余的全部由部队自己分配,六个月下来,他们先后抓了四万多土人,每个土人运到内地都是四十两左右的银子,到回国的时候就连表现最差的士兵都积攒了百十两银子。有的士兵已经开始盘算着是不是回去后立刻复员,找个小本生意好好享受下半生,但大多数士兵却是食骨知髓,相互串连起来去师长处申请,希望以后能多几次练兵的机会。

李俊的军队回师之后,确实有人要求复员,不过却有更多的人要求参军。随着琉球上下机械化的全力推广,许多道德体系在不自觉中受到了冲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社会上刮起了一股嫌贫爱富的风气。可能是由于社会旧有道德体系的约束,也可能是由于教育处的刻意宣传,也可能是政府强力主导的结果,虽然嫌贫爱富之风越刮越烈,但却始终保持着一种合法致富的论调,这样一来致富的手段就少了许多。如今那些当兵的从麻逸回来,人人都发了大财,这让那些苦苦寻找发财致富机会的人仿佛在黑夜中发现了一盏明灯,全都心动不已,加上在琉球士兵丝毫不受歧视,一时之间,愿意当兵的人趋之若骛。

这六个月来,琉球的移民重又增加了六七万人,蒋穿林本来就打算扩军,此时更是顺水推舟。但扩军也不是可以随便扩的,军费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劳动力问题,军队过多,必定会引起生产劳动力短缺,不利于经济的发展。经过谨慎的思考,蒋穿林决定将扩军数量定为一个团,兵种为大刀兵,营团长由李俊的第一师第一团中抽调组成,连长排长由新兵中选拔产生。待麻逸练兵的第四团回来,比较二团和四团的成绩,成绩优良者和新兵团以及同去的独立营(刘正风留下的人马缩编而成,兵种为大刀兵)组成第二师。

相比于陆军,海军就没那么幸运了,他们的麻逸练兵显然有些浅尝辄止,演习期间仍有一半的时间是呆在船上,就算上了战场也只是配合陆军第一师第四团和独立营行动。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海军和陆军的作战方式迥异,根本不适合陆地结阵作战,更无法在陆地上进行演习,蒋穿林让他们过来练兵,不过是为了让士兵沾沾血,不至于日后上了战场见到血就傻眼罢了。

这年的年底,蒙古人的攻势更加的猛烈,但有心人却看得出来,这不过是黎明前的暴风雨罢了。这个时候的南宋战斗力极其坚韧,右丞相兼枢密使史嵩之或许不是一个建设的好手,但他的霸道对此时的糜烂政事非常有效,加上余玠、孟珙、杜杲三位名将的防守,蒙古人根本无法彻底占领任何一块土地。蒙古皇后尼玛察氏同所有蒙古蛮子一样,眼中只有财物,她之所以仍在持续这种毫无意义的战争,不过是因为这是前任大汗窝阔台留下来的意思罢了,很快的,等到众议稍歇,她的权力更加稳固之后,很快就会停止这种没有任何好处的战争。想来大宋朝廷之中已经有许多人注意到了这点,理学派的人试探着弹劾了建宁知府吴潜,结果吴潜竟然被贬职,更加让人坚信战事不会持续太久,否则皇帝不会在这个时候得罪最有指挥才能的右丞相史嵩之。

开春过后,蒋穿林决定组建炮兵营,因为第一批实用的大炮已经被生产了出来。大炮最终被设计成底部钻孔做引火槽,从顶部倒入火药之后,在引火槽内放入药引,等炮弹塞进去之后再点火发射,因为原来的设计最终被证明是不实用的。实用的炮弹,太大了当然不好,太小了虽然容易放进去,一来漏气太严重,炮弹发射不远,二来炮弹会在炮管中做不规则运动,非常容易损坏炮管,所以炮弹应该刚刚好才行。炮弹虽然最终被确定为铜造,但塞进去还要费一番力气,而且谁也无法确定要花费多少时间,如果药引的时间被设定为太长,显然是浪费时间,如果太短,一来可能来不及把炮弹塞进深处,以至于炮弹射程估计错误,二来甚至可能炸到炮手。使用引火槽的方法,表面上是变复杂了,但事实上却提高了效率,也使火炮变得安全多了。

另外,炮身也是由黄铜所造,其实南宋此时已经发明出了铸铁技术,而且还比较先进,完全足够制造火炮的,只是技术还不怎么成熟,而且火炮设计起来用黄铜更加快捷,所以现有的二十门练习炮全都是由黄铜制造。黄一炮最后接受了蒋穿林的建议,将炮架改为两个轮子,方便陆地运输,为此研究所又加入了几个车轮方面的专家。目前研究所正在研究后装的可能性,因为炮弹从后面塞进去明显要比从前面塞进去容易的多,众人倒没有想到闭气性的问题,至于蒋穿林想象中的膛线,至少也得等到钢炮能够量产后才能考虑。

除了火炮之外,研究所还研制出了几样周边产品,其中最实用的就是蒋穿林提出来的手榴弹,生铁制造,平均能炸出来二十多个弹片,加上里面的钢珠,更是能够伤人无数,如果扔到步兵阵里面,少说也能炸死炸伤六七个。不过这种手榴弹拥有着和火炮同样的缺点,必须用明火点燃才行,很显然,除非打阵地战,否则敌人很难让你从容的使用他。硝化纤维、硝化甘油、TNT,这些东西都容易造,而且蒋穿林也知道如何造出他们所需要的原料,因为化学书上提到过,但子弹的底火他却造不出来,他连那是什么东西都不知道,因为书本上没有提到过。枪支是撞击点火,大炮也是吗?手榴弹也是吗?蒋穿林不知道,他不是军事专家,甚至连个军事迷都不是。

炮兵营的成员全都是陆军学堂和水师学堂的人。两个学堂建立不久蒋穿林就开始了扩军,李俊和盛世才很快就由于太忙而辞去了校长之职,但两个学堂却并未因此而关闭,不过却是换了两个校长。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和教学课程的无法确定,教学内容转变为教学员读书识字和讲解一些成名的军事著作。由于这些学员入学时间尚短,很多课程都只学了一半,加上练习火炮的数量不足,蒋穿林决定让他们一天读书一天操练,人停炮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