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词语还可使语言显得简练凝重。例如: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苟活者”“依稀”“微茫”“猛士”“奋然”“呜呼”等都是古语词,能更好地表现出内心积郁的悲痛和愤怒。
(四)方言词
方言词是指流行于某个地区而普通话里并不使用的词。例如:商店晚上关门停止营业,上海叫“打烊”;冰棍儿上海叫“棒冰”;上衣厦门叫“外衫”;月亮广州叫“月光”,福州叫“月”。
汉语的方言很复杂,主要有七种: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作为全民族的共同语,即所谓的普通话,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形成的。它以北方方言的词汇为主,同时也吸收了某些其他方言区的方言词。例如“尴尬、垃圾、懊恼、货色、龌龌、面孔、把戏、煞有介事”等就是从吴方言吸收的。
随着大陆和港台的接触日益频繁,一些港台词语特别是反映新事物的词语,也进入到全民族共同语的词汇中来。例如“小巴、融资、物业、杀手、寻呼机、娱乐圈、自助餐、美食城、购物中心”等。
普通话以北方方言为基础,但是某些过于土俗、没有特殊表现力的词语应该舍弃。例如北京的“洋取灯儿(火柴)、半空儿(瘪花生)”,四川的“撑花儿(伞)、河心儿(藕)、啷?(怎么)”,东北的“笆篱子(监狱)、埋汰(肮脏)、电道(公路)、这疙瘩(这里)、唠嗑(聊天)”,陕北的“婆姨(妻子)、大(爸爸)”等等,都没有必要吸收到普通话里来。有些港台词语,普通话中有相应的词语,而且易于理解,在社会上很流行,但有的人为追求时髦,也偏偏弃此求彼。例如把“激光、舞会、微型”,说成“镭射、派对、迷你”,这是不可取的,会给语言的规范化增加困难。
书面语中有时运用方言词,是因为它具有特殊的意义、色彩,一般词语难以代替。例如:
我们很多人没有学好语言,所以我们在写文章做演说时没有几句生动活泼切实有力的话,只有死板板的几条筋,像瘪三一样,瘦得难看,不像一个健康的人。(**《反对党八股》)
“瘪三”,上海旧时称城市中无正当职业而以乞讨或者偷窃为生的游民。用这个词,可以表现出特定人物的形象和人们的憎恶之情。
(五)行业词
行业词包括术语和行业专门用语。
1.术语。指学科的专门用语。例如:
物理学:电子、质子、射线、反应堆、电磁波、反物质
化学:元素、分子、电解、氧化、催化、硬脂酸、热塑性
生命科学:细胞、胚胎、遗传、进化、无性繁殖、基因工程
哲学:唯物、思辨、理论、感性、同一、对立、归纳、演绎
文艺学:形象、典型、塑造、情节、细节、喜剧、悲剧
2.行业专门用语。指某一行业所应用的专门词语。例如:
医疗:化验、透视、处方、理疗、化疗、手术、望闻问切
交通:列车、地铁、海轮、客机、航线、集装箱
农业:嫁接、保墒、套种、点灌、良种、营养基
商贸:商场、营业、采购、热销、盘点、打假、售后服务
戏曲:小生、花旦、扮相、行当、脸谱、水袖、龙套
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传播媒介的普及和社会交往的频繁,许多专门用语也广泛流传开来,成为全民使用的一般词。例如:“战略、突破”原来是军事用语,“背景、角色、亮相”原来是戏曲用语,“曝光”原来是摄影用语,“工程、设计、蓝图”原来是建筑学用语,“污染、腐蚀、饱和”原来是化学用语,这些,已经引用到广泛的社会生活中来,成为全民共同语词汇中的一部分了。如果人们不注意分析,几乎觉察不出它们原来是某个学科、某个行业的专门用语。
(六)外来词
外来词是指从其他民族语言中吸收过来的词,又叫借词。各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移民杂居、战争征服等等原因,都会引起语言的接触,出现词的借用。
外来词是指语音、语义都是从其他民族借用过来的词。外来词和意译词不同。意译词是把外语里某个词的意义移植进来,但用本民族的构词材料,按照本民族的构词方式,构成的词。例如英语的telephone,音译为“德律风”,意译为“电话”;bank,音译为“版克”,意译为“银行”,从中可以看出外来词和意译词的区别。意译词已经民族化了,不应看作外来词。
汉语外来词根据吸收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译音词。例如:
雷达、戈壁、扑克、逻辑、香槟、迪斯科、模特儿、英特耐雄纳尔
2.译音兼译意词。例如:
幽默、引擎、绷带、黑客、的确良、乌托邦、俱乐部、可口可乐
3.译音加译意词(译音+表明类别的汉语语素)。例如:
啤酒、卡车、卡片、霓红灯、摩托车、沙丁鱼、雪茄烟、芭蕾舞
汉语外来词中还有一批从日语中直接借用过来的词,即所谓的借形词。这种特殊现象的出现,是由于日语历史上用汉字来书写词语,并利用汉语语素来构造新词。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提倡向西方学习,他们或者赋予汉语借词以新的意义,或者用汉语的构词材料构成新词,来反映新的事物、现象。中国向西方学习在日本之后,于是就将有关的词语直接借用过来。
被日本借去又被借回的词,例如:
封建、资本、侵略、革命、教育、文学、文化、经济、储蓄、理论
日本利用汉语材料构成的新词,例如:
政党、共产、谈判、哲学、科学、企业、解放、调整、学位、体操二、常用词和非常用词
从词的使用频率看,汉语词汇可以分为常用词和非常用词。所谓非常用是指汉语词汇中平时人们用得很少的那一部分,它数量很大,这里不去多说,主要谈谈常用词。
所谓常用词是指汉语词汇中人们经常运用的那一部分。当然,常用与非常用是相对而言的,很难绝对划分。明确常用词的概念有助于普通话的推广,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以及通俗读物的编写等等。汉语里的常用词据粗略统计,大约四千多个。
常用词中的大多数一直保持着高频率使用状态,如表示指称(我、你、他、谁、这、那)、数量(一、十、百、千、万、个、种)、性质状态(好、坏、大、小、美、丑)以及表示语法意义(以、把、和、而、的)等方面的词。不过表示事物和动作行为的词不太一样,常用词中的这一部分词具有流动性的特点,即处于不断变换之中。它们当中的大部分词虽然使用频率也一直较高,但某些词由于它们所表示的事物、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再成为人们注意的中心,因而这些词也就成了非常用词了,甚至消失了;而另外一些事物、现象(包括新产生的和原有的)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表示这些事物、现象的词就成了常用词了。总之,常用词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有的退出了,有的则新参加进来,从而呈现出一种流动现象。
近百年来,我国社会急剧发展,某些方面常用词的变化也很大。远的不说,以新中国建立以后为例,解放初期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这段期间,在政治和社会生活方面的一些用词如“土改、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五反(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资财、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窃国家经济情报)、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反修、防修”等等是常常讲的,现在的年轻人已经生疏了。特殊时期期间出现的一些词,如“红卫兵、造反派、走资派、无产阶级革命路线、资产阶级反动路线、文斗、武斗”等等,也已成为历史的陈迹,除非特殊需要,一般不再使用。
改革开放这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步,某些词,尤其是一些反映新事物、新现象的词(包括新造的、原来已有的、原有词赋予新义的),在人们的语言交际中颇为活跃。例如:
经济工作方面:竞争、资金、引进、效益、外贸、内需、利税、保险
科学技术方面:院士、高科技、环保、克隆、手机、电脑、上网、外星人
文化教育方面:科普、家教、电大、函大、高考、托福、研究生、博士后、教授
日常工作生活方面:招聘、打工、炒鱿鱼、休闲、旅游、社区、商品房、装修
常用词就整体而言,是一个历史概念,它的许多词只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常用”,不是一成不变的。
常用词的使用状况在不同地区、不同范围的人群中不完全平衡。一些关于家用电器和食物的词语,如“彩电、冰箱、洗衣机、方便面、汉堡包、饮料”等,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暂时还用得较少;而农村的一些常用词如“喷灌、鸡场、果农、专业户、塑料大棚、农用机械”等,在城市居民中也用得不多。
第六节熟语
熟语是习用的定型词组,是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熟语内容丰富,形式精练,很有表现力,为人们喜闻乐道。从结构上看,它是词组,但作用相当于词。熟语主要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
一、成语
成语是一种简练精美的固定词组,它是在社会演进和语言发展的历程中形成的,是人们长期的语言实践的认识结晶,是我们民族语言宝库中的精华。
(一)成语的特点
1.意义的整体性。成语和一般的词组不同,它的意义不是各个词的词义的简单相加,而是由各个词所融合成的一个含意深刻的整体。例如“痴人说梦”,从字面看,是傻子说自己做的梦,实际上是讽刺人凭着妄想,说根本办不到的话。再如“问道于盲”,从字面看,是向瞎子问路,实际上是比喻向根本不懂的人请教,不能解决问题。
2.结构的凝固性:成语的整个结构是定型凝固的,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的位置,更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例如“见仁见智”,不能说成“见智见仁”;“惊涛骇浪”,不能说成“狂涛骇浪”;“开源节流”,不能说成“开源并节流”;“侃侃而谈”,不能说成“侃侃谈”。
(二)成语的来源
1.神话寓言:例如“夸父逐日”,语出《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大意是说:夸父(神话中的英雄)和太阳赛跑,追赶上了太阳。他渴极了,想喝水;喝了黄河、渭河的水还不够,又到北边去喝大湖的水,人还没有到,就在半路上渴死了。他的木杖也丢弃了,后来变成了一片树林,叫做邓林。这个成语比喻决心大,也喻指不自量力。又如“叶公好龙”,语出汉代刘向《新序?杂事》:“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大意是说:叶公子高特别爱好龙,钩形的刀具上刻上了龙,凿子上刻了龙,凡是房屋卧室雕花的地方都刻上了龙。天龙知道了就下到叶公住的地方,把头伸进窗户探望,尾巴拖在厅堂上。叶公看见龙,掉头就跑,吓得失魂落魄,脸色都变了。可见叶公并不是真爱好龙,他爱好的只是外表像龙实际上并不是龙的东西啊。这个成语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是真爱好。
2.历史故事:例如“唇亡齿寒”,语出《左传?僖公五年》:“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大意是说:晋国的献公第二次去打虢国,又向虞国借路。虞国的臣**之奇向虞公劝说道:“虢国是虞国外面的一层保护,虢国一亡,虞国一定跟着灭亡。晋国永不满足,不可助长他这个念头,就像强盗不可不在意一样。一次失着已经足够了,还可以来第二次么?俗话所说的面颊和牙床相互依存,没有了嘴唇牙齿就要觉得冷了。这句话正是说的虞国和虢国呢!这个成语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又如“图穷匕首见”,语出《战国策?燕策》。其中说,战国时燕太子丹派荆轲去刺秦王,荆轲以献燕国督亢(地名)的地图为名,预先把匕首卷在图里。到了秦王座前,慢慢地把地图展开,展到最后,露出了匕首。后以此比喻事情发展到最终,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3.诗文语句:例如“未雨绸缪”,语出《诗经?豳风?鸱?》:“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大意是说:趁着天还没有下雨,剥些桑树根儿的皮,把巢室有缝隙的地方缠缚紧了(后多指修理好门窗)。这个成语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又如“水落石出”,语出欧阳修《醉翁亭记》:“野芳发(花开)而幽香,佳木(美好的树木)秀而繁阴(浓密的树荫),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比喻事物真相完全显现。
4.口头俗语:例如“利令智昏”、“亡羊补牢”、“众志成城”、“投鼠忌器”等都是古时的俗语俚词;“改头换面”、“拐弯抹角”、“七手八脚”、“平心静气”等都是后世流传于民间的口语。
除以上所说外,也有一些是从外语吸收来的。如“昙花一现”,源于佛经,从梵语来。“天方夜谭”,来自阿拉伯民间故事;“火中取栗”出于法国文艺作品。
(三)成语的构造
成语绝大多数由四个字组成。从它的结构关系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联合型。例如:
骄奢淫逸、悲欢离合、情投意合、精雕细刻、
斩尽杀绝、好逸恶劳、废寝忘食、兴高采烈
2.偏正型。例如:
一孔之见、后起之秀、庞然大物、世外桃源、
孜孜不倦、焕然一新、彬彬有礼、豁然开朗
3.支配型。例如:
崭露头角、平分秋色、包罗万象、饱经风霜、
重整旗鼓、不落窠臼、感人肺腑、搜索枯肠
4.陈述型。例如:
人定胜天、草木皆兵、叶公好龙、史无前例、
气贯长虹、势不可当、双管齐下、师出无名
5.补充型。例如:
感激涕零、逃之夭夭、极盛一时、体贴入微、
迫不及待、轻于鸿毛、毁于一旦、遗臭万年
6.连动型。例如:
守株待兔、束手待毙、缘木求鱼、过河拆桥、
改邪归正、手到病除、结党营私、负荆请罪
7.兼语型。例如:
望子成龙、引人入胜、发人深省、请君入瓮、
纵虎归山、引狼入室、按兵不动、诱敌深入
(四)成语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
1.言简意赅。例如:
(1)沈雁冰同志把个人的名誉、地位、“实惠”等等都看得很淡薄,犹如过眼云烟,而把对党忠心耿耿、对**事业的坚强信念看得高于一切。(雷克《追求?奋斗?理想》)
(2)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我国灾害性天气预报水平居世界前列
例(1)“过眼云烟”,简洁而形象地描述了沈雁冰对待个人名誉、地位等等的“淡薄”态度,它与“忠心耿耿”一起,表现了沈雁冰的高尚品德。例(2)“未雨绸缪”、“防患未然”都是大家所熟悉的成语,将二者连用,既符合标题文字简短的要求,又十分精当。
2.语含警策。例如:
(3)倘若走下车去,越过这些“屏障”,深入到腹地一看便会发现,有的整座山岗被砍伐成了“癞痢头”,树桩累累,枝干横陈,狼藉满地;有的连同主干被放火“烧荒”,黑烟弥漫,终日不散;有些虽然种植上了甘蔗、香蕉、菠萝等经济作物,但与那些被连根铲除的珍稀树种相比,有如焚琴煮鹤,实在是得不偿失!(吴学良《哭泣的原始森林》)
“焚琴煮鹤”是说把琴当作柴火烧,用来煮鹤吃,谁都会认为这是一件愚不可及的事情。作者以此喻指毁林行为,具有促人深省的效果。
3.流畅和谐。例如:
(4)“国”字从玉,古已有之,顺应了炎黄子孙对祖国的一片深情。在我们民族的文化中,玉是美好的象征。“玉洁冰清”、“璞玉浑金”、“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词语,都含有高贵、纯洁、坚定之意。“国”字从玉,正表达了华夏儿女对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赞美。(黄勤信《国庆读“国”》)
“玉洁冰清”、“璞玉浑金”、“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由四字构成的成语本身各自就很匀称,这里连用,读来琅琅上口,和谐悦耳。
运用成语要理解成语的意思及其结构,以防出错。例如:
(1)*当年鉴真和尚冒着生命危险,前往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这一壮举千百年来广为人们传颂。(习作)
(2)*北京这许多年发生了翻天地复的变化,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面貌大变,不用说外地人,连本市居民也都认不出来了。(报)
例(1)“一衣带水”意为一水相隔,如同一条衣带那样狭窄,是强调距离近。这里和“生命危险”、“壮举”不能搭配。可改成:“……冒着生命危险,渡过东海,前往邻邦日本”。例(2)“翻天地复”,应为“天翻地覆”,由两个并列的主谓词组组成。
二、谚语
谚语是在群众中口头流传的通俗而深刻的句子。它是人民群众长期生活实践的经验总结,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客观规律的认识,凝结着集体的智慧,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谚语涉及的范围很广,内容非常丰富。其中:
有寓含哲理的。例如:
独弦不成音
立木顶千斤
满架葡萄一条根
不嚼碎,不知味
有讲工作方法的。例如:
横吹笛子竖吹箫
锯快不怕树粗
急走冰,慢走泥
骆驼脖子再长,也吃不了隔山草
有勉励人勤奋的。例如:
笔勤能使手快,多练能使手巧
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
没有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香满园
活到老,学到老,还有三分没学好
有讲生态环境的。例如:
要想风沙住,人人来栽树
搞好四旁绿化,风沙旱涝不怕
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
栽树在河畔,防洪保堤岸
有讲自然气象的。例如:
早上浓雾一天晴
游丝天外飞,久晴便可期
一颗星,夜保晴
寒水枯,春水铺
头九二九下了雪,头伏二伏雨不缺
谚语中也有一些应该剔除的糟粕。例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反映了反动的血统论;“出头的椽子先烂”,宣扬了“中庸”思想;“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表现了剥削阶级腐朽的人生观;等等。
谚语语意深刻,简明通俗,活泼生动,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都常常运用。例如:
(1)糖弹战的基本战术,不外是伺机察隙,择薄弱者而攻,各投所好,因势取不同手段。如俚语所说:“苍蝇专叮有缝的蛋”,“见缝下蛆”。(欣仁《弹糖及其战法种种》)
(2)“磨刀不误砍柴工”,保养身体为的是更好地工作。中年人,请爱护自己的健康!(周冠虹《中年人要调整好生活节奏》)
例(1)“苍蝇专叮有缝的蛋”,“见缝下蛆”为经验性民谚,这里以此佐证,带有揭示规律作用。例(2)“磨刀不误砍柴工”,是流传于广大群众口头的谚语,以此提醒人群中最为忙碌的中年人,通俗而有说服力。
三、歇后语
歇后语是由近似设谜和解谜两部分组成的一句话,前一部分是谜面,后一部分是谜底。平时说话,常常只说前一部分,而将后一部分藏着不说,让听话人去猜测体会,所以显得幽默风趣,歇后语的名称也正由此得来。
歇后语可以分为两类:
(一)喻意歇后语。它的前一部分往往是一个比喻,后一部分字面上是对前面的解释,实际上言在此而意在彼,另有含意。例如:“六窍皆通――一窍不通”,人有“七窍(两眼、两耳、两鼻孔和口)”,表面上说的“六窍”怎样,实际上暗指“一窍”怎样。再如:
半天云里点灯――高明
拿着锄头刨黄连――挖苦
山水画――没人
泥佛爷的眼珠儿――动不得
钥匙插进胸口里――开心
镜子挂在后脑勺――只照别人,不照自己
(二)谐音歇后语。前一部分说出一件具体的事情,后一部分加以解说,这是运用谐音双关的手法,表达出深层的意思。例如:“老虎拉车――没人敢(赶)”,后一部分的解说借助于“敢”、“赶”谐音,来表示“没人敢”。再如:
僧人到了家――妙(庙)
冰糖拌黄瓜――干(甘)脆
冻豆腐――难办(拌)
何家姑娘嫁郑家――正(郑)合(何)适(氏)
卖布不带尺――存心不良(量)
纸糊的琵琶――谈(弹)不得
运用歇后语可以使语言活泼形象,富于趣味性。例如:
(1)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反对党八股》)
(2)郑云山笑着说:“他让我在欠条上批了句话:下辈子还。”人们听完,不由得都笑了起来。连武艾英也忍不住笑了。郑谷雨说:“只有老牛筋能出这号点子。他是属鸭子的,肉煮烂,嘴也是硬的。”(马烽《结婚现场会》)
例(1)“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例(2)“属鸭子的,肉煮烂,嘴也是硬的”,都是歇后语,要说的意思分别是后一个分句的“又长又臭”和“嘴硬”。四、惯用语
惯用语是一种意义整体化了的、短小定型的习惯用语。惯用语的意义大都由比喻来。例如“吹鼓手”,原指旧时办喜事丧事时吹奏乐器的人,现表示吹捧某人的人。又如“当耳边风”,其中“耳边风”原指从耳边吹过的风,“当耳边风”,表示对别人的劝告、嘱咐根本听不进去。
惯用语在结构上,多数为三音节的词组。例如:
走过场、放空炮、敲边鼓、打头阵、赶浪头、翘尾巴、过电影、和稀泥、
夹尾巴、嚼舌头、开绿灯、开夜车、两面光、关系网、老大难、凉半截
非三音节的数量较少。例如:
卡壳
抹黑
婆婆妈妈
唱独角戏
勒紧裤带
打马虎眼
花岗岩脑袋
脸红脖子粗
七大姑八大爷
惯用语在结构上具有定型性,但使用时可有一定的灵活性。例如“碰钉子”,可以说成“碰了个大钉子”、“碰了个软钉子”。又如“打光棍儿”,也可以说成“打了半辈子光棍儿”。
惯用语来源于口语,其中的许多直接反映现实生活,带有一定的时代色彩。现在有的除特殊表达需要外,一般已不再使用。如“放卫星(1958年大跃进期间指创造出惊人成绩)”、“拔白旗(过去政治运动中指对落后典型进行批判)”、“臭老九(特殊时期期间指知识分子)”、“割尾巴(特殊时期期间指割除农村自留地和家庭副业等“资本主义尾巴”)”。有的新惯用语则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产生出来。如“小皇帝(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小公主(娇生惯养的独生女)”、“小金库(在单位财务以外另立账目的公款)”、“递红包(为求人办事而送钱财)”。这一点也是惯用语和成语的重要区别。成语大都历史久远,构成比较稳定,不像惯用语处于变动之中。
运用惯用语可以使语言显得生动、新鲜。例如:
(1)最近进一步打击经济领域里的犯罪活动,对犯有此类罪行的干部进行彻底追究。特别是对那些过去人们认为模不得的老虎屁股,现在就是要摸。经济领域的一些大案,一个个被揭露出来,得到了切实处理。如此严肃认真,群众精神也就为之振奋。消极泄气的话也就少了,无人传播了。“来真格的了”,这种充满信心的语调代之而起,遍及街谈巷议。(张雨生《认真与信心》)
(2)莫斯科天客隆今天掀盖头(《北京晚报》)
例(1)“老虎屁股”、“来真格的”,都是惯用语。例(2)“掀盖头”,掀去新娘蒙在头上遮住面部的红绸布之意,惯用语。1999年中国在莫斯科开设天客隆超市,此处代指“开业”。
第七节字典和词典
一、字典与词典的区别字典和词典被人们誉为“无声之师”,是很有道理的。它虽然不会出声,却和老师一样,可以帮助解决人们学习遇到的字、词方面的疑难。这是每一名学生、文字工作者,乃至一般社会成员身边不可缺少的工具书。走自学成才道路的人,学习中的困难是可以想见的,所以了解一点有关字典和词典的知识,以便随时请教,就显得尤为重要。
字典是以单字为收集的对象,主要解释单个字的写法、读法、意义和用法。有的字典也附带解释一些词语,目的还是为了说明字的意义和用法。词典是以词语为收集的对象,主要解释一个个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汉语的词典一般要以单字打头,由单字带出一系列的词语,先解释“领头字”,然后逐条解释所列词语。词典的单字部分和字典基本相同,往往兼有字典的功能。
二、几种字典、词典简介
(一)《汉语大字典》
由四川、湖北两省三百多位专家、教授和语文工作者编写,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工作,于1984年编成初稿,1985年开始分卷定稿,陆续出版。1990年底八卷全部出齐。
《汉语大字典》是汉字楷书单字的汇编,共计收列单字五万六千左右。全部单字按部首编排,设二百部。它注重形音义的密切配合,历史地、正确地反映汉字形音义的发展。在字形方面,于楷书单字条目下收列了能反映形体演变关系的、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隶书形体,并简要说明其结构的演变。在字音方面,注出了现代读音,并收列了中古的反切,标注了上古的韵部。在字义方面,不仅注重收列常用字的常用义,而且注意考释常用字的生僻义和生僻字的义项。
《汉语大字典》的编纂是我国文化建设方面的一项宏伟工程,1994年获国家图书奖。
(二)《新华字典》
新华辞书社编纂。1953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57年改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至今曾作过五次大的修订。
这部字典是解放后第一部按《汉语拼音方案》音序排列编纂的字典,也是中国第一部用白话文来注释字词意义的工具书。1998年本在1992年修订本的基础上,就字形、字音、释义、例证、体例等作了较大的修改和调整。修改时注意吸收了语言文字研究和相关学科的新成果。全书所收单字共一万余个(包括繁体字和异体字)、带有解释的复音词三千五百余个。书前列有“新旧字形对照表”、“汉语拼音音节索引”和“部首检字表”。这部字典注音准确,检索方便,字形标准,释义简明,受到各类读者的广泛欢迎,在国外亦有一定影响。
(三)《辞海》
《辞海》舒新城主编。编纂历时20年,于1936年由中华书局出版。新中国成立后,曾进行过一次改编,于1965年出版了《辞海》(未定稿)。1979年进行修订,夏征农任主编。《辞海》(1979年版),共三卷,词目九万一千条。他们提出了“每隔十年修订一次”的方针。《辞海》(1989年版)对许多过去以阶级斗争为纲时期视为禁区的学科和自然科学方面的新兴学科,作了大量补充。1994年获国家图书奖荣誉奖。《辞海》(1999年版)在内容上、设计上都有新的补充、改进。词目增加到十二万二千余条,六千条新增词目大部分是近10年来新出现的词语。《辞海》为语文兼百科的综合性词典,古今语词兼收并蓄,时代感较强,适用于各行各业的普通读者。
(四)《现代汉语词典》
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写。1956年着手收集资料,1960年印出“试印本”,1978年正式出版,1983年出第二版,1996年出修订第三版。二十多年来,先后共付印185次。1994年获国家图书奖。
《现代汉语词典》为中型词典,收字、词、词组、熟语等约六万余条,全书共三百万字。本书内容丰富,除一般语汇外,还收有一些常见的方言词语、文言词语、专门术语等。这部词典体系细密完善,选词立目严谨精当,释义简明扼要。作为现代汉语的第一部规范词典,问世后赢得了广大读者和学术界的赞誉,成为大、中学生,教师,新闻工作者以及其他语言文字工作者的重要工具。
(五)《汉语大词典》
由上海市、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浙江省、福建省共同编写,参加的专家、学者共四百多人。1986年开始出第一卷,1994年正文十二卷、附录及索引一卷全部出齐,历时20年。1994年获国家图书奖。
《汉语大词典》是一部大型的、历史性的汉语语文辞典,共收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插图二千二百余幅。本书特色鲜明,在收词方面,不仅数量甚大,而且古今兼备,查全率高,形体齐全,注音周详。在释义方面,准确度高,纠正了以往辞书的一些误释,义项也比较齐备;并能努力追溯语源,充实释文内容。在引证方面,资料翔实,例证繁富。本书在编写前即组织上千人从上万种古今图书、报刊上收集资料,共收词制卡七百多万张。
《汉语大词典》和《汉语大字典》是我国新编大型语文辞书的双璧,代表了我国辞书编纂的最新成就和最高水平。
(六)《四角号码新词典》
商务印书馆编辑,1950年初版,1982年出修订第九版。这是一部小型词典,共收单字一万六千多个,词语二万多条。单字下用拼音字母和同音汉字注音。解释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单字用四角号码的顺序编排。
(七)《中国成语大辞典》
王涛等20人编撰。1987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本书共收成语一万八千余条,在同类词书中条目总数最多。本书注意搜集第一手资料,而且范围相当广泛,体例比较细密,检索也比较方便,这是它的优点。所收条目分主条和附见条,主条是成语的早期形式或主
要形式,作音义解释;附见条是成语的其他形式,不另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