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租屋里面又少了一个伙伴了。杨三贵和王小光真的为他高兴。每当看到一个人离开,他们就想:他们什么时候才能离开呢?现在他们两个人不用打地铺,搬到床上来睡觉了。睡在床上当然要舒服一些。不过,他们虽然已经睡到了床上,但是他们却一点也睡不踏实。工作还没有着落呢,哪能睡踏实呢?他们两个人,每天就是不停地走呀,走呀,不停地沿着工业区附近的工厂转呀,转呀,如果人才市场星期天有免费招聘,他们一定会去看的,当然,每当这个时候,就有好多个老乡陪着他们两个去找工作呢。杨三贵的布鞋又已经半新不旧了。他想:等找到了工作,就用身上的钱去买一双鞋子。
又一个星期天来了。金山人才市场又有一场免费招聘。他们一大早就赶去人才市场了。杨大海,李伟,张小华三个给他们做伴。工厂招聘员工的,用工条件一点儿也没有变,大多数工厂要求年龄二十五岁以下,少数工厂放宽到三十岁以下,怎么看都没有给杨三贵做的差事。不过这次他们看到有建筑工地招聘呢,而且是好几家,招聘广告也很简单,写着:工地急招小工,留了一个电话,没有写地址。他们沿着招聘桌转了好几圈,也没有一家工厂给他们纸条。他们想:何不去面试建筑工地的小工呢?两个一合计,把这个想法同老乡们说了。老乡们说:“这倒是行,不过听说在建筑工地上干活,拿工资很难的,不少包工头等工程一完,就拿了钱走人了,不给下面的人发工资。”他们想了想,老乡们说的也是,不知道干了活能不能拿到工资呢,可是反过来一想:工厂又进不到,如果不进建筑工地,就没有地方可以去,左想右想,他们还是决定去建筑工地试一下。
杨三贵和王小光走到建筑工地的招聘桌前。他们不知道去哪家好呢,杨三贵随便坐到了一家招聘桌前,用一口标准人四川话问工地还要不要工人。负责招聘的人,一看就是在工地上干重活的,脸色很黑,皮肤粗糙,就算今天是精心打扮了一番才出来,但是怎么打扮都掩盖不了身上的泥土气息。那人一听他的口音,问他:“四川的?”杨三贵说是,这一问一答,恰好让另一家工地招聘的人听见了,那人用一口标准的四川话和杨三贵搭话:“你们是四川哪里的?”杨三贵如实说了。这世界说大还真大,说小也真小。那人和杨三贵他们居然是一个镇的,陈家坪的,和杨家庄对山相望呢。找到了老乡,杨三贵当然投奔老乡去了。
陈家坪的这个老乡姓陈,大家都叫他老陈的。老陈四十多岁了,出来广东搞建筑七八年了。现在自己在工地做小包工头。他工地上的人,以四川一带的人为主。而且一般情况下,他不去外面招工,都是老乡介绍老乡,就进工地了。这段时间,工地活儿多,又没有人来干活,所以才去招工的。没想到还真招到老乡了。
从人才市场出来,他们一行人就跟着老陈去了工地,工地离金海工业区不远,在正发工业区那边。老陈的工地是提供三餐的,所以他们被老陈留在工地跟着工人吃了午饭才回来。当然,中国有一句话叫亲兄弟明算帐,就算老陈和他们是老乡,但是他给他们的工资和给其他人的都是一样的,小工三十块钱一天。每个月底发放上个月的工资,只能发百分之八十,还剩百分之二十要到年底才一次性发齐。不过老陈同他们说了,如果进了工地以后,没有钱花,可以先找他预支一点。他们从来没有做过建筑,当然只得从小工做起。而且是干一天活就有一天的工资,没有活儿干的时候,也就没有工资。据工地上的人讲,没有活干的时候,做饭阿姨也放假,他们就得自己去弄吃的。所以工地里面随处可见一些燃烧过的木头,烧得发黑的铝锅。吃午饭的时候,他们两个私下里问过几个四川的老乡了,他们这里的工资发放很准时的。吃过了午饭,他们就回来收拾了行李,去老陈的工地了。杨大海给他们租了一个月的房子,还差几天才到期呢,他们把钥匙交给了杨大海,杨大海说到了一个月才去退房。
至此,大家都找到工作了。他们来广东快一个月了,也该有一份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