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平到了上海后,很快就与齐政委联系上了。建国后不久,齐毓轩脱下了军装,转业去了铁路公安部担任侦缉处处长,虽然两人不在一个系统中工作,但是丹平在节假日时间一直都是齐毓轩家里的常客。
齐毓轩的住家在南安新?,座落在上海市区西南部一幢建国后建造的火柴盒式的三层楼新公房的二楼,朝南的一面有三间宽敞、明亮的大房间,朝北一面则有一个亭子间以及厨房和卫生间。齐毓轩与黎玉兰结婚前已与老家的妻子离异,但不到三年,也就是新中国建国后不久,那女人就去世了,毓轩便把两个孩子明晖和明芳都接来了上海。毓轩和玉兰这时也已经有了三个儿子,老大明中生于建国前夕,老二明华生于建国后一年,老三明跃生于五十年代中,七口之家聚居一处,热闹非凡。
丹平天生喜欢小孩,每次来到齐家就与一大帮孩子们玩在一起,孩子们也特喜欢这个“孩子王”小宋叔叔。
建国初期上海一带的阶级斗争状况相当复杂,铁道部门,作为当时交通运输最最繁忙的环节,公安任务更是异乎寻常的复杂。齐毓轩接任侦缉处处长一职后,神经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之下,复杂的工作环境历练出齐毓轩雷厉风行的铁腕作风。即使回到家里,毓轩常常都还没能走出角色,因而孩子们对这个严厉的父亲都有点害怕。但是和宋叔叔在一起,孩子们却毫无顾忌,甚至觉得他就是自己阵营里的一分子。所以每次丹平一进门,孩子们便一窝蜂地扑上去,围着他团团转,要他讲故事、玩游戏,丹平对孩子们的要求也总是有求必应。看着丹平和孩子厮混在一起时的天真样子,毓轩和玉兰会心一笑,“小宋将来成家后,一定是个好爸爸!唉,他也不小了,你留意一下,有哪个好姑娘,替他们撮合撮合?”
“我心里倒是有个人,不过,这事最好先和大姐商量一下。”
玉兰的姐姐玉梅与王参谋结婚后不久,就随丈夫一起奔赴平津战役前线,现在已经在北京安了家,育有一子一女。建国后王参谋被调到国务院礼宾司工作,而玉梅则已脱下军装,在博物馆从事文化工作。关于丹平的终身大事,这次黎家两姐妹倒是心有灵犀地同时想到了一个人―――父亲黎院长的结拜兄弟常二爷的长孙女常琦。常琦十四五岁时就独自来到北京闯荡,至今已有四五年了。黎家两姐妹之所以决心替这对生活在两个不同城市的年轻人做这个媒,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丹平的父母也早已定居北京,丹平因而也会经常北上探望父母。
清田自那次绑架案后,就随几个老乡闯荡东北谋生,尝试过多种营生,均不成功。后来辗转来到北京,拜师学了喷漆手艺,之后与几个同仁合伙开了一家小作坊,由于战乱延年,经济不景气,生意一直不好,就在小作坊濒临倒闭边缘之时,中国改天换地了。社会主义改造时,这间小作坊并入了一家国营的医疗器械大企业,清田成了厂里的一名技工,生活终于安定下来了。新中国的工人阶级特受人尊重,而有技术的工人又盛之,清田从物质和精神上都感到前所未有的富足。
丹平乘坐在京沪线的特快列车上,思绪又回到了战火纷飞的年代,“邹村”,多么亲切的名字,多少回忆,多少故人,一幕幕呈现在眼前:黎院长、常二爷,还有他们的家人,都是那么的熟悉。当年玉梅和玉兰吵着闹着要参加革命的样子、她们与革命军人轰轰烈烈的爱情、大战前夕的婚礼,一切似乎还在眼前;还有常二爷的长子恩怀,一个敦厚而云淡风轻的年轻人,他曾和二弟一起去北京闯荡,但不久就厌倦了浮华的都市生活,回到老家和老婆孩子厮守在一起。恩怀常常以一笔秀气的蝇头小楷替齐政委他们抄写文件,好几次,当他们执行绝密任务时,也是恩怀亲自驾着马车前去护送。。。。。。
可是,常琦,我真的见过她吗?怎么一点印象也没有了?呵呵,即使见过,那时她才多大?八、九岁吧?想到这里,丹平觉得有点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