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仙侠修真十一
作者:跳天舞地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2790

中医针药

自古以来,医道两家密不可分,故有“医道同源”之说。过家认为“医道通仙道”,并且有“未学道,先学医”之说。因为要做内丹功夫,首先就是**功夫的修炼,而在修炼**之前,先要明白人体内部的脏腑、经脉、关窍等等,这就必须学医而后知。学医可以救死扶伤,是积功累德的最好形式。可以谋生,以解决修道四要素之中“财”的问题;可以方便弘道,依靠行医可以获得群众的支持。如果自身修炼出偏,身上出了毛病,懂得中医就可以自行调治。学会中医,纵使暂时修道不成,亦不致虚度时日,可以行医积德,以待他日。故道家历来对中医极为重视。

中医的针灸,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俗话说“一针二拿三吃药”,针灸疗法,对于某些疾病疗效迅速,立竿见影,而且用一根针来治病,非常简便。特别对于修仙之人来讲,十分的实用。中医中药,有“丹丸膏散”等类别,其中的“丹”,即来自于道家的炼丹术。现在广泛应用的“红升丹”、“白降丹”等都来源于外丹术。中医的药物除了治病之外,还有一个作用是延年益寿。延年药物的研制,来源于古代方士的“服食”(又称“服饵”)。

内家拳法

内家拳法,出于道家。武林界也有“武道同源”之说,或是说“拳道合一”。真正的内家拳法,其实和修道是一回事,修道用于长生,拳法用于技击,然皆可归于大道,其用不同,其体则一,这就是拳与道的关系。内家拳法的理论,来源于道家的老庄哲学和仙家的内丹学说。内家拳讲究“柔”、“用意不用力”、“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皆来自于老子“柔弱胜刚强”、“其生也柔弱,其死也刚强”的理论。内家拳注重锻炼腰肾,其为元气(命)之所在也;注重培养动静,其为元神(性)之所在也。故拳道之学,实即性命双修之学。试观拳技炉火纯青的内家大师,无一不深谐道学。如果没有“道”的提炼,其拳法就不是上乘。内家拳的上乘功夫,是无形的,这就是“大道无形”,拳归于道。故拳道合一,并非虚言。

道家修炼,以“守中”为要,偏阴偏阳,不合道体;动静失宜,就有阴阳偏盛之患。所以不可偏于一味死静或一味死动,这都不符合大道。如果只静不动或只动不静,一定会落下毛病。所以要有动有静,动静适中。这些就离不开内家拳的锻炼。练拳强身,身体强壮了,自然杂念就少了,修道也会更容易。如打坐时念起难除,通过松柔的内家拳桩法或动功,自然全身气血调和,杂念自消。因此,修道、习拳,二者兼而行之,是修行的妙方。故内家拳法,也是道教的一项必修科目,不可缺少。

道教研究与修炼的原则

陈撄宁先生曾经为道教的修炼提出了四个原则。今日的研究者与修炼者同样应依照此原则去探讨道教。这四个原则即:务实不务虚,论事不论理,责逆不贵顺,重诀不重文。

务实不务虚

仙家的修炼从入手功夫开始,达到延年益寿之效,进而至于出阳神,每一步都有其明确的修持法度,所谓有景有验,真实不虚,而不是空泛的理论与说教。此外,仙家功夫从始至终都有严格的次第,不可躐等而求。

论事不论理

道家的理论起始于春秋,历经两千余年的繁衍发展,可说是汗牛充栋。一部完整的《道藏》,通读下来至少需三四年时间,其中很多涉及养生的文章写得玄之又玄,华而不实。有人自身还没有搞清楚,却要著书立说以沽名钓誉,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因此仙家重视多做实事,所谓“垂大名于万世者,必先行之于纤微之事”,而不多将时间精力浪费在理论研究方面。

贵逆不贵顺

生长壮老已是人类生命的自然规律,修炼金丹大道者却必须违反这一规律,即所谓逆行。首先在生理方面要先葆其精,精满则气壮,气壮则神旺,神旺则身健,身健则不病,不病则长寿,而后才可以谈道教。其次,在生活方面,饮食起居都要用逆。比如饮食方面,不能吃厚味,宜吃得清淡,有时要吃素,有时要辟谷,有时要吃水果,有时要吃松柏叶等等。总之,有许多生活方面与普通人不同。

重诀不重文

仙家逆修之道历来是师徒相承,口传心授,不肯落于文字,最为秘密。虽有著作,其中讲述具体方法时总是用“铅汞”、“龙虎”、“坎离”、“彼我”、“温养”、“沐浴”、“文火”、“武火”等隐语来论述,如道教著作中的精华《周易参同契》、《悟真篇》无不如此。所以非遇明师传授其诀,则终难修成。只有明师传授真诀之后,才能了解其中原意,进而可谈金丹大道的修为。

除以上四项原则之外,欲修仙道者,还要树立宏大的志向。修道教道,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下苦功夫,非一朝一夕之事,这就要有吃大苦,耐大劳,持之以恒,诚如苏轼所言:“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又如孟子所云:“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如此,还要能够把名利诸欲抛尽,做到清心寡欲,以具备精神条件。

除上所述,陈撄宁先生尚为修炼研究道教者提出了十条箴言,也是修道教道之士应遵守之规则。即:学理――重研究,不重崇拜;功夫――尚实践,不尚空谈;思想――要积极,不要消极;精神――图自立,不图依赖;能力――宜团结,不宜分散;事业――贵创造,不贵模仿;幸福――讲生前,不讲死后;信仰――凭实验,不凭经典;住世――是长存,不是速朽;出世――在超脱,不在皈依。

道教研究之要义

初下手修道教道,读书明理最为重要,不可先求法子。俟将书上之理透彻之后,法子一说便知。或有以为,只要求得口诀,立刻实行,免得费功夫看书,岂不省事?这就如现在学西医的,必须进学校,听讲课本,毕业后,再出洋,求深造。学中医的,虽不必一定进学校、但也要从师先得读三五年医书,然后方可临证实习。走江湖的郎中,牵骆驼,卖膏药,学会几个草头方子,就是一字不识,也能替人医病。这样比较进学校读医书,岂不省事?然究竞不能登大雅之堂,只能应付乡愚市侩而已。学仙的人,若专学口诀,不肯读书,就等于走方郎中一样。自古无不读书之神仙,幸勿贪捷径,免误大事。

除读书明理之外,尤须立德立品。修道必以德为辅,福德不足者,每欲下功,魔难随至。如果品学兼优,更遇机缘凑合,则所得必是上上等法子;若品德虽好,而学问不足,则所得者,当是中等法子;若学问虽好,而品德欠缺,此种人只能学普通法子。

研究道教的著作

道教研究,第一要义无过于读书穷理,然古今丹经道书,修仙著述,汗牛充栋,多不胜数。究竟应从何处下手?是诸修真学子与仙道研究者与爱好者关心的问题。仙家著述最佳者,莫过于东汉魏伯阳之《周易参同契》及宋代紫阳真人张伯端之《悟真篇》。此二书虽为仙道正宗,然须从原著看起,后世注解多不可信。或有妄评瞎注,肆意歪曲,读者问之不能获益且多有害。此二书颇多隐语譬言,就《周易参同契》而言,满纸“铅汞”、“龙虎”、“坎离”。“彼我”,普通人看了不知所云,即使有学问的人看了,也不免头昏脑胀。若无真师传授口诀,孰能读懂。惟得明师口诀以后,方能明了其中真意。至清代黄元吉之《乐育堂语录》、《道德经注解》,虽被道教大师陈撄宁先生推重,然其弊却在由弟子所辑,前后反复,不成系统;其理虽佳,而其中所述之方法也非上乘。故只能学其理,而对其方法当分别对待。惟至近代陈撄宁先生之文章,内容浅显易懂,学理精辟透彻,可为今日学仙之最佳参考。

结语

中华古老的道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粹之一,由于历史的因素,一直得不到蓬勃的发展,致使历代传承,多是一脉相续。随着科技的发达,文明的进步,政治的昌明,遂有诸多意欲钻研中华文明源流的有识之士,始关泣于道教。而遗憾的是,这些有志道教者,散居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不能团结于一起。故道教事业的发展也呈窒碍不前的状态。

道教事业,是一番宏伟的事业,非个人之力所能完成,这就需要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如此,方能使道教事业更加发扬光大,极早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类。这也是我们修仙之士应具备的精神。

论真仙

吕曰:人之生也,安而不病,壮而不老,生而不死,何道可致如此?

钟曰:人之生,自父母交会而二气相合,即精血为胎胞,于太初之后而有太质。阴承阳生,气随胎化,三百日形圆,灵光大体,与母分离。自太素之后,己有升降而长黄芽,五千日气足,其数自满八十一丈,方当十五,乃曰童男。是时,阴中阳年,可比东日之光。过此以往,走丰元阳,耗散真气,气弱则病,老死绝矣。平生愚昧,自损灵光,一世凶顽,暗除寿数。所以来生而身有等殊,寿有长短。既生复灭,既灭复生,转转不悟,而世世堕落。则**于异类,透灵于别壳。至真之根性不复于人,傍道轮回,永无解脱。或遇真仙至人,与消其罪报,除皮脱壳,再得人身。方在痴暗愚昧之中,积行百劫,升在福地,犹不免饥寒残患,迤逦升迁,渐得完全形貌,尚居奴牌卑贱之中。苟或复作前孽,如立板走丸,再入傍道轮回。

吕曰:生于中国,幸遇太平,衣食稍足,而岁月未迟。爱者安而嫌者病,贪者生而怕者死。今日得面尊师,再拜再告。念以生死事大,敢望开陈不病不死之理,指教于贫儒者乎?

钟曰:人生欲免轮回,不入于异类躯壳,尝使其身无病、老、死、苦,顶天立地,负阴抱阳,而为人也。为人勿使为鬼,人中修取仙,仙中升取天矣。

吕曰:人死为鬼,道成为仙。仙,一等也。何以仙中升取天乎?

钟曰:仙非一也,纯阴而无阳者鬼也,纯阳而无阴者仙也,阴阳相杂者人也。惟人可以为鬼,可以为仙。少年不修,瓷情纵意,病死而为鬼也。知之修炼,超凡入圣,而脱质为仙也。仙有五等,法有三成,修持在人,而功成随分者也。

吕曰:法有三成,而仙有五等者,何也?

钟曰:法有三成者,小成、中成、大成之不同也。仙有五等者,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天仙之不等,皆是仙也。鬼仙不离于鬼,人仙不离于人,地仙不离于地,神仙不离于神,天仙不离于天。

吕曰:所谓鬼仙者何也?

钟曰:鬼仙者五仙之下一也。阴中超脱,神像不明,鬼关无姓,三山无名,虽不入轮回,又难返蓬瀛,终无所归,止于投胎就舍而已。

吕早曰:此是鬼仙。行何术,用何功而致如此?

钟曰:修持之人,始也不悟大道,而欲于速成。形如搞木,心若死灰。神识内守,一志不散。定中以出阴神,乃清灵之鬼,非纯阳之仙。以其一志,阴天不散,故曰鬼仙。虽曰仙,其实鬼也。古今崇释之徒,用功到此,乃曰得道,诚可笑也!

吕曰:所谓人仙者,何也?

钟曰:人仙者,五仙之下二也。修真之士,不悟大道,道中得一法,法中得一术。信心若志,终世不移。五行之气,误交误合,形质且固,八邪之疫不能为害,多安少病,乃曰人仙。

吕曰:是此人仙,何术何功而致如此?

钟曰:修持之人,始也或闻大道,业重福薄,一切魔难而改初心,止于小成法有功,终身不能改移,四时不能变换。如绝五味者,岂如有大气;忘七情者,岂如有十戒;行漱咽者,咳吐纳之为错;著采补者,笑清净以为愚;好即物以夺天地之气者,不肯休粮;好存想而采日月之精者,不肯导引;孤坐闭息,安知有自然;屈体劳形,不识于无为;采阴取妇人之气,与缩金龟者不同;养阳食女子之乳,与炼丹者不同。以类推究,不可胜数。然而皆是道也。不能全于大道,止于大道中一法一术,功成安乐延年而已。故曰人仙。更有一等,悦于须臾而厌于持久,用功不谨,错时乱日,反成疾病,而不得延年者世亦多矣。

吕曰:所谓地仙者何也?

钟曰:地仙者,天地之半,神仙之才,不悟大道,止于小成之法,不可见功,唯以长生住世,而不死于人间者也。

吕曰:其地仙如何下手?

道家的所有理论的基础是气机

很多东西就不能用现有的思维与概念去理解以前的传统文化,首先对古文字的很多变异/变义就已经不是现在我们肤浅的认识,推荐看《汉字通易经》(萧启宏)、《易经与汉字》(常秉义)等,而中国哲学以前的很多概念不能用现有的来套,中国文化是一个整体的,比如在《阴符经昆仑仙本》中有一句话,“玄天之道,以定人也”,玄天有很多解释,玄又有很多解释,比如玄涉及到黑色,涉及到阴阳五行,(插一句,只有理解了这些,看电视《三国演义》才会懂为什么曹军服饰是黑色,则涉及到水德、土德,以及秦国崇黑色等,还有董仲舒以及阴阳家等很多传统文化知识),而玄天又涉及到九天玄女,玄武大帝,龟蛇之图象(形象的表现出了卵子与精子的交合),但若没有师承,没有老师教,一班人很难理解“玄天”指玄天八卦,是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之外的另外一种,这64卦的摆列就涉及到DNA的设计图,所以说“玄天之道,以定人也”。因此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不是一般人所想象的都是迷信,想象我们的古人并不比现代人笨,有很多智慧非今人能及也!

以上是引用道家论坛一位人兄的话,

对于道家,对于道,世人理解大多谬悟.道分两种,一为理念,一为实用。理念这里今人大多牵强附会,从字面着手,这点倒也无大错,只是道家的根本却在实用,有些人连气感、阴阳都无法体会到就在那大声谈论,要什么天人合一,顺应自然了,什么清静无为,道可道,非常道,全是狗屁,道家的所有理论的基础都是建立在阴阳五行,气机的体会上的,是对世界本源的一种把握,而本源是什么?自混沌忽开,天地间由无自有,衍化万物,归根结底不过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能量,二是精神。道家的目的,就是从中找出规律以利自身,进而甚至修得神通,精神**超脱于天地之间,得以长存。

所以任何离开了这两个方面的话都是空话,后来人对此的任何人文解释都是牵强,失了本意。

只是老子确实强悍,一部《道德经》确实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后来人也就可以用各种方式去理解,而忽视了其根本,可惜。

顺便提一句,反是将《道德经》奉为至上宝典,言必称之的,却是失了老子的本意。

举个例子:

关于庄子

XXXX:

道家讲的是清净无为,当年老子创立道家学派的核心思想到了庄子那变成了与常规相背。据说庄子老婆死时,庄子一阵大笑,而非清净无为。作为道家的一个人物却有违道家,是庄子对道家思想理解不够的表现。也许庄子这样表现,也是为了让世人看到生亦何欢,死亦何苦,不要将生死看得太重,但只要是过异的表现就是非无为。庄子与老子相比较,由此看出庄子与老子思想境界的差距,与老子相比他太爱做秀了。

〈===回复:

有点认真

[回复本贴]

道家讲的是清净无为,当年老子创立道家学派的核心思想到了庄子那变成了与常规相背--这该算是论点

据说庄子老婆死时,庄子一阵大笑,而非清净无为。--论据

作为道家的一个人物却有违道家,是庄子对道家思想理解不够的表现。也许庄子这样表现,也是为了让世人看到生亦何欢,死亦何苦,不要将生死看得太重,但只要是过异的表现就是非无为--论证

庄子与老子相比较,由此看出庄子与老子思想境界的差距,与老子相比他太爱做秀了。--另一论点。

庄子行为违背常规,异于常人,从这个例子似乎可以看得出。但是,这是以现在‘我们‘的人伦社会背景去理解当年他的行为。也许他想说明什么,也许他什么都不想。为何无为?法自然,庄子的性格从他的文风中可见一斑,为人如此,从道依然--自然而然!这才是庄子的无为,他没有想到要去尊重什么“常规”而做悲痛状,既然心中不悲,何必哭丧着脸,既然爱妻顺自然而去,何不开怀,这才是庄子的自然,这才是庄子的无为。

脱离了“自然”本意去死抱“无为”,这无为,才是非无为,才是有违道家。庄子理解得如此精透,贯彻得如此彻底,至于是不是比老子有差距,就要看老子如何说了。说到做秀,可能他在迷蝴蝶的时候太过用力的挥舞翅膀,让人看到,落下了口实:“这蝴蝶飞的很美啊”--蝴蝶,是不懂做秀的……

〈====

随便说说

[回复本贴]

1)庄子老婆死了,庄子大笑,这个典故不是一定有的。这是《庄子》记载的,庄子并不是庄周本人写的,是其弟子和后人为表达他的思想哲学而记载的。书中描写的很多事都是用打比方和举例的方法。

2)庄子有无老婆尚无考证。

3)庄子之道是道祖老子之后的发展。如果说老子提出的道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话。庄子的道更贴近生活,告诉众人:道之于人,如鱼在水中,不知何为水?

4)道家的发展,自魏晋后,更为注重内丹修炼。先秦不知有无内丹说法,因为无法考证。但《庄子》中有坐忘和无我的说法。内丹的发展照老子学说更为实际化,你不能说有差距。

5)道家的理论(不单单指由张道陵后来发展的道教部分,道家此处作为一个泛指的哲学流派)博大精深,李约瑟博士(道号十宿道人)把道家称为中国自然科学的基础,在其90多岁弥留之际,嘴里喃喃的:China.

老子门生

最后:

道家不同与道教,自李唐来世人多知金丹铅汞一事。传闻当时终南山上有很多归隐之士,到头来也是白骨成堆。非是道负众人,而是众人负道。服气,餐霞,导引,烧药,炼丹皆是舞里看花,水中观月。刘海蟾有云:我悟长生理太阴伏太阳。

道教辨正

(一)什么是道教

因受自身认识的限制和西方神学宗教观念的影响,我们不能如实的对待道教,而把它混同于神教巫风。道教界自身衰微,不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只好依附于学术界。学术界的人多是“只知其一,一无所知”(借用缪勒说宗教学之语“Hewhoknowsonw,knowsnone.”),自然不能明了道教的外延与内涵。他们在道家和道教之间划上鸿沟,而不知道家就是道教。只是道家着重指学术体系,道教着重指教化体系;道家一词出现在先,道教一词出现在后;道家常指向现实人生,道教多掺入神鬼世界。道家是雅(官方Official),道教是俗(民间Popular)。

我们知道,道教是“道”为信仰核心的宗教,它是以“道”为核心的教化体系。目前学术界道教界普遍认为道教形成于东汉中后期,以五斗米道和太平道正式出现为代表,把老庄道、黄老道排除在外。因为他们以为宗教就应该是“以神道设教”的,应该有个教主,应该有个教团,而把道教削足适履的适应于他们的宗教观念。这样幼稚可笑的事也能长期流行,可见道教真的是很衰微了。梁刘勰《灭惑论》“案道家立法,厥品有三:上标老子,次述神仙,下袭张陵。”元马端临《文献通考》说道家“盖清净一说也(指老庄),炼养一说也,服食又一说也(指神仙),符?又一说也,经典科教又一说也(指张陵等)。”《四库总目提要.道家类》说“要其本始,则主于清净自持,而济以坚忍之力,以柔制刚,以退为进,故申子韩子流为刑名之学,而《阴符经》可通于兵。戎后长生之说,与神仙家合为一,而服饵导引入之。房中一家,近于神仙者亦入之。鸿宝有书,烧练入之。张鲁立教,符?入之。北魏寇谦之又以斋醮章入之。世所传述,大抵多后附之文,非其本旨,彼教自不能别,今亦无所事于区分,然观其遗书,源流造变之故,尚一一可稽也。”古人尚且能较如实的认识道教,今天的学者们还犯以西学先入为主的错误,真有数典忘祖的讥嫌了。

马端临说道家(道教)“杂而多端”,是不知道教以“道”为核心,以道统摄神仙炼养术,治国为政术、祈神福禳灾术,及诸方技术数。而民间怀炼养、方技、祈禳诸术的人,不以道为指归,却又打着“道”的牌子,有意混淆他们的“道”(实是术)与道教之道的差异,就难免让人摸不清道教的眉目了。因此目前学界说的道教,至多只是狭义的道教,而不能让人看清道教全貌。

道是什么?道是宇宙万有(个人、社会、神灵、自然)的共通之道。是宇宙最基础的存在,是事物变化最根本的动力,是万物的最终归宿,是最简明又最深邃的事物规律。以此“道”为核心的教化体系,就是道教。它统摄了个人身心修炼的神仙术,治理政治的黄老道,鬼神感应的祈禳术,以及自然及其规律研究的方术。那些打着“道”的旗帜而所行非道的个人、组织,绝不是真正道教的内容。

作为一种教化体系,道教的教化方式是多样的。它不只局限于常说的具有教主、教团、教义的宗教中,多时更接近于无组织的松散态的诱化。虽说道无处不在,“百姓日用而不知”,但它的教化是有范围的。最边缘的是有着不自觉的需求而产生兴趣乃至信仰的人,其次是有真实信心的人,其次是行进在大道途中的人,再次是悟道的人,最后是成道的人。也因这不同的人群而在教义上、在修为上有了层次之分。

有个有趣的现象,佛教最初是以解脱涅?为指归,在公元前后,转型为以成佛――宇宙神为目的,而有了西方宗教(神教)的特点。道教也在公元前后,黄老成为宇宙神,由修道转为对黄老的祭祀和对神仙的向往。不过佛教有教团,道教没有教团。

(二)道教小史

明白什么是道教,它的分期就不是难事,我们就不会奇怪的把它强制在经济政治活动之中。经济政治活动只是社会活动,而道是人本的,是社会、自然的共同规律。《三国演义》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种自然开合的朴素的历史观倒是比现有流行的历史观更能体现道教发展的规律。我们就以自然的分合来考察道教历史。

巫史道:是道教前史。巫史道之道为“神”(上帝),即是《易经》所说的“神道”(圣人以神道设教),其所行名为“天命”。多就人事而言。天命除直接感知外,间接的手段是占卜。于物事的占卜中,很有可能脱离鬼神观念。

《国语.楚语》观射父说:古者“民之精爽不携贰者,又能齐肃衷正,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彻听之,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可见能感格之人,非是常俗之辈。精爽不携贰者即是“唯精唯一”,唯精唯一的主观感受是“虚静”。这是所有宗教都共通的。它是感格的手段。后世于唯精唯一中有所触发,脱离鬼神(上帝)之樊笼,就有了“万物皆备于我”的心说,“精气入而粗秽除”的精气说和“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的道说。

(百家道之)道家1、道的确立:在先民数千万年从事人天物事活动的经验沉淀后,于春秋末期,由圣者老子妙手托出大道,显发玄德。而后庄子倡言之,稷下学者波扬之。使“道”迅速成为中国文化的中流砥柱。在“无为”旗帜下的老庄学派,无组织,无党派,而自然有无形的凝聚力,吸引着一批修真之士。大有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之势。之后道教的发展中,这类无组织、无党派的大有人在。

2、黄老道:战国秦汉,形成百家言黄帝,诸子宗道德的局面。黄老道的“静因之道”为诸家所吸收,黄老道家“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以虚静为本,形成独特的“君人南面之术”――修身御政术。它从静、因两面阐述道德,使道更加容易被人们理解,秦汉之间,黄老道一抑一扬,在秦时被扫荡,在汉初政治上却起极大的作用。汉武帝独尊儒术后,黄老道从政府走入民间,结合巫觋神祗信仰、神仙方术而有了政教合一的教团组织。我们知道太平道黄巾军有着强烈的政治要求,五斗米道也是政治集团。但现代学者多以为这是道教的初创时期,这是极大的误会。因为它们的核心内容是黄老道在民间的延续,而不是后来的神仙、神祗与道结合那样的,“以神道设教”的道教。

(仙神道相合的)神仙道教:魏晋南北朝而至隋唐,大量引用政府机构(儒)和佛教的礼仪与教义,使其宗教形式日渐完备。方仙道继续与神灵、神仙信仰相结合,才上升为神教意义上的道教。然而神仙方术,玄学及援引佛教教义的思辨哲理在教内外蓬勃发展。使它没有完全神教化,道仍保持着至尊的地位。这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道教的主要特点:神仙长生、神灵崇拜、占卜数术、玄学思辨。看起来很博杂,整个道教的主线不明了。其实只要我们细心一些,就会发现在博杂中有一条主线――道(气)。剔除那些似是而非的东西后,道教的面貌才清晰的展现出来,玄学思辨、神仙术、神灵、方术不过是“静因之道”因的这一面的展开。学者们常在道家与道教两者间打转,殊不知道家是这一学派的称呼,而道教着重指这一学派的教化。自《汉书》以来,道家已经面目不清了,现代学者更加难以体验“静因之道”,自然把握不住道教的脉络。

丹道:五代两宋元明清,丹道兴盛,道教发展到又一个新阶段。内丹学把道教义理、神仙方术、神?信仰融为一体,会归于道。它以自身内丹修炼为主,以道德为归宿。其影响遍及教团内外。因全真教的兴盛,教团形成两大阵营,即出家的全真道士与在家的火居道士。而向下辐射为民俗的道士先生,向外波及为会道门。此际道教的政治地位日渐下降。如果我们认为道教的政治地位下降代表了道教的衰落,这也是很大的误会。因为三国以来道教从整体上退出了为政治国的历史舞台。此际它已是以丹道为重心了。明清两代,丹道人才辈出,它的社会普及面更大更广,并不呈衰退相。道教的政治地位下降并不能代表道教的衰落。只有丹道的衰退才能代表着此际道教的衰落。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道教的两个特点。其一,道教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重心,每个重心从理论宣扬到具规模的教团教化之间有比较长的过程。这个过程里,政治处于“分”的状态时孕育着新的理论,在“合”的状态下则是新思想的教化。其二,围绕着“道”这个核心,道教多组织形式,多方面,多层次展开。那些不指归于道的修养术、治国术、祈禳术、科技方术的组织和个人都不应该纳入在道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