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平三个星期的探亲假很快就要结束了,这三个星期里,他和常琦的足迹遍布了京城的许多角落,陶然亭、紫竹箢、故宫、**、香山、景山、西山、八达岭上,都留有他们美好的记忆。丹平回沪前,常琦随他来到西城区平安胡同的家,见了他的父母。然后,他们就像千千万万的两地恋人那样,开始了鱼雁传书,期盼着五一劳动节、八一建军节的假期。
这是中国大跃进的一年,是举国上下热火朝天的一年,那年的夏天也比往年更加炙热。天气是炎热的,人心更是火热的,就在这个火热的夏季,二十岁的常琦对两个摆在面前的问题,爽快地回答了:“我愿意!”
先是六月间厂领导找她谈话,那是一次例行公事的谈话,厂里每个职工都要谈的,但又都是个别进行的。
“小常啊,你知道我们厂已经转制为全民所有制企业了,以后我们都是为国家工作,所以,我们的分配制度也要改为工资制度了,也就是说,以后每个职工每月会要领取固定的工资。当然,改成工资制度后,每位职工都能享受劳保医疗,职工子女也能享受半劳保,老职工退休后,还能终身领取退休工资,应该说,生活是更有保障啦!所以呢,我们当领导的也想听听广大职工的意见,你说说,你对这样的改变有什么看法啊?”
“哦,这感情好啊,我支持!”常琦几乎想也没想就回答了。
“不过,你也知道,这固定工资, 是按照工龄定的,像你们这样的年轻工人,工资会比老职工低,不过还你们年轻,来日方长嘛!你对这样的安排,没意见吧?”
“没,没意见!”
“好!这样,按照工龄,从下个月起,你每月的工资是四十四元,你愿意接受吗?”
四十四元,只相当于常琦目前计件工资所得的一半左右,但常琦一点都不觉得自己有理由反对。那个时代的人就是那么相信政府、相信领导,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
“我没意见,我愿意接受!”那声“我愿意!”是出自内心的。虽然是个别谈话,但牙雕厂的职工几乎人人都发自内心地回答了:“我愿意!”
丹平趁着八一建军节的假期,又一次来到了北京时,常琦爽快地答应了他的求婚。丹平快要二十八岁了,已经是父亲结婚时年龄的两倍,老两口见过常琦后,早就催促他们快点结婚了。
“以前你说国家不许你结婚,现在可以了,又找到了好对象,你还等什么?”清田大声说着,一边瞅了身边的老伴一眼,丹平的心一下子抽紧了。去年,母亲已经被查出患了三期癌症,家里至今还瞒着她一人,不知她自己感觉到了没有?他不敢正视母亲充满期待的眼光。。。
“父亲大人”在信中也特别关注常琦与丹平之间关系的进展,“你一人在外,为父母的总是不放心的,如果你找到合适的对象,有了家庭,我们也就放心了。。。”
倒不是出于来自长辈的压力,常琦其实是个思路非常简单的人。如果说认识之初是受到了丹平外貌的吸引,那么在后来的接触中,她早已感觉到这个比自己年长近八岁的青年的确是个既能令自己仰望,又十分细致体贴男人,似乎自己这么多年来一直等待的就是这样一个人。婚后两地分居怎么办?如果将来跟他去了上海,感情有变,他对自己不好又怎么办?这些问题从来没有在常琦的脑海中出现过。她只是听从了自己心里最真实的声音,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丹平有点喜出望外,他最怕的就是玩模棱两可的猜心游戏,如果有人给他摆出欲迎还拒的姿态,他还真不愿伺候呢!“唉,别忘了,去民政局登记时,要大声说‘我愿意’啊,要不然人家耳背听不清,不给咱登记。”“是,我愿意!”
“哈哈哈哈。。。”笑声围绕昆明湖转了一圈又一圈,久久不愿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