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条件复句
条件复句表示条件和结果的关系,从句在前,提出条件,主句在后,说明结果。具体说,条件复句还可以细分为以下三小类:
1.表示要讲条件的条件复句。从句里主要用“只要”、“只有”等关联词语,主句中分别用“就”、“才”与之呼应。例如:
(1)只要你坚持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就一定能学好汉语。
(2)只有大力发展交通事业,经济才能搞活。
这两个例子虽然都讲要有条件,但一句用“只要”,一句用“只有”,二者有区别。从意义上看,用“只要”表示条件宽,有句中所说的条件就行;用“只有”表示条件严,非得具备句中所说的条件不可。从用法上看,用“只要”,后面只能用“就”或“便”与之呼应;用“只有”,后面只能用“才”与之呼应。下面的实例很说明上述意思上的差别:
(3)只要考70分,你就能被录用。
(4)只有考70分,你才能被录用。
例(3)用“只要”,表示在说话人心目中,考70分这个条件不算高;例(4)用“只有”,表示在说话人心目中,考70分这个条件是比较高的。
2.强调“无条件可讲”的条件复句,简称“无条件条件复句”。从句里主要用“无论”、“不论”、“不管”等关联词语,主句常常用“都”、“也”、“还是”、“仍然”等关联词语。例如:
(5)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要谦虚谨慎。
(6)不论是干部或是普通老百姓,都要遵纪守法。
(7)不管困难有多大,我们也要想办法克服。
所谓“无条件”,实际是说在任何条件下都是如此。一般说,书面语上,“无论”、“不论”用得多;口语里,“不管”用得多。
3.表示排除条件的条件复句。从句里用连词“除非”,有时不用;主句里用连词“否则”或“才”。例如:
(8)除非你亲自去请,否则他是不会来的。
(9)除非你亲自去请,他才会来。
(10)你得亲自去请,否则他是不会来的。
例(8)、(9)里的“除非”如改用“只有”,句子意思基本一样,请看:
(10)只有你亲自去请,否则他是不会来的。
(11)只有你亲自去请,他才会来。
但角度不同:例(8)、(9)是从排除条件的角度说的,而例(10)、(11)则是从强调唯一条件的角度说的。
(四)因果复句
因果复句,顾名思义,是表示原因和结果的关系的。从句在前,说原因;主句在后,说结果。在口语中,因果复句里可以不用关联词语,例如:
(1)她孩子病了,一早就抱着孩子去医院了。
(2)我今天酒喝多了,脑袋有点儿疼。
但是在书面语里,因果复句的从句中常常用“因”、“因为”、“由于”等连词,主句中常用“所以”、“因此”、“因而”等连词。例如:
(3)因为他肯下功夫学,所以他的汉语成绩一直很好。
(4)由于他烟酒过度,因此患了严重的心脏病。
(5)由于他平时不努力,因而考试成绩很差。
(6)由于傍晚下了场雨,所以今天晚上凉快多了。
(7)因为人多,二十亩稻子一会儿就收割完了。
(8)由于他敢于开口用汉语跟中国人说话,汉语水平提高得非常快。
(9)今年雨水比较多,所以今年夏天不是很热。
注意,“因为”只能跟“所以”搭配,不能跟“因此”、“因而”搭配。例(3)不能说成:
(10)*因为他肯下功夫学,因此他的汉语成绩很好。
(11)*因为他肯下功夫学,因而他的汉语成绩很好。
“由于”既可以跟“所以”搭配(如例(6)),也可以跟“因此”、“因而”搭配(如例(4)、(5))。
一般,表示原因的从句在前,表示结果的主句在后。除非是为了突出主句的意思,才把从句放在主句后,让它处于补充说明的地位。例如:
(12)原文没有读到,因为这本杂志不公开发售。
现代汉语中也已形成一些主句在前、从句在后的表示因果关系的凝固格式,“之所以……,是因为……”就是最常见的一种。例如:
(13)这儿之所以能够吸引游客,完全是因为这里的出土文物声名显赫。
有时也可以主句里不用“之所以”,只在从句里用“是因为”,这种从句也一定得放在主句后。例如:
(14)你们读书没有长进,是因为不会动脑子思考问题。
(五)推论复句
推论复句表示推论关系,从句说出某个既成的事实,主句说出说话人根据那既成的事实所推出的结论。推论复句,从句用“既然”、“既”这样的连词,主句常用“那么”、“那”、“就”与之呼应。例如:
(1)他既然已经承认了错误,那么别处罚他了。
(2)既然你不想去跳舞,那么我们去看电影吧。
(3)她既然说考上了,我们也只好信了。
(4)你既不爱她,就不应该再跟她约会。
(5)我们既已得到了,就应该感到满足。
(6)既然你根本就不喜欢跳舞,又何苦去学呢?
有的推论复句,从句里不用关联词语,只在主句里用连词“可见”。这种复句的推论意味更强。例如:
(7)在印度,老鼠的数目比人口还多;在香港,老鼠连人都咬;可见这种动物狂傲
到了人们不能忍受的程度了。
(8)虽有见利忘义之辈,但不计名利者更多,可见金钱并非万能。
有时主句用关联词语“由此可见”,例如:
(9)在政治官员的眼里,南洋大学的精神是华族文化的代号;由此可见,政府所说
的南大精神,更多的是指华文课程与活动如何在教育系统中发挥文化作用。
(六)目的复句
从句说明目的,主句指出为要达到那目的所采取的行动。目的复句也可以从句在前,主句在后,其格式是“为了……,……”。例如:
(1)为了帮助黄昆松重返社会,曾家成积极活动四出奔走。
(2)为了找回自己,我最近细心地读着这一本本在八十年代推出的诗集。
(3)为了教育下一代,我们曾请了三位还健在的老红军战士,来给孩子们作报告。
可是,更多的是主句在前,从句在后。分句中可以不用任何关联词语,例如:
(4)工会应监督顾主,使他们跟得上时代的步伐。
(5)我必须在清晨六点钟前起身,帮忙父亲准备早餐。
但也经常在从句里使用“是为了”、“为的是”、“目的是”、“以”、“以便”、“以免”、“免得”等关联词语。例如:
(6)许多人不远千里而来,是为了要听林肯的演说。
(7)他们长年累月地工作,省吃俭用,为的是维持唐山的父母和亲人的生活。
(8)艺术家燃烧了自己的生命,为的就是要把美丽、真理和幸福带给人们。
(9)他想再学日语,目的是能查阅有关人工智能的日文资料。
(10)新一代的歌星应学习乐理、乐器并接受声乐训练,以提高自己的音乐素质。
(11)春节前夕,家庭主妇们都要把家里大扫除一番,以便除旧迎新。
(12)现在许多年轻夫妇不愿意太早生儿育女,以免个人的自由受到束缚。
(13)没有事就不要老把电视机开开关关的,免得弄坏了。
(七)时间复句
时间复句,顾名思义,从句是来说明主句所说的情况或事件发生、进行的时间的。不过这种时间不是用时间词来表示的,而是由从句所说的另一个情况或事件来衬托的。例如:
(1)吃过晚饭,行李终于平安到达。
(2)赶到学校,我已迟到约十五分钟了。
例(1)实际是说“行李平安到达”的时间是在“吃过晚饭”之后。例(2)实际是说当我“赶到学校”时,“已迟到约十五分钟了”。下面也都是时间复句:
(3)过了几分钟,那还孩子又悄悄地走进房间来。
(4)众人唱完,淑珍自己独唱了一遍。
(6)大家说到这里,发觉一向活跃的林安安缄默无言了。
(八)倚变复句
倚变复句是这样一种复句,主句的意思依着从句意思的变更而变更。倚变复句的各分句一定有相同的词语,起着前后呼应的作用。例如:
(1)你开多少价,我就给多少。
例(1)前后分句用“多少”相呼应,全句等于说,你开60元的价,我就给60元;你开70元的价,我就给70元;你开80元的价,我就给80元;……。反正给的钱数随开的价的变更而变更。像例(1)这样的倚变复句,前后用疑问代词呼应。再如:
(2)你想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来。
(3)你爱呆多久,就呆多久。
(4)哪里有土壤,哪里就有这种草。
还有一种倚变复句前后用“越”呼应。例如:
(5)阳光越强,这些草就长得越茂盛。
(6)打针时你越怕疼,就越觉得疼。
(7)人越有钱,越是空虚得可怕。
(8)目的地越是靠近,心情越是激荡紧张。
例(8)前后分句用“越”呼应,全句意思是,随着目的地的逐渐靠近而心情逐渐紧张。余者类推。
五、多重复句
上面我们在介绍各类联合复句也好,主从复句也好,所举的例子一般都只包含两个分句。一个复句如果包含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分句,而且这些分句不在同一个构造层面上,这样的复句就称为多重复句。试比较:
(1)①他胸怀宽大,②他心地坦白,③他无私无畏。
(2)①江水很深,②水流又急,③只身游过去是很危险的。
例(1)和例(2)都包含三个分句,但是,例(1)的三个分句是处于同一个构造层面上,它的内部构造是:
(1)①他胸怀宽大,②他心地坦白,③他无私无畏。
1231-2-3并列关系
所以例(1)不是多重复句。而例(2)的三个分句则不在同一个构造层面上,它的内部构造是:
(2)①江水很深,②水流又急,③只身游过去是很危险的。
121-2因果关系
343-4并列关系
例(2)就属于多重复句。在语言里,特别在书面上,大多数复句都是多重复句。事实上,无论在口语中或是书面语中,常常是一个复句包含许多个分句,以表达一个较为复杂的意思。例如:
(3)①国家富强,②人民就安乐;③国家衰弱,④人民就痛苦。
例(3)是论说文里的一段,它包含四个分句,那四个分句不在一个层面上。例(3)应分析为:
①……,②……,③……,④……。
121-2并列关系
34563-4假设关系,5-6假设关系
总之,所谓多重复句是指包含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分句而各分句不处于同一层面的复句。
分析多重复句的基本方法也还是层次分析法。下面列举的都是多重复句:
(4)①有些适婚女子找不到老公,②原因之一是过于保守,③因此缺少社交机会。
(5)①你比我先走,②是你的福;③要是我先死啊,④你才惨呢!
(6)①孟子相信人性是善的,②所以要人发展善性,③以达到至善;④荀子相信人
性是恶的,⑤所以要人节制恶性,⑥以由恶变善。
对于例(4)-(6),我们可以用层次分析法将各复句的组合情况分别分析如下:
(4)①……,②……,③……。(5)①……,②……,③……,④……。
1212
343456
1-2因果关系1-2并列关系
3-4因果关系3-4和5-6假设关系
(6)①……,②……,③……;④……,⑤……,⑥……。
12
3456
78910
1-2并列关系,3-4和5-6因果关系,7-8和9-10目的关系
学会分析多重复句对正确理解文章内容很有帮助。分析多重复句时,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复句里的各个分句总是按一定的逻辑联系组织起来的,因此在分析复句时,一定要充分注意并把握好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第二,复句里各分句在组合上是有层次的,所以我们在分析一个复句时一定要有层次观念,以便看清复句的脉络。
第三,复句里往往含有像“因为”、“所以”,“虽然”、“但是”,“不但”、“而且”,“即使”、“也”等一类关联词语,它们是分句间逻辑关系的一种标志,我们在分析复句时就要充分利用句中所包含的关联词语。例如:
(7)①由于石油大幅度涨价,②因此各国为了解决经济衰退、工业生产萎缩和失业
率高等难题,③只好采取各种措施,④限制外国货物入口,⑤以扶助本国的
工商业,⑥于是贸易保护主义也就应运而生了。(报)
例(7)这个多重复句一共包含六个分句,这六个分句的组合层次比较复杂。好在前后分句中使用了五个关联词语――“由于”、“因此”、“为了”、“只好”、“以”、“于是”,这对我们分析这个复句有帮助,但还是要注意这个复句内各分句之间的逻辑联系。第①分句用了表示原因的连词“由于”,这说明后面有表示结果的分句。可是,后面第②句和第⑥句都使用了表示因果关系中的结果的连词――第②分句用了“因此”,第⑥分句用了“于是”。那么直接与“由于”呼应的到底是哪一个呢?由于在第②个分句前没有另外的表示原因的分句,所以与“由于”呼应的只能是“因此”。下面需要考虑的是“因此”一直管到哪里。值得注意的是,在用“因此”的第②分句里又用了表示目的的连词“为了”,后面第③分句紧接着有关联词语“只好”与“为了”呼应。就“只好”这个关联词语来说,只管到第③分句,但第④、第⑤这两个分句跟第②分句有联系,它们又层层说明目的――第④分句是来说明第③分句“采取各种措施”的目的的,而第⑤分句又是来说明“采取各种措施,限制外国货物入口”的目的的。这就是说,由“因此”带起的结果是通过一个表示目的关系的复句形式来表示的。由“于是”引出的第⑥分句是说明最终的结果,它是以它前面五个分句所谈的内容作为它的原因。以上所说可图示如下:
(7)①……,②……,③……,④……,⑤……,⑥……。
12
34
56
78
910
1-2因果关系,3-4因果关系,5-6、7-8和9-10目的关系
六、复句组织中要注意的问题
写文章,常常使用复句这种形式。组织好复句,这是写好一篇文章最起码的一个条件。怎么组织好复句呢?下面谈三个问题。
(一)分句之间要有逻辑联系,脉络要清楚
复句是各个分句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组织起来的,所以分句之间一定要有逻辑联系。否则,便不能组成复句,即使硬凑在一起,也是病句。例如:
(1)*他壮得简直像头牛,所以常常是事事抢在别人前头。
(2)*陈美玲在人们心目中完全是一个天真烂漫的纯情少女,但她怀着一颗赤热
的中国心。
例(1)“他壮得简直像头牛”和“他常常是事事抢在别人前头”这二者之间毫无因果联系,根本就不能组合在一起。例(2)“一个天真烂漫的纯情少女”难道不该或不可能“怀着一颗赤热的中国心”吗?这里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但”要删去。组织复句时如不注意分句的逻辑联系,不注意句子的脉络,会严重影响意思的表达。请再看一例:
(3)*曹风歧身为副经理,经常在总经理面前说经理搞行贿,是为了能向上爬,这
完全是一派胡言。
这个复句只包含四个分句,但分句之间的关系弄得很不清楚。第一,“是为了能向上爬”这一分句,是“曹风歧”对“经理”的诬陷之词呢,还是作者用以指出“曹风歧”“说经理搞行贿”的目的呢?这不清楚。第二,“这完全是一派胡言”里的“这”是复指什么?作者的用意是想用来复指“说经理搞行贿”,可是按现在的句子组织,“这”应复指前面两个分句的内容,这样句子意思整个儿拧了。这个复句应重新组织,可改为:
(4)曹风皮身为副经理,经常在总经理面前说经理搞行贿,这完全是一派胡言,其
目的是为了自己能向上爬。
一个复句脉络是否清楚,分句之间是否有严密的逻辑联系,这跟说话人自己对所要谈的问题、所要说的意思是否想得很清楚有关。因此,自觉地注意分句之间的逻辑联系,注意使复句脉络清楚,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在促使自己把问题想得清楚些、透彻些。
(二)防止偷换主语
在复句中,如果几个分句主语相同,主语可以只在一个分句中出现,这是正常的现象。例如:
(1)他诊过脉,在脸上端详一回,又翻开衣服看了胸部,便从从容容地告辞。(鲁
迅《兄弟》)。
(2)见了它们(指小燕子??引者注),游子们能不引起,至少是轻烟似的,一缕
两缕的乡愁吗?(郑振铎《海燕》)
例(1)包含四个分句,主语“他”只在前一个分句出现,后面分句的主语都省略了。这叫“承前省略”。第(2)主语“游子们”在后一个分句中出现,前一个分句省略了。这叫“蒙后省略”。
如果几个分句主语不同,一般说,不宜随便省略,否则,会犯偷换主语的错误。例如:
(3)*刘凤英干活速度快质量好,集装箱凡经她焊接的,从未出过废品,一再被评
为先进生产者。(报)
(4)*为了打通婆婆的思想,秀英和婆婆讲了许多计划生育的好处,还讲了一个由
于孩子多而影响工作影响家庭经济生活的具体事例,最后终于想通了,第二天
就去做了绝育手术。
例(3)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刘凤英”,第二个分句的主语则是“集装箱”,第三个分句的主语省略了,而所省略的主语并不跟第二个分句的主语相同,却跟第一个分句的主语“刘凤英”相同,这样隔句省略就会在表达上造成混乱。这种毛病就是偷换主语。第三个分句宜改为“所以她一再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例(4)由于滥省主语,句子又组织得不好,叫人搞不清作者的意思。按现在这样的句子,似乎是婆婆去做了绝育手术,这当然不是作者的原意。最后两个分句宜改为“最后,终于把婆婆的思想打通了,第二天秀英就去做了绝育手术”;也可以改为“最后婆婆的思想终于打通了,秀英第二天就去做了绝育手术”。
(三)要正确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
关联词语在复句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可以使分句之间的逻辑联系清楚地显示出来,因此,在组织复句时一定要注意关联词语的运用。关联词语运用得正确恰当,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在本章第一节的第三小节“为什么要学点儿语法”中我们所举的鲁迅先生《祝福》里的那一段话,关联词语就运用得绝妙、传神。下面比较两个复句:
(1)这两座山虽然很高,却是不会再增高了,挖一点就会少一点,为什么挖不平
呢?(**《愚公移山》)
(2)眼看火车就要撞上战马和钢炮了,欧阳海叔叔马上跑过去,用全身力气使劲
推开战马。车上的人们得救了,国家财产保住了,可是,欧阳海叔叔英勇地牺
牲了。(北京市小学语语文课本第二册《欧阳海》)
例(1)和例(2)的最后那个复句都是表示转折的复句,可是,例(1)里用了“虽然”,例(2)里却不用,而且也决不能用“虽然”。这为什么呢?我们知道,连词“虽然”(包括“尽管”),表示让步,它对所在的从句意思起冲淡、减弱的作用。例(1)用“虽然”正是表示了愚公对高山的蔑视和移山的信心,因此,例(1)里的“虽然”不能去掉。例(2)则不同,作者急切需要告诉读者的是“车上的人们得救了,国家财产保住了”,同时,以崇敬沉痛的心情告诉读者,我们的英雄欧阳海正是为了人民为了国家财产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如果用了“虽然”,这将冲淡从句的意思,削弱使车上的人们得救、使国家财产免受损失的意义,这样一来,将反会有损英雄的高大形象。所以,例(2)决不能用“虽然”。
在运用关联词语时,要注意下面三个问题:
第一,该用关联词语时,一定要用;没有必要用时不要用。
该用时如果不用,就会使复句的脉络不清楚。例如:
(1)*作者以优美流畅的文笔刻画了“小天鹅”朱梅丽的可爱形象:她不仅有着美丽的外貌,有着崇高的心灵,对爱情坚贞不移。(书)
(2)*由于选本(指《古文观止》――引者注)具有特色,自问世以来三百年中,
广为流布,经久不衰,至今仍不失为一部有参考价值的书。(刊)
例(1)“不仅”管到哪里?是只管到第一个分句“有着美丽的外貌”,还是一直管到第二个分句“有着崇高的心灵”?不容易一下子让人看清楚。从小说的前后上下文看,应该管到第二个分句,宜在“对爱情……”这一分句头上加连词“而且”。例(2)也是,“由于”管到哪里?是只管到第一个分句“……具有特色”,还是管到第二个分句“广为流布”,还是管到第三个分句“经久不衰”?从前后上下文看,应该只管到第一个分句。宜在“自问世以来……”之前加连词“所以”或“因此”。
在汉语里,特别是在口语是,复句常常不用关联词语,单凭分句本身的内容就可以把分句间的关系显示出来。如果不管有没有必要,动不动就来个“因为”“所以”“虽然”“但是”,反倒会显得?嗦。例如:
(3)*因为昨天下大雪,所以班车不能按时到,因此厂里许多人都迟到了。(刊)
(4)*虽然大半个学期过去了,但是食堂吃饭拥挤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因此学生
意见很大,于是校长责令学校后勤部门召开专门会议,为的是讨论解决这个问
题。(作文)
上面两个例句里的关联词语最好都删去;删去后,句子反倒干净利落。
第二,要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什么样的逻辑联系由什么样的关联词语来表示,一般都是确定的,不能乱用。下面是错用的例子:
(5)*薇敏下岗后筹集了一些资金,卖起水产海鲜来了。她是个有志气的女人,心
想,如果当了个个体户,就要干出个样子来。(报)
(6)*1946年发大水,我家的住房和几亩地都被淹了,为了无法维持生活,我们
一家只好离开家乡,来到北京附近。(刊)
例(5)第一分句的“如果”应改为“既然”,因为两个分句之间不是假设关系,而是推论关系,即以既成事实为原因推出结论。例(6)“无法维持生活”,和后面分句的关系不是目的关系,而是因果关系。应该将“为了”改为“因为”;如果要保留“为了”,得将“无法”删去。全句改为:
(7)1946年发大水,我家的住房和几亩地都被淹了,为了维持生活,我们一家
只好离开家乡,来到北京附近。
复句中的关联词语往往是搭配起来使用的,什么词语跟什么词语配合也比较固定,例如“不但……而且……”“只有……才……”“只要……就……”等。下面的句子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8)*这篇文章无论在突出主题方面,而且在运用和选择材料方面都是做得比较好。
(刊)
(9)*只要刻苦钻研,狠下功夫,才能掌握好这种复杂的技术。
例(8)“而且”不能和“无论”搭配,要么把“无论”改成“不仅”,要么把“而且”改成“还是”。例(9)“只要”和“才”不能搭配,或者把“只要”改为“只有”,或者把“才”改为“就”。
第三,要注意关联词语的位置。
所谓关联词语的位置问题,是指复句中关联词语同主语的先后次序问题,也就是关联词语放在主语前还是主语后的问题。有的关联词语在前在后比较自由,对整个句子的意思影响不大。例如:
(1)你只要能坚持学习,一定能学会的。[前后分句主语相同]
(2)只要你能坚持学习,一定能学会的。[前后分句主语相同]
(3)他只要肯学习,我一定好好教他。[前后分句主语不同]
(4)只要他肯学习,我一定好好教他。[前后分句主语不同]
例(1)、(2)意思一样,例(3)、(4)意思一样。可是,有些表示联合关系的关联词语,在前在后要受到整个句子意思的制约。例如:
(5)*你与其去挤公共汽车,不如我去挤公共汽车。
例(5)按前一个分句连词“与其”放在主语“你”的后面,下一个分句该说“你”怎么样(例如:“你与其去挤公共汽车,不如走着去。”);而现在前后两个分句显然配合不上。宜将前一分句的“与其”放到主语“你”的头上。下面复句关联词语都放错了位置:
(6)*今年纺织业全面扭亏为盈,一车间不但完成了全年的棉布生产任务,而且二
车间也超额完成了全年的纺纱生产任务。(报)
(7)*这样的课堂练习,既使学生能全面复习已学的内容,也能训练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普遍感到满意。(校刊)
例(6)“不但”一定要放到“一车间”的前头。例(7)由于“既”放错了位置,句子意思根本就说不通了。“既”应放在“使学生”之后。
第九节值得注意的一些虚词
一、虚词在句子里起很重要的作用
虚词在数量上比实词少得多,但作用却很大,在语言中起着“经络”的作用。用不用虚词,用哪个虚词,往往会对整个句子的结构和意思有很大的影响。请看下面三个句子:
(1)他喝酒。
(2)他喝的酒。
(3)他不喝酒。
(4)他喝酒不?
例(1)不包含虚词,意思是说“他”有喝酒的习性。例(2)“喝”和“酒”之间用了个虚词“的”,句子的意思和内部构造就都变了??或可以理解为“他所喝的酒”(区别于别人所喝的酒),整个是个偏正结构;或可以理解为“他喝的是酒”(言下之意,不是喝了饮料或别的什么),整个是个主谓结构。例(3)用了虚词“不”,但放在“喝酒”前,句子又表示“他没有喝酒的习性”的意思了。例(4)也用了虚词“不”,但放在句末,全句成了一个疑问句了。从上可以看到,句中用不用虚词,用什么虚词,虚词放在什么位置上,都有可能影响句子的意思和结构。
虚词的个性很强,就是同属一类的词,即使意义接近,用法上也有差别。例如副词“万万”和“千万”都能用来作状语表示提醒、叮嘱的语气。例如:
(5)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6)千万不可粗心大意。
但是,它们在用法上有区别。“万万”只能用来修饰否定形式,“千万”则不受此限制。上面举的例(5)、(6)是否定形式,所以“万万”与“千万”都能用。下面举的是肯定形式,就只能用“千万”,不能用“万万”:
(7)你千万要小心
(8)*你万万要小心!
即使用于否定形式,二者在用法上也还有细微的差别??我们可以说:“你千万别去!”,但不能说:“*你万万别去!”再如副词“挺”和“蛮”都表示程度高,而且都是口语词,但用法上还有细微的差别。如可以说“他身体挺好”,也可以说“他身体蛮好”;但是,“这地方挺脏”就不能说成“这地方蛮脏”。这是因为“蛮”不用于表示不好的意思,而“挺”没有这个限制。因此,对于虚词我们必须一个一个地学,一个一个地掌握。关于各类虚词的一般特点,在第二节里已作了介绍,这一节主要介绍汉语里一些常用而重要的虚词。
二、把
“把”是介词,在现代汉语中用得很多。例如:
(1)小宝帮着把灯芯草剪成细末子,又把采来的野花揉碎。(茅盾《春蚕》)
(2)战士们已经把打捞出来的战利品,全装在他们的小船上,准备转移。(孙犁《荷
花淀》)
(3)把剩下的六根火柴一根根递到指导员手里。(王愿坚《七根火柴》)
用“把”的基本格式是“A把B怎么样”,一般称这类句子为“把”字句。“把”的宾语B通常是后面动词的受事,如“我把香蕉吃了”。“把”字句在意义上主要表示处置。试比较:
(4)我洗了两件衣服。
(5)我把那两件衣服洗了。
例(4)是一般的“主??动??宾”句子,是要告诉听话者“我”洗了什么;例(5)是“把”字句,则是要告诉听话者“我”对“那两件衣服”怎么处置了。因此,从意义上说,不表示处置意义时,不用“把”字句。例如不能说“我把钱有了”,就因为它不表示处置意义。
用“把”的格式要受到一些限制,主要是:
第一,受“把B”这一介词结构修饰的中心语不能是单个儿动词,它前后总得跟着一些别的成分。例如可以说“把门一关”、“把门关上”、“把门关紧”、“把门关了”,可是我们不能说“*把门关”(除非在诗歌或唱词里)。
第二,句中如果需要出现助动词(如“能够、可以、应该”等)或否定副词,一定要放在“把”字前面,不能放在“把”字后面。例如:“你应该把书拿来。”“他没有把话说清楚。”这些话不能说成:“*你把书应该拿来。”“*他把话没有说清楚。”
第三,如果动词后面带有趋向补语,那么“把”的宾语(即B)不能是表示处所的成分。试比较:
(6)把屋里收拾得干干净净。
(7)把书拿过来。
(8)*把门槛跨过去。
例(6)“把”后的宾语虽然是表示处所的成分,但后面动词所带的补语不是趋向补语,所以能说;例(7)动词虽然带上了趋向补语,但“把”的宾语不是表示处所的成分,所以也能说;例(8)情况不同,动词带上了趋向补语,而“把”的宾语“门槛”在意念上是表示动词“跨”的处所,所以不能说。
现在,许多人不了解“把”字句的这一表意特点,将“把”字句用得很不恰当,或者该用“把”字句的地方倒没有用。例如:
(9)*当年,在马洪匪帮的蹂躏、掠夺下,西山乡农村呈现一片荒凉的景象:把村
舍烧了大半,空气里充满了难闻的焦味儿;把成材的、未成材的树木几乎都砍
光了;把耕牛抢走了,或者宰来吃了;把土地都荒芜了;在每个村子看不到中
青年男子或妇女,见到的只是骨瘦如柴的老人和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