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学习(的)资料学习(的)态度
(13)调查(的)提纲调查(的)对象
(15)建设(的)项目建设(的)资金
在汉语里,基本上各种词组都能作定语,但都要加“的”。例如:
(16)衣服和皮鞋的价钱分析、研究的能力[联合词组作定语]
(17)学生宿舍的电灯刚来的老师[偏正词组作定语]
(18)卖花儿的姑娘爱干净的人[述宾词组作定语]
(19)写好的信走进来的人[述补词组作定语]
(20)妈妈买的衣服力气大的同学[主谓词组作定语]
(21)对考试的态度关于住房问题的意见[介词结构作定语]
四、能带状语的词语
在汉语里,能带状语的词语很多,简略说明如下:
(一)动词性词语都能带状语。例如:
(1)我们要冷静思考。
(2)修饰语后面的“的”和“地”,他时常混用。
(3)他们一起去。
(4)他刚来。
以上是单个动词带状语。下面是述宾词组带状语的实例:
(5)多留点吃的东西。
(6)一共有一千一百五十元呢!
(7)刘婶同情地看看母亲。
(8)我们尽量帮助他们。
下面是述补词组带状语的实例:
(9)雪花轻轻地飘落下来。
(10)他呀,方向都辨别不出。
(11)夜已经变得非常沉寂。
(12)我也累坏了。
(13)姐姐懒洋洋地躺在床上。
(二)形容词性词语也能带状语,所带的状语最常见的是表示程度的副词。例如:
(1)写作这条路很漫长。
(2)这样挺舒服的。
(3)房子设计十分精巧。
(4)明天会更冷吗?
(5)他们的关系更加密切。
(6)他这个人最热心。
(三)主谓词组也能带状语,例如“忽然电话铃响了”,副词“忽然”就是作主谓词组“电话铃响了”的状语,在结构上该分析为:
忽然电话铃响了
121-2“状-中”偏正关系
343-4主谓关系
再如:
(1)恰巧爸爸回来了。
(2)渐渐地她消失在人群中了。
例(1)副词“恰巧”修饰主谓词组“爸爸回来了”,例(2)副词“渐渐地”修饰主谓词组“她消失在人群中了”。
(四)状态词很少带状语。不过口语中有,虽然也比较少见,例如:
(1)她的脸也红红的。
(2)四周都静悄悄的。
(五)汉语里,名词也能带状语,这也可以说是汉语语法的一个特点;但多见于口语。例如:
(1)我潮州人,他也潮州人。
(2)哇!几年不见,都大姑娘了!
(3)他已经大学生了。
(4)你才傻瓜!
(5)我那碗面,尽虾。
名词所带的状语都由副词充任。
(六)数量词也能带状语。例如:
(32)你那时才三岁。
(33)等了足足五个多小时。
(34)我已经十七岁了。
(35)“你数一数,有多少钱。”“一共二十三块。”
数量词所带的状语一般也由副词充任。
五、能作状语的词语
副词都能作状语,这也无需多说,如“刚来”、“再玩儿一会儿”、“马上去”、“很漂亮”、“终于回来了”等。需要指出的是,在汉语里,作状语的不限于副词。
一部分形容词性词语也能作状语。例如:
(1)快说慢走难办[单音节形容词作状语]
(2)认真(地)研究刻苦(地)学习[双音节形容词状语]
(3)很耐心地听着非常热情地接待他[形容词性词语作状语]
有些状态词也能作状语,不过一定得带“地”。例如:
(4)轻轻地放下整整齐齐地排着
介词结构都能作状语,例如:
(5)对老师很尊敬向他学习为顾客服务在杭州游览
把练习做完了比他高替我值班按政策办事
在汉语里,表示动量和时量的数量词也能作状语,不过其中的数词大多为“一”。例如:
(6)一口吞下一次做完一把拉住一天运完两年盖好
某些表示时间、处所的名词也能作状语。例如:
(7)明天见!屋里坐!
少数由动词“有”组成的述宾词组也能作状语,不过也一定得带“地”。例如:
(8)有节奏地敲着可以有重点地说一下有步骤地实现我们的计划
近二十年来,开始出现某些普通名词作状语的现象,特别在口语中。例如:
(9)咱们电话联系。
(10)可以电脑购物。
(11)那衣服凉水洗。
(12)你不能剪子剪?
(13)那牛肉要沙锅炖。
(14)现在还可以电视学英语。
这名词充任的状语都表示行为动作凭借的工具,我们都可以在那名词前面加上“用”或“通过”等介词。如例(9)也可以说成“咱们用电话联系”,例(14)也可以说成“现在还可以通过电视学英语”。余者类推。
六、复杂的偏正词组
所谓复杂的偏正词组是指其修饰语或中心语本身又是偏正词组的偏正词组。下面分三种情况举例说明。
(一)修饰语本身又是偏正词组。例如:
(1)我妈妈的头发女朋友的相片一双鞋子
(2)尽早赶回来不自觉地犯了错误很快算出来了
例(1)是定语本身又是偏正词组的实例;例(2)是状语本身又是偏正词组的实例。这两个实例中的“我妈妈的头发”和“尽早赶回来”在结构上都应分析为:
我妈妈的头发尽早赶回来
1()212
3434
1-2“定-中”偏正关系1-2“状-中”偏正关系
3-4“定-中”偏正关系3-4“状-中”偏正关系
(二)中心语本身又是偏正词组。这种复杂的偏正词组使用得比较多,例如:
(1)他们的工作情况自己的老房子新的语文课本
今年的比赛规模越南的胡椒产量美国的财政政策
(2)都十分精巧已经渐渐地亮了已经很了解别人了
正在努力学习在食堂草草地用过了午餐随便向他问了几句。
例(1)属于“定中”偏正词组,例(2)属于“状中”偏正词组。其中的“他们的工作情况”和“都十分精巧”在结构上应分析为:
他们的工作情况都十分精巧
1212
3434
1-2“定-中”偏正关系1-2“状-中”偏正关系
3-4“定-中”偏正关系3-4“状-中”偏正关系
(三)修饰语和中心语分别又都是偏正词组。这种复杂的偏正词组,“定-中”偏正词组多见,“状-中”偏正词组不多见。例如:
(1)中国乒乓球队整体素质
(2)很快向经理作了汇报
例(1)是复杂的“定-中”偏正词组,例(2)是复杂的“状-中”偏正词组。这两个偏正词组在结构上应分别分析为:
(1)中国乒乓球队整体素质(2)很快向经理作了汇报
1212
34563456
1-2“定-中”偏正关系1-2“状-中”偏正关系
3-4“定-中”偏正关系3-4“状-中”偏正关系
5-6“定-中”偏正关系5-6“状-中”偏正关系
七、在修饰语和中心语组合中要注意的问题
在修饰语和中心语组合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注意修饰语和中心语的配合。
定语和状语都是修饰中心语的,修饰语和中心语配合得好,就会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请看下面一段话:
(1)周总理以他崇高的革命精神,卓越的外交才能,丰富的斗争经验,渊博的学识和非凡的精力,赢得了世界革命人民的爱载和敬佩。(《人民日报》1976.1.11二版)
这是周恩来总理逝世当天**中央、国务院、**所发布的讣告中的一段话,在这段话中,修饰语和中心语配合得非常恰当??用“崇高”来修饰“革命精神”,用“卓越”来修饰“外交才能”,用“丰富”来修饰“斗争经验”,用“渊博”来修饰“学识”,用“非凡”来修饰“精力”。五个修饰语和五个中心语都各得其所,配搭得十分精当,全面准确地概括了周恩来总理伟大的精神和杰出的才华,让读者深深感到周恩来总理赢得世界各国人民的爱戴和敬佩是理所当然的。
在组织句子时,不注意修饰语和中心语的配合,会使文句语义不通。例如:
(2)*让我们在通向现代化、信息化的航道上阔步前进!(报)
(3)*金色的秋风送来了粮食增产的喜讯。(报)
例(2)“在通向现代化的航道上”是个介词结构,作状语,修饰“阔步前进”。“航道”是指水上或空中的通道,在“航道”上是没法“阔步前进”的。如要保留“阔步前进”,应将“航道”改为“道路”;如要保留“航道”,则将“阔步前进”改为“奋勇前进”或“乘风破浪,勇往直前”。例(3)秋天是稻米等收获的季节,所以人们常常用“金色”来形容秋天。但是秋风是不会呈现颜色的,所以不能用“金色”来形容。“金色的秋风”显然不通。改法有二:如要保留“金色”,可改为“金色的秋天传来了粮食增产的喜讯”;如要保留“秋风”,可改为“十月的秋风送来粮食增产的喜讯”。
(二)要注意修饰语的位置。
一个修饰语该放在什么位置,这对语言表达很有影响。有的时候,位置不同,意思就很不一样,例如“不完全对”和“完全不对”,这两个偏正词组所用的词都相同,但意思却相差很远,这就是因为修饰语“不”和“完全”的位置不同造成的。有些病句是修饰语的位置摆错了。例如:
(4)*在职工们倡议下,勤丰购物中心建立起来的劳资双方每半年举行一次协商会
议的制度一直坚持到现在。(报)
(5)*考古专家和史学工作者对两千多年前在长沙马王堆一号墓新出土的文物进行
了多方面的研究。(刊)
例(4)是某报新闻报导中的一句话。按现在这个句子构造,似乎“劳资双方每半年举行一次协商会议的制度一直坚持到现在”,是在职工们倡议下才实现的。这与整篇报导的内容不符。从整篇报导内容看,作者是要告诉读者,勤丰购物中心“劳资双方每半年举行一次协商会议的制度”是在职工们的倡议下建立起来的,这个制度一直坚持到现在。显然,现在这个句子没有组织好,不该把介词结构“在职工们倡议下”放在句子头上,而应该将它放在主语“勤丰购物中心”之后,“建立起来……”之前。例(5)文物是属于两千多年前的,但不是在两千多年前出土的。“两千多年前”这个修饰语应是“文物”的定语,不应放在动词前面作状语。
(三)要注意书面上“的”和“地”的正确使用。
在本章第二节里我们说过,结构助词“的”和“地”读音相同,都是[te°],但用法不同:定语后面用“的”,状语后面用“地”。但是,现在常常有人把状语后面的“地”写作“的”。例如:
(1)*在北京,历史上的许多重要建筑物,除长城外,像紫禁城故宫、天坛、颐和
园、雍和宫、碧云寺、白云观、地坛等,都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被完整
的保存下来了。(刊)
(2)*宏志班的同学都能刻苦的学习,在老师们热情、耐心的指导帮助下,学习成
绩都很不错。(报)
像上面这两个例子,都错将状语后边的“地”写成了“的”。不过,这还不至于造成读者对句子意思的正确理解。有时会因为这一字之误,而造成读者误解句义。例如:
(3)*大家在海滩上又唱又吼又跳,疯狂的跳了一夜。
例(3)按小说内容,“疯狂”该是状语,大家都在海滩上疯狂地跳了一夜,所以应将“疯狂”后的“的”改为“地”。由于作者误将“地”写成了“的”,会让人误解为“其中疯狂的人跳了一夜”。书面上修饰语后面的“的”和“地”的区分是人为的(因为实际读音是一样的),但这种区分有利于正确理解,已为大家所接受,并已成为大家的共识。我们一定要分辨清楚“的”和“地”的不同用法。
(四)不要堆砌修饰语。
在写作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恰当地使用修饰语,就会使意思表达得准确、生动。但是,如果不管有没有必要,不管恰当不恰当,一味堆砌修饰语,那就不好了,就会得到相反的结果。下面的例子都犯了堆砌修饰语的毛病:
(14)*收音机里传来了振奋人心的令人兴高采烈、欣喜若狂的特大喜讯。
(15)*我终于来到了盼望已久的、宽广、辽阔、庄严、雄伟、壮观的**广场。
例(14)有了“振奋人心”这个定语就够了,“兴高采烈”是多余的,“欣喜若狂”根本就用得不是地方。例(15)“**广场”前堆了那些修饰语,有的语意重复,有的也不恰当,读起来很别扭。全句宜改为:“我终于来取了盼望已久的**广场,它是那样的宽广、雄伟。”
第八节关于复句
一、汉语里的复句
在前面第四节里我们已经说过,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句按照某种逻辑联系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较复杂的句子,这种句子叫复句。复句内部的各个单句叫分句。例如:
(1)她病了,今天不能来上课了。
上面这个句子就是一个复句,它包含两个分句,这两个分句是按照因果关系组合在一起的。注意:两个单句要是在意思上没有一定的逻辑联系,就不能组成复句。例如:
(2)*他有克服困难的精神,她今天没有来上课。
例(2)“他有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她今天没有来上课”,没有什么逻辑联系,它们不能组合成一个复句。
复句中的各个分句之间一定有较小的停顿,在书面上用逗号(,)或分号(;)表示;整个复句之后有较大的停顿,书面上一般用句号(。)表示。例如:
(3)如果你想去,我就陪你去。
(4)他们的房子,都是用木头造的;他们的窗户,都是用纸糊的。
(5)如果你浪费时间,时间就荒废你的青春;如果你重视时间,时间就珍惜你的生
命。
例(3)这个复句,只有一个层次,分句之间用逗号。例(4)这个复句,也只有一个层次,但是因为各分句内部的主语和谓语之间已经用了逗号,所以分句之间用了分号。例(5)包含四个分句,不止一个层次,在第二个层次的分句间用了逗号,所以在第一个层次的分句间用了分号。例(5)可具体分析如下:
(5)①如果你浪费时间,②时间就……;③如果你重视时间,④时间就……。
12
3456
二、复句可以分哪些类?
根据分句间的逻辑联系,或者说意义上的联系,复句可以分成联合复句和主从复句两大类。联合复句的各个分句地位平等,主从复句的分句有主要和次要的分别。试比较:
(1)泰国的首都是曼谷,缅甸的首都是仰光。
(2)她去北京,我就去天津。
例(1)的两个分句地位平等,不分主次,是联合复句。例(2)前一个分句说明假设条件,分句意思相当于“如果她去北京”;后一个分句是根据前一分句的假设条件所作出的决断,是全句正意所在。前一个分句是从句,后一个分句是主句,整个复句是主从复句。
联合复句也好,主从复句也好,都还可以分为若干小类。联合复句可分为“并列复句”、“连贯复句”、“对立复句”、“选择复句”、“递进分句”、“注释复句”和“分合复句”等七小类;主从复句也可分为“转折复句”、“假设复句”、“条件复句”、“因果复句”、“推论分句”、“目的复句”、“时间复句”和“倚变分句”等八小类。
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三、关于联合复句
联合复句的总的特点是,各分句地位平等,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但是联合复句内部各个分句之间意义上的联系还是多种多样的,所以联合复句还可以分为不同的小类。下面分别进行介绍、说明。
(一)并列复句
并列复句表示并列关系。有的并列复句,各分句分别说明或描写不同的事物或不同的情况。例如:
(1)你讲你的,我们讲我们的。
(2)我每时每刻在找她,她日日夜夜在寻我。
(3)紫的是葡萄酒,红的是樱桃酒,黄的是柠檬酒。
有的并列复句,各分句说明或描写同一事物或同一事件的几个方面。例如:
(4)生活里的惊涛骇浪击不碎它,砍不断它。
(5)这个女人太阴险,太毒辣了!
(6)她的个子娇小玲珑,皮肤白晰,声音甜甜的,嘴角常蕴着笑意。
(7)这是个可爱的小岛,这是个幸福的小岛。
上面所举的并列复句,都没有用关联词语。并列复句中也经常用关联词语,有的只在后一个分句里用,有的前后分句都用。例如(关联词语用黑体字标示,下同):
(8)我们自己要生活得快乐,也要让别人生活得快乐。
(9)她既要服侍公婆,也要服侍丈夫。
(10)小黑狗又是蹦,又是跳,又是在主人的脸上乱舔。
(11)她既有风韵,又有头脑。
(12)爷爷一面吃,一面看报纸。
(13)大家一边喝着新沏的茶,一边吃着松脆的花生,一边天南地北地聊。
(14)我和孩子们边赏月,边吃月饼。
(15)她时而蜕变成柔媚万状的小青蛇,时而蜕变成灵活敏捷的孙悟空,时而蜕变
成冰天雪地的独行侠。
(16)他一会儿敲冰块,一会儿捧咖啡,一会儿又与刚坐下的顾客寒暄。
(17)走这条铁路线一来可以省钱,二来可以省时间。
并列复句各分句之间的停顿,在书面上通常用逗号表示。但如果分句内部又有小的停顿,已用了逗号,那么分句间的停顿就用分号表示。例如:
(18)风,在城市上空盘旋;树,脱帽为它送行;街,成了叶的舞台。
例(18)这个并列复句由三个分句组成,各个分句都是主谓句,而主语和谓语之间都用了逗号,所以在各分句之间便都用了分号。
(二)连贯复句
连贯复句表示事件或行为动作的先后连贯关系,所以这种复句总是按时间顺序叙述接连发生的几件事或接连进行的几个行为动作。例如:
(1)小红笑着把盒饭推给洪经理,顺手递过一双筷子。
(2)林美枝她突然冲过马路,截住一辆“的士”,钻入车厢里。
(3)他上了活动中心,找到了一个靠窗的位子,坐下,翻开夹着书签的那页,开始
聚精会神地读起来。
有时,后一个分句开头用“然后”来显示这种连贯关系。例如:
(4)她将客厅的落地玻璃窗门轻轻推上,然后回到卧室休息。
(5)张天佑在快餐店买了个汉堡包,然后骑上车去公司了。
有时也用其它关联词语来表示连贯关系。例如:
(6)论文一通过,就马上赶回去和她结婚。
(7)一想到这个问题,我就有一种无以名状的感觉。
(8)他一倒下去,便呼呼入睡了。
“一……就/便……”用来强调前后的两件事或两个行为动作是紧接着发生的。
连贯复句内各分句间的停顿都用逗号表示。
(三)对立复句
对立复句表示对立关系,前后分句语义相反,或者正反对举。后一分句有时不用连接成分。例如:
(1)母亲要他去东边,他偏偏去西边。
(2)有些人老空想,不干实事。
常见的是在句中用“而”、“不是……,而是……”或者“是……,不是……”等关联词语,以显示这种对立关系。例如:
(3)北方干燥,而南方潮湿。这绝不是一小撮,而是一大群人啊!
(4)这绝不是一小撮,而是一大群人啊!
(5)她是你妈,不是你老妈子!
对立复句的各分句间的停顿也都用逗号表示。
(四)选择复句
选择复句表示选择关系,各个分句分别说出不同的情况,要求从中选择一种。其中,有的表示“或此或彼”的意思。常用的关联词语是“或”、“或者”、“或是”、“要么……,要么……”以及“还是”等。例如:
(1)看来他们彼此互不认识,或彼此不知道对方的存在。
(2)这个时期,他或者到同学家里玩乐,或者跟同学三五成群地去逛街。
(3)她下班后常常到公园去坐坐,或是拉着朋友去看一场电影,或是去逛百货商场。
(4)要么就快快乐乐地相聚,要么就爽爽快快地分离。
(5)你准备报考文科,还是报考理工科?
有的则表示“非此即彼”的意思。前后所用的关联词语常常是“不是……,就是……”或“不是……,便是……”。例如:
(6)他不是静静听老师讲课,就是自己默默地自修。
(7)她每看到我时,不是叫我用功念书,便是说要送我到外地去读书。
还有的表示“衡量得失而后选择其一”的意思。这类选择复句常用关联词语“与其……,不如……”、“与其……,勿宁……”等。例如:
(8)与其让别人道听途说胡乱报道,不如由你根据事实写一篇比较有意义的报导。
(14)与其将来后悔,倒不如现在慎重地考虑。
(16)与其说我依然钟爱巴金的《家》,勿宁说我仍怀念着最初看白话小说的那一段
日子。
有时也用“宁可”或“宁愿”等连词,后面常有“决不”、“也不”与之呼应。例如:
(17)宁可站着死,决不跪着生。
(18)许多上了年纪的人宁愿住自己的老平房,也不愿意搬进高楼大厦去住。
选择复句的各分句之间的停顿也都用逗号表示。
(五)递进复句
递进复句表示递进关系,即表示后一个分句比前一个分句在意思上进一层。根据关联词语的使用情况,又可分为两小类:
第一类是前一分句不用关联词语,只在后一个分句里用“而且”、“更”、“尤其”、“甚至”或“何况”、“进而”等关联词语,以显示递进关系。例如:
(1)我不认识他,而且我父亲也不认识他。
(2)他不懂得爱惜自己,更不懂得照顾别人。
(3)他完全秉承了他父亲的性格,尤其是那一股倔强劲儿。
(4)我看不起他,甚至恨他。
(5)他觉得一个星期打两三小时的工不算多,何况所做的是自己感兴趣的活儿。
(6)人对客观事物的了解,总是先观察到事物的种种表面现象,进而认识事物的内
部规律和本质。
第二类是前一分句用“不但”、“不仅”、“不只”等关联词语,后一个分句用“而且”、“同时”、“还”、“更”、“也”等关联词语。例如:
(7)现在的手表不但款式繁多,而且设计也十分精巧。
(8)这山是座矿山,我们不仅能从它那儿开采出优质的铁矿石来,同时能在它上面
种果树,种庄稼。
(9)研究工作不但需要人才,还需要资金。
(10)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教育家,也是杰出的思想家。
(11)我们不只要注重知识,更要注重实践。
有时,递进复句也用“尚且……,何况……”来连接两个分句,这种递进复句含有逼进一层的意思,后一分句通常是一个反问句式。例如:
(12)蝼蚁尚且偷生,何况是人呢?
递进复句的各分句间的停顿一般也都用逗号表示。
(六)注解复句
注解复句表示注解关系,即后一分句是对前一分句作注解。例如:
(1)大海和人一样,都是生命的精灵。
(2)村子里的神庙有好几座??关帝庙、天公坛和包公府等都是。
(3)它说明了一个真理:爱美是人类的天性。
例(1)后一分句“都是生命的精灵”对前一分句“大海和人一样”作注解性的说明。余者类推。下面例(4)也属于注解复句:
(4)魏斌开始恨自己,恨自己当初没把英语学好。
例(5)的后一个分句是对前一分句里的“恨自己”作注解性的说明。
注解复句各分句间的停顿有时用逗号,如例(1);有时用破折号,如例(2);有时用冒号,如例(3)。
(七)分合复句
分合复句表示分述和总说的关系。表示总说的部分一般只一个分句,表示分述的部分至少有两个分句。这还可以分两种情况:
1.先总说,后分述。这是比较常见的一种。例如:
(1)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都有,有的人道德修养高,有的人道德修养低,有的
人甚至没有道德。
(2)众姊妹七手八脚地忙起来了:有的去打电话通知她的丈夫施迪文,有的扶
她去医院。
(3)寒假我打算做两件事:第一,回家探望我八十高龄的老母亲,第二写一部关于
我父亲的书
(4)香港最畅销的书有两种,一是消闲性的,二是实用性的。
2.先分述,后总说。例如:
(5)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想和做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6)外面的雷轰轰地响,风呼呼地吹,雨哗哗地下,仿佛要把人世的脏乱一扫而光。
分合复句中表示分述的分句和表示总说的分句之间的停顿比较多的用冒号来表示,如例(2)、例(3)和例(5);有时也用逗号表示,如例(1)、例(4)、例(6)。
四、汉语里的主从复句
主从复句都有两部分组成。最简单的主从复句只包含两个分句,表示次要意思的分句称为“从句”,表示主要意思的分句称为“主句”。主从复句,一般都是从句在前,主句在后。有时,从句也可以在主句后出现,这通常是为了突出主句的意思,而让从句只处于补充说明的地位。例如:
(1)我必须去闯荡一番,虽然未来依旧茫然不可测。
(2)她今天下午不能来上班了,因为她要去小学参加家长会议。。
(3)他特别爱吃素菜,不管是大白菜、油菜、菠菜还是圆白菜。
例(1)是让步转折复句,表示让步的从句出现在主句后;例(2)是因果复句,表示原因的从句出现在主句后;例(3)是无条件复句,表示无条件的从句出现在主句之后。这些倒置的从句,在表达上都含有补充意味。这些从句都可以复原回主句之前,只是复原时需加上适当的关联词语。请看:
(4)虽然未来依旧茫然不可测,但我必须去闯荡一番。
(5)她下午要参加小学的家长会议,所以不能来上班了。
(6)不管是大白菜、油菜、菠菜还是圆白菜,这些素菜他都特别爱吃。
主从复句内部也还可以分为不同的小类。下面分别进行介绍、说明。
(一)转折复句
转折复句都表示转折关系,即主句不是顺着从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口气一转,说出与从句相矛盾甚至相对立的意思来。例如:
(1)他薪水比人家低,工作却做得比人家多。
例(1)就是转折复句。按说薪水比人家低,工作应该比人家做得少,而例(1)说的情况不是这样。所以从意思上看,它后一分句显然不是顺着前一分句说下来的,而是与前一分句的意思相矛盾的。
转折复句中,有的从句不用关联词语,主句也不用关联词语,例如:
(2)叫他在家好好休息,他偏不听。
但更常见的是主句里用“但(是)”、“可(是)”、“只是”、“就是”、“却”、“然而”、“不过”等关联词语来显示转折意思。例如:
(3)我并不反对处罚孩子,但不主张打孩子。
(4)任务很重,但是我相信他们能按时完成。
(5)在飞机上,我的头疼得像针扎似的,可我不敢告诉我的同伴。
(6)她人很瘦小,可是手劲相当有力。
(7)他看上去还挺精神,只是步子有点蹒跚了。
(8)我什么都肯学,就是不知道学得成学不成。
(9)关于媚媚他谈得很多很多,却忘了告诉我她长得如何。
(10)我的思路就是这样随着飘飞的黄叶飞驰着,然而她的话一直牢牢记在我的脑
海里。
(11)人生常有不如意事,不过只要肯拼搏就一定会赢。
以上这种转折复句,转折的意味相对说来略为轻些,所以一般把这一小类转折复句称为“表示轻转的转折复句”。
有的转折复句,从句里先用“虽(然)”、“尽管”、“固然”等关联词语来表示让步的意思,主句里再用“却”、“但(是)”、“可(是)”、“就是”等关联词语表示转折,这一种转折复句一般称为“让步转折复句”,也叫作“表示重转的转折复句”,因为这种转折复句的转折意味比较重。例如:
(12)花园中野草虽经常请人拔除,可是过不了几天就又长得老高老高了。
(13)他们对人性虽然有不同的看法,但都相信教育能使人向上向善。
(14)方法虽然不同,目标和理想却是一致的。
(15)虽然有些字儿看不太懂,图片倒是很清楚的。
(16)尽管有人喜爱淑女的弄姿、绅士的作状,我却更喜爱毫无掩饰的胸怀。
(17)勤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先要立志。
(18)腊肠狗好玩是好玩,却也给妈妈制造了许多的麻烦。
(19)这学生好是好,就是太内向了。
还有的转折复句,从句里用“即使”或“就是”、“哪怕”、“就算”、“再”等关联词语,表示假设让步;主句里用“也”表示转折,有时也用“还是”。这种转折复句一般就称为“假设让步转折复句”。例如:
(20)即使吃午饭、晚饭,也常被他们的芝麻小事所干扰。
(21)即使遇到天大的困难,我还是要把这个电视剧拍下去。
(22)哪怕你做牛做马为他服务一辈子,他也未必会感激你。
(23)外国再好,也不如家里好。
(二)假设复句
假设复句表示假设与结论的关系,从句提出一种假设,主句说出根据前面的假设所推出的结论。假设复句,也可以在从句和主句中都不用关联词语。例如:
(1)你有本事,你去报考好了。
(2)酒喝多了,会伤身体。
也可以只在主句中用“就”、“便”等来表示这种假设与结论的关系。例如:
(3)他能找到工作,我就定心了。
(4)搬到新居,便不能种那么多仙人掌了。
但常见的是,从句里用关联词语“如果”、“要是”、“假使”、“假如”、“倘若”等,主句里用“就”“便”、“那”、“那么”与之呼应,来表示假设与结论的关系。例如:
(5)如果想尽快学好汉语,就要多听、多说、多读、多写。
(6)要是你早一天来,便能见到他了。
(7)假使你哥哥能帮助我们,那就好了。
(8)假如你愿意,就跟我们一起走。
(9)倘若他不同意,那么我们只好另想办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