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现代汉语一
作者:跳天舞地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5775

现代汉语

绪论

一、现代汉语指什么?

(一)先说说语言是什么

在说明“现代汉语到底指的是什么”之前,我们想,有必要先简单跟大家说说“语言是什么”的问题。

作为一个人,他在社会生活中,有两种活动是始终伴随着他的,一是思维,也就是想问题,思考问题;一是与他人交际,也就是与他人交流思想,交流看法,交流感情。而这两种活动都基本上要靠语言来进行,离开语言就不可能进行有效的思维和交际。事实上,整个社会都需要靠语言来协调。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有一天某个人类社会一下子都不会说话了,都不会认字、不会写字了,这个人类社会将会怎么样?肯定就会乱作一团。所以说,语言和社会是互相依存着的,语言是人类籍以思维和彼此互相交际的最重要的工具。

我们所说的语言,既包括口语,也包括书面语。书面语可以说是口语的一种延伸,它是人类借助于文字将口语记录下来并加以加工、提炼的产物。文字的产生实在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没有文字,人与人之间,只能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有了文字,人们不仅可以突破空间的限制,利用文字把自己的思想、看法、感情等传给远方的亲朋好友;而且也可以突破时间的限制,利用文字把自己的思想、看法、感情等传给后人。可见,文字的使用扩大了语言的交际作用,使地球上各个地方的人都有可能彼此进行交际,更为人类社会保存了可贵的文化遗产,包括在生产斗争和一切实践活动中所得到的经验和教训,使人类能在前人业绩的基础上不断地把人类社会推向前进。

(二)现代汉语指什么?

任何一个人类社会都使用语言。但各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一般说来是各不相同的。各民族所使用的语言,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或者说特性。任何语言的任何表达单位都是一个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简称“音义结合体”);在其语音系统里,都有元音和辅音,都存在着音节结构;在其词汇系统里,都有虚词和实词的类别,都有称代性词语;在其语法系统里,都不止一种结构规则,在语法构造上都可以一层套一层地进行组合。这一些都可以说是人类语言的共性。各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对本民族的人来说,一定有一个共同能接受的形式;但对外族人所使用的语言来说,无论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又往往都各具特色。正因为这样,不同民族的人如要进行交际,就得互相学习对方的语言。所以,任何语言既有共性,又有民族性。正是这种语言的共性和民族性,形成了不同的民族语言。民族语言既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形式,一个民族的文化正是通过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保存下来和传播开来的。

汉语就是汉民族的语言。现代汉语就是现代汉民族的语言。关于汉语,我们需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了解和认识。

汉语历史悠久,说汉语的人又是那么多,大约有十二亿人口,这在全世界没有任何一种语言可以相比的;而自有史以来汉语没有分化为多种语言,这在全世界各种语言中是罕见的。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但汉字体系自古以来能基本保存下来,并至今仍然能通行,这在世界各种文字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无论在语音、词汇、语法上都有很大差异。正因为这样,所以我们现在看起古书来都会感到很吃力,有的甚至看不懂。但是语言又有极大的稳固性。除语音变化比较大以外,现代汉语里所用的词,大多是几千年沿用下来的;语法的变化更小。也正因为这样,古书看起来虽很吃力,但我们学习了古代汉语,就能把它们看懂了。

汉语在历史的长河中没有分化为不同的语言,但由于各种原因、各种条件也形成了多种方言。汉语方言到底该分为几大类,至今学术界意见不一。以下七大类是大家都公认的:

(一)北方方言。北方方言区包括长江以北地区,长江以南的镇江以西、九江以东的沿江地带,云、贵、川三省,湖北省大部(西南角除外),湖南省西北角以及广西省北部。使用人口约占汉人的71.2%。

(二)吴方言。吴方言区包括长江以南、镇江以东地区(镇江不包括在内),浙江省大部。使用人口约占汉人的8.3%。

(三)湘方言。湘方言区就是湖南省(西北部除外)。使用人口约占汉人的4.8%。

(四)赣方言。赣方言区包括江西省大部(东北沿江地带和南部一部分除外)。使用人口约占汉人的2.4%。

(五)客家方言。客家方言区包括广东省东部和北部,广西省东南部,福建省西部,江西省南部,以及湖南、四川少部分地区。使用人口约占汉人的3.7%。

(六)闽方言。闽方言区包括福建省,台湾省,海南省一部分,以及广东省潮安、汕头一带。使用人口约占汉人的4.1%。

(七)(Yue)粤方言。粤方言区包括广东省大部分地区,香港、澳门特区,以及广西省的东南部。使用人口约占汉人的5.5%。

不同方言之间的差别有大有小,总的说,语音上的差别比较大,其次是词汇,语法方面的差异最小。

就汉语来说,不同方言区的人,如果通过书面进行交际,都还不成问题,因为在书面上一般都是按汉民族共同语来写的;但口头交际,问题就比较大。且不说北方人可能听不懂南方人的话,南方人听不懂北方人的话,甚至都是福建人,这个县的人可能听不懂那个县的话,甚至这个村的人跟隔一座山或隔一条河的那个村的人彼此不能通话。一般说,中国东南省份的方言比较复杂,不同方言区、不同地区的人口头交际的障碍要大一些;而广大的北方地区和西南地区,方言分歧相对说比较小,一般说不同地区的人彼此都能进行口头交际。但不管怎么说,方言的存在,给全民族的自由交际带来极大的不便,甚至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显然,为了使我们的社会能有效地协调与运作,使我们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能飞速发展,我们迫切需要一个规范的、为全体汉民族都能接受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民族语言规范化是一个民族在政治上高度统一、在经济上迅速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民族意识增长,民族文化高涨的自然二直接的表现”(罗常培、吕叔湘《现代汉语规范问题》)。这个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就是现在一般人所说的普通话。

三、怎样理解“普通话”?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它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普通话”的名称及其含义是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里明确规定的。但是,现代汉民族的这种共同语则不是20世纪50年代才形成的。

从现有的古代文献资料看,我们汉族在历史上长期用“文言”作为统一的书面语。这种文言,最初想必也是以口语为基础的,但后来它越来越与口语脱节,能写能看的人只占汉民族的极少部分。这就很不适应汉语和整个社会的发展需要。到了晚唐五代,一种建立在北方话基础上的、同口语直接相连的、新的书面语“白话”,逐渐兴起;到了宋元,特别是到了明清时代,白话发展到了与文言分庭抗礼的地步,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如一些元杂剧和后来成为传世名著的《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等,基本上都是用白话写的。而明清时代更有了以北方话为基础的“官话”。清政府还命令在福建、广东两省设立“正音书院”,以教授官话。辛亥革命后,“官话”更名为“国语”,“国语统一”作为政令来推行。但文言文还是在书面语占有优势。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明确提出了“废文言,兴白话”的口号,动摇了文言的统治地位。而在书面语中文言完全让位于白话,汉民族共同语的最后确定,那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全国有56个民族。随着国家的统一,各民族人民同心协力,共同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为了便于各民族相互交流,兄弟民族都自觉地要求选取汉语为共同的交际工具。而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特别是在恢复了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之后,联合国大会第二十八届会议,于1973年12月18日一致通过决议,把汉语列为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的法定工作语言之一(目前列为法定工作语言的除汉语外,还有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

民族共同语是超方言的,同时又一定以某一种方言为基础。普通话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这不是少数人主观规定的,而是有它的客观基础的,这客观基础主要是指政治、经济、文化的因素。我们知道,从上古到近代,中国的经济中心一直在北方;八百年来,北京一直是中国的政治中心;唐宋以来,有影响的白话文学,都是以北方方言写成的。可见,今天规定普通话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这是完全符合汉语发展规律的。

“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是指北京语音的语音系统来说的,可不能把它理解为在语音上北京人怎么说,普通话也就怎么说。换句话说,我们不能认为北京土话就是普通话。譬如说,北京一部分人对某些字有误读的情况,如把“侵(q%n)略”读成“侵(q&n)略”,这不能跟着误读;北京话里的大量儿化词(如“今儿”、“明儿”等)和轻音节词(如把“明天”、“古怪”、“主张”、“重要”等词里的“天”、“怪”、“张”、“要”都读成轻音),也不能照搬不误都吸收到普通话里来。再说,普通话也还要不断从其它方言中吸收富有表现力的成分。我们所以要强调这一点,这一方面有助于方言区的人们增强学习普通话的信心,另一方面也可以消除误解,以免把北京土话当普通话来学习。

最后还需说明一点,由于历史或其它的原因,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在中国大陆叫“普通话”,在香港、澳门特区和台湾省叫“国语”(香港、澳门相继回归后也开始叫“普通话”),而在海外华人中又称为“华语”。

二、“现代汉语基础”课的性质和教学目的

(一)“现代汉语基础”课的性质

在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现代汉语基础自学考试大纲》里明确规定:“‘现代汉语基础’是秘书专业的基础课。”为什么要把这门课列为秘书专业的基础课呢?

我们知道,自步入现代社会以来,特别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之后,应聘人员本民族的语文水平、语文修养如何,已逐渐成为聘用单位所要考虑的必要条件之一;也已逐步成为企事业单位领导考察下属员工素质如何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从事秘书工作的人员来说,在语言文字运用方面的要求更高。怎样保证自己写出来的东西,不仅文从字顺,而且既富有表现力,感染力,又朴实无华?怎样保证自己在正式场合的讲话、论辩、提问、作答或即兴讲话,不仅口音标准,而且能连贯得体富有意趣,能抓住对方的心,能使对方满意,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获得良好的表达效果?这就要求自己具有较高的语文水平和语文修养。而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平时多阅读,多自觉地吸取外,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现代汉语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现代汉语基础知识,可以促使自己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能自觉地推敲、斟酌,在遣词造句上,特别是在对自己所起草的文稿的修改上,不但能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从而使自己说出来的话,写出来的文字,能做到通顺流畅,清楚明白,准确、鲜明、生动。其实,不只从事秘书工作的人员需要学习现代汉语基础知识,从事其它工作的人也有必要学些现代汉语基础知识。因为现实告诉我们,不管你现在或者将来是从事什么工作,都离不开写作以及在正式场合的说话、提问、作答,甚至演讲。随着我国在各行各业都引进竞争机制,一个人的书面的、口头的表达能力将成为重要的竞争条件。而“现代汉语基础”课,将有助于你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二)“现代汉语基础”课的目的和具体内容

本课程注重现代汉语基础知识同汉语的实际运用能力的结合。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自学考试应考者能较系统地掌握有关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现代汉字和标点符号的基础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指导自己的语言实践。

“现代汉语基础”除“绪论”外,有以下六个部分:

1.语音。这一部分讲授普通话的语音系统及相关知识,目的在于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普通话,切实掌握汉语拼音方案。因为有了普通话的语音知识,可以帮助自己自觉地运用发音器官、运用普通话与方言之间的对应规律,更有效地学会普通话;而切实掌握了汉语拼音方案,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使用工具书,更熟练地使用电脑的拼音输入法。

2.词汇。这一部分讲授现代汉语词汇的基础知识。词汇是一个语言中词的总汇。在说话写作中,最容易犯的毛病是“用词不当”。造成“用词不当”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词汇贫乏,二是没有能确切了解与掌握词的意义和用法。学习、掌握有关现代汉语词汇的基础知识和辨析词义的一些方法,有助于大家懂得怎样丰富词汇,有助于大家指导自己的语言实践,使自己运用词语的能力有所提高。

3.语法。这一部分讲授现代汉语语法的基础知识。语法是一个语言中组词造句的规则。掌握现代汉语语法的基础知识,初步具备分析句子结构的能力,了解常见的语法错误,懂得怎样分析、改正病句,有助于提高防止和纠正语法错误的自觉性。

4.修辞。这一部分讲授现代汉语修辞的基础知识。修辞,简单地说,可以理解为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运用各种表现手法,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技巧和规律。同样一个意思,一个会说话的人可以说得娓娓动听,一个不会说话的人可能会把听话人说得不知所云昏昏欲睡。其中的奥秘就在于能不能、会不会选择、使用合适的、富有表现力的词句。掌握现代汉语修辞的基础知识,并注意联系自己所接触的优秀作品和日常生活中丰富多采的语言实际,使自己把语言运用得好,具体说,使自己对汉语修辞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能有所提高。

5.文字。这一部分讲授汉字的基础知识。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书面语言中的正字与口头语言中的正音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有时甚至更显得重要些,因为口头发音如有问题而不被对方正确理解,对方还可以当面问清楚,而书面上如果因错别字而让人误解有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掌握有关现代汉字的基础知识,有助于大家正确使用汉字,避免写错别字。

6.标点。这一部分讲授标点符号的基础知识。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现代书面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许多人不予重视,他们不懂得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可以大大增强书面表达的明确性。掌握标点符号的基础知识,有助于大家正确使用标点符号,避免由于标点符号使用不当所造成的语言表达上的毛病。

关于这个课程的要求,我们提出这样几点:识记现代汉语中的一些重要概念,理解并融会贯通我们所讲的有关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现代汉字和标点符号的基本知识,初步具有分析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具体要求,详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现代汉语基础自学考试大纲》。

第二章词汇

第一节词和词汇

一、什么是词?

词,从词汇的角度说,可以定义为“有意义的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例如:“祖国的明天更美好。”这是一个句子,它就是由“祖国”、“的”、“明天”、“更”、“美好”五个词组成的。这五个词各自都表示一定的意义,都能分别和其他的词组成另外的句子。五个词中,“的”和“更”无法再拆开,“祖国”、“明天”、“美好”似乎可以拆,但是它们的意义不是两个构成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已经紧紧地凝结在一起。在这个句子里,它们都分别是有意义的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表意单位,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充当句子的成分的。

二、什么是语素?

语素是最小的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是最小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它和词的主要区别在于不能独立运用。以前面所举的“祖国”为例,如果分开成为“祖”和“国”,各自也都有一定的意义,但是不能自由运用,在一般情况下不能单说,不能独立地用来组成句子。这就是说,词和语素虽然都是有意义的语言单位,但词是造句的单位,而语素是构词的单位。

词和语素有的有交叉的情况,即一个语素可能也是一个词。例如在“西湖的景色很美”这个句子中,“美”有声音有意义,是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可见是一个词。在“你真好”这个句子中,“好”有声音有意义,是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可见也是一个词。但是在我们前面举的“祖国的明天更美好”这个句子中,“美好”已经结合成为一个不容随意拆开的整体,是句子中一个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所以只是一个词。在“美好”这个词里,“美”和“好”各自都是一个语素。我们在鉴别一个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是词还是语素的时候,不考虑别的,只考虑它是否能独立运用,能独立运用的是词,不能独立运用的是语素。

语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只能同其他语素结合成词,如“吝”、“崛”、“胚”、“懑”等。以“吝”为例,可以和“惜”结合成“吝惜”,可以和“悭”结合成“悭吝”。另一类本身就能成为一个词,前面我们所分析的“美”、“好”就是如此。再如“海”、“说”、“暖”、“块”等。它们也能作为语素同其他语素结合成另外一个词。以“海”为例,可以和“洋”结合成“海洋”,可以和“沧”结合成“沧海”。

三、字和词、语素

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就汉字来说,一个个方块形体就是一个字,它是书写和印刷的单位。一般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

有的字有意义,又能独立运用,这样的字既是语素又是词。有的字有意义,但不能独立运用,只能作为构词的成分,这样的字只是语素不是词。要指出的是,有的字既不是词,也不是语素,只表示一个音节,例如“玻”、“橄”、“琵”、“葡”等。但是这些有音无义的字可以和其他字分别结合成“玻璃”、“橄榄”、“琵琶”、“葡萄”,这都是有意义的最小语言单位。它们可以是词,也可以是语素。在“他喜欢橄榄,我喜欢葡萄”这个句子中,“橄榄”、“葡萄”都是能独立运用的单位,是组成句子的成分,所以是词;在“橄榄枝”、“葡萄酒”中,“橄榄”、“葡萄”只是组成词的成分,所以是语素。

四、什么是词汇?

词汇顾名思义是词的总汇,是一种语言里所使用的词的总称。现代汉语词汇基本成分是词,也包括其性质作用大致相当于词的熟语,如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

汉语是高度发达的语言,词汇极其丰富。《汉语大词典》所收词语达37万条。《现代汉语词典》是以记录普通话词语为主的中型词典,所收词语也有5万余条。我们应该努力掌握更多的词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节词的构造

一、词的形式词包含形式和内容两部分。形式指词的声音,内容指词的意义。从词的形式说,现代汉语里的词可以有两种分类。(一)单音词和多音词

根据词音节的多少,可以将词分为单音词和多音词(复音词)两种。单音词是由一个音节构成的词。如:“人、树、看、听、红、多、就、把、一、个”等。多音词是由两个以上音节构成的词。双音节的如:“学校、环境、宏观、操作、法治、挑选”等。三个音节的如:“高科技、主持人、集装箱、连锁店、方便面、含金量”等。四个音节以上的如:“试管婴儿、多米诺骨牌”等。

古代汉语也有单音词和多音词之分,其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恰恰相反,多音词占主要地位。据统计,现代汉语中双音词约占70%以上,由三个音节以上构成的词也有日益增多的趋势。

在双音词中,有两种具有特殊的语音形式,这就是双声词和叠韵词,合称联绵词。双声词由两个声母相同的音节构成。例如:“琉璃、仿佛、辗转、流连、伶俐、澎湃”等。以“琉璃”为例,声母都是“l”。叠韵词由两个韵母相同的音节,或其中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的音节构成。例如:“骆驼、霹雳、彷徨、咆哮、窈窕、灿烂”等。以“骆驼”为例,韵母都是“uo”;以“彷徨”为例,主要元音和韵尾都是“ang”。

(二)单纯词和合成词

根据词的不同内部结构,可以将词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单纯词是由一个语素单独构成的词。如:“笔、电、走、逍遥、秋千、可口可乐”等。合成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组合构成的词。如:“教育、社会、美丽、快餐店、主旋律、哭哭啼啼”等。

二、合成词的构造

现代汉语词汇中,合成词不仅在数量上占绝大多数,而且其内部语素之间的构造方式也多种多样。

(一)词根和词缀

根据语素在构词中的作用,我们可以把它分为词根和词缀两类。

词根是词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词义的基础。词根语素的意义比较实在,在体现词的意义上起着主要作用,一个词不能缺少词根。例如“改革”就是由词根语素“改”和“革”组成,各自都表示一定的意义,不可缺少其中任何一个。

词缀是词中附加在词根上的构词成分。词缀语素数量很少,意义也没有词根语素实在,但构词能力很强。例如“老师”中的“老”,“花儿”中的“儿”。一个词可以只有词根而无词缀。

(二)合成词的构造方式

根据词根和词缀的不同组合情况,合成词的构造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复合式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根结合在一起组成。从词根之间相互的关系看,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偏正型前一词根限制或修饰后一词根,词的意义以后一词根为主,前一词根只起附加作用。例如:

文化同学视线公园地铁奇迹冷饮热爱前进广播

回顾遥控中立崭新鲜红美观细心深入必然火红

(2)支配型前一词根表示动作、行为,后一词根表示动作、行为所支配的对象。例如:

主席将军理事立春举重结果签名下海招生挑战

冒险出版建议超群动人进步抽象及时照旧因此

(3)补充型后一词根补充说明前一词根,词的意义以前一词根为主。补充型词又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前一词根表示动作,后一词根表示动作的结果或趋向,这一类较多。例如:

证实纠正震动充满放大推广降低凑巧充实镇静

分明失去收回奋起

第二类:前一词根表示物件,后一词根是物件的计量单位,对前一词根起着补充说明作用,我们也把它们归入这一类。例如:

车辆人口书本信件纸张船只花朵

(4)陈述型前一词根表示被陈述的对象,后一词根表示陈述的情况。例如:

事变花生堤防心得沟通体贴神往符合年青面熟

心慌锋利梗直人为

(5)联合型由两个词根并列组合而成。根据两个词根意义关系的不同,又可以分成以下四类:

第一类:两个词根的意义相同或相近。例如:

人民朋友功劳语言拼搏污染答复

爱好商量简单清楚孤单刚才自从

以上这些词,并列的词根意义上起着互相补充的作用。

第二类:两个词根的意义相反。例如:

老小今昔表里奖惩彼此高下迟早

买卖动静矛盾春秋来往反正横竖

以上这些词,有的并列的词根原义仍然保留着,组合成的词包含相互对立的两方面意义,如“表里”、“迟早”。有的并列的词根原义出现了变化,组合成的词产生了新的意义,如“动静”、“反正”。

第三类:两个词根的意义相关。例如:

口齿血汗心胸江湖河山水土形容

描写印刷负担招待零碎辛酸冷淡

以上这些词不能从词根的字面意义来解释,已经具有新的意义。

第四类:这一类与前三类有所不同,虽然它们也是由两个词根并列组合而成,但其中一个的意义已经消失了,所以这类词又称偏义词。例如:

国家人物窗户质量恩怨忘记好歹

2.附加式由一个词根和一个词缀结合在一起组成。词根是词的中心部分,词缀是词的附加部分。根据词缀在词中的位置以及是否叠音,又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词缀(前缀)+词根例如:

老――老乡老师老总老虎老倭瓜

阿――阿爸阿哥阿姨阿毛阿猫

小――小张小伙子小两口小狗小聪明

第二类:词根+词缀(后缀)例如:

子――孩子脑子帽子椅子日子

儿――瓶儿事儿花儿鸟儿个儿

头――石头苗头看头奔头甜头

家――大家作家儒家科学家老人家

性――感性弹性重要性积极性创造性

化――美化深化强化淡化多样化

第三类:词根+叠音词缀例如:

雄纠纠亮晶晶绿油油病歪歪慢腾腾

美滋滋火辣辣喜洋洋气呼呼差答答

由词根和词缀组合的合成词中,以下几点要加以注意:

(1)现代汉语中词缀多由词虚化而来,要把词缀和同形的词根加以区别。例如:在“老乡”、“老师”中,“老”已经不表示具体的、实在的意义。但在“老干部”中,“老”表示年纪大或资历深;在“老话”中,“老”表示陈旧或流传已久。又如:在“石头”、“苗头”中,“头”的意义也比较虚。但在“头痛”中,“头”表示人身体的顶部;在“分头(办理)”中,“头”表示方面,意义都比较实在。

(2)某些词缀加在指人或动植物的词根前,往往带有一定的感**彩。“阿”就带有亲昵的意味,如“阿姨”、“阿哥”。“小”多表示爱称,或指喜欢的东西,如“小张”、“小狗”。

(3)某些词缀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以“子”为例,词根之后加“子”的词多表示名物,即使是一些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词根加上“子”之后,也都名物化了。如“骗子、剪子、胖子、乱子”。词缀“子、儿、头”都有这样的语法作用,差不多成了名词的标志(带“儿”的词有少数例外,如“玩儿、火儿”)。“性”和“化”是受外语影响发展而成。大体说来,词缀“性”是名词的标志,表示某种抽象的意义;词缀“化”是动词的标志,有使变化之意。

3.重叠式由相同的语素重叠组成。例如:

爸爸哥哥星星饽饽恰恰仅仅纷纷滚滚巍巍

炯炯断断续续口口声声形形色色原原本本

由三个以上语素构成的合成词,内部关系一般比较复杂,它们往往是按照一定的结构方式逐层地构造起来的。分析这一类词时,必须一层一层地将结构关系弄清楚。如“高科技”一词,由“高”和“科技”组成,为偏正型合成词。但是“科技”是两个语素,为联合关系。所以“高科技”包含两个层次的结构关系。

(三)简称

长的词语、名称使用起来不方便,人们常常加以简化。这种简便称呼就是简称。常见的方式有:

1.减缩从原词语或全称中截取关键性语素。例如:

半导体收音机――→半导体

居民身份证――→身份证

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

2.紧缩从原词语或全称中选取有代表性的语素。例如:

高等教育――→高教

彩色电视机――→彩电

人民代表大会――→人代会

3.标数概括用数字概括标示几项具有共同特点的成份。例如:

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双拥

包修、包退、包换――→三包

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四美

第三节词义

一、词义的性质词的声音是词的形式,词的意义是词的内容。词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词义是词的意义的通称。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词存在着三个方面的关系。除声音、意义外,还有客观的事物、现象。这是形成词义的基础。举例来说,“山”这个词的语音形式是shān,它的意义是“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山这种客观存在反映到我们的头脑中来,我们就用shān这个声音来表示它的意义。因此可以说,词义是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现象的反映。

所谓词义是客观事物、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说它不能是主观的,必须有客观基础;另一方面是说它有可能带进人们的主观态度。对于同样的客观事物、现象,人们的认识、评价、喜怒爱憎有所不同。例如同是表示死亡,“逝世、谢世、仙逝”等就带有肃穆、哀婉的情感,而“呜呼哀哉、翘辫子、蹬腿”等则带有轻蔑、嘲讽的意味。对事物、现象的客观反映是词的理性意义,附加在它上面的主观态度是词的感**彩。词的理性意义是词义的核心部分,是我们要研究的主要内容;词的感**彩我们也要给以足够的关注。

词义对客观事物、现象的反映是概括的反映。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加以概括,成为概念,同时用一定的语音形式将它固定下来,从而形成了词义。比如学生,有男学生、女学生,有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有中国学生、外国学生,总之有种种差别。但是“学生”这个词在反映这类事物时,把一些具体的、个别的特点舍弃掉了,只留下本质的、共同的特点。《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在学校读书的人。”这样就能把这一类人和其他类别的人区别开来,这就是词义的概括性。

词的声音和意义的结合是社会“约定俗成”的,它们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比如汉语里为什么要把“物体燃烧时所发出的光和焰”叫作huǒ(火)呢?其中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道理,而是人们相约命定,后来长期习用,为社会所公认,因此固定了下来。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著名的哲学家荀子就曾说:“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荀子?正名》)词的声音和意义的结合虽然不是必然的,但是一经确

定,对社会成员便具有强制性,不可随意改动,以保证社会语言交际的正常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