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总是三分之一
作者:晚晴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345

邹村一带虽然人文发达,常家也算是书香之家,或许因为这孔孟故乡受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比别处更深,即使到了四十年代后期,女孩子上学还是很少见的。

常琦是常二爷长子恩怀的长女,出生时长得虎头虎脑,样子看起来像男孩,乡间传说这种样子的女儿能很快带出弟弟来,所谓“先开花,后结果”,乃吉祥之相,于是深得家中长辈的喜爱,取乳名珍宝。果然,一年多后母亲就生了一个弟弟,几年后,又添了一个弟弟,姐弟共三人。

小珍宝个子不大,走路时却喜欢把头昂得高高的,眼睛直视前方,目不斜视,小小年纪便显出一些与众不同之处。六七岁时,母亲依照当时习俗,要给她绑小脚,她死活不愿,奋力抵抗,最后还是在思想开通的爷爷的恩准下,以穿小袜子代替。小珍宝穿上小袜子之后,每次只要一钻进被窝或蚊帐,就立刻脱下小袜子。。。此事被母亲知道后,小珍宝没少挨过骂。还是爷爷思想开明,“现在时代不同了,让珍宝上学去吧!”小珍宝听后,如获圣旨,蹦着跳着上学去了。

当时村里只有一所小学,邻里几个村子的孩子都在这儿上学。教材都是临时编成的,小学毕业后愿意教书的都可以当老师,刚毕业不久的黎玉梅就是小珍宝的老师之一。上学的第一天,学校里最有学问的余先生给每个学生起了学名,“珍宝,琦也,你就叫常琦吧。”从此,小珍宝有了新学名。

邻里学校的课程很简单,语文课的第一课:“兔”,第二课:“黑兔”,第三课:“白兔”,第四课:“黑兔吃菜”,第五课:“白兔吃草”,第六课。。。。。。一个学期很快过去了,常琦这整个学期学习的主题就是“兔”,倒也认了不少字,还学了一些简单的加减法,愉快中颇有收获,期末还考了第一名。

当时邹村只有三个女孩在这里读书,常琦就是三分之一。奇妙的是,常琦这个班上,她、翠玲、木根这一男二女,每次考试总是包揽前三名,男生木根永远是第二名,而常琦和另一名女生翠玲轮流得第一、第三名。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六年,直到他们毕业。

由于当时邻里几个村就这么一所学校,班上的学生年龄差异也很大。常琦上一年级时八岁,班上最大的学生十五岁,还是已经结了婚的,而最小的只有七岁。焦村的玉玲和临村的爱莲同常琦年龄相仿,三人最要好,经常玩在一起。读到四年级时,玉玲的父亲带着全家去了济南,五年级时,爱莲也随父母去了上海生活,分手时女孩们依依不舍,大家都约定,一定会互相通信,保持联系。

读了几年书,常琦的眼界开了不少,想法也与众不同起来。一天,她突然想到母亲还没有名字,就给她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雪芬”。只是这个名字从来没有叫开过,也没几个人知道,但到了实行户籍制时,它终于发挥作用了,不然,户口簿上,母亲的名字也许会和当时千千万万普通妇女一样,被称为“常X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