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语法修辞二
作者:跳天舞地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1290

练习四

1、偏正结构的中心语可以是偏正结构。例如“广大/教育工作者”、“一批/新产品”;偏正结构的修饰语也可以是偏正结构,例如“最高/水平”“革命工作的/需要”。分析下列偏正结构的构造:

新出版的书四项基本原则

崇高的**风格辽阔的中国领土

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群众的主人翁精神

2、分析下列句子的结构:

(1)劳动创造了人类世界。

(2)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是一件大事。

(3)不断认识自然季节现象变化的规律。

(4)地震现象同时帮助揭示地球内部的奥秘。

(5)积极培养、大胆使用妇女干部。

3、“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结构是否相同?试加分析。

4、主谓结构可以做句子的主语、定语和谓语。例如下列各句中的“工作有成绩”:

工作有成绩是事实。(做主语)

大家都看到工作有成绩。(做宾语)

工作有成绩的时候不要骄傲。(做定语)

这个地区工作有成绩。(做谓语)

试仿照上面的例子用主谓结构“水稻亩产超过一千斤”和偏正结构“认真学习”造句。

5、“去不去”并列“去”和“不去”两项,“去没有”相当于“去了还是没去”。这些都是联合结构。分析下列词组的结构:

(1)看电影不看(2)看不看电影

(3)看电影没有(4)是不是星期三

(5)是星期三不是

6、有些偏正结构里,定语和中心语所指相同。例如:

我们的首都北京

老李/这个同志

广州/那个地方

我们称这类格式里的定语为同位性定语。下边的偏正结构里,哪些定语是同位性的?

(1)文艺工作者的任务

(2)《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

(3)广播节目

(4)反映甲午战争的历史题材片“甲午风云”

(5)铁人王进喜

三、连动结构和递系结构

我们已经讲了主谓、述宾、偏正、联合、述补五类结构。现任再介绍两类比较复杂的结构:连动结构和递系结构。

(一)连动结构就是几个动词或动词性结构(述宾结构,述补结构、以动词为中心语的偏正结构等)连用,充当同一主语的谓语。例如:

去工厂/采访[述宾+动词)

挑着担子/飞快地跑[述宾+偏正)

打电活/通知他(述宾+述宾]

走出去/看看[述补+动词重叠]

跑出去/开门[述补+述宾)

单个的动词连用也能组成连动结构。这时前一个动词后头往往带“了”或“着”。例如:

站着/听拿了/去

(二)从表示的意义看,连动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两个动词性结构表示先后发生的动作:

看一会儿/出去

下了课/开班会

2.前一个动词性结构表示方式:

拍着手/笑

扛着铁锹/在前头领路

3.前一个动词性结构麦示原因或假设:

有事/不能来(原因)

碰到困难/去找群众/假设)

4.后一个动词性结构表示目的:

去实验站/找老张

想个办法/解决这个难题

说明:连动结构是一种特殊的动词性结构,和以前讲的述宾结构、述补结构、联合结构完全不同。我们要注意划清连动结构和其他各类结构的界限,不要看见几个动词连在一起,就认为是连动结构。例如:

(1)生产/发展了(2)学外语/靠勤练

(3)进行/分析(4)喜欢/看打球

(5)巩固/提高(6)脸不红/心不跳

(7)送/到(8)走/开

说明:这些格式里都有两个或更多的动词相连,可是都不是连动结构。(1)(2)是主谓结构,(3)(4)是述宾结构,(5)(6)是联合结构,(7)(8)是述补结构。

(三)递系结构是由一个述宾结构和一个主谓结构套在一起构成的,述宾结构的宾语兼任主谓结构的主语。例如“请他唱一段”,“请他”是述宾结构,“他唱一段”是主谓结构。“他”既是“请”的宾语,又是“唱一段”的主语。

递系结构的前一个动词大都带有“使令”的意义,常见的有“请,叫、使、让,派,命令。指示、要求,吩咐”等等。例如:

叫(让、派)小王去办这件事

使我很激动

团部指示我们原地待命

要求大家都遵守制度

吩咐池送小王回学校

动词“有”和“是”也能组成递系结构。例如:

有位同志找你

是小张来了

注意:递系结构跟主谓结构作宾语的述宾结构形式上很相似,但结构完全不同。比较:

请大家多提意见

希望大家多提意见

说明:前一句是递系结构(“大家”是“请”的宾语,又是“多提意见”的主语),后一句是述宾结构(“大家多提意见”作“希望”的宾语)。最能显出这两句的区别的是,后一句可以说“希望今后大家多提意见”,也可以说“希望大家今后多提意见”。前一句只能说“请大家今后多提意见”、“今后请大家多提意见”,不能说“请今后大家多提意见”。

递系结构跟主谓结构作宾语的述宾结构在语音上可以停顿的地方不同。递系结构在述宾结构后面才能停顿,而在述语和宾语之间不能,如前例只能说戍“请大家/多提意见”:主谓结构作宾语的述宾结构,在述语和宾语之间可以停顿,如前例可以说成“希望/大家多提意见”。这也是区别两种结构的一种方法。

(四)连动结构和递系结构有时结合在一起用。例如:

(1)马上发通知叫他们来开会这是一个连动结构。这个连动结构的后一个动词性结构“叫他们来开会”是一个递系结构(“他们”是“叫”的宾语,同时又是“来开会”的主语)。再如:

(2)派他去山里烧炭

说明:这是一个递系结构。“他”是“派”的宾语,又是“去山里烧炭”的主语。“去山里烧炭”本身是一个连动结构,由“去山里”和“烧炭”两个述宾结构。

练习五

分析下列句子的结构:

(1)托队长带了个口信给他。

(2)带着扁担、绳子去挑东西。

(3)我主张全班同学一起去。

(4)发动广大群众开展讨论。

(5)有什么事就通知我。

(6)敲锣打鼓接他们到连里去。

(7)让他们开会讨论这个问题。

(8)我们认为这个办法不错。

(9)希望你也参加。

(10)小张连忙跑回家告诉他父亲。

第四讲复句

一、复句的概念

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上互相关联的单句组成。复句内部的单句叫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有较小的停顿,在书面上用逗号或分号隔开。例如:

百花齐放是一种发展艺术的方法,百家争鸣是一种发展科学的方法。

如果复句的几个分句主语相同,主语往往只在第一个分句里出现,后边就省略了。例如:

他诊过脉,在脸上端详一回,又翻开衣服看了胸部,便从从容容地告辞。(鲁迅《弟兄》)

这个复句包含四个分句,主语“他”只在第一分句出现。

有时候,主语不在第一分句里出现,在后边分句里才出现。例如:

听到这个消息,他一转身跳下卡车就往工地跑去。

二、联合复句和主从复句

根据分句之间意义上的联系,复句可以分为联合复句和主从复句两大类。联合复句的各个分句是平等的,―主从复句有主要与次要之别。比较:

(1)江面又宽,水流又急。

(2)大熊猫以竹类为主要食物,所以人们也把它叫做竹熊。

说明:例(1)两个分句地位平等,不分主次,是联合复句。例(2)第一分句说明原因,第二分句才是正意所在,是主从复句。

(一)联合复句

分句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

并列几件事并列,地位平等。例如上边举的“江面又宽,水流又急”一句。再如:

(1)马克思主义是革命的真理,是指导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科学理论。

(2)山下,一片片棉田如云;山上,一蓬蓬红枫如火。

选择表示“或此或彼”或是“非此即彼”。例如:

(3)或者我们去,或者请他们来。

(4)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还是少数“英雄”创造历史?

(5)在列车上,雷锋不是帮着扫地板,抹桌子,就是给旅客倒水送饭。

连贯按时间顺序列举连续发生的事情。例如:

(6)王进喜奋不顾身,把双拐一甩,说了声“跳!”就纵身跳进了泥浆池,用自己的身体搅拌泥浆。

(7)长发爷爷抱起海螺,解放军叔叔给他包扎伤口,大家都关心地看着海螺。

递进后边说的比前边更进一层。例如:

(8)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理沦,不但应当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一般结论和一般原理,而且应当着重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9)影片《林则徐》我看过,而且看过不止一次。

(二)主从复句

各个分句有主次之分。表示主要意义的分句叫主句,表示次要意义的分句叫从句。在一般情况下,从句在前,主句在后。从句和主句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

因果从句表示原因,主句表示结果。联系从句与主句的虚词有“因为、由于、因此、所以”等等。例如:

(1)由于我们提前作了准备,稻子一点也没淋着。

(2)因为年代久远,纸已经变黄了。

条件从句表示条件,主句表示结论,常用“只有……才……“、“……就……”、“不……不……”等联系从句与主句。例如:

(3)只有经过社会生产力的比较充分的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才算获得了自己的比较充分的物质基础。

(4)除非你去请他,否则,他是不会来的。

(5)丰收不到手,管理不罢休。

“不管、不论、无论”表示无条件,就是说在任何情况下都是这样,没有例外。例如:

(6)我们无论敞什么工作,都要依靠群众。

(7)不管是淮,都应该遵守制度。

假设假设也是一种条件。从句提出假设,主句点明结论,常用“假使、如果,要是等表示。例如:

(8)如果这条公路不能及时修好,就会影响整个工程的进度。

(9)山上要是没有宝,咱们干吗跑上几千里到这儿来?

让步从句先退一步承让某事,再由主句说出正意,常用“虽然……却……”、“即使……也……”、“就是……也……”等来表示。例如:

(10)虽然我们相隔万里,但是一千多年以前我们两国人民就开始了友好往来。

(11)即使地球变迁史上有过那么一段四季如春的黄金时代,那也是短暂的一瞬间。

转折从句和主句对立,甚至互相矛盾,常用“但是,可是、然而、而、却”等来表示。例如:

(12)文艺宣传队,体育队、民兵等,都要办好,但要坚持不脱离生产的原则。

(13)不是人们的思想意识决定人们的社会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意识。

目的主句表示目的,分句说明为这一目的采取的行动。常用“为了。以便,免得”等表示。例如:

(14)为了工作方便,他索性搬到办公室来住。

(15)你最好先打电话联系一下,免得空跑。

相承主句跟着从句变。例如“谁知道谁就说”,意思是“你知道,你就说;他知道,他就说”。又如:

(16)雨下得越大,我们干得越有劲。

(17)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把他消灭在哪里。

一般来说,在主从复句里,通常从句在前,主句在后。如果把二者的次序调换一下,从句就带有补充说明的意味。例如:

(1)工作进展一定很快果群众真正发动起来了的活。

(2)这些东西要过四五天才能做好/因为加工厂接受了一批急件。

总之,复句所表示在意义上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上边所举的不过是比较常见的几类,并不完备。此外,各种关系的分类也不是绝对的,有的句子从这个角度看表示一种关系,从另一个角度看,可以认为表示的是另一种关系。例如:“人手虽少,可是效率很高”一类让步句,前后两个分句的意思是对立的,从这个角度看,也可以说表示的是转折关系。因此分析复句时要抓住各分句间意义上的联系作具体的分析,不要受上边所举类型的束缚。

三、多重复句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分句组成的关系比较复杂的句子称之为多重复句。例如:

(1)关在房子里,最容易高谈彻底的主义,然而也最容易“右倾”。(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这个复句包含三个分句。第一层是由头一个分句同后两个分句构成假设关系,“关在房子里”是假设的情况,后头是由这个假设推出的结论。第二层是二、三两个分句之间构成转折关系,中间用了关联词语“然而也”。三个分句分别用①②③代表,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图示为:

这三个分句不是平列的,它是在一个大的组合关系里包含一个小的组合关系,形成两个层次。不止一个层次的复句叫做多重复句。下面再举一些这样的例子。

(2)芭蕾舞艺术虽然萌芽于意大利,但是形成一种完整的艺术形式却是在法国,所以人们把法国称作“芭蕾舞的故乡”。

第一、二两个分句与第三分句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中间用“所以”连接。这是第一个层次。一,二两分句是转折关系,用“虽然、但是”连接。这是第二个层次。图示如下:

(3)穿过一道干涸的砂石河,又爬上,一面土坡,就看见了那个村子。

先是第一,二两个分句与第三分句构成连贯关系,用了关联词“就”;再是第一,工分句构成连贯关系,用了关联词“又”。

图示为:

虽都是连贯关系,但分属两个层次,因此也是多重复句。

有时,多重复句的层次不止两层,而是三层,四层,甚至更多。这就需要我们统观全局,从大到小。逐层分析。例如:

(4)我们不需要死记硬背①,但是我们需要用基本事实的知识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②,因为不把学到的全部知识融会贯通③,**就会变成空中楼阁④,就会成为一块空招牌⑤,**者也只会是一些吹牛家⑨。(《列宁选集》第四卷348页)

说明:第一层该从哪儿划开呢?有人可能认为该在①③跟③一⑥之间划开,前一部分是结果,后一部分是原因。可是仔细一看,因果关系只表现在②跟⑨一⑥之间。上述划法把①丢开了。可见这种划法不对。正确的划法应当是:第一层在①跟②一⑧之间,是转折关系,第二层在②跟③一⑥之间,是因果关系,第三层在⑧跟:④⑤⑥之间,是假设关系。全句层次关系图示如下:

练习六

1.“因为温度低,所以不出苗”是一个因果句,给他配上相当的假设句,让步句、转折句。相承句。

2.用“如果、即使、无论”造句,要求主句在前,从句在后。

3.分析下列复句中各分句之间意义上的关系:

(1)他今天有别的事,这个会不能参加了。

(2)就是下雨,也得出去。

(3)他年岁不大,办事很老练。

(4)贪污盗窃分子既然干坏事,就不可能不被广大群众发现。

(5)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才能顺利进行。

(6)这样做不仅为国家节省了资金,同时也培养了队员们艰苦朴素的作风。

4.有时句子的主语,宾语或定语,本身是一个复句形式,可是论结构,整个句子仍是单句,不是复句。例如:

a.他隐蔽在一个敌人看不见他,他却看得见敌人的地方。(复句形式“敌人看不见他,他却看得见敌人”做“地方”的定语。)

b.这个事例充分说明,只要关心群众,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就能把他们的积极性进一步调动起来。(复句形式“只要关心群众,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就能把他们的积极性进一步调动起来”做“说明”的宾语。)

指出下列句子里哪些是单句,哪些是复句:

(1)事实是生产成本降低了,产品质量反而比以前好得多。

(2)生产成本降低了,产品质量反而比以前好得多,这是事实。

(3)我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

5.分析下列多重复句的层次:

(1)我们是**人困难再大,我们也不怕。

(2)如果不加强田间管理,即使多施肥,也不可能增加产量。

(3)长期以来,不少人虽然知道建设水电重要,但又总认为水电建设投资大、周期长,因而对发展水电的决心不大。

(4)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都有可能克服,任何敌人最终都压不倒我们,而只能被我们所压倒。

第五讲词类(虚词)

一、虚词的类别

现代汉语的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和语气词五类。

(一)副词

副词在句子里作状语,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1.程度副词:很,太,更,极、最。越,十分,非常,稍微。尤其,极其

2.范围副词:都、也、还、只、仅、仅仅、一共

3.时间副词:正、刚,就、才、先、又,再,常,常常,时常。已经、曾,曾经,渐渐、逐渐、连忙、终于

4.否定副词:不、没、未,别、莫

5.语气副词:却。偏.偏偏、简直。究竟。难道。倒。居然,也许、或许

以上的分类不是绝对的。例如“都”,既可以表示范围(大家都来了),也可以表示语气(都五点了)。

(二)介词

介词跟它后边的宾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介词结构不能独立,它经常用作状语,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方式,或是提出与动作发生关系的人或物。常用的介词有:“在,从、向.用、让、给、比、为、对、对于、关于、把,被”等。

例如:

在北京(开会)[处所]

从今天(开始)[时间]

用毛笔(写字)[方式或凭借的工具]

对党(负责)[关系人物)

把敌人(消灭干净)[关系人物]

被我们(发现了)[关系人物]

少数介词结构可以作补语。例如:

(住)在北京(走)向胜利

有的还可以作定语。例如:

对工作的(态度)关于教学的(问题)

有些介词如“在。对、给”等兼属动词一类。比较:

他在那儿在屋里开会

窗口正对着广场对工作负责

给我一张电影票他给大家介绍情况

注意:“在、对、给”在左栏的格式里是动词,在右栏的格式里是介词。

(三)连词

主要用来连接词、词组或复句里的各个分句。

表示并列关系的,如:和、跟,及,并,并且、又、以及,一面……一面……、既……又……、时而……时而……

表示选择关系的,如:或、或者、抑或、宁可,与其,是……还是……、不是……就是……、要么……要么……

表示递进关系的,如:还、而且、进而、何况、况且,乃至;甚至

表示转折关系的,如:却。但、但是、可、可是、不过、而、然而,则、尽管、虽然、即使、就是、纵使、暂且。、且,固然

表示假设关系的,如:假如,如果,倘若,要,要是

表示条件关系的,如:只有,只要,不管、不论、无论,任凭、除非

表示因果关系的,如:因为,由于,因此,所以,因而、以致、故。既然。既,尚且,那么

表示目的关系的,如:为、为了、为了……起见、免得、以便,省得、以免、以、好

(四)助词

常用的助词包括“的(de)、地(de)、得(de)、所、了、着、过”等。

“的”和“地”附加在修饰语之后。定语之后用“的”,状浯之后用“地”。例如:

前进的道路慢慢地写

嘹亮的歌声飞快地跑

今年的产量大声地回答

自己制造的机器高高地矗立

“的”字还可以附加在各类实词和词组之后,组成“的”字结构。例如:

最小的七八十岁的

新买的参加游泳比赛的

看病的写得最好的

“的”字结构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名词,可以做主语,也可以做宾语。例如:

最小的也有五斤。[“最小的”做主语]

我们看到的并不多。[“我们看到的”做主浯]

我喜欢短的。[“短的”做宾语]

他是新来的。[“新来的”做宾语]

“得”用于述补结构(如前所述)。

“了”附加在动词之后,表示动作的完成。

例如:

“散了会”售“问了一声”、“调查了好几天”。

“着”附加在动词之后,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持续。

例如:

“开着会”、“用心地听着”、“在外边放着”。

“过”附加在动词;之后,表示有某种经历或将有所经历。

例如:

“学过美术”、“到过天津”、“看过以后一定满意”。

(五)语气词

语气词表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等语气,常用用在句子末尾。它们是“阿,啦、吧、吗,呢,嘛,了”。

(六)叹词和拟声词

叹词和拟声词归实词还是归虚词,大家的看法不一样。为了方便,一并放在这里说一说。

叹词是表示感叹或呼应的词,如“喂,咳、哟,哎呀”等。

拟声词也叫象声词是描绘或摹拟声音的词,如“少乙、砰、嘎吱、当啷、丁当”等。

练习七

1.下边两句里的“对班长的意见”,意思是否相同,结构上有没有区别?

(1)对班长的意见进行了讨论。

(2)对班长的意见不多。

2.在下面的括弧里填入“的”或“地”:

努力()工作逐渐()熟悉起来

重要()工作格外()鲜艳

最大()信任小小()年纪

认真()学习远远()望过去

3.举几个“的”字结构做主语,宾语的例子。

4.指出下列各句中带点的词的词类:

(1)这间屋子朝南。

(2)我们朝着现代化的大道前进。

(3)许多同学都比我学得好。

(4)我们要比干劲、比速度、比质量。

(5)他给我买了本书。

(6)他给了我一本书。

二、使用虚词要注意的问题

虚词的数目不多,可是非常重要。用错一个虚词,往往会影响整句的结构和意义。下面概括地讲一讲使用虚词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辨析意义

虚词本身的意义好象不容易捉摸,可是一放进句子里,它的意义就显出来了。例如:

(1)如果天亮就出工,这块地今天准可以耕完。

(2)既然天亮就出工,这块地今天准可以耕完。

(3)即使天亮就出工,这块地今天也耕不完。

比较这三句话,可以看出“如果、既然,即使”三者的区别。这三个虚词都表示推论。用“如果”时,推论的根据(天亮就出工)只是假设,不是事实。用“既然”时,推论的根据是己知的事实(已经知道天亮就出工了或天亮肯定出工)。“即使”是先退一步假定这件事(天亮就出工)发生了,然后推论出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仍无例外。例(3)的意思是:不论怎么说,这块地今天也耕不完,就是天亮出工也还是耕不完。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到,要掌握虚词的意义,一定要分析具体的句子,特别是要把意义近似的虚词放在句子里比较。

(二)虚词的搭配

有些虚词是搭配起来用的。例如“如果,既然”都表示推论,所以经常和“就。那末,那”等相配。“即使”表示无例外,所以经常和“也、都,还是、仍然”等相配。

虚词搭配得不恰当是常见的错误。即使是口语里常用的虚词,如果不注意,也会弄错。例如:

敌人把机关枪、子弹箱都搬到卡车上,乡亲们一看到这些,才知道敌人要撤退了。

“一看到这些,才知道敌人要撤退了”里的“一”和“才”不能相配。如果前边用“一”,后边就该用“就”;如果后边用“才”,前一句应改为“看到了这些”。两种说法用的虚词不同,意思也不一样。

我们读书的时候,要注意某个虚词常和哪些词相配;写作的时候,要检查相关的虚词搭配得是否恰当。

(三)使用的条件

虚词和句子的语法结构密切相关。某个虚词在一种结构里能用,在另一种结构里就不一定能用。比如说,“呢”和“吗”都可以放在疑问句的末尾。可是“这个问题要不要研究呢”,只能用“呢”,不能用“吗”,“他是复员军人吗”,又只能用“吗”,不能用“呢”。用“呢”还是用“吗”,跟句子的结构有关系。如果问句本身有表示疑问的词语(谁,什么,怎么,多少)或是包含并列可供选择的几项(去不去,要不要,相信还是不相信),这时用“呢”,否则就只能用“吗”,不能用“呢”。

(四)避免混淆

有些虚词只有一字之差。例如“由”和“由于”,“由”有“从”的意思(如“由不懂到懂”,“由上海到北京”),有时候有“归”或“靠”的意思(如“这项任务由三班承担”;“由于”表示原因,跟“因为”的意思相近(如“由于时间关系,来不及细谈”)。又如“而是”总是与上文的“不是”比照着说的(如“那不是鳄鱼,而是鲨鱼”);“而且”表示关系进了一层(如“不但应当完成,而且必须完成”)。有些虚词读音相同或相近,可是意思和用法都不同。例如“即”读ji,表示“就是”,“既”读儿表示“已然”。又如“以至”表示程度,“以致”引出结果,而且总是不好的结果。如果不注意,很容易用混。

(五)不要滥用虚词

有些文章里,虚词用得太多,“由于,对于、因而”之类触目皆是,其实有很多是不必要的。我们要注意克服这种倾向。

总之,虚词的“个性”很强,各有各的用法,我们只能一个一个地掌握,不能类推。从下一节起,选择一些容易用错的虚词,介绍它们的用法,并列举一些误例,提醒大家注意。

练习八

1、“到底、毕竟,终于”意思有时一样,有时不一样。“他到底来了”也可以说“他终于来了”,“他毕竟来了”。“他到底来不来?”里的“到底”能不能换成“终于”或“毕竟”?为什么?

2、“即”和“既”的区别在哪里?“即使”和“既使”哪一个写法对;“即然”和“既然”哪一个写法对?

3、用“虽然……却……”、“即使……也……”、“既然……就……”造句。

4、下边句子里的“了”字,哪些是必要的,哪些是多余的?

(1)人们都说火箭筒班班长作思想工作有两下子,能把一班入团结在一起,保证了各项任务的完成。

(2)解放前他十四岁就去工厂当学徒,后来失了业,只好去登三轮

(3)他几次向组织上提出了要求,要把在市区工作的爱人调到公社来。

第六讲一些虚词的基本用法

下面我们选择一些容易用错的虚词,并列举一些误例以提醒大家注意。

一、把

1.用介词“把”的句子往往表示一种“处置”。“把”字后头的宾语一般是被处置的对象。例如“把敌人消灭干净”,“消灭干净力是对“敌人”的处置;“把信寄了”,“寄”是对“信”的处置。

2.用“把”字要受许多限制,重要的有以下几点:

(1)“把”字句中主要动词前边或后边总有一些别的成分,往往不能是一个单独的动词。例如可以说“把门关上”’“把门一关”、“把门关紧”,不能只说“把门关”。

(2)“把”字句中的主要动词必须是及物动词,而且它在意念上能够支配“把”的宾语。例如“把信寄了”,动词“寄”可以支配“把”的宾语“信”,因为可以说“寄信”。

(3)助动词(会,能,应该,可以……)或否定词(不,没有,未曾……)要放在((把”字前边,不能放在“把”字后边。⑦例如只能说“应该把问题弄清楚”,“没把问题弄清楚”,不能说“把问题应该弄清楚”、“把问题没弄清楚”。

3.下边的句子不妥当:

(1)我们早已和被服厂说好,把他们的半成品加工。

(2)终于把一个昏迷了五小时的病人清醒了过来。

(3)如果我把这样的先进事迹不报道好,我怎么对得起这里的同志们呢?

说明:例(1)“加工”前后没有别的成分,放在“把”字句里站不住。“加工”前应加“拿来”(更好的说法是“为他们加工半成品”)。例(2)我们不说“清醒病人”,“把”字应改为“使”。例(3)否定词“不”应挪到“把”字的前面,说“如果我不把这样的先进事迹报道好”(就这一句而论,可以不用“把”字,改成“如果这样的先进事迹报道不好……”)。

二、被

1.“被”字表示被动的意义。“被”字句的主语是受动者,“被”字的宾语是主动者。就这一点说,“被”字句和“把”字句正相反。例如:

小李被大伙说服了。

2.“被”字句里的主要动词必须是及物动词,而且前后往往有一些别的成分(特别是当主要动词是单音节动词的时候)。此外,否定词和助动词一般要放在“被”字前边,不能放在“被”字后边。这几点跟“把”字句的情形类似。例如:

(1)山坡上的大小石头被雨水洗得净光发亮,象涂了一层油一样。

(2)你这个意见不太现实,恐怕不会被大家采纳。

说明:例(1)的“洗”,例(2)的“采纳”都是及物动词。例(1)的主要动词“洗”后头有补语“净光发亮”。例(2)的否定词“不”和助动词“会”在“被”字前头。

3.“被”字的宾语(即施事者)有时不必说出。例如:

(1)在拿枪的敌人被消灭以后,不拿枪的敌人依然存在,他们

必然地要和我们作拚死的斗争,我们决不可以轻视这些敌人。(《**选集》1317页)

(2)然而我们的这几个同志已被暗杀了,这自然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若干的损失,我们的很大的悲痛。(鲁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

4.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如果不出现施事者,不一定都用“被”字。例如:

(1)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选集》1376页)

(2)问题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