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成语典故三
作者:跳天舞地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1856

强作解人--------------------

阮裕是晋朝人,他的德行为当时称颂。

阮裕家有一辆华丽的马车,别人常常借用。有一邻居埋葬母亲,想借用可是不敢说。阮裕后来知道了,说:“我有车,别人却不敢借,我要车干什么?”就把车烧了。

年轻的谢安请阮裕讲解《白马论》。《白马论》是先秦名家学派公孙龙的代表作,言语晦涩,很不容易理解。为了使谢安能明白,阮裕把自己的见解写成文章给谢安看,可是谢安还是不懂。阮裕感叹道:“不仅可以交流的人找不到,哪怕是能听的人也找不到。”

“强作解人”现指不明真意而乱发议论的人。

(出自《世说新语》)

松柏之志--------------------

宗世林是东汉末年南阳人,他和曹操是同一时代的人,但他非常瞧不起曹操的为人,不愿和他交往。

后来曹操官至司空,总揽了朝政大权,对他说:“现在我们可以交往了吧?”他拒绝说:“松柏之志犹存。”

“松柏之志”谓坚贞不移的志节。

(出自《世说心语》)

不改其乐--------------------

东晋的戴逵从小聪慧过人,对绘画和雕塑很有造诣。

有一次,会稽灵宝寺请戴逵刻一尊一丈六尺高的无量寿佛佛像。佛像刻成了,围观者都称妙,可戴逵左看右看,总是不满意。怕别人不好意思提意见,戴逵就躲到屏风之后,听取参观者的评论、意见,然后?行修改,这样反复多次,三年后才完成。由于戴逵在佛像中溶入了中国人的形像,晋朝的佛像艺术自此别开生面。

戴逵淡泊名利,一生隐居不愿出来为官,而他哥哥则想着建立领兵拒敌的功业。太傅谢安对他哥哥说:“你们兄弟俩人的志向和事业为什么相差那么远呢?”他哥哥说:“因为我忍受不了那份清苦,而家弟也改变不了他的乐趣。”

“不改其乐”指处于困苦的境况仍然很快乐。

(出处《世说新语》)

忠心赤胆--------------------

唐三藏别了唐王,离了长安,马不停蹄,不一日来至法门寺。

众僧接到里面,相见献茶,用过斋饭,不觉天晚。众僧在灯下对三藏此行议论纷纷,有的说水远山高,有的说路多虎豹,有的说峻岭陡崖难度,有的说毒魔恶怪难降。三藏只是钳口不言,但以手指自心,点头而已。众僧不解,问道:“法师指心点头,是为什么呀?”三藏说:“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我在佛像前发下洪誓大愿,不由我不尽此心。这一去,定要到西天,见佛求经,使我们法轮回转,愿圣主皇图永固。”众僧听了,人人称羡,个个宣扬,说他是“忠心赤胆大禅法师”。

“忠心赤胆”形容十分忠诚。

(出自《西游记》第十三回)

问一得三--------------------

孔子的儿子出生的时候,鲁国的国君派人送来一条鲤鱼,所以孔子给儿子取名叫孔鲤,字伯鱼,意思是鲁伯送的鱼。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陈亢问伯鱼:“你父亲有没有特别传授给你什么?”伯鱼说:“没有啊。一次他一个人站在庭院,我快步经过。他问我:‘学诗了吗?’我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能掌握说话的技巧。’我就回去学诗。一次他又一个人站在庭院,我快步经过。他问我:‘学礼了吗?’我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能立足于社会。’我就回去学礼,就听过这两次。”陈亢回去高兴的说:“我今天问了一件事,却得到三方面的收获:知道了诗的作用,知道了礼的作用,也知道君子并不偏爱自己的儿子。”

“问一得三”问的少而得到的回答多,喻求少获多。

(出自《论语?季氏》)

[原文]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大显神通--------------------

在天竺国玉华县,孙悟空三人的兵器半夜里被人偷走。孙悟空四处探访,在豹头山遇到两个虎口洞的狼头怪妖,正要去集市采办猪羊,原来它们大王昨夜里得了三般兵器,准备要开钉钯宴。孙悟空定住了两个小妖,夺了银两和腰牌回来。

经过商量,孙悟空三人决定将计就计,三人辞了师父,在城外大显神通:八戒和悟空念动咒语,霎时就变得与那两个狼头怪妖一般无二,将腰牌挂了,沙僧装做贩猪羊的客人,一起赶着七八口猪、四五只羊,上大路,径奔那虎口洞而来。

“大显神通”形容特别高超的本领。神通:原为佛家语,指无所不能的力量。

(出自《西游记》第八十九回)

不可胜数--------------------

太史公司马迁说:“我听一个姓周的书生说过:‘舜的眼睛里有两个瞳孔’,又听说项羽也是有两个瞳孔,难道项羽是舜的后人吗?要不他怎么突然就能兴盛起来呢?当时秦朝对国家失去了控制,陈涉首先发难,天下的豪杰蜂拥而起,大家争先恐后,想夺取天下的人不可胜数。可是项羽没有一尺一寸的封地,从田地里起家,三年时间率领五路人马消灭了秦朝,于是项羽分封天下,发号施令,号称‘西楚霸王’,虽然最终没有保住自己的地位,但几百年里有谁能像他一样呢?到了项羽放弃关中,回到楚地,放逐了楚怀王而自立为王,抱怨大家背叛自己时,已经大难临头了。项羽以武功自傲,逞匹夫之勇、不学习古代的君王,梦想着霸王之业,以为用武力就可以经营天下,结果五年就身败国灭。项羽死时还不觉悟,不肯找自己的原因,说:‘这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仗打得不好啊’,这不是很荒唐吗?”

“不可胜数”指多得数不过来。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赞》)

大显神通--------------------

在天竺国玉华县,孙悟空三人的兵器半夜里被人偷走。孙悟空四处探访,在豹头山遇到两个虎口洞的狼头怪妖,正要去集市采办猪羊,原来它们大王昨夜里得了三般兵器,准备要开钉钯宴。孙悟空定住了两个小妖,夺了银两和腰牌回来。

经过商量,孙悟空三人决定将计就计,三人辞了师父,在城外大显神通:八戒和悟空念动咒语,霎时就变得与那两个狼头怪妖一般无二,将腰牌挂了,沙僧装做贩猪羊的客人,一起赶着七八口猪、四五只羊,上大路,径奔那虎口洞而来。

“大显神通”形容特别高超的本领。神通:原为佛家语,指无所不能的力量。

(出自《西游记》第八十九回)

不改其乐--------------------

东晋的戴逵从小聪慧过人,对绘画和雕塑很有造诣。

有一次,会稽灵宝寺请戴逵刻一尊一丈六尺高的无量寿佛佛像。佛像刻成了,围观者都称妙,可戴逵左看右看,总是不满意。怕别人不好意思提意见,戴逵就躲到屏风之后,听取参观者的评论、意见,然后?行修改,这样反复多次,三年后才完成。由于戴逵在佛像中溶入了中国人的形像,晋朝的佛像艺术自此别开生面。

戴逵淡泊名利,一生隐居不愿出来为官,而他哥哥则想着建立领兵拒敌的功业。太傅谢安对他哥哥说:“你们兄弟俩人的志向和事业为什么相差那么远呢?”他哥哥说:“因为我忍受不了那份清苦,而家弟也改变不了他的乐趣。”

“不改其乐”指处于困苦的境况仍然很快乐。

(出处《世说新语》)

强作解人--------------------

阮裕是晋朝人,他的德行为当时称颂。

阮裕家有一辆华丽的马车,别人常常借用。有一邻居埋葬母亲,想借用可是不敢说。阮裕后来知道了,说:“我有车,别人却不敢借,我要车干什么?”就把车烧了。

年轻的谢安请阮裕讲解《白马论》。《白马论》是先秦名家学派公孙龙的代表作,言语晦涩,很不容易理解。为了使谢安能明白,阮裕把自己的见解写成文章给谢安看,可是谢安还是不懂。阮裕感叹道:“不仅可以交流的人找不到,哪怕是能听的人也找不到。”

“强作解人”现指不明真意而乱发议论的人。

(出自《世说新语》)

安老怀少--------------------

颜回、子路侍立在老师身边,孔子说:“大家何不说一说自己的志向呢?”

子路说:“我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和轻裘与朋友共享,就是用坏了也没有什么遗憾的。”颜回说:“我希望自己做了善事不张扬,有了功劳也不炫耀。”子路说:“我们也想听听老师您的志向!”孔子说:“我希望老年人能得到安养,朋友之间能相互信任,少年人都能得到关怀。”

“安老怀少”指安养老人,关怀少年。

(出自《论语?公孙长》)

赤膊上阵--------------------

许褚是三国时代谯国人,力大无穷。

年轻时有一次强盗骚扰他的家乡,他和同伴们奋起抵抗。后来粮食用尽,和强盗们以耕牛换粮食,粮食送到了,强盗们赶耕牛时,牛都往回奔走,许褚双手拽着两只牛尾巴,倒行百步。强盗害怕的不敢取牛就退走了。

后来许褚投奔了曹操。有一次西凉马超率领大军?攻曹操,双方在渭水对峙。第二天马超和许褚斗了一百余合,胜负不分。因为战马困乏,于是各回军中换了匹马,又来战了一百多回合,还是胜负不分。许褚杀得性起,回阵卸下盔甲,赤膊提刀,继续来战马超,三军大震。

“赤膊上阵”比喻做事鲁莽,没有策略。

(出自《三国演义》)

直捣黄龙--------------------

岳飞向周同学习武艺,周同死后,每月都要为周同扫墓。他的父亲勉励他说:“如有机会为国效力,也应该这样!”

宣和四年,岳飞应招入伍,由于骁勇善战,从一个普通士卒渐渐跃升为领袖。岳飞对待部下很宽厚:士卒生病了,他亲自给熬药,战死了负责养活家小,把朝廷给自己的犒赏一律分给士卒。每有军事行动前,都要召集将校商量,商定好了才行动,所以部队突然遇到敌人,也不惊慌。但他的军纪却很严:一次一个士卒拿了老百姓的一条麻绳绑马鞍子,马上被军法处死了。有时部队在路上过夜,老百姓开门要收留他们,没有人敢进去。老百姓把他们称作“岳家军”。

岳家军奋战10余年,收复了大片失地。朱仙镇会战,大破金兀术,金人士气尽丧,宋人锐气高涨,被金国占领的人民也纷纷起来响应,收复中原指日可待。岳飞高兴地对部下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黄龙府,今吉林农安,当时是金国腹地)

“直捣黄龙”指将战斗进行到底。(出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四》)

肥马轻裘--------------------

子华和冉子都是孔子的弟子。

子华出使齐国,冉有为子华的母亲向孔子请求粮食。孔子说:“给他母亲一釜(六斗四升)米吧。”冉子嫌少,请求再加一些。孔子说:“再给一庾(十六斗)米吧。”冉子还是嫌少,就自己拿出五秉(一秉是二十四斗)米送给了子华的母亲。孔子说:“子华出使齐国的时候,骑着肥壮的骏马,穿着轻暖的皮袍(乘肥马,衣轻裘)。我曾听说:君子救人于急难,而不是增加人的财富。”

“肥马轻裘”骑着肥壮的骏马,穿着轻暖的皮袍。形容生活豪华。

(出自《论语?雍也》)

[附原文]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王顾左右而言他--------------------

有一次,孟子对齐宣王说:“如果大王的一个臣子要到遥远的楚国去,将他的妻子儿女托付给他的朋友照料。可是等他回来时,却发现自己的妻子儿女正在挨饿受冻,他应该怎么办?”齐宣王回答说:“跟这个朋友断交。”

孟子接着说:“如果长官管理不好属下,怎么办?”齐宣王说:“撤换他。”

孟子又说:“全国都没有得到治理,怎么办?”齐王扭头看看左右侍从,说起别的事来。

“王顾左右而言他”形容支吾其词,无法应对。

(出自《孟子?梁惠王》)

月怀一鸡--------------------

孟子善于运用比喻来说明自己的主张。孟子说治理天下是很容易的事,只是君王想不想做的问题,并不是他能不能做。齐宣王问:“想不想做和能不能做有什么区别?”孟子说:“挟着太山跨越北海,告诉人说:‘我做不到’,是真的做不到;若是为长辈折条树枝,告诉人说:‘我做不到’,是不愿意做,不是做不到啊!治理国家没有挟太山超北海那样难,只是折条树枝那样简单。赡养我的父母,从而赡养别人的父母,爱护我的孩子,从而爱护别人的孩子,那么治理天下就像翻一下手掌那么容易……”

宋国大夫戴盈之决定减免百姓的部分捐税,但又说:“今年年内还办不到,请让我先稍微减一些,等到明年再彻底实行,怎么样?”孟子说:“现在有一个人每天偷邻居家的一只鸡,有人劝他说:‘这不是正派人的行为!’他便说:‘好吧,我知道这不好了。这样吧,请允许我少偷一点,原来每天偷一只,以后改为每月偷一只,到了明年,我就彻底洗手不干了’―如果知道这种行为不合于道义,就应该赶快停止,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

“月怀一鸡”指那些明知道自己错了,却故意拖延时间,不肯及时改正的人。

(出自《孟子》)

忠心赤胆--------------------

唐三藏别了唐王,离了长安,马不停蹄,不一日来至法门寺。

众僧接到里面,相见献茶,用过斋饭,不觉天晚。众僧在灯下对三藏此行议论纷纷,有的说水远山高,有的说路多虎豹,有的说峻岭陡崖难度,有的说毒魔恶怪难降。三藏只是钳口不言,但以手指自心,点头而已。众僧不解,问道:“法师指心点头,是为什么呀?”三藏说:“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我在佛像前发下洪誓大愿,不由我不尽此心。这一去,定要到西天,见佛求经,使我们法轮回转,愿圣主皇图永固。”众僧听了,人人称羡,个个宣扬,说他是“忠心赤胆大禅法师”。

“忠心赤胆”形容十分忠诚。

(出自《西游记》第十三回)

一笔勾销--------------------

范仲淹做皇家秘阁校理时,看到刘太后独揽大权,把宋仁宗当成了傀儡,直言上书奏请太后还政。有人劝他,他说:“人都说直言会给自己惹祸、不是明哲保身之计,其实说这种话的人才是没眼光的,他们不懂得:只有大家都敢于直言,君主才不会犯错误、百姓才能没有怨言。政治上清明了,才能祸患不生、天下无忧。这才是远离祸乱、保全自身的根本之计!”

范仲淹做了参政(宰相)后,他选派了一批干练的按察使去各路(路为地方行政区)考察官吏善恶。每当得到按察使的报告,就毫不留情的把不称职的名字勾掉。副职富弼见他勾掉一个又一个官员,劝他:“您一笔勾掉了事,要知道这一笔之下会有一家人痛哭呀!”范仲淹说:“一家人哭总比一路人哭要好!”

“一笔勾销”比喻一下子全部去掉。

(出自《五朝名臣言行录》)

满城风雨--------------------

潘大临是宋朝人,家境贫寒。

有一年秋天,他的好友来信问他:“最近有新诗吗?”潘大临回信说:“秋天的景物,件件都可以写出好的诗句来。昨天我正靠在床铺上闭目养神,听着窗外吹打树林的风雨声,我起身在墙上写道:‘满城风雨近重阳’。这时,催交租税的人忽然闯了?来,使我的诗兴一扫而光,无法再继续写下去了。现在我只有这一句寄给你。”

“满城风雨”形容重阳节前的雨景。后比喻某一事件传播很广,到处议论纷纷。

(出自宋?惠洪《冷斋夜话》)

得见青天--------------------

孟秋指阴历七月,民间信仰中,七月是诸事不宜的鬼月,七月朔日(初一)要开鬼门,七月十五是中元节(鬼节),七月望日(三十)要关鬼门。古时候,关鬼门时,处处可见超度盛会。

金光寺塔内藏有舍利佛宝,所以寺塔夜放霞光,使得祭赛国被四方敬仰,但是孟秋朔日半夜,天忽然下了一场血雨,舍利佛宝不翼而飞,从此金光寺塔也不放光了,四方也不来朝圣了。国王冤枉金光寺和尚,把他们囚禁起来,每日里严刑拷打他们。

三年后,唐僧一行取经经过祭赛国,唐僧同情金光寺和尚的遭遇,沐浴后和孙悟空前去扫塔。在扫塔过程中,孙悟空捉到两个鱼精,经过师徒二人盘问,才知道兴风作怪的是乱石山碧波潭的九头怪。两三个小和尚提着灯笼引唐僧师徒下塔。一个先跑去报告众人,说:“好了,好了!我们得见青天了!偷宝贝的妖怪捉到了!”

“得见青天”指冤屈得到伸张。

(出自《西游记》第62回)

百闻不如一见--------------------

羌族是华夏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到汉朝时,羌族迁到了西北,以游牧为生。

汉宣帝神爵元年春,羌族起兵叛乱汉朝。宣帝决定派军队前去平定,召集大臣商量,问谁可领军。73岁的老将赵充国曾经多次出征边地,熟悉情况,愿意担当这一重任。宣帝问他:“我们要派多少兵去?”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打仗的事是很难遥测的,我愿意先到金城(今甘肃兰州)去,察明情况后,再上报陛下。”宣帝同意了。

赵充国带领一队人马到了金城后,摸清了羌族情况后,制定了正确的作战汇报,上报宣帝。不久朝廷出兵,第二年就平定了西北边疆。

“百闻不如一见”指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

(出自《汉书?赵充国传》)

一寒如此--------------------

范睢是战国时期魏国人,想为魏王效力,可是没有钱,没人引荐,就先帮魏国的中大夫须贾做事。有一次须贾出使齐国,范睢也跟着,几个月了也没有完成任务。齐襄王很佩服范睢的口才,送给范睢十斤黄金和酒,范睢没有接受。须贾知道了很生气,以为范睢出卖了魏国。回国后,告诉了魏国宰相。宰相命人鞭打范睢,打断了肋骨、打落了牙齿,范睢装死,被扔?厕所。在朋友的帮助下,范睢逃到了秦国,改名为张禄。

通过人引荐,范睢见到了秦昭王,秦昭王很欣赏他的才干,封他为秦国宰相。后来魏国听说秦国要攻打魏国,派须贾出使秦国讲和。晚上范睢穿着身旧衣服来宾馆见须贾。须贾见了范睢很吃惊他还活着,可怜他,见他如此穷困,取出一件丝绸袍子送给范睢。

后来到了秦相府,须贾这才知道张禄就是范睢,赶快下拜请求范睢的原谅。范睢念在赐袍的份上,原谅了他。

“一寒如此”形容贫困潦倒到了极点。

(出自《史记?范睢传》)

破天荒--------------------

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海南岛一片荒凉,是被贬官员和流放犯人的地方。

公元1097年,苏轼被贬到海南岛,有许多学子来向他求学,其中一位叫姜唐佐的青年,举止文雅,聪明好学,苏轼很喜欢他,鼓励他去进京应试。苏轼送给姜唐佐两句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和破天荒。”(意思是:海南虽然偏远,哪会割断与中原的联系,你现在虽然穿着白袍(古代未中士人的便服),但我相信你日后一定会考中?士。苏轼还说,今天只写这两句,等你日后登科了,我会续全送给你。

1103年,姜唐佐果然不负众望,中了?士。后来姜唐佐经过许昌,拿着这两句诗来找苏轼,不想这时东坡已去世两年了。苏轼的弟弟苏辙就替苏轼补齐了这首诗。其中后四句是:“……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锦衣他日千人看,始信东坡眼目长。”表示了对姜唐佐的赞许,也表达了对苏轼的怀念。

“破天荒”指从未有过的事。

(出自《邵氏闻见后录》《苏辙集?补子瞻赠姜唐佐秀才并引》)

傍人门户--------------------

在古时候,春节时人们在桃木板上写了神名,挂在门边上以驱邪,叫桃符,后来演化成春联;在门上贴门神以镇邪。端午节时,人们用艾草扎成人形,悬挂在大门上以消毒气。

有一次,桃符仰面看着艾人,说:“你是什么呀,怎么敢住在我头上?”艾人屈身向下,回答道:“你已经半截子入土了(从元旦到端午,约半年),还有脸同我争上下吗?”桃符很生气,和艾人吵了起来。门神劝解道:“不要吵了,我们这等人,都依附着人家的门户过日子,哪里还有工夫争闲气呢?”

“傍人门户”比喻依赖别人,不能自立。

(出自《东坡志林》卷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