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红孩子 黑孩子
作者:晚晴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771

齐明中和齐明华两兄弟年龄相差不到两岁,分别出生于新中国建国前后,同属后来被称为“新中国同龄人”的那一代。与许多同龄人一样,他们的名字也深深刻上了那一代人的印记。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那一代人从小就有认为自己是这个新兴国家的主人。从开始有记忆时起,他们已经认定了自己的生命轨迹,听领袖的话、跟着党走,服从命令听指挥,无限光明的前途就在脚下。

与普通人家的孩子相比,生在干部之家的明中和明华更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父亲的光荣革命历史使他们从小头上就罩着耀眼的光环。倒不是人们势利献媚,而是发于内心的对革命英雄、金色盾牌的钦慕和敬仰,明中和明华从小就备受老师和同学们的注目,所谓“虎父无犬子”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地植入了大多数人的心中,就连明中和明华自己都时时以父亲的光荣历史鞭策自己,自从上学后,他们一直都认真学习、积极表现,一路走来都是同学中的翘楚。

明中还有两个月就要中学毕业了,明华比他低一年级,兄弟两人从小就有着共同的理想,都想成为出色的外交官,他们要走遍世界,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和了解中国`;他们要在谈判桌上与帝国主义纸老虎斗智斗勇,为国争光;要帮助亚非拉所有的弱小国家独立解放,繁荣富强。。。可就在这时,父亲突然成了现行反革命,他们也随着从红五类一下子变成了黑七类。红卫兵排长、班长的头衔被摘去了,同学们热情、钦慕的目光变成了迟疑、躲避、甚至是幸灾乐祸和鄙夷的眼光,原先对他们无比关注的老师开始忽视他们的存在。骤然的突变使两人感觉迷茫和无所适从,每天走进校门时就感觉浑身上下都不自在,不知道手脚该怎么放才合适,见了人不知应微笑着打招呼还是默然地视而不见。。。

明中毕业了,被分配到黑龙江农村插队落户。“齐明中同学,希望你能够明白,虽然家庭出生不可以选择,但你的人生道路是可以选择的。根据你以往的表现,组织相信你是一个可以被教育好的青年,让你去边疆插队,是希望你彻底与反革命家庭决裂。到了农村,你要好好向贫下中农学习,在劳动中锻炼、改造自己,使自己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

铁打的制度把一个人的前途、命运、户口和档案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此上华山一条路,除了服从分配,明中别无选择。领导的话使明中的心里稍稍舒服了一些,至少,自己没有和父亲一起被“彻底打倒”。从乐观的角度来讲,“可以教育好的青年”要比“彻底的黑七类”要有希望得多。明中可以预见前面的道路将会充满艰难和坎坷,但是,即便如此,他还是要坚强地走下去,因为他别无选择,而当一个人没有选择的时候,却发现自己身上竟可以发掘出惊人的勇气。。。

半年之后,全国江山一片红,中学还没有毕业的明华也接到了赴北大荒军垦农场的通知。母亲体弱多病,尚在上小学的小弟明跃还年幼无知,大哥明晖早已下了三线,姐姐去年和公司调度室的司机王建中结了婚,已经搬去了自己的新家。明华决定默默地离开,不打扰家里任何人,独自一人承担起命运留给自己的挑战。

火车站里,锣鼓喧天,赴北大荒的知青已经登上了列车,但前来送别的亲人们仍然站在月台上,有的殷殷寄语,有的哭得死去活来。明华独自坐在靠窗的位子,没有一个送行的亲人。“呜!”火车拉响了汽笛,预告人们它就要启动。“别了,上海!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见!”明华默默地自语,却忽然看见一个熟悉的人影向他奔来。

“姐!”

“快拿着,昨天才知道你要走,今天好不容易请了半天假,就怕赶不上!”

明华刚接过明芳递过来的小包裹,火车就开动了。明华打开一看,里面装着一袋炒麦粉,一小包白糖和几只煮熟的咸鸭蛋!明华终于带着一点温暖的感觉,向着不明的未来奔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