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汉语的句子可以有两个主语--主谓主语句和主谓谓语句
在汉语里,主谓词组可以作主语,也可以作谓语。这都已在前面第二小节和第三小节说过了。由主谓词组充任的主语叫“主谓主语”(如“他去不合适”),由此形成的句子叫“主谓主语句”;由主谓词组充任的谓语叫“主谓谓语”(如“这件事我不知道”),由此形成的句子叫“主谓谓语句”。下面主要进一步谈一下主谓谓语句。
请再看个实例:
(1)那几个人的工作我已经安排好了。
在例(1)中,“那几个人的工作”是整个句子的主语;“我”则是作谓语的那个主谓词组“我已经安排好了”里的主语。一般将全句的主语称为“大主语”,将作全句谓语的那个主谓词组里的主语称为“小主语”。例(1)的意思似乎也可以用下面的说法来表达:
(2)我已经安排好了那几个人的工作。
但是二者有区别:第一,从结构上看,例(1)是主谓谓语句,例(2)是一般的主谓句。第二,从意思上看,例(1)是以“那几个人的工作”为话题,说明那几个人的工作“我”安排得怎么样了;而例(2)以“我”为话题,说明“我”作了一件事,“安排好了那几个人的工作”。下面再举些主谓谓语句的实例(为醒目起见,实例中的小主语用黑体字):
(3)孩子眼睛大大的。
(4)这个经验我们不能忘记。
(5)苹果一斤两块钱。
(6)他下棋下得很好。
六、在主谓组合中要注意的问题
在主谓组合中主要得注意下面两个问题:
(一)要注意主语和谓语的配合
主语和谓语是句子中两个最重要的密切相关的句法成分,主语是陈述的对象,谓语是对主语加以陈述,这就要求我们在组织句子时,首先要注意主语和谓语的配合,使谓语对主语的陈述尽量做到准确、恰当。例如:
(1)旧社会的苦力愁眉苦脸去典当,新社会的工人眉开眼笑跑银行。
这是一张宣传储蓄的招贴画上的文字说明,两个分句的主语和谓语都配合得很好,收到了准确、鲜明、生动的表达效果。如果不注意主语和谓语的配合,就会犯主谓搭配不当的毛病。例如:
(2)*《光明日报》改版后,版面热气腾腾,报纸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读者面前。(报)
(3)*当年周恩来总理在这里所作的数小时的报告,仍在这里回响。(刊)
(4)张学思同志离开我们八年多了,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经常浮现在我们的脑海
中。(刊)
例(1)“热气腾腾”不能用来陈述“版面”,宜换成“生动活泼”一类的词语。例(2)主语是“当年周恩来总理所作的数小时的报告”,谓语是“仍在这里回响”,报告怎么能回响呢?例(3)主语“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跟谓语“经常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不能搭配,如果要保留原主语,谓语可改成“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如果要保留谓语,主语宜改为“他那高大的形象”。
(二)要避免残缺
残缺主语,这在写作中也是比较常见的毛病。例如:
(9)*从他们的成长和工作将证明这一点,那就是在新中国的摇篮里,也能够产生
“人类智慧的挑战者”。
(10)*通过四水村由穷变富的变化,清楚地表明了当前在农村中建立各种类型的生
产责任制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11)*王铁贵奸污幼女的丑事一揭发,就更加气愤了,一致要求司法部门严惩这个
披着干部外衣的流氓。
(12)*她的发言,不时地被关欣打断,并把她轰出门外。
例(9)―(12)都缺主语,造成这种毛病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滥用介词,如例(9)、(10)本来是有主语的,例(9)的主语应该是“他们的成长和工作”,例(10)的主语应该是“四水村由穷变富的变化”,现在分别被加上了介词“从”和“通过”后,就使它们失去了作主语的资格,从而造成句子残缺主语的毛病。例(9)、(10)分别删去介词“从”和“通过”就行了。二是在复句组织中随便转换句式,加之滥用省略,例(11)、(12)就都属于这种情况。例(11)、(12)都是复句,它们的第一个分句都是受事作主语的被动句,后面的分句却转用主动句式,主语又随便省略了,结果造成后面的分句残缺主语的毛病。例(11)应在第二个分句头上加上主语“大家”,例(12)后一分句可改为“最后她还是被轰出门外”。
也有残缺谓语的现象,但较为少见,详见下文本章第十节。
第六节句子里的述语、宾语、补语
一、汉语里的述语和宾语
述语和宾语是句子中两个重要的句法成分。前面第三节“词组”中介绍述宾词组时我们曾说过,述语表示行为动作,宾语是行为动作所支配、影响或涉及的对象。不过,这是一种概括的说法,其实汉语中述语和宾语在意义上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宾语是述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受事。这种宾语一般称为“受事宾语”。例如:
(1)(我)看书(姐姐)洗衣服(他们)买房子
(2)(他)写书(妈妈)做衣服(工人)盖房子
例(1)和例(2)里的宾语都是受事,但有些不同:例(1)里的宾语所指的事物是在动作行为发生前就存在的,例(2)的宾语所指的事物在动作行为发生前并不存在,而是在动作行为发生之后所产生的结果.
(二)宾语是述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施事。这种宾语一般称为“施事宾语”。例如:
(3)(这房子)住人(我们家)来客人了(门口)站着个孩子
(三)宾语表示处所。这种宾语一般称为“处所宾语”。例如:
(4)(我)去天津(他)回北京了(李老师)来学校了
(四)宾语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这种宾语一般称为“工具宾语”。例如:
(5)(我)吃大碗(你别)洗凉水(他)写毛笔
“吃大碗”就是“用大碗吃”的意思。余者类推。
(五)宾语表示数量。这种宾语一般称为“数量宾语”。例如:
(6)(他)买了/两个(我)写了/四篇(客人)来了/三位
(六)宾语表示领有或存在的事物。例如:
(7)(他)有两个弟弟(桌上)有一本书(门外)是一条河
宾语可以是施事、处所或工具,这也是汉语语法的特点之一。
关于汉语里的宾语,还需要了解一点,那就是汉语里边有一种倾向,主语所指的人或物往往是有定的(即已知的、确定的),而宾语所指的人或物往往是无定的(即未知的、不确定的)。试比较:
(8)a客人来了。
b来客人了。
(9)a书买了。
b(我)买书了。
例(8)a里的“客人”是主语,那“客人”是有定的;例(15)b里的“客人”是宾语,那“客人”是无定的。如果说话人和听话人事先都知道有客人要来,那么一定用例(8)a来表述客人到来的信息;如果说话人和听话人事先并不知道要有客人来而来了客人,那一定用例(8)b来表达这一信息。例(9)a里的“书”是主语,那“书”是有定的;例(9)b里的“书”是宾语,那“书”是无定的。只有当说话人和听话人事先都知道要买什么书,说话人才能用例(9)a;而如果听话人并不知道说话人买的是什么书,那么说话人只能用例(9)b。当然,这只是一种倾向。
二、能带宾语的词语
在汉语中,及物动词和以及物动词为核心的动词性词组一般都能带宾语,作述语。例如:
(1)买衣服讲故事洗衣服写信
(2)开汽车了解情况学习语法帮助同学
(3)住人来客人去北京坐椅子上
(4)(他)不戴眼镜很喜欢孩子就是这个人
(5)看完两本书拿出来一支笔看不完这本书
(6)分析研究这些问题讨论并通过了他的建议看不看电影
注意:例(3)中作述语的动词“住、来、去、坐”等,在有的语言里是不及物动词,但是在汉语里可以看作及物动词,因为它们能带宾语,虽然所带的宾语不是受事,而是施事,或处所。
形容词是不能带宾语的,但某些形容词带上补语后所形成的述补词组也能带宾语。例如:
(7)热死了两个人乐坏了小弟弟干死了很多树苗
三、能作宾语的词语
名词和人称代词经常作宾语。例如:
(1)(妈妈)洗衣服(他)写文章(我)听音乐
(2)(我)相信他们(他)了解我(爸爸)叫你
但是更常见的是各类名词性词组作宾语。例如:
(3)(妹妹)穿着新衣服(他)写了一封信
(4)(我)有哥哥、弟弟(他)去过北京、上海、西安
(5)(我)买木头的(他)不吃冷的
例(3)是偏正词组作宾语,例(4)是联合词组作宾语,例(5)是“的”字结构作宾语。
数量词也能作宾语.例如:
(6)(书)买了五本(他)吃两个(老师)来了三位
(7)(你)去一趟(她)唱了两回(我)看过两次
(8)(你)等一会儿(他)住了四年(这本书)看三天
例(6)宾语是由名量词形成的数量词充任,例(7)宾语是由动量词形成的数量词充任,例(8)宾语是由时量词形成的数量词充任。
值得注意的是,在汉语里动词性词语、形容词性词语和主谓词组也能作宾语。例如:
(9)(他)喜欢笑(我们)准备马上出发
(10)(她)爱干净(我)觉得很好(他)认为好极了
(11)(我)听说她回来了(我们)希望你去
例(9)是动词性词语作宾语,例(10)是形容词性词语作宾语,例(11)是主谓词组作宾语。这些宾语从语义上看,都是来指明述语动词的具体内容的,例如“她喜欢笑”,“笑”就是“她”喜欢的具体内容。余者类推。所以也有人将这种宾语称为“内容宾语”。
这里想附带说明一下,汉语里的及物动词,根据它后面的宾语由什性质的词语充任,可以将它分为三小类:
一类是只能带由名词性充任的宾语,如:
吃、洗、剪、修理、参观……
一类是只能带由动词或形容词性的词语(包括主谓词组)充任的宾语,如:
打算、企图、觉得、值得、以为……
一类是既能带又名词性词语充任的宾语,也能带由动词或形容词性的词语(包括主谓词组)充任的宾语,如:
看(看小说|看下棋)同意(同意这个意见|同意明天去)
想(想一个办法|想怎么办成这个事儿)听说(听说一个事儿|听说回来了)
在汉语里,能愿动词带上动词性词语或形容词性词语所形成的词组也看作述宾词组。例如“应该告诉他”、“可以便宜一些”和“不能他去”在结构上可以分析为:
应该告诉他可以便宜一些不能他去
述语宾语述语宾语述语宾语
四、汉语里的双宾语
有的动词后面可以带两个宾语,通常一个指人,一个指事物,这便是所谓的双宾语。例如:
(1)(她)给弟弟一支笔
(2)(李)老师教我们英语
(3)(他)问你一个问题
(4)(我)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
指人的宾语(如“弟弟、我们、你、大家”)靠近动词,一般称为“近宾语”,也称为“间接宾语”;指事物的宾语(如“一支笔、英语、一个问题、一个好消息”)离动词远一点儿,在间接宾语的后面,所以一般称为“远宾语”,也称为“直接宾语”。
能带双宾语的动词常见的有
给送教赔还(hu1n)问借告诉……
从结构上来说,带双宾语的述宾词组其实可以看作述宾词组带宾语,如“给弟弟一支笔”可以分析为:
给弟弟一支笔
121-2述宾关系
343-4述宾关系
五、在述宾组合中要注意的问题
在述宾组合中主要得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一)要注意述语和宾语的配合。
述语和宾语也是密切相关的成分,一定要配合好。如“鱼水情深传佳话,军民团结谱新歌”这两句话中的“传佳话”和“谱新歌”,述宾搭配得很恰当;可是像“*传说着他的先进事迹”这样的说法,述宾搭配得就不当。
述宾措配不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意义上不能搭配。例如:
(1)*有老船长掌舵,我们一定能冲过暗礁险滩,取得航行的胜利。(书)
(2)*当务之急是要采取各种办法培养和提高中小学的师资水平。(报)
例(1)“暗礁险滩”,航船只能“绕过”去,“冲”是冲不过去的。应将“冲”改为“绕”。例(2)里的“培养和提高师资水平”在语义搭配上有毛病。“提高师资水平”是可以说的,“培养师资水平”就不能这样说。从整个句子看,宜将“培养和”三字删去,在“提高”前加“努力”。这个病例告诉我们,当述语或宾语是联合词组时,更要注意相关成分之间的搭配关系。
另一种情况是语法上不能搭配。例如:
(3)*今年大白菜大丰收,每亩收成了一万五千斤。(报)
(4)*黄教授带着怎样防治棉铃虫,怎样提高棉花产量,深入棉区进行调查研究。
(5)*这些问题难道还不值得领导的重视吗?
例(3)“收成了一万五干斤”里的“收成”是名词,它不能带宾语。“收成”应改用动词“收”。例(4)“带着”后面只能跟名词性宾语,而“怎样防治棉铃虫,怎样提高棉花产量”是个动词性词组,显然不合要求。在“......产量”后面加上“的问题”三个字,转化成名词性词组就行了。例(5)则相反,“值得”后面要求带动词性宾语(或由动词性词语作谓语的主谓词组充任的宾语),而“领导的重视”是名词性词组,不合要求。“领导的重视”里的“的”去掉,变为主谓词组,句子就通了。
(二)要注意结构的完整。
在述宾组合中,还要注意结构的完整,如果缺少了必不可少的成分就会造成残缺的毛病。下面是残缺述语的例子:
(1)*现在这些娃娃都是在蜜罐里长大的,成天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出门坐汽车,
进门看电视的生活。(刊)
(2)*他的表情冷漠,若无其事的样子。(书)
例(1)、(2)都把述语动词落(l3)了。例(1)应在“成天”后、“衣来伸手……”前补上述语“过着”。例(2)“若无其事的样子”前面缺述语,应加上“显出”。
更常见的毛病是残缺宾语中心。例如:
(3)*这些名贵的树种,多具有木质坚硬、致密,结构均匀、纹理交错,切面光滑
油润,干燥后不翘不裂,有特殊香昧,不为虫蛀,是造船、雕刻、弯曲构件
和高档家具的上等用材。(书)
(4)*用在医药上的高分子材料大致可以分为机体外使用与机体内使用。
例(3)、(4)都犯了残缺宾语中心的毛病。例(3)动词“具有”后面要求带一个名词性宾语,现在它后面所跟的“木质坚硬、致密,结构均匀、纹理交错,切面光滑油润,干燥后不翘不裂,有特殊香昧,不为虫蛀”是个动词性成分,不合“具有”的要求。应在“不为虫蛀”后加“等优点”。例(4)动词“分为”后面也要求带名词性宾语,现在他后面所跟的“机体外使用与机体内使用”是个动词性成分,也不合要求。在句末应加上“两种”。
六、汉语里的述语和补语
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带上补充性说明成分便构成述补词组。例如“洗干净”里的动词“洗”是述语,“干净”是补充性说明成分,是补语;“洗干净”就是一个述补词组。
述补词组是汉语所特有的一种词组。这实际是一种缩略型的词组,其中实际包含有两重语义关系。最明显的是,当述补词组充任谓语时,由此造成的主谓词组实际上是由两重主谓词组缩略而成的。例如:
(1)我走累了←我走+我累了
(2)衣服洗干净了←衣服洗了+衣服干净了
(3)我把黑板擦干净了←我擦黑板+黑板干净了
(4)他热得头上直冒汗←他热+他头上直冒汗
(5)我走出教室←我走+我出教室
七、能带补语的词语
只有动词、形容词能带补语。例如:
(1)洗干净跑得很快[动词带补语]
(2)看完了唱得好[动词带补语]
(3)热极了贵得不得了[形容词带补语]
偶尔述语也能由动词性联合词组充任。例如:
(4)使用再好的洗发露,都必须将头发冲洗干净。
(5)屋子给打扫整理得井井有条。
但是,这毕竟很少见。
注意:状态词不能充任述语,即状态词不能带补语(见上文本章第二节)。
八、能作补语的词语
补语是放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作补充性说明的成分。补语的情况比较复杂,有多种类别。而不同性质的补语要求由不同的词语来充任。下面分别说明。
(一)结果补语
结果补语是直接粘连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补充性说明成分。作结果补语的只限于单个儿形容词或动词。例如:
(1)洗干净说清楚看明白抓紧放大染红[形容词作补语]
(2)做完听懂打死拿走学会推倒[动词作补语]
带结果补语的述语都不带“得”,补语和述语是直接连着的。
从意义上看,述语和补语之间是手段和结果的关系。用同一种手段“洗”,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例如:
洗干净洗脏了洗白了洗破了洗丢了
而同一种结果“干净”,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手段来达到。例如:
洗干净刷干净扫干净擦干净冲干净
(二)趋向补语
趋向补语是在动词之后用来补充说明行为动作的施事或受事运动、位移的趋向的。例如“(你)走进去”里的“进去”是说明施事“你”的运动趋向的,“拿出来(一本书)”里的“出来”是说明受事“书”的位移的趋向的。
趋向补语只能由趋向动词充任。现代汉语里的趋向动词总共有二十四个,可以分为三组,
现列表如下:
上下进出回过起开
来上来下来进来出来回来过来起来开来
去上去下去进去出去回去过去--
趋向补语表示的意义有两种,一是表示事物实在的运动、位移的趋向,这时作述语的成分限于表示动作的动词。例如:
走开坐下跑回去爬上来飞出去
拿出摘下拉过来推出去拣起来
二是表示某种抽象的引申意义。例如:
(1)我喝上茅台酒了。
(2)你可以顺着这个思路想下去。
(3)今天热起来了。
例(1)“喝上”是“喝到”的意思,表示达到了喝茅台酒的目的。例(2)“想下去”是“继续往下想”的意思。例(3)“热起来”是“开始热”的意思。
注意:当趋向补语表示引申意义的时候,作述语的成分可以不限于动作动词,如例(4)里的“想”就不是动作动词;甚至可以是形容词,如例(5)里的“热”。
趋向补语也是跟述语直接连着的,即中间没有“得”。
(三)可能补语
一般说,带结果补语的述补词组和带趋向补语的述补词组,中间加进“得”或“不”,就构成带可能补语的述补词组。加“得”的是肯定形式,加“不”的是否定形式。例如:
结果补语趋向补语肯定形式否定形式
(1)看完→看得完看不完
(2)洗干净→洗得干净洗不干净
(3)拿出→拿得出拿不出
(4)走进去→走得进去走不进去
“看得完”是“能看完”的意思,“看不完”是“不能看完”的意思。余者类推。带可能补语的述补词组,其肯定形式与否定形式在结构上一般分析为:
洗得干净洗不干净
述语补语述语补语
一般说来,否定形式的使用频率比肯定形式高得多,特别是当述语由双音节动词充任时,一般不用肯定形式。试比较:
?打扫得干净~打扫不干净?调查得清~调查不清
?研究得出~研究不出?回答得出来~回答不出来
当要表示肯定形式的意思时,一般用另一种说法,例如:
?打扫得干净??能打扫干净?调查得清??能调查清
?研究得出??能研究出?回答得出来??能回答出来
在现代汉语里,还有两种凝固的带可能补语的述补词组的格式,一种是“V得了(li2o)”和“V不了(li2o)”,如“洗得了”、“洗不了”;一种是“V得”和“V不得”,如“洗得”、“洗不得”。它们跟一般的带可能补语的述补词组(如“洗得干净”、“洗不干净”)在意思表达上有所区别。试比较:
洗得干净=能洗干净洗得了=能洗洗得=可以洗
洗不干净=不能洗干净/没法洗干净洗不了=不能洗/没法洗洗不得=不可以洗
(四)状态补语
状态补语可以很简单,只由一个形容词充任;也可以很复杂,由各种词组充任。例如:
(1)(你)问得好![单词作状态补语]
(2)(他)写得很快。[“状-中”偏正词组作状态补语]
(3)(她)走得慢极了。[述补词组作状态补语]
(4)(我)看得忘了吃饭。[述宾词组作状态补语]
(5)(姐姐)笑得肚子都疼了。[主谓词组作状态补语]
状态补语往往带有夸张的意味,例如:
(6)(那玻璃窗)擦得一点儿灰尘也没有。
(7)(他)瘦得只剩下一副骨头架子了。
(8)(大家)气得肺都炸了。
带状态补语的述语,主要由动词充任,如以上所举各个例子。也可以由形容词充任例如:
(9)(那棉花)白得像雪。
(10)(他)瘦得只剩下一副骨头架子了。
下面试分析两个带状态补语的述补词组的结构:
a.擦得一点儿灰尘也没有b.白得像雪
1212
3434
1-2述补词组3-4主谓词组1-2述补词组3-4述宾词组
带状态补语的述补结构中间一定有“得”。
注意,有的中间有“得”的述补结构,既可以理解为带可能补语的述补结构,又可以理解为带状态补语的述补结构。例如“洗得干净”,如果把“干净”看作可能补语,整个结构表示“能洗干净”的意思;如果把“干净”看作状态补语,整个结构大致表示“洗得很干净”的意思。
(五)程度补语
带程度补语的述语一般由形容词充任,例如“好极了”、“好得很”,“臭死了”、“臭得不得了”,“暖和极了”、“暖和得很”等,其中的“好、臭、暖和”都是形容词。少数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也能带程度补语,例如“喜欢极了”、“喜欢得了不得”,“讨厌死了”、“讨厌得很”等,其中的“喜欢、讨厌”都是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带程度补语的述补词组可分为两小类:
A述语不带“得”。补语由“极了”“死了”等充任。例如:
(12)好极了坏极了脏极了红极了干净极了
(13)臭死了脏死了热死了冷死了讨厌死了
用“极了”作补语,作述语的成分不受限制;用“死了”作补语,作述语的形容词或动词一般是不如意的。
B述语带“得”。补语主要由“很”“不得了”“了不得”等充任。例如:
(14)好得很坏得很热得很喜欢得很
(15)好得不得了坏得不得了热得不得了喜欢得不得了
(16)好得了不得坏得了不得热得了不得喜欢得了不得
程度补语不管是哪一类,都是强调程度之深。
注意,像“热死了”也会有歧解。如果把它看作是带结果补语的述补结果,那它说明某个有生命的事物因为太热而死亡了;如果把它看作是带程度补语的述补结果,那它表示“很热很热”的意思。
(六)时地补语
时地补语由介词结构充任,表示时间或处所;作述语的都是动词。例如:
(17)(他)生于1972年。
(18)(我)看到晚上十一点钟。
以上补语表示时间,再如:
(19)(他)住在天津。
(20)(这列火车)开往广州。
(21)(他们)来自西藏高原。
以上补语表示处所。
第七节句子里的修饰语--定语和状语
一、汉语中的定语和状语
请先看两组例子:
A纸飞机B悄悄地说话
当代文学经常去光顾
小莉的妈妈相当喜欢
我们的老师急急忙忙地跑出来
大房子慢慢儿走
干净手绢儿非常好
大大的双眼格外漂亮
两封信特别干净
三件衣服(他)的确老实巴交的
A、B两组的例子都称为偏正词组。这是就这些词组前后两部分的语法关系来说的,因为不管具体意义如何,这些词组的前一部分都是修饰、限制后一部分的,所以称前一部分为修饰语,称后一部分为中心语。
但是,如果考虑到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和它们在造句中的作用(即它们的语**能),那么偏正词组还可分成两类:A组是一类,表示事物,具有名词性;B组是另一类,表示行为动作或性质状态,具有动词、形容词或状态词的性质。为区别起见,我们管A组偏正词组里的修饰语为“定语”,整个偏正词组称为“定-中”偏正词组;管B组偏正词组里的修饰语为状语,整个偏正词组称为“状-中”偏正词组。
一般说,名词性词语前的修饰语是定语。上面A组偏正词组的中心语都是名词,它们前面的修饰语都是定语。但是,如果名词性词语前面的修饰语由副词充任,那么那修饰语是状语。例如:
(1)我住了足足一个礼拜了。
(2)这才五毛钱。
(3)今天才星期三。
(4)你已经大学生了,还那么不懂事。
例(1)-(4)里的名词性词语“一个礼拜”“五毛钱”“星期三”“大学生”前面的修饰语“足足”“才”“已经”都是副词,这些修饰语都是状语,不是定语。
中心语如果是动词或形容词,那么它前面的修饰语一般是状语。上面B组偏正词组的中心语都是动词或形容词,它们前面的修饰语都是状语。但是,如果动词或形容词性词语前面的修饰语由名词或数量词充任,那么那修饰语是定语,不是状语。例如:
(5)晚上有文艺演出。
(6)我们都要有这个心理准备。
(7)他焦急地等待着黎明的到来。
(8)科学技术方面的创新与突破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影响深远。
(9)这真是年青一代的幸福。
(10)科技的发达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11)狐狸的狡猾是有名的。
例(5)-(8)里的动词性词语“演出”、“准备”、“到来”、“创新与突破”、“发展”和例(9)-(11)里的形容词性词语“幸福”、“发达”、“狡猾”前面的修饰语都由名词性词语充任,这些修饰语都是定语,不是状语。
但是,真要严格区分汉语中的定语和状语,必须考察整个偏正词组的性质。如果偏正词组是名词性的,那么其中的修饰语是定语;如果偏正词组是动词或形容词性的,那么其中的修饰语是状语。上面我们所以把“副词+名词”这种偏正词组里的副词定为状语,就因为“副词+名词”这种偏正词组只能作谓语,带有动词性;我们所以把“名词+动词/形容词”这种偏正词组里的名词定为定语,就因为这种“名词+动词”“名词+形容词”的偏正词组总是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而不再能作谓语或补语,带有明显的名词性。因此,对于汉语里的定语和状语,大致可以这样来定义:
定语――名词性偏正词组里的修饰语是定语。
状语――动词或形容词性偏正词组里的修饰语是状语。
二、能带定语的词语
(一)名词都能带定语。例如:
(1)脏(的)衣服两件衣服他的衣服
(2)猪(的)尾巴老虎(的)皮狂怒的狮子
(3)干净的水甜甜的牛奶好的饮料
(4)牛奶(的)质量古代(的)文化传统(的)友谊
(二)在汉语里,动词、形容词也能带定语,不过所带的定语一般要带“的”。例如:
(1)甜蜜的回忆春天的到来红花的凋谢远方的祝福
(2)少年的苦闷表面的冷漠穷人的辛酸学校生活的快乐
例(1)是动词带定语的实例,例(2)是形容词带定语的实例。
(三)“的”字结构也能带定语,所带的定语主要有两种:
A数量词充任的定语。例如:
(1)我还要圣诞树呢,至少要一棵小的。
(2)想起两个小的,我的干劲就来了!
(3)先给你唱一段日本的。
B指示代词“这”“那”或“指示代词+量词”的词组(一般也称为“指量词”)充任的定语。例如:
(4)这红的是她的。
(5)我要那蓝的。
(6)那个男的好像是广东人。
(四)量词都能带定语,所带定语主要有两种词:
A数词。由“数词+量词”形成的偏正词组一般称为“数量词”。例如:
(1)一个五块一件三把两条
(2)第一个第二名第五次第三回第六天
B指示代词“这”“那”。由“这/那+量词”形成的偏正词组一般称为“指量词”。例如:
(3)这个这条这次那回那天那年
(五)“五四”以后,由于受西方语言的影响,人称代词也开始带定语,不过所带的定语也都得带上“的”。例如:
(1)火车最终还是走了,泪眼模糊中,我向站在月台上的她挥着手。
(2)比他年轻了将近十岁的她,看起来却分明像他的姐姐。(恶魔44)
(3)身为主办国的我们,应全力以赴,办好这次亚运会。
(4)童心未泯的我们也跟孩子们一起唱起儿歌,做起老鹰捉小鸡的游戏。
(5)他气冲冲地走了,留下气冲冲的我。
人称代词带定语,这是一种欧化的说法,只见于书面语,一般很少用。
三、能作定语的词语
形容词能作定语,这无需多说。例如:
(1)新(的)衣服白(的)马干净(的)手绢儿
(2)正确(的)意见错误(的)观点好(的)思想
状态词也能作定语,但是通常要带上“的”。例如:
(3)绿油油的庄稼雪白的棉花通红的太阳脏里巴唧的衣服
(4)高高的楼房大大的眼睛干干净净的衣服老老实实的人
在汉语里,名词也能作定语,而且是作定语能力最强的。例如:
(5)木头(的)房子铁(的)门
(6)故事(的)情节群众(的)力量
(7)小王的笔李老师的表
(8)书的内容鞋的质量
注意:名词修饰名词时加“的”不加“的”有时意思不同,例如“木头人”是说人呆板,像木头一样;“木头的人”是指用木头做的人。
代词也能作定语。一般说,人称代词作定语。例如:
(9)我(的)哥哥我们(的)老师他(的)朋友
(10)谁的笔谁的衣服什么书这房子
数量词都能作定语。例如:
(11)三本书五个学生三辆汽车两个苹果
在汉语里动词也能作定语,但一般要加“的”,例如“写的信、买的票、吃的东西、查找的资料、签订的合同”等,如果把这些偏正词组里的“的”去掉,就变成述宾词组了。需要注意的是,有一部分双音节动词兼有名词的性质,这些动词如果修饰双音节名词,而且那名词在意念上不是动词的受事,那么可加“的”、也可不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