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宛城风云急(上)
作者:二月柳絮A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4482

上一章 下一章

我们知道,武大郎带领突出重围的队伍蜿蜒北上,路过“十里飘香”的酒店时,十几个饥渴难耐的弟兄们,因为痛饮了酒店的中山松醪酒,才被老板娘精心配制的蒙汗药毒得东倒西歪。

岂料,这支疲惫不堪的队伍因祸降福。

武大郎、白玉莲与化装成酒店老板娘的李瓶儿,得到了意外而惊喜的重逢。

而早在三人相会的前一天,刚刚摆脱奸贼蔡京的迫害,侥幸出狱后又和武松会了一面的李之仪,也神出鬼没地来到了太行山,并且像做梦似的与李瓶儿邂逅了。

于是,李之仪和这支差点遭受毁灭的队伍一起,向太行山的腹地奔去。

“李知州……不,宋江大哥,依你看……到哪里安营扎寨合适呢?”武大郎看着李瓶儿和白玉莲窈窕的背影,扭头问同行的李之仪。

听到武大郎的问话,李瓶儿回眸一笑,若有所思地说:“去宛子城吧,那里真是个好地方啊:四面高山,三关雄壮,中间又是方圆三五百丈的平地……我们可以依山傍水,建立巩固的根据地!”

听完李瓶儿的分析,武大郎和李之仪相视一笑,然后满意地点了点头。

他们三个人不是不知道,自己脚下的太行山,又叫做五行山、王母山、女娲山。太行山北起辽国都城上京的西山,南达豫北黄河北崖,西接山西高原,东临冀州大平原,绵延四百余公里,是朔州东部、东南部与河北、河南两省的天然界山。

太行山上奇峰罗列,雄关漫漫,不说那小五台山、灵山、东灵山、太白山、南索山、阳曲山、白石山……不说那紫荆关、娘子关、虹梯关、壶关、天井关……单说从山西高原流经太行山的河流,形成的一泓泓泉水,形成的黄围洞、黄龙油、黄崖洞和云水洞溶洞等数不清的山洞,就可以把这里看作养精蓄锐的理想乐园。

太行山由于其险峻的地势,自古以来就被当作兵要之地:

从春秋战国的齐伐晋,到刘邦北扼飞狐口、南守白马津成就霸业;从东汉安帝屯兵太行南端,到曹操围临漳大败袁尚;从后燕慕容垂引兵挺进滏口灭西燕,到隋末李世民进据虎牢、尽收河东之地……无不显示着太行山易受难攻的优势。

而被李瓶儿称为“好地方”的宛子城,正是太行山西麓的一处宝地。因为它的形状像只大瓷碗,四周的峰峦似城墙,所以当地人称它为“宛子城山”。

武大郎、李之仪相视一笑之后,这个峰峦叠嶂的“宛子城”,就成了这支特殊队伍的安营扎寨之地。

“咕儿……咕儿咕儿……咕儿……”在临时搭起的帐篷内,正当武大郎、李之仪和李瓶儿商议长远之计时,却听到了不远处的鸟叫声。

李瓶儿“霍”地一下子站起身来,一两步就机灵地跨到了帐篷外,向四周仔细地探视着……

看到四周一片宁静,李瓶儿不由地在心里嘀咕着:“没有什么可疑的目标啊。也许,真是鹧鸪的叫声吧……可是,这深更半夜的,它叫什么啊?”

这时,远处的草丛里,又传来了两声鸟叫:“咕儿……咕儿……”

李瓶儿细心一听,就听出了其中的问题:真气人,这鸟叫声,怎么变了味儿啊?

“唧唧……唧唧……”李瓶儿赶紧咬住下嘴唇儿,发出了耗子打架似的声音。

这是告诉帐篷内的李之仪和武大郎:外面有紧急的情况。

“间谍?”李瓶儿的神经马上绷得紧紧的,她在心里问自己,“难道‘蓝色妖姬’的鬼魔们,这么快就盯上了我们?”

想到这里,李瓶儿从衣兜里捏出一枚石子,随手向鸟叫的地方掷了过去。

伴着那枚小石子落地的声音,草丛里却“唧唧唧唧”地叫得更欢了。

“小燕子,快出来!”李瓶儿猛然想起来了,那正是苏轼书童“小燕子”的声音。

燕青展翅一般飞到李瓶儿的身后,诡秘地问:“李姐,您老人家,怎么住在这荒山野岭啊?是不是在幽会情人呢?”

“小燕子,吓我一跳,我以为……”李瓶儿猛一转身,盯着“小燕子”,娇嗔地问道,“死东西,你怎么知道我们在这儿?”

燕青神秘地一笑,冲着李瓶儿扮个鬼脸,才嘻嘻地说:“闻味儿呗,因为李姐香飘万里,就把空中飞翔的小燕子,给引诱来了。真是人为财死、鸟为香落啊……”

“贫嘴!长这么大了,还没个正经!!”李瓶儿看到小燕子长得比自己还高了,就装作生气地说,“姐不跟你玩了”。

“唧儿……唧儿……”在李瓶儿的面前,燕青又变成了“小燕子”,活泼机灵地叫了起来。

李瓶儿浅浅一笑,亲昵地说道:“小燕子,快别耍了,我们谈正事儿呢。”

一听说要谈正事儿,燕青高兴地问道:“你们,是不是要举事儿(起义)?”

李瓶儿未知可否,边走边说:“到了里边,你就知道了。”

两人一前一后步入了帐篷,燕青果然看到李之仪和武大郎都在。

李之仪看着比分手时猛蹿了两头的“小燕子”,顿时兴奋起来,笑呵呵地说:“啊,可爱的小燕子,长成大雄鹰了。”

在众目睽睽之下,燕青一改平时的滑稽相,神色庄重地答道:“‘浪子燕青’前来领命!”

“好,我正想着你呢。”李之仪重新坐下,声音低沉地说,“好,我们开始商议大事!”

“现在,豺狼在朝,龙虎在野,奸贼横行,政治**,国弱民困,大宋已变得岌岌可危。”武大郎清了清沙哑的嗓子,先是分析了宋廷的情况,接着开始介绍南方的起义军,“江浙一带,‘圣公’的队伍打家劫舍,惩治贪官,已震慑到了大宋朝廷……”

武大郎讲完后,李之仪接过话题,高瞻远瞩地说:“想当初,太祖太宗结束了‘龙争虎斗几时休、走马梁唐晋汉周’的混乱局面,使黎明百姓过上了幸福稳定的生活。可是,在我大宋蒸蒸日上之际,出现了蔡京、高俅和童贯这些奸贼……他们深得皇帝的恩惠,他们领着国家的俸禄,本应该感恩报德,本应该兢兢业业,没想到他们却为臣不忠,中饱私囊,贪污腐化,投机取巧,结党营私,大搞黑金政治,大耍铁血手腕……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李之仪端起水杯,一饮而尽,看了看大家说:“有人会说,这全怪皇帝,他重用奸人,不用忠良,只知享乐,不思进取……我想,这个看法未免偏颇了一些;诚然,赵佶风流轻佻,与江南名姬李师师‘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但是,他还不是一无是处的,看看在他主导下的御前书画所,看看他的绘画水平,简直比太祖太宗还要出色。他将画院发扬光大,将绘画艺术纳入科举取士,并身体力行,亲自拟定试题监考,亲临教学第一线,亲自泼墨作画,把绘画艺术推到了历史的顶峰,使周边国家无人能向背啊。”

李之仪再次端起水杯,一饮而尽,若有所思地说:“依我看,皇帝赵佶还是有所作为的……我们反对的不是皇帝本人,而是各级各类的土皇帝。你想,就算皇帝一人吃得再好,穿得再多,享受再奢侈,老百姓也养得起嘛。关键是那些像蔡京、高俅和童贯之类的土皇帝,他们太多太凶了,才使老百姓人受不了。所以,我们要‘替天行道、辅国安民’!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铲除奸贼、正本清源……赵佶皇帝,是不会永远被奸贼们蒙蔽着眼睛的;一旦他清醒过来,把在绘画艺术上的才气,用在治理国家大事上,还是大有希望的啊……”

想到奸贼的势力盘根错节、犬牙交错,李之仪不禁仰天长叹:“但是,铲除奸贼,谈何容易?你看土皇帝们像草蛇一样绞缠在了一起,简直达到了势烟熏天的地步。据我分析,童贯率领着几十万禁军的精锐,对付一两支农民起义军,还是绰绰有余的。”

听了武大郎和李之仪的独到分析,李瓶儿拿出了一个主意:“我们是不是避其锋芒,专打奸贼的‘七寸’?我们是不是机动灵活,对败类实施‘定点清除’?”

“是啊,我们只有区区二十几个人,与数倍于我们的敌人硬拼,是不行的;在白色恐怖之中,一下子要发展到像方十七那么多人,又是不现实的……”李之仪停顿了一下儿,看了看人们的反映,说,“李瓶儿说的对。现在,我们的目标是‘六贼’,我们的计策是‘擒贼先擒王’。”

一阵沉默……

但是,人们的大脑,都在飞速地旋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