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和谐模式”,也就是提起了A县近几十年来最大的一个亮点(或说靓点),因为A县除了“和谐新村”外,还没有一个亮点如此地光芒四射――竟然引起全国经济学家、社会学者、政府官员、各大媒体的高度关注。
有评论说,“和谐新村”的出现,成功破解了中国社会劳资双方的“和谐”难题,不仅为外来务工者提供了一个生活的乐园,更为政府卸下了包袱,节约了资源,为企业的稳定发展打下了一个必不可少的基础,从而实现了企业、政府、民工、社会效应多方共赢的局面,有人将此称之为“和谐模式”或“长城模式”,当地人更习惯地称为“韩莹模式”。
具体说来,“和谐新村”,位于A县城西头,距离城中心5公里,是一个有六栋白色建筑物组成的中档社区。
“村”里有“村民”4000名,全部是外来务工人员。在这里每个村民只要每月支出150元的生活费,就可以完全解决吃饭问题:早晨1块钱,中午晚上各2块钱。因为“村”里雷打不动的饭菜价格标准是,菜一荤一素为一份,一份仅卖2块钱,汤尽情喝,馒头、米饭随便吃。同样,这里的住宿费也是超级低廉,每月住宿费总支出25元,其中床位费18元,水电物管费7元。
虽然这里吃饭住宿价格低廉得如同“白给”,但这里的配套设施却丝毫不逊于当地任何一个中档小区。大门有门卫把守,24小时值班:小区配有专门的清洁工、水电工,环境随时保持整洁清爽:社区内,超市、理发店、网吧、邮局、自助银行、篮球场、图书馆、医务室,应有俱全,前年,又刚建了一个俱乐部, “村民”只要花上2块钱,就可以在里面健身休闲,打打乒乓球、羽毛球、练练书法:每隔两个月,小区里就放映一场露天电影,每逢过年,“村民”自娱自乐、自编自导自演的文艺演出就隆重登场。
“村”前,有一条宽阔的专线马路,直通县里交通主干道,每天上下班之时,各大工厂的通勤车在这里就像河里的鱼儿一样来回穿梭。在对号形的马路边上,是一个广场。广场不仅种着郁郁葱葱的法国梧桐和金银木树,还有致地栽着冬青和多样的鲜花。在铺设的150米长的蜿蜒曲折的鹅卵石健身路旁摆放着石椅、石凳和石桌。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璀璨的广场就开始热闹起来。当然,在这里享受漫步、下棋、谈天、纳凉、休闲乐趣的自然都是社区里的“村”民们。
看着这里的一切如此的井然有序,如此的融洽和美,你一定情不自禁地猜测:形成这一切的奥秘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