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边缘人
作者:晚晴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666

通信股在洋山岛上的通讯工程项目经过两年的建设,刚刚开始略具规模,就被史无前例的政治运动给搁置了,沉静了三、四年后,至今毫无动静。在全国人民的热情被点燃得沸腾起来的岁月,这个卑微的小岛显得更加微不足道。

“老宋啊,如果你想回上海的话,现在倒是有个机会。武警队现在严重缺编,如果现在转业,行政级别在原部队级别基础上升两级,其他待遇都会相应提升,你也可以天天回家了。。。”这是警备司令部的领导第一次和宋丹平提起转业回地方的事,当时他第一感觉就是:“这一天终于来了。”不过他还是有选择的,这只是商量,还不是命令。

这些年从部队陆陆续续转业到地方的军人不少,宋丹平的骑兵团老战友陆长生去年已经转业去了一家国有机电企业担任党支部书记。宁安里十五、十六号里的居民原先都是现役军人,继自然灾害年间住在丹平家楼下的邻居梁建和与隔壁宁安里十五号二楼的姚祥转业后,十五号三楼的邻居廖东贤,一位抗日战争时就参加革命的老战士,去年也脱下了军装。东贤退伍时还没有提干,复员后就在原中苏友好大厦、现在已改为上海展览馆的大门口担任保安员。宁安里十五号和十六号的居民中,现只有宋丹平和楼上的刘启明还保留着现役军人的身份。刘启明在“自然灾害”年代上了两年陆军政治学校,毕业后就被分配去了苏北军垦农场担任党支书,至今还与妻子林秀英分居两地。丹平觉得自己似乎也已经走到了体制的边缘,有一股离心力在你毫不设防的时候不知不觉地要把你往外推,虽然力不大,但是可以感觉得到的。

人生,终于走到了中年的分水岭,却是在这么一个荒诞、混乱、对未来方向毫无把握的岁月。看着这几年来地方上发生的混乱局面,看到退伍战友到了地方上辛苦的磨合,丹平发现在混乱的年代里,难得军队还是一方净土,在这里,二十多年革命生涯中形成的世界观还能得到认同,尤其是那种凝聚力、信仰和使命感还继续存在。丹平没有接受转业参加武警队的建议,而是选择了继续留在军队中等待时机。

果然,不久之后,中央也察觉了全国的混乱局面,而当时唯一没有乱起来的只有解放军。军队绝不能乱!不仅不能乱,中央还要依靠强大的、纪律森严的军队来控制全国的局势。不久,中央高层发出通知,要对各地害部门、因内部发生冲突而陷于瘫痪、半瘫痪状态的单位、被坏人篡夺了领导权的单位、机密要害部门、国防企事业单位等一系列重要企业、事单位和政府机关都实行军事管制。

警备司令部又把丹平招了回去。“老宋,有新任务了!现在,地方上许多单位的造反派均已分成两派或几派,互相斗争,影响生产。上级指示,解放军要发挥其领导作用,把地方上的事管起来。我们的任务,不光要稳定局势,更重要的是要支持那里的“左派”,为今后“左派”执掌局面打下基础。这次,组织决定派你去电影制片厂任支左队队长。电影制片厂是宣传事业里的一个重要环节,环境也极其复杂,因此,支左队还配备了一位非常有经验的政委,希望你能与他密切合作,并肩战斗,出色地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

实行军管?军人管地方的事?这对丹平来说又是一项全新的经验。看电影,是那年代极少的几项大众娱乐活动之一。自五、六十年代以来,现代的战争题材、谍战题材的故事片一个接着一个推出,每出一个新片,全国人民都在看,看上一遍又一遍,大街小巷都在唱影片里的主题曲,讲片中的精彩对白,可是有多少人知道银幕后面的故事呢?至少,宋丹平是一无所知的。外行管内行,能管好吗?他不知道,但是,宋丹平是从来不拍挑战的。有谁生来会打仗?兵法都是且战且总结出来的智慧。战士是不怕打仗的,至少,从这一点来说,中央的决定也许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