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现代汉语八
作者:跳天舞地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4206

十七、常见的词类误用毛病

所谓词类误用,是指错把属于某类词的词当作其他词类的词来用。例如:

(1)*中国这20年来的变化真是惊人,就拿电视机、洗衣机、电话、电脑来说吧,

在20年前,平常百姓家对这些是想都不敢想的高档商品,如今在北京、上海等

许多大城市,都已成为日常的必须日用品了。(报)

例(1)里的“必须”应改为“必需”。“必须”是副词,它只能作状语。现在把它误作为动词去修饰名词“日用品”了。这可能是因为“必须”和“必需”是同音,而且还部分同形,所以把它们搞混了。这就是词类误用的实例。

词类误用有多种情况。

(一)名词误用为形容词。例如

(2)*叶莹兰是个很智慧的孩子。(书)

(3)*女子举重运动一直是我们很优势的项目。(报)

例(2)-(3)里的“智慧”、“优势”都是形容词,它们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例(2)里的“智慧”宜换成“聪明”。例(3)或在“优势”前加个“有”,说成“……是我们很有优势的项目”;或干脆把“优势”前后的“很”和“的”删去,在“我们”后加上一个“的”字,说成“……是我们的优势项目”。

(二)名词误用为动词。例如:

(4)*在他心目中,古陵县的变化可以认为是缩影着整个省。(报)

(5)*当他知觉王守忠欺骗了自己,他怒火中烧,……。(报)

例(5)-(6)里的“缩影”、“结晶”、“知觉”都是名词,它们都不能带宾语。例(5)可改为“……古陵县的变化可以看作整个省的缩影”。例(6)可改为“……看作当时贵族语言风格的结晶”。例(7)宜将“知觉”换成“觉察”。

(三)形容词误用为动词。例如:

(7)*她并不害怕嘲讽,但她怯懦人言杀人。(报)

(8)*有的黑白照片,其摄影效果优越彩色照片。(报)

例(7)-(8)里的“怯懦”、“优越”都是形容词,它们不能带宾语。例(7)宜将“怯懦”改为“害怕”。例(8)可把“优越”改为“优于”。

(四)名词误用为副词。例如:

(9)*他兴致地观赏着每一件展品。

(10)*这种治疗方法确实效力地遏制了流感的蔓延。(报)

例(9)、(10)里的“兴致”、“效力”都是名词,不能作状语。例(9)可改为“他饶有兴致地观赏着……”,或改为“他兴致勃勃地观赏着……”。例(10)可将“效力”改为“有效”。

第三节最常见的词组

词组是语言中按照一定的句法规则组成的语言成分,例如“学生学习”、“吃香蕉”、“红苹果”、“努力学习”、“爸爸和妈妈”等。词和词按照不同的语法规则进行组合就造成不同类型的词组。下面介绍现代汉语中最常见、最基本的五种类型的词组。

一、偏正词组

这种词组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修饰、限制、说明后一部分;后一部分是被前一部分修饰、限制、说明的,是整个词组的核心。前一部分称为修饰语,后一部分称为中心语。例如“干净衣服”就是偏正词组,“干净”是来修饰、限制、说明“衣服”的,“衣服”是该词组的核心,其中的“干净”就是修饰语,“衣服”就是中心语。再如“刚来”也是偏正词组,副词“刚”是来修饰、限制、说明动词“来”的,“来”是该词组的核心,其中“刚”是修饰语,“来”是中心语。

偏正词组,按它的语法性质,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名词性偏正词组,即在语法上大致相当于名词。例如:

(1)白衬衣漂亮的衣服|

木头桌子不锈钢的勺儿

学校的房子我的书

红红的脸绿油油的秧苗

三本书两位老师

北京气候今天的报纸

下面的词组也属于名词性的偏正词组:

(2)首都北京他们三个人周恩来总理

例(2)跟上面举的例子有些不同,例(2)各实例的修饰语和中心语所指相同,只是说法不同。这种偏正词组特称为“同位词组”。

(二)动词、形容词或状态词性的偏正词组,即在语法上大致相当于动词、形容词或状态词。例如:

(3)刻苦学习仔细地听讲

慢慢走着轻轻地敲了一下

已经走了正在吃饭

向他学习按他的意见办

非常努力格外地热心

老干干净净的一直老实巴唧的

忽然电话铃响了干脆你去

为了区别起见,一般将名词性偏正词组里的修饰语称为“定语”,将动词、形容词或状态词性的偏正词组里的修饰语称为“状语”。定语常常可以带“的”,如“白衬衣~白的衬衣”、“木头桌子~木头的桌子”;而状语常常可以带“地”,如“刻苦学习~刻苦地学习”、“非常努力~非常地努力”。

二、述宾词组

“干净衣服”是上面讲过的偏正词组,“干净”是定语,“衣服”是中心语。把这个偏正词组的前一部分“干净”换成别的成分,就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A干净衣服→脏衣服

B干净衣服→洗衣服

A组的“脏衣服”和“干净衣服”,虽然具体意思变了,但两部分的关系没有变,仍然是前一部分修饰限制后一部分,“脏衣服”仍是偏正词组;B组的“洗衣服”跟“干净衣服”可不一样了,不仅具体意思变了,前后两部分的关系也变了,前一部分叙述某种动作行为“洗”,后一部分指明受那动作行为影响、支配的对象(衣服),前后两部分是支配关系。“洗衣服”这样的词组,我们称之为述宾词组。

述宾词组也是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通常由动词性词语充任,表示某种行为动作,一般称之为述语,这是整个词组的核心;后一部分常见的是由名词性词语充任,也可以由动词、形容词性词语充任,它是受前一部分影响、支配的对象,称之为宾语。述语和宾语之间是一种支配关系。例如:

(1)吃米饭写了篇文章研究过哲学增进友谊

(2)去北京逛公园来过一个人洗凉水

(3)看打球学过游泳打算回去值得考虑

(4)爱干净怕冷清觉得不舒服以为很好

(5)听说他回来了知道她已经走了希望他来以为他来了

例(1)-(5)都是述宾词组。作述语的都是动词性词语;就宾语看,例(1)、(2)作宾语的是名词性词语,例(3)是动词性词语,例(4)是形容词性词语,例(5)是主谓词组。

三、述补词组

“洗衣服”是上面讲的述宾词组,如果把“衣服”换成“干净”,“洗干净”就是述补词组了。

述补词组也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述语,只能由动词或形容词充任,是整个词组的核心;后一部分是补语,通常由动词、形容词性词语或状态词性词语充任。彼此之间是补充关系。例如:

(1)洗干净煮熟看懂写完

(2)走进来跑过去拿来踢过来

(3)洗得干净洗不干净走得进来走不进来

(4)学得很认真洗得干干净净白得像雪干净得一点灰尘都没有

(5)好极了乐坏了香死了热得很冷得不得了

有的述补词组的述语带有“得”,如“洗得干净”、“走得进来”、“学得很认真”、“冷得不得了”等;有的不带“得”,但也可以插入“得”,例如:

洗干净?洗得干净

插入“得”后还是述补词组,只是意思有一些变化。

四、主谓词组

主谓词组由主语和谓语两部分组成,主语是陈述的对象,一般也可看作话题;谓语是对主语所提出的对象加以陈述,或说明主语干什么,或说明主语怎么样,或说明主语是谁、是什么。一般主语在前,谓语在后。主语和谓语之间是陈述关系。例如:

(1)他去我喝你出去

(2)那鞋好看心情舒畅环境优美

(3)他的脸通红眼睛大大的个儿高高的

(4)张三是学生我是会计师这是茄子那是韭菜

以上举的都是主谓词组,只是作谓语的成分有所不同。例(1)是动词,例(2)是形容词,例(3)是状态词,例(4)是由动词“是”带上名词的述宾词组。

五、联合词组

联合词组有三个特点:第一,各组成成分之间没有主次之分,彼此地位平等;第二,各组成成分的词性一般相同;第三,组成成分可以不止两项。例如:

(1)爸爸和妈妈长江、黄河、淮河真的、善的、美的[名词性联合词组]

(2)研究讨论唱歌跳舞喝酒听说读写[动词性联合词组]

(3)又高又大干净、整齐、明亮真善美[形容词性联合词组]

联合词组各成分之间,有时候没有语音停顿,有时候有语音停顿,书面上一般用顿号(、)表示,如上面举的“长江、黄河、淮河”。联合词组各成分之间往往可以用一些关联词语,如“和”(爸爸和妈妈)、“并”(研究并决定)、“又”(又好又便宜)、“或”(今天或明天)、“还是”(喝咖啡还是喝茶)等。

从各成分之间的意义关系看,联合词组可以具体表示三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如:“爸爸和妈妈”、“研究商量”“真的、善的、美的”等;

(二)表示选择关系。如:“今天或明天”、“棉的或者毛的”、“米饭还是面条”等;

(三)表示递进关系。如:“妈妈甚至奶奶(都同意)”、“研究并决定”、“多而好”等。

从语法上看,联合词组可以是名词性联合词组,如“爸爸和妈妈”、“长江、黄河、淮河”、“真的、善的、美的”等;也可以是动词性或形容词性联合词组,如“研究讨论”、“唱歌跳舞”、“又高又大”、“真善美”、“多而好”等。

六、两种特殊的词组

除了上面介绍的五种基本词组外,还有两种特殊的词组需要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一种是连动词组,一种是兼语词组。

(一)连动词组

几个动词性词语连用而彼此不形成主谓、述宾、述补、偏正或联合关系的词组就叫做连动词组。连动词组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是由同一主体发出的,例如“我写信告诉他”里的谓语“写信告诉他”就是连动词组,其中的“写信”和“告诉他”这两种行为都是由主语“我”发出的。下面再举些连动词组的例子:

(1)(我们)下了课打篮球

(2)(他)低着头想问题

(3)(他们)去上课

(4)(我们)看电影去

(5)(他)有事儿没有去

下面的词组也可以看作连动词组:

(6)一看就明白

(7)不问不知道

(8)越学越有兴趣

例(6)-(8)跟上面举的略有些不同,那就是前后两部分由连接成分连接。例(6)是“一……就……”,例(7)是“不……不……”。例(8)是“越……越……”。因此也有人把这些词组叫“连锁词组”。

(二)递系词组

递系词组,也有人称为“兼语词组”,其特点是:第一,只包含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一定是一个述宾词组,后一部分常见的是一个动词性成分,有的也可以是一个形容词性成分;第二,作为前一部分的述宾词组,其宾语在意念上一定是后一部分中的主要动词的施事或后一部分中的形容词所

说明的主体;前者如“请他来一下”,后者如“称赞他勇敢”。前一个递系词组由“请他”和“来一下”两个动词性成分组成,前一部分“请他”是述宾词组,其宾语“他”在意念上是后一部分中动词“来”的施事;后一个递系词组由动词性词组“称赞他”和形容词“勇敢”组成,前一部分的“称赞他”是述宾词组,其宾语“他”在意念上是后一部分中形容词“勇敢”所说明的主体。下面是类似的例子:

(1)请你提意见派小李去有人找你让他先走推选他当我们的代表

(2)称赞她聪明嫌他脏怪他太慢夸她勤奋羡慕她有一个好丈夫

七、简单词组和复杂词组

简单词组是指组成成分为单词的词组。如“白马”、“吃苹果”、“看完”、“他来”、“黄河、长江”等,它们就都是简单词组。

一个词组,如果它的组成成分本身又是词组,或者说如果它内部又包含有词组,那么这种词组就称为“复杂词组”。例如“不吃甜的东西”,这是个述宾词组,而它的述语“不吃”是个带状语的偏正词组,宾语“甜的东西”是个带定语的偏正词组。显然,“不吃甜的东西”这个述宾词组内部又包含有词组,所以“不吃甜的东西”这个词组就是个复杂词组。在实际语言中,我们很少见到或听到只包含两个词的词组,一般都是复杂词组。

八、学会分析复杂词组的方法

一个词组如果只包含两个词,分析起来很容易,一分为二就行了。对于一个复杂词组,该怎么分析呢?分析复杂词组,目前最合适的分析方法是层次分析法。下面略加介绍。

我们知道,语言构造是有层次性的。拿一个词组来说,如果它内部包含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词,从表面看这些词是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列着的,但在内部构造上,它们不一定处于同一个平面上。例如“我不去”这个词组包含三个词──“我”、“不”、“去”,它们并不像人排队那样挨次发生关系的,而是“不”先跟“去”发生关系,然后“不去”这个组合再跟“我”发生关系,从而形成不同的构造层面,如下图所示:

我不去

所以“我不去”就属于复杂词组。

语言构造的这种层次性,决定我们分析一个复杂的词组时,都必须按照它内部的层次构造逐层分析,不断找出每一层面的直接组成成分,并指出直接组成成分之间的句法关系,一直分析到词为止。这种分析方法就叫作“层次分析法”。因为这种分析法要求不断找出每一层面的直接组成成分,所以层次分析法也称作“直接组成成分分析法”;又由于每一层面基本都是二分,所以又俗称“二分法”。我们要掌握好这种分析复杂词组的方法。下面我们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一些复杂词组,其中包括递系词组和连动词组:

他弟弟正在打网球唱得嗓子都哑了请张爷爷去看京戏

121212

3456343456

785678

1-2主谓词组1-2述补词组1-2递系词组

3-4“定-中”偏正词组3-4主谓词组3-4述宾词组

5-6“状-中”偏正词组5-6“状-中”偏正词组5-6连动词组

7-8述宾词组7-8述宾词组

九、词组的用处

词组在汉语里有下面两个用处:

一是跟别的词或词组构成复杂的词组。例如“洗衣服”,这是个述宾词组,下面都是由这个词组构成的复杂词组:

(1)决定洗衣服洗衣服的人正在洗衣服

121()212

343434

1-2述宾词组1-2“定-中”偏正词组1-2“状-中”偏正词组

3-4述宾词组3-4述宾词组3-4述宾词组

二是在一定的语境(即上下文)中独立形成为句子。“洗衣服”在下面的对话中是一个句子:

(2)“你妈妈在干什么?”

“洗衣服。”[述宾词组独立形成为句子]

(3)“你想买什么洗衣机?”

“国产的洗衣机。”[“定-中”偏正词组独立形成为句子]

(4)“参观的人多吗?”

“多得不得了。”[述补词组独立形成为句子]

第四节说说句子

一、汉语里的句子

句子是语言里最大的语法单位;但从表述的角度说,句子又是最基本的表述单位,因为只有句子才能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

句子可以理解为语言中伴有一定句调、表示相对完整意义的语言成分。一句话完了,有一个较大的停顿,书面上用句号(。)、问号(?)或感叹号(!)来表示。例如:

(1)他们都去广州。

(2)你先走吧。

(3)你想吃点儿什么?

(4)狼来喽!

汉语语法的特点之一是,词组的构造规则和句子的构造规则基本是一致的。因此在汉语里,一个词组或一个词加上一定的句调就是句子。

在汉语里,具备主语、谓语的主谓词组可以加上句调形成为句子,例如:

(5)爸爸回来了。

(6)我吃。

(7)那孩子很可爱。

其它词组也可以加上句调形成为句子,例如:

(8)当心玻璃![由述宾词组加句调形成]

(9)快走![由“状-中”偏正词组加句调形成]

(10)唱得好![由述补词组加句调形成]

(11)“你下午干什么?”

“做作业。”[由述宾词组加句调形成]

(12)“刚才谁来啦?”

“隔壁小王。”[由“定-中”偏正词组加句调形成]

有时甚至一个词也能加上句调形成为句子,例如:

(13)“谁?”“我。”

(14)“蛇!”

但在实际语言中,由主谓词组形成的句子还是居多,所以句子一般都包含主语和谓语两个部分。例如“你们都去。”这个句子里,“你们”是主语,“都去”是谓语。再如:

(15)新来的老师教中国历史。

主语谓语

(16)李先生是上海人。

主语谓语

(17)他的个儿挺高的。

主语谓语

二、从构造上看句子

上面所举的例子,都属于单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句按某种逻辑联系组合在一起,这样形成的句子就称为“复句”。请先看两个例句:

(1)今天小张病了。

(2)他不能来上课了。

例(1)和例(2)都是主谓句,它们都是单句。如果把它们按因果关系组合在一起,成为:

(3)今天小张病了,他不能来上课了。

例(3)就是一个复句了。一般将其中的“今天小张病了”和“他不能来上课了”称为“分句”。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说复句是由单句组合成的,这只是一种方便的说法,是为了让大家容易理解。从道理上说,复句本身是一个句子,组成复句的“单句”(即分句)既然只是复句的一部分,那么它本身就不能再叫做“单句”。

下面的句子都属于复句:

(4)如果你想去,我就陪你去。

(5)她不但聪明,而且很勤奋。

(6)你去,我也去。

(7)你是去广州呢,还是去厦门呢,还是去昆明?

(8)雨停了,风也小了,但乌云依然没有散去。

可见,从结构上看,句子首先可以分为单句和复句两大类。

关于复句,还可以进一步分类,详细情况,我们将在本章第八节介绍。现在先说说单句在构造上的分类。

单句,从构造上说,首先可以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两类。具备主语和谓语两部分的句子叫“主谓句”。如上面举的例(1)、(2)。但是句子不一定总是由主谓词组形成,不一定总是包含主语和谓语。例如:

(8)出太阳了。

(9)别说话!

(10)疼得他都要掉眼泪了。

(11)“陈校长回来了吗?”

“已经回来了?”

(12)“你在干吗?”

“写信呢。”

从结构上看,例(8)只包含述语(“出”)和宾语(“太阳”),例(9)只包含状语(“别”)和中心语(“说话”),例(10)只包含述语(“疼得”)和补语(“他都要掉眼泪了”),例(11)问话只包含状语(“已经”)和中心语(“回来了”),例(12)答话只包含述语“写”和宾语“信”。这些句子都不具有主语和谓语,都不是主谓句。我们称这类不具有主语和谓语的句子为“非主谓句”。

不过上面这五个句子又可以分两种情况:例(8)、例(9)、例(10)是一种情况,它们可以不依赖上下文而表达比较明确、完整的意思,一般称这种句子为“无主句”;例(11)、(12)是另一种情况,它们得在一定上下文里才能表达一个比较明确、完整的意思,一般称这种句子为“不完全主谓句”,即看作是承前省略了主语的主谓句。

无主句和不完全主谓句的区别主要有两点:

第一,无主句不必依赖一定的上下文,它可以独立存在;不完全主谓句则必须依赖一定的上下文,离开了一定的上下文不能存在,也就是说不完全主谓句离开了一定的上下文,不能表示清晰的意思。

第二,从表面看,无主句似乎是一种省略了主语的句子,事实上这种句子是补不出或无需补出明确的主语的。而不完全主谓句里被省略的主语都可以补出来,上面举的例(11)、(12)也可以说成:

(13)“陈校长回来了吗?”

“陈校长已经回来了?”

(14)“你在干吗?”

“我写信呢。”

有的句子是由一个单词形成的。请看下面的对话:

(15)“谁?”

“我。”

“进来!”

这种句子一般称为“独词句”。独词句也属于非主谓句。

综上所述,句子的结构分类可图示如下:

主谓句

单句不完全主谓句

非主谓句

句子无主句(包括独词句)

复句(还可以进一步分类,详见本章第八节)

三、从用途上看句子

从用途上看,或者说从表达上看,句子可以根据句子所表达的内容和语气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四类。

(一)陈述句。陈述句的作用是报道一件事实。例如:

(1)他们在上课。

(2)我哥哥已经结婚了。

(3)他明天不去上海。

(4)今天是星期六。

(5)这孩子很可爱。

陈述句表示陈述语气,句调是一个降调。在书面上陈述句末尾都用句号(。)。

(二)祈使句。祈使句是用来对听话人表示某种请求、商量、命令、劝阻或警告等意思的句子。例如:

(1)你把那桌子搬到外面去。

(2)你明天走吧。

(3)站起来!

(4)你别喝了!

(5)不准随地吐痰!

祈使句表示祈使语气,句调有的是一个降调,有的是一个急促的高降调。在书面上祈使句末尾或用句号(。)、或用叹号(!)。

(三)疑问句。疑问句的作用是提出问题。在书面上,疑问句末尾都用问号(?)。疑问句内部又可细分为四小类:

1.是非问句。形式上跟有的陈述句、祈使句没有什么区别,不同的是句调用升调。回答时可以只用“是”、“不是”或点头、摇头来回答。例如:

(1)他们在上课?

(2)他并不知道?

(3)今年是建校三十周年?

(4)你叫他把那桌子搬到外面去?

(5)不准抽烟?

2.特指问句。句中一定有疑问代词,以表示疑问。回答时不能只用“是”、“不是”或点头、摇头来回答,而要作出具体回答。特指问句的句调可以用升调,也可以用降调。例如:

(6)刚才谁来了?

(7)你想喝点什么?

(8)他准备去哪儿旅行?

(9)这大衣多少钱?

(10)她最近身体怎么样?

3.选择问句。问话人提出几种可供选择的情况,要听话人作出回答,其基本询问方式是“X还是Y”。选择问句的句调可以用升调,也可以用降调。例如:

(11)今天是星期三还是星期四?

(12)他想去北京还是上海,还是广州?

(13)你想喝可乐,喝咖啡,还是喝红茶?

(14)她个儿高,还是矮,还是不高不矮?

4.反复问句。问话人只提出肯定与否定两项,要求听话人在肯定与否定之中作出回答。基本询问方式是“V不V”或“V没(有)V”。反复问句的句调可以用升调,也可以用降调。例如:

(15)你去不去?

(16)他明天来不来?

(17)那衣服贵不贵?

(18)那地方远不远?

(19)你看没有看今天的电视新闻?

(20)你去没去他家?

口语中也可以只在句末用一个否定副词“不”或“没有”来表示反复问。例如:

(21)你去不?

(22)那地方远不?

(23)你看今天的电视新闻没有?

(24)你去他家没有?

疑问句末尾常常用疑问语气词“吗”、“吧”或“呢”,来增强疑问语气。句末疑问语气词在使用上有分工:在是非问句末尾,用“吗”或“吧”,不用“呢”;在特指问句、选择问句、反复问句末尾则用“呢”,不用“吗”或“吧”。例如:

(25)他们在上课吗/吧?

(26)这是谁告诉他的呢?

(27)他究竟去了福州,还是去了广州呢?

(28)他去没去学校呢?

例(25)句末用“吗/吧”,属于是非问句;例(26)-(28)句末用“呢”,分别为特指问句、选择问句和反复问句。

注意,下面两个问句看上去很像是非问句(因为句中没有疑问成分),其实不属于是非问句:

(29)我的笔呢?

(30)你一个人病了呢?

例(29)、(30)实际是特指问句的一种省略形式,可以补出疑问代词。请看:

(31)a.我的笔在哪儿呢?

b.我的笔到哪儿去了呢?

(32)你一个人病了怎么办呢?

(四)感叹句。感叹句用来抒发某种强烈的感情(如喜悦、愤怒、惊讶或悲哀等)。表示喜悦、愤怒、惊讶的感叹句一般用高而平的句调,表示悲哀的感叹句一般用低而趋降的句调。书面上感叹句末尾多用感叹号(!)。例如:

(33)这风景多美啊!

(34)你给我滚!

(35)蛇!

(36)敬爱的周爷爷,您安息吧!

二、分析句子结构的基本方法

在第三节“词组”里,我们曾说,分析复杂词组,用层次分析法。对于句子,我们如要对它的结构进行分析,也是用层次分析法。试以“我弟弟正在做英语练习”为例,用层次分析法可以把它分析为:

我弟弟正在做英语练习。

12

3456

78

910

1-2主谓关系3-4“定-中”偏正关系

5-6“状-中”偏正关系7-8述宾关系

9-10“定-中”偏正关系

第五节句子里的主语和谓语

一、关于主语和谓语

主语和谓语是句子里互相对立而又互相依存的两个主要的句法成分。主语是说话人所要陈述的对象,谓语是来陈述主语的。

在汉语里,主语一般可以理解为一个话题。例如(黑体字部分是主语):

(1)弟弟在看电影。

(2)信寄走了。

(3)她很聪明。

(4)她的眼睛大大的。

(5)他家里有一只猫。

(6)今天是星期三。

由于汉语里的主语一般可以理解为说话的话题,所以句子的主语从语义上来看,可以是谓语动词(即谓语部分的核心动词)的施事(即动作者),如例(1);可以是谓语动词的受事(即受动者),如例(2);也可以是谓语所陈述的主体,如例(3)、(4);也可以是事物存在的处所,如例(5);也可以是判断的对象,如例(6)。

二作主语的词语

主语通常是由名词性词语和名词性代词充任,像上一小节所举的各个例句,其主语都是由名词性词语或人称代词充任的。

“的”字结构是名词性的,所以也经常作主语,例如(黑体字部分是主语):

(1)木头的便宜。

(2)站在门口的是李英。

在汉语里,表示时间、处所的名词也能作主语,因为我们也可以拿时间、处所作话题。例如:

(3)今天是五月一日劳动节。

(4)明天不会下雨。

(5)南京有个夫子庙。

(6)近处是一层层梯田。

数量也能成为我们说话的话题,所以,数词和数量词也能作主语。例如:

(7)九等于六加三。

(8)十尺为一丈。

(9)六本太多了。

在汉语里,动词或形容词性词语也能作主语,因为我们也可以拿行为动作或事物的性质作说话的话题。例如:

(10)不去是对的。

(11)锻炼身体有好处。

例(10)、(11)是动词性词语作主语。下面是形容词性词语作主语的例子:

(12)谦虚是一种美德。

(13)骄傲使人落后。

主谓词组都是表述某个事件或事实的,而事件或事实也能成为我们说话的话题,所以主谓词组也能作主语。例如:

(14)澳门回归值得庆祝。

(15)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完全是事实。

例(14)里的“澳门回归”和例(15)里的“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都是主谓词组,在句子里都是作主语。

三、作谓语的词语

谓语是陈述主语的,说明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因此谓语通常由动词、形容词或状态词性词语充任。例如(黑体字部分是谓语):

(1)他去。

(2)我写了一首诗。

(3)同学们都听懂了。

(4)他是医生。

(5)小华很聪明。

(6)这儿真美!

(7)她的脸通红。

(10)所有房间都干干净净的。

例(1)-(4)由动词性词语充任谓语,例(5)-(8)由形容词性词语充任谓语,例(9)、(10)由状态词性词语充任。

名词性词语一般不作谓语,但有例外,表示日期、节令、天气、人的籍贯或描写人的外貌特征的名词性词语,有时也可以作谓语,特别在口语里。例如:

(11)今天星期二。

(12)六月一日儿童节。

(13)今天晴天。

(14)他四川人。

(15)那孩子红红的脸。

(16)那女孩儿黄头发。

在汉语中,数量词,以及由数量词作定语的名词性偏正词组,也可以作谓语。例如:

(17)一斤一百元。

(18)黄瓜两斤,西红柿三斤。

(19)一个人两个苹果。

(20)我们组五个人,他们组六个人。

例(17)、(18),“一斤一百元”就是“每斤卖一百元”的意思;“黄瓜两斤”是“黄瓜有两斤”或“黄瓜买两斤”等意思。例(19)、(20)“一个人两个苹果”就是“每个人(分)两个苹果”的意思;“我们组五个人”是“我们组有五个人”的意思。

主谓词组也能作谓语,这也是汉语语法特点之一。例如:

(21)她呀,心地特别善良。

例(21),全句主语是“她”,谓语是“心地特别善良”,而谓语本身又是一个主谓词组??“心地“是主语,“特别善良”是谓语。如果用层次分析法分析的话,这个句子可分析为:

(21)她呀,心地特别善良。

12

34

1-2主谓关系,3-4主谓关系

这种句子,一般称为“主谓谓语句”。关于主谓谓语句,我们将在本节第五小节中详细介绍说明。

四、施事主语句和受事主语句

谓语如果是由动词性词语充任,那么从意义上看,主语一般说会有以下三种情况:

A主语是施事,即主语所指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的发出者。例如:

(1)他写了一封信。

(2)爸爸在修理汽车。

B主语是受事,即主语所指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的接受者。例如:

(3)今天的报纸看了。

(4)作业都交了。

C主语不是施事,也不是受事。这有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作谓语的动词性词语不表示具体的行为动作,如:“她是会计。”其中的谓语动词“是”不表示具体的行为动作,作为主语的“她”很难说是施事还是受事。类似的动词如“有、像、属于、包括、当作、成为”等等。第二种情形是作谓语的动词性词语虽然表示具体的行为动作,但是这个行为动作既不是主语所发出的,也不是主语所承受的。例如:

(5)这件事不怪他。

(6)前面来了一个人。

(7)昨天下雨。

一般将主语是施事的主谓句,称为“施事主语句”;将主语是受事的主谓句,称为“受事主语句”。

这里特别要说一下受事主语句。这类句子在汉语里用得很普遍,也很有特点,所以需要单独提出来谈谈。

受事主语句有以下特点:

第一、含有被动意义。汉语里的被动句,不一定有形式上的标志,受事主语句就是被动句。例如:

(8)杯子给弟弟打破了。

(9)自行车被偷走了。

(10)信寄走了。

(11)收音机修好了。

这四个句子都含有被动意义,例(8)、(9)分别有表示被动的标志“给”和“被”;例(10)、(11)没有任何表示被动的标志。在汉语里,这四个句子都是被动句。

第二、主语是有定的,即主语所指的事物,或者是说话双方已知的,或者含有周遍意义。例如:

(12)书买来了。

(13)那小说已经看完了。

(14)一个字也不认识。

(15)什么都吃一点儿。

例(12)、(13)中的“书”、“那小说”都一定是说话双方已知的事物,例(14)、(15)中的“一个字”、“什么”都带有周遍意义。

第三、谓语一般要求是复杂的,也就是说谓语不能是单个动词。例如一般不单独说“苹果买”、“衣服拿”,除非在表示对比的句子中,或用作答话。例如:

(16)这孩子嘴刁,瘦肉吃,肥肉不吃。

(17)“你不喝啤酒?”

“啤酒喝。”

如果谓语是个动词性词组,或者动词后带上“了、着、过”,句子就能说了。例如:

(16)苹果不买了。

(17)衣服拿了两件。

(18)苹果买了。

(19)衣服拿了。

(20)苹果买过。

(21)衣服拿着!

总之,在汉语里,受事主语句就是被动句,而且有一定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