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生死抉择(上)
作者:天下乞男子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101

所谓“时势造英雄”,再了不得、再厉害的人物,没有时运的配合,那也终是鸡窝里打拳,小家子鬼一个。就好比那鸿鹄被关在鸟笼里,巨鲸被困在养鱼池中,这简直就是屈杀天才!

根据“比较优势法则”,我们每个人在理论上都是有自己的优势的,发现自己的相对优势并且能够发挥利用,一个就可以取得自己的成功。

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重八的优势显然不在读书、做官或者拥有其他一技之长方面,他既没有背景也没有足够的文化素质,再说当时的社会环境也并不注重这些。

再根据“多用途法则”,每个人其实都是有用之才,我们千万不要看轻了自己。那些被认为是“废物”、“蠢蛋”、“垃圾”的人,只是因为没有找到适合自己发挥才干的地方。

其实,每一个人的价值,都不可能用一个简单的标准来衡量,这方面不行,在其他方面可能就很厉害、很突出。所以,一个人重要的就是找到适合自己发挥价值的位置,而不是在一个不适合自己发挥价值的地方被人轻视,以至陷入可怕的自卑与自我怀疑。

垃圾也是被放错地方的宝物,就如同当初的韩信,“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干啥啥不行,结果整天饿得肚子叫,还徒受别人的胯下之辱。可是,韩信的军事天才却也是显而易见的。

朱重八的的优势也在于其有勇有谋,这一点他自己想必是可以朦胧地意识到的,因此,他的未来和希望就应该寄托于发挥自己的这一独特优势上。老呆在这么一座破庙里也不是个事儿,年轻人也应该出去闯一闯,不去尝试自然连成功的希望也没有。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好在朱重八的机会来了,关键就看他如何抉择了。

就在他游方的这几年中,后来西系红巾军的开山祖师彭莹玉也正在淮西这一带进行**的秘密活动,传布弥勒下生、明王出世的教义。

彭莹玉也是游方和尚,朱重八即使没有见过彭和尚本人,至少也应该和彭和尚的党徒们接触过,他未必不受鼓惑和影响。

几年之后,淮西一带就成为了东系红巾军的一大根据地,因为这里的群众基础不错。重八就是在这大元帝国的火药库中周游了几年,他即使没有加入过明教这种秘密组织,起码也部分地接受了些新的宗教、新的看法,尤其是嗅饱了火药气味,他也已不可能再安于现状。

回到皇觉寺以后,他第一件做的,就是立志勤学!

他吃过没有文化的亏,自然以后得想法子补回来了。当时的知识无非就是所谓的“经、史、子、集”几大类,重八为了找点实用的知识,找点“心灵鸡汤”,自然是读史无疑了。专业书籍如佛经,肯定是要靠边站的。

但是,那时并没有像《为什么偏偏是秦始皇》、《为什么偏偏是汉高祖》之类的通俗讲史读物,再有,别说他朱重八看不懂《史记》《汉书》《资治通鉴》这些经典历史读物,就算是他想看,也未必找得着。穷乡僻壤,也是文化贫乏之地。其实,他所读的不过是一些低级读物中的边角史料,既不系统也不够正史。也许寺里好歹有些藏书,只是让他多从中明白些为人处世的事理罢了。

另外,他也开始注意结交朋友,专门物色那些有志气、有胆量、敢作敢为的好汉,以为援助;他还不时进入濠州城探访消息,想要获知些天下大势。

根据著名的“小世界理论”:你想要认识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大约只需要有六个中间人就可以了。也就是说,你如果想认识、结交八杆子都打不着的G时,就需要有人介绍;这时偏巧你认识A,而A认识B,以此类推,经过层层介绍,你就可以通过几个中间人,来认识自己真正想认识、结交的G了。

显然,如果我们认识的A越多,我们认识G的可能性就越大。

而小世界理论又提醒我们:我们若想通过人脉关系来做成某件事情,往往会比我们想象得更容易。中国是一个人情、圈子社会,在这一方面尤为突出。

朱重八通过这几年的成长与江湖飘荡生涯,应该觉出了人脉的重要性。很快,他的这帮朋友们就要发挥些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