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车修好了。
(4)稻子簸得一千二净。
注意:拿例(1)说,“一些阶级消灭了”的意思就是“一些阶级被消灭了”,但是习惯上不用这个“被”字。有的甚至根本不能用“被”字。下列各句,删去“被”字,才显得自然:
(5)这篇文章被写得很好。
(6)这些反映祖国建设的图片都被贴在我们寝室的墙上。
(7)这件事情的经过被描写得很细致。
三、对对于
1.对”和“对于”在很多场合用法相同。一般地说,能用“对于”的地方,也能用“对”;可是能用“对”的地方不一定都能用“对于”。例如:
他对我说过。
对人民负责。
他对批评的态度不够端正。
这些句子里的“对”是“向”或“对待”的意思,不能换戍“对于”。
2.由“对、对于”组成的介词结构可以做状语,加“的”以后也可以做定语。比较:
对国际形势/进行分析【状语】
对国际形势的/分析(定语)
3.用“对”和“对于”的时候有一个次序即谁对谁的问题。例如“我对池很熟悉”,“我”是主体;如果倒过来说“他对我很熟悉”,主体就变成“他”了。下面两句的次序不对:
(1)帝国主义侵犯别国领海权的行为,对于具有民族自尊心的拉丁美洲各国人民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2)这篇通讯写的就是他们家乡解放以来的巨大变化,因此这篇通讯对他感到特别亲切。
说明:例(1)应改为“具有民族自尊心的拉丁美洲各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侵犯别国领海权的行为是绝对不能容忍的”。例(2)应改为“……因此他对这篇通讯感到特别亲切”。
练习九
1.改正下列各句里的语法错误:
(1)我不同意置什么沙发、转椅等用具,不仅因为这些东西对于我们并不需要,更重要的是不符合勤俭节约的原则。
(2)我们应该立即发动全体社员,采取一切措施,尽快消除对虫害的威胁。
(3)这样的工作对二个毫无实际工作经验的青年人当然会感到十分艰苦。
(4)经过十多天,船一直被飘到海南岛最南瑞才得以靠岸。
(5)他经常把生活中的实际事例教育大家。
(6)虽然这是一件很小的事,但是对于我们却有深刻的体会。
2、下面各句的“把”字有毛病,为什么?该怎么改?
(1)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把我们这个有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尽快地跨进世界先进行列。
(2)猜谜语的人把平时积累的知识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在……上在……下
“在……上”、“在……下”中间一般只能插入名词性成分。例如“在数量上、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双音节动词也能放在
“在……上”里,例如“在生产上,在工作上、在学习上”。
“在……下”跟“在……上”不完全一样。放在“在……下”这个格式里的不能是一个孤零零的双音节词,而必须是名词性偏正结构。如:“在大好形势下、在这种条件下、在大家的启发下”等。“在**领导下,在老师帮助下”一类格式里的“**领导。老师帮助”,看上去好象是主谓结构,其实是名词性的偏正结构(等于说“在**的领导下,在老师的帮助下”)。
下面这些句子里插在“在……上”,“在……下”当中的不是名词性成分,所以都站不住:
(1)在如何发挥潜力上,工人们提出了许多建议。
(2)在全厂工人团结协作,日夜奋战下,生产计划终于超额完成。
说明:例(1)如果保留“在……上”,就要在“如何发挥潜力”后边加上“这个问题”或“的问题”,使它转化成名词性结构。但就这一句而论,改成“关于如何发挥潜力”,更简单些。例(2)可以改为“在全厂工人……的情况下,生产计划终于超额完成”。
五、由由于
“由”是介词,“由于”是连词,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由于”表示原因,跟“因为”的意思相近,“由”有时是“从”的意思。如:“由天津至北京”,“由今年算起”、“由此及彼”有时候“由”是“归、靠”的意思。如“由他照管”、“由小组长决定”。常见的错误是在该用“由”的地方用了“由于”。例如:
(1)一个人的个性不是天生的,是由于他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决定的。
(2)思想上的进步也好,学习上的提高也好,都是由于不自满开始的。
说明:例(1)说的是个性的由来(靠什么决定),例(2)说的是事情的起点,“由于”都应改为“由”。
六、和跟同与及以及
1.“和、跟、同、与”四个词的用法基本一样,都有连词和介词两种作用。比较:
(1)老师跟学生都参加。
(2)我跟他打电话。
说明:例(1)的“跟”是连词,例(2)的“跟”是介词。它们的区别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看出来。连词“跟”前后的成分颠倒以后,意思基本上不变。例如“老师跟学生都参加”,也可以说“学生跟老师都参加”。介词“跟”的前后两项颠倒以后,意思跟原来不一样,《我跟他打电话”和“他跟我打电话”是两回事。其次,介词“跟”前边可以插入各种修饰成分,如“我今天(马上、也、就,不,没)跟他打电话”,连词“跟”前边不能插入任何修饰成分(不能说“学生今天跟老师都参加”)。
2.“和、跟、同、与”四个词用法基本相同,但也不是毫无区别。“与”是从文言来的,口语里用得比较少;“同”流行于华中一带,有一点方言色彩,书面上多用作介词,当连词用的少见;在普通话的口语里,“跟”用得最多,但是文章里最常见的是“和”。
3.“和,跟,同,与”可以连接名词,也可以连接动词或形容词。可是用“和,跟、同、与”连接的动词或形容词往往做主语、宾语、定语、不大做谓语。例如,我们不说:
(1)孩子们天真和活泼。
(2)这种理论荒谬和反动。
(3)这些资料都整理过和分了类。
符合习惯的说法是:
(1a)孩子们又天真又活泼。
(2a)这种理论荒谬而且反动(又荒谬,又反动:很荒谬,很反动)。
(3a)这些资料部整理过,并且分了类。
这种结构可以做述语,条件是前面有共同的修饰成分,或者后面有共同的宾语。补语。例如:
(4)这次严重的自然灾害考验和锻炼了我们的人民。
4.“及”跟“与”一样,也是从文言里继承来的,口语里不大用。“及“常常跟“其”或“其他”连用。例如:“句子的主要成分及其语**能”,“书籍,报纸,杂志及其他出版物”。
注意:“及其”等于说“和他的”。有人误以为“及其”是一个单纯的连词,跟“和,跟,同,与”一样。例如:
参加大会的有各厂矿、公社、学校及其商业部门的代表。原句字面意思是厂矿的商业部门等,但这不是作者原意.所以“及其”应改为“和”或“及”。
5.“和,跟,同,与”既是连词,又是介词。有时会发生混淆,因此近来有一种趋势,在书面语言中让“和”跟“同、与”分一下工:“和”用作连词,“同、与”用作介词。例如:
(1)一部世界近代史,就是全世界革命人民和殖民地披压迫民族同(与)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英勇斗争的记录。
(2)我国根据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原则同(与)其他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
下面一句话有歧义:
(3)文章分析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各个历史时期进行斗争时所采取的战略的特点。
说明:如果把“和”理解为连词,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分析了两个阶级各自的战略特点;如果把“和”理解为介词,意思是分析了无产阶级在对资产阶级进行斗争时所采取的战略特点。原文是后一种意思,最好把“和”改为“同”。
6.“以及”的作用相当于“和”,但又有区别。用“以及”的时候,前一部分是主要的。例如:
(1)徐庄乡的粮食、棉花以及绿肥作物都长得很好。
(2)这个车间的政治思想工作、生产、技术革新以及文娱体育各方面的工作,一直搞得不错。
七、或(或者)还是
1.“或(或者)”同“和”不一样。“甲或(者)乙”表示选择,即甲和乙里头有一个;“甲和乙”表示兼有,即甲、乙二者都包括在内。下面两句里的“和”用得不对:
(1)本校师生员工出入校门一律凭工作证和学生证。
(2)努力完成和超额完成今年第一季度生产计划。
说明:例(1)教职员:工凭工作证出入,学生凭学生证出入,两样里有一样就行,用了“和”,就变成非得同时有两种证件才能出入了。例(2)的“完成”与“超额完成”是选择关系,不是兼有关系。这两句里的“和”都应改为“或”。
2.“还是”和“或者”都表示选择,但是语气和用法不完全相同。“还是”含有疑问的口气,“或者”只表示选择,不表示疑问。因此在带疑问语气的句子里只能用“还是”,不能用“或者”。例如:
(1)他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
(2)我不知道他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
说明:例(1)是疑问句,当然只能用“还是”。例(2)不是疑问句,可是其中“他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本身含有疑问的口气(等于说“他是哪儿的人”),因此也只能用“还是”,不能用“或者”。下边一句的“或者”也应改为“还是”。
(3)他甚至不知道这种植物是人工培植的或者野生的。
3.“甲还是乙?”意思是在甲乙二者之中选一个。如果是甲,就不是乙;如果是乙,就不能再是甲。换句话说,甲和乙是互相排斥的。例如“你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是南方人”和“是北方人”互相排斥(不能同时既是南方人,又是北方人)。下面一句的说法不对:
清仓还是清思想?(文章标题)
说明:作者的原意是要说,“清仓”首先要“清思想”,即只有提高了思想认识,“清仓”才能搞好。但是作者用了“还是”,就把“清仓”和“清思想”对立起来了,这句话的字面意思似乎是:只要“清思想”,不要“清仓”。这当然是不对的。
练习十
1.下列各句里的“和、同、及、跟”,哪些是作连词用的,哪些是作介词用的?
(1)这是无产阶级文艺和资产阶级及一切剥削阶级的文艺的根本区别。
(2)提到中园同伊朗和土:耳其的交往,要上溯到一千几百年以前。
(3)他们正在采取各种措施和办法跟低温和风沙斗争,力保全苗。
2.如果把“(1)一部世界近代史,就是全世界革命人民和殖民地披压迫民族同(与)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英勇斗争的记录。”“(2)我国根据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原则同(与)其他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两例中的“同”换成“和”,那么原文的“和”字该如何调整?
3.下边句子里哪些虚词用得不妥当?应该怎么改?
(1)这种情况是由于中东的战略地位所决定的。
(2)在旧社会,他吃不饱和穿不暖,从来没过过一天好日子。
(3)由于他从小酷爱文学,留学日本时期使他有机会受到欧美启蒙运动思想的熏陶,激发了他通过文学“鼓动起热情来改革社会”的思想。
(4)这种由于集体力量所鼓舞起来的无畏精神,作品里也非常鲜明地表现出来了。
4.下边一句里“在欧洲和中国的土地上”的“和”用得对不对?为什么?
翻开反革命阶级罪恶活动的档案,这种失败的汜录屡见不鲜:野心勃勃的希特勒和显赫一时的日本帝国主义者,都曾在欧洲和中国的土地上写下过这种失败的记录。
八、因为为了
“因为”跟“为了”不同:“因为”表示原因,“为了”表示目的。常常看见该用“因为”的地方用了“为了”。例如:
(1)一九四六年发大水,我家的住房和几亩地都被淹了,为了无法维持生活,我们一家离开了那里:逃难逃到了北京附近。
“为了”应改为“因为”。如果保留“为了”,就得说“为了维持生活,我们一家……”。再如:
(2)金豆告诉我说:“他们说,这块玉米地每亩至少也能打八百斤。”“哦!”其实,一千斤以上的玉米地在这个乡并不少见,但是为了这是一块荒地,为了他的工作,为了他对自己工作的那份自豪感,我真诚地表示了一下惊讶。
说明:“这是一块荒地”说明惊讶的原因,应该用“因为”,不能用“为了”。“为了他的工作,为了他对自己工作的那份自豪感”,说明“表示了一下惊讶”的目的,用“为了”是对的(如果把第一个“为了”改为“因为”,“为了他的工作”前边要加上“同时”,语气才衔接)。
九、不管不论无论尽管
1.“不管、不论、无论”都表示无条件,就是说,在任何情况之下都是如此。例如:
(1)”不管老干部、新干部、军队干部、地方干部,都要虚心向群众学习,加强调查研究,坚持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不论做什么工作,都要时刻想到人民的利益。
“不管”后面跟的词语往往是有选择性的,就是说,它或是列举可供选择的几项,如例(1);或是包含一个疑问词,如例(2)。
“尽管"表示先承认某事是如此,再转过来指出相反的一面,因此常常跟“可是、但是、却,然而”等相配。例如:
(3)尽管说法不同,但是他们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
(4)尽管天气不好,他们仍然按原计划出发。
2.上面说过,“不管”后面的词语往往是有选择性的。“尽管”刚好相反,后面的词语不能有选择性。
例如:只能说“不管怎么样”,不能说“不管这样”;只能说“尽管这样”,不能说“尽管怎么样”。下面是用错的例子:
不管当地气候条件极端不利,勘探人员终于胜利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如果保留“不管”,就得把“……极端不利”改为“……如何不利”。如果后边不改动,就得把“不管”改为“尽管”。
十、况且何况
1.“况且”跟“何况”都是表示在已经举出的理由之外,再追加或补充一层新的理由,相当于口语里的“再说”。例如:
(1)他的普通话里夹杂着南方口音,况且因为激动,越说越快,我简直连一半也没听懂。
“连一半也没听懂”,一层理由是“夹杂着南方口音”,另一层理由是“越说越快”。“何况”也有这样的用法。例如:
(2)有人说,一人拼命,万人莫敌,何况你们所带的全是精兵,又是轻骑,毫无拖累,突围定能成功。
2.“何况”用在反问句里,表示逼进一层的意思,即表示甲事已是如此,乙事当然更是如此。“何况”的这种用法,相当于口语里的“甭说、甭提”(但“甭说。甭提”没有反问的语气)。例如:
(1)北京都下雪了,何况哈尔滨?
(2)变化大啊,几天就是一个样,何况几年。
(3)郝摇旗一向跟李自戍的作风不同,在平时就不喜欢严格纪律,何况是打了大败仗。
这一类用法是“况且”所没有的。下面例句里的“况且”应该换成“何况”:
(4)你们连里刚入伍一年多的新战**法就那么准,况且你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将?
十一、与其宁可
1.“与其、宁可”经常同“不如、也不”相配,构成下边几种格式:
a.与其甲,宁可(宁肯、宁愿)乙
b.与其甲,不如乙
c.宁可(宁肯、宁愿)甲,也(决)不乙
这些格式都是把两件事情加以比较,衡量得失,选择其中的一件。a、b两式是说甲不如乙,c式是说乙不如甲。例如:
(1)他们想,与其为了抄近路踩坏老乡的豆苗,宁可多走几里路。[a式]
(2)与其在这里争论不休,不如去亲眼看看。[b式]
(3)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宁可将可作小说的材料缩戍速写,决不将速写材料拉成小说。(鲁迅《答北斗杂志社问》)[c式]
2.近几年来,又出观了“宁可(宁愿、宁肯)甲,乙”的格式。例如:
宁可牺牲生命,也要保卫党的事业。
这句是说,为了保卫党的事业,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十二、因而从而进而
1.“因而”、“从而”的用法有相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相同的地方是,表示某种结果是在某种条件下产生的。
例如:
(1)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选集》268页)
(2)厂领导把几十台机床的改装任务分头落实到有关车间、班组,从而加快了技术改造的步伐。
以(2)为例,“加快了技术改造的步伐”这―‘结果,是在任务落实的条件之下产生的,换句话说,有了前事才能有后事。
2.“因而”“从而”在下边这类句子里用法不同:
(1)由于农业的发展加快了步伐,因而工业的发展有了坚实的基础。
(2)中国开发了自己的石油资源,除了自给外,还有少量出口,从而结束了使用“洋油”的时代。
说明:例(1)后一分句的结果是由前一分句所说的原因(不是条件)产生的,“因而”相当于“因此,所以”。例(2)的结果是以上文已有的结果(也不是条件)为基础的,所以这两例中的“因而”“从而”不能互换。
3.“进而”与“因而、从而”不同,它表示在前一事的基础上进一步导致后一事。例如:
(1)……水利事业的发展,进而加快了我们地区农业改造的步伐。
(2)把这些基本概念弄清楚了,才能进而领会原著的实质。
下面例句中的“进而”有问题:
(3)私有观念使某些人满足于个人的眼前利益,变得鼠目寸光,进而看不到国家的长远利益。
“进而”应改为“因而”,因为“看不到国家的长远利益”是私有观念产生的结果。
练习十一
l.下列各句的“无论,不管、尽管"用得不对,为什么?该怎么改?
(1)无沦是刮风下雨,路途遥远,他总是―叫就到。
(2)为了学好外国浯,不管收听外语广播有很大的困难,他们还是坚持听下去。
(3)不管他们胡言乱语,信口雌黄,铁的事实是改变不了的。
(4)尽管你的办法多好,也必须切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2.把“况且,何况、而且”填入下面各句里的括弧里,看看哪些站得住,哪些站不住:
(1)上千吨的轮船碰上这样大的风浪也得上下颠簸()这么一条小木船。
(2)挖这样大的井,占地多,不合算()井的四周都是烂泥,很容易塌陷。
(3)这块地本来就好,()又上足了肥,收成差不了。
十三、否则不然
“否则”和“不然”都有“如果不这样”的意思,表示说话的人对前面所说的内容做假设的否定,并且从这里推出结论。
例如:
(1)我们不能忘记这些小说的创作年代和历史背景,否则将会发生错觉。
下面例句中的“否则”,“不然”用得不妥当:
(2)我们耍努力学习,否则不努力学习,就难以担负起在本世纪内实观四化的重任。
说明:这两句里的“否则”,“不然”换成“如果不这样”都站不住,可见它们都用得不对。例(2)从上下文看,“否则”已经包含了不努力学习,因此“否则”后头不能再说“不努力学习”,这几个字应删去。如果保留这几个字,就得把“否则”改为“如果”。
十四、反而
“反而”表示以某种行为或状况为前提,通常应当产生某种结果,可是实际上产生了相反的结果。例如:
(1)农业和轻工业发展了,重工业有了市场,有了资金:它就会更快地发展。这样,看起来工业化的速度似乎慢一些,但是实际上不会慢,或者反而可能快一些。(**《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2)去年阴雨连绵二十多天,这片地的庄稼反而比哪年长得都好,这是因为雨水治住了盐碱。
下面的“反而”用得不妥当:
(3)由于改编者没有很好地深人群众作调查,只凭主观想象,加入了许多的不恰当的情节,反而大大地减弱了原作的思想高度。
(4)我以为你有事情,不能按时赶来,你反而赶来了。
说明:例(3)是表因果关系的,不是转折关系,“反而”应改为“因此。结果”等。例(4)是出于所料,但还不是完全相反,如果是提前到了,才可以用“反而”。“反而”应改成“却”。
十五、的地得
助词“的、地、得”都读de,常常用混。“得”只用在述补结构里,我们已经讲过了。这里主要讲“的”和"地"的区别。
“的”的使用范围,“地”的使用范围窄。只有在偏正结构里,这两个字才有混淆的可能。简单地说,定语之后用“的”,状语之后用“地”。就一般情形而论,二者的界限是清楚的。需要说明的是以下两点。
1.很少有人把“整齐的队伍”、“很大的声音”、“常说的话”写成“整齐地队伍”、“很大地声音”,“常说地话”,可是常常有人把“整整齐齐的队伍”、“丁丁当当的声音”、“滔滔不绝的话”里的“的”误写为“地’。产生这类错误,显然是出于一种误解,以为“整整齐齐、丁丁当当。滔滔不绝”后头只能写“地”,不能写“的”。其实这类词语之后可以写“地”,也可以写“的”到底写哪一个,要看它们在句子里是做状语,还是做定语。
比较:
AB
整整齐齐的队伍整整齐齐地排成一队
丁丁当当的声音丁丁当当地敲个不停
滔滔不绝的活滔滔不绝地说了起来
老老实实的态度老老实实地向群众学习
高高兴兴的样子高高兴兴地去了
说明:A组的中心语是名词乙前边的修饰语说明事物的性质,是定语,写“的”。B组的中心语是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修饰语觉明动作的方式,是状语,写“地”。
2.不容易分辨的是下面一类格式:
彻底de解决深刻de教育
具体de分析明确de认识
坚决de执行周密de调查
说明:这类格式里的修饰语都是双音节形容词,中心语都是双音节动词。修饰语之后有时写“的”,有时写“地”。到底写哪―个,取决于整个偏正结构在句子里的作用。一般来说,作谓语或述语的时候写“地”,放在“进行、加以。得到,作j,等后作宾语的时候写“的”。例如:
(1)问题彻底地解决了[作谓浯,写“地”]
(2)深刻地揭露敌人的阴谋[作述语,写“地”]
(3)加以彻底的解决[作“加以”的宾语,写“的”]
练习十二
1.下边句子里的“否则、反而”用得对不对?如果不对,该怎么改?
(1)凡事要依靠群众,要多和群众商量,否则单靠自己,什么事也做不成。
(2)我以为他在家,他反而没在家。
(3)不把工地上的积水排干,否则无法施工。
2.下面句子里的“的”和“地”,有的用得不对,试加改正:
(1)工人们都在紧张的工作着,机器的马达声笼罩着整个车间,使人无法听到外边的雨声。
(2)解放后全国进行了轰轰烈烈地土改运动。
(3)蓬蓬勃勃地生产竞赛活动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新课题:群众起来了,领导怎么力?
(4)座山雕又一次用阴险狡猾地手段来试探杨子荣,
(5)更重要地是经常保持警惕。
3.在下列句子的括弧里,分别填入“的、地。得”:
(1)人民是真正()英雄,是创造世界历史()真正()动力。
(2)车间里灯光照()通亮,机床飞快()转动着,夜班工人正在紧张()劳动。
(3)有人说:“盐水放()太多了,砂浆凝固慢,墙垒起来一定
(4)红星副食商店()职工,围绕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
十六、所
1.动词前边加上“所”字,整个结构就转为名词性的了。例如:
所见(见到的东西)所为(做的事)
所闻(听到的话)所说(说的话)
说明:“所”字只能放在及物动词前头,不能放在不及物动词前头。只能说“所见、所需,所了解,所关心”,不能说“所游行、所合作”。
2.动词前边加上“所”字,后边还可以带助词“的”。
例如“所说的,所做的”。这类格式可以独立,也可以做修饰语:
所提出的问题所学习的文件
所吃的粮食所持的态度
说明:这样用的条件是,动词在意念上要能支配后面的中心语,换句话说,后面的名词在意念上要受前面动词的支配。上述例子符合这个条件:
提出问题学习文件
吃粮食持(什么)态度
3.“所+动词十的”这个格式前面还可以再加名词或代词。例如:
他所说的
大家所关心的
群众所急需的
说明:这时“所”字前面的名词或代词,对于后面的动词来说,在意念上是主动者:“他说、大家关心、群众急需”。
4.在用“被”字的句子里,主要动词前头往往可以加上“所”字。这种格式在书面语里常见。例如:
(1)经过几年的实践,高原地区水稻生长的规律已经逐渐波人们所认识。
“为……所……”跟“被……所……”的意思相同,不过文言的意味重些。例如:
(2)文字在人民间萌芽,后来却一定为特权者所收揽。(鲁迅《门外文谈》)
下边句子里的“所”字用得不妥当:
(1)老李所执笔的那―段,写得很生动,语言也通俗。
(2)我和他所接触的那一段时间不算长。
说明:例(1)在不及物动词“执笔”前边用“所”。例(2)动词“接触”在意念上不能支配后面的中心语“时间”,换句话说,“时间”不受动词“接触”支配。以上两句只要删去“所”字,就没有毛病了。
十七、而
“而”的用途极广,下面列举几种常见的用法:
1.连接并列的形容词
这样用的时候,相当刁:口语里的“又……又……”。例如:“高而大”、“勇敢而机智”。
2.连接意义相反或意义有转折的两项。如“视而不见”、“华而不实”。
这样用的时候,“而"前后的词语往往有对比或对照的意味。例如:
(1)他们生产的产品价廉而物美。
(2)写工农兵而不了解工农兵,怎么能写好呢?
(3)我们应该置身于群众之中,而不.应该高踞于群众之上。
(4)我们是从来不隐瞒自己的观点的,而野心家、阴谋家则从来不说真话。
(5)一事当前,他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集体。
说明:“不是”后面只能用“而是”,不能用“而且”。下面一句的说法不妥:
(6)他不是象刘胡兰那样坚强不屈地跟敌人作斗争,而且是奴颜婢膝地拜倒在敌人脚下,想保全自己的性命。
3.放在句首,把上文已经说到的事再提出来,进一步发挥。
例如:
既然要改造世界观,就得和工农群众相结合。而要和工农群众相结合,首先得有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的决心。
4.连接前后两项,前一项表示动作的方式.原因。
例如:
(1)由轻放而发生的对于准备的放松,和由被敌人进攻所吓倒而发生的惊惶失措,都是应该坚决反对的不良倾向。(**选集》186页)
(2)抢修排灌站的任务,经过全体社员的日夜奋战而提前完成了。
5.在“为……而……"的格式里,“为"字后头是目的,:“而”字后头是为了实现这个目的采取的行动。
例如:
(1)为了人民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2)为在全世界实现**而奋斗。
说明:下面句子里的“为”是“给”或“替”的意思,后头不能用“而”,“而”字应删去。
(3)为祖国和人民而服务。
(4)在旧社会,农民一年到头为地主而劳动。
练习十三
1.检查下列句子里的“所”字,指出哪些该用,哪些不该用:
(1)我们不应该为这些假象所迷惑。
(2)影片《在烈火中永生》受到了广大群众所赞扬。
(3)这个展览是由我校同学自己所举办的。
2.下列句子里的“而"字用得不妥当,该怎么改?
(1)过去是这样,而现在仍然是这样。
(2)她决不是把个人利益之度外,而无条人民的利益的革命者。
(3)如果脱离农业这个基础,而动不动就抽词农业的劳力、资金去办工业,这样做势必加重农业的负担,动摇国民经济的基础。
3.仿照的例句造两个句子。
十八、以
1.“以”当“用”或“拿”讲,后头必须有另一个动词。例如:
以逸待劳。
以少胜多。
以实际行动响应党的号召。
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这项工程。
注意:下面一句的“以”字后头缺少跟它相配的动词:
以这个厂的技术条件,这个任务本来是能够完成的。
“条件”后头应加上“来说”或“而论”
2.“以……为……”有好几个意思。是“拿……作为……”的意思。例如:
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
不能以工作忙为理由放松学习。
“为”后面跟形容词,是“要数、要算”的意思。例如:
粮食作物产量以水稻为最高。
全班同学里,以他的年龄为最大。
注意:下边两句本来应该用“以……为……”的格式,可是“为”字没有出现:
(1)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武器,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2)一九四七年,学校当局竞以他欠了学费而把他赶出了校门。
说明:例(1)的第一个“的”字应改成“为”,和前面的“以”字相配。例(2)改为“竟以他欠了学费为理由,把他赶出了校门”。
3.“以”字后面跟述宾结构,表示动作的目的,意思相当于“为了,为的是”。例如:
地主阶级对于农民的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迫使农民多次地举行起义,以反抗地主阶级的统治。(《**选集》588页)
十九、则
“则”有几种用法,这里只讲一种。两事对比,后一句用“则”。例如:
(1)南方雨水充沛,北方则比较干燥。
(2)资本主义已经日薄西山,社会主义则如旭日方升。
下面两句没有对比,都不能用“则”:
(3)在阶级社会中,文艺领域的斗争,则是社会上阶级斗争的反映。
(4)**的清朝政府为了维持其摇摇欲坠的反动统治,对比起彼伏的农民起义军则实行残酷的镇压。
说明:这两句的“则”都应删去。不过例(4)如果在当中插入“对帝国主义不惜忍辱含垢,委曲求全”之类的话,那就变成了两事对比,“则”字就可以保留了。
二十、之其
“之”和“其”都有代词的用法,不是纯粹的虚词。因为这两个词常常用错,一并放在这里讲一讲。
一、“之”的主要有两种用法:
第一、连接定语和中心语,相当于现代语的“的”。
例如:“星星之火、赤壁之战、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说明:“之”相当于“的”,不是说二者毫无区别。上面引的例子里的“之”就不能换成“的”。因为这些格式里有的成分是文言词语,用文言的“之”来连接最恰当,换成“的”字就显得不协调。例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不能说“无源的水,无本的木”。如果把其中的文言词换成现代的说法,那就又只能用“的”,不能用“之”了,例如可以说“没有源头的水,没有根的树”。
如果中心语是单音节形容词,定语是多音节词,这时候用“之”比用“的”更常见。例如:“决心之大、产量之高、印象之深、天气之冷、速度之快”。
第二、“之”做宾语,相当于现代语的“他”或“他们”。
例如:(1)对于敌.人的阴谋必须彻底揭露之(揭露它)
(2)放之四海(把它放到任何地方)而皆准
(3)不能听之(听他去)任之{放任他不管)
下面一句的“之”指代不明:
张思德同志的光辉形象激励着自己,使之放下了包袱,开动了机器,端正了学习态度。
说明:从文义看,这里的“之”是指作者自己,“之”应改为”我“。
二、“其”的主要有两种用法:
第一、用作定语,相当于现代语里的“他(们)的”或那(个)”。例如:
(1)出其不意(出乎他的意料)
(2)其(它们的)价格为国外同类产品的一半
(3)即以其人(那个人,他本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第二、用作宾语,相当于现代语的“他(们)”。
(这样用的时候,要注意两件事:一、“其”字前边的动词往往是“令,促。任,见、知”等。二、“其”字同后边的动词是主语同谓语的关系。)例如:
促其早日实现
不能任其自流
下边两句的“其”字用得不合适:
上前向其解释。
当其离开医院时,身体还没有完全复原。
说明:“向”和“当”后边都不能用“其”。此外,前一例的“其”和“解释”之间也不是主语和谓语的关系。这两个“其”,都应改用“他”。
练习十四
下边句子里的“以、之、其”用得不妥当,为什么?该怎么改?
(1)以我自己写小评论的经验,要写得有一定的深度,首先要熟悉人家的思想。
(2)图书馆藏有各类图书十万余册,其中以政治和文艺方面的书籍居多。
(3)东以宝鸡为止,西以兰州为止。
(4)你处所要材料,已经与之送去。
(5)我们要批判地继承古代的文化,取之精华,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服务。
(6)犯了错误,如果不彻底改之,免不了重蹈覆辙。
(7)被包围的敌人已经到了山穷水尽之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