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是孤岛,独踞海中;每个人都是陆地的一块,都是大陆的一部分”,当丧钟敲响时,它是为大家而鸣。
就在至正十四年正月的时候,位于滁州东面数百里的盐贩子张九四(即后来的张士诚)开始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国号“大周”,他自称“诚王”,并改元“天?”。很明显,这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成了又一只找死的“出头鸟”。
这年的七月,滁州大旱,朱同志深以为忧。有人给他出了个点子,让他带人去到某个“灵验”的地方去求雨,他照办了。三天之后,老天果然开眼,大雨如注,这才确保了滁州一带得了个好年成。朱同志如此“通灵”,难道果有天命在身乎?想来那时的人定然会有此一问。
张同志倒霉的日子终于很快来临了,这年的十月,由脱脱亲自挂帅来围攻张同志所在的高邮。当时的元军数量众多,他们还分兵去进围高邮附近的**,**守军自知难以招架,于是便派人向滁州方面求愿。
那来使居然还是朱同志的旧相识,待到那人半夜赶来时,朱同志听到消息后就赶紧起了身。不过,滁州的城门没有老郭的命令是不能随便开的,所以朱同志便和那来使隔着城门说了一番要紧话,那叫一个别扭,那叫一个麻烦,那叫一个着急上火!
事情紧急,朱同志赶紧跑到老郭那里去请求接纳来使,来使总算是有幸见到了郭大帅。可是,偏偏那个**的主帅曾经得罪过老郭,所以他怒不发兵,那来使在地上磕头求了他半天,他就是不拍板。
朱同志没办法了,只好向老丈人私下陈说了一番利害:“今日**既受围,咱不去救,他必破无疑。古人言‘唇亡齿寒’,**一破,下一个要被祸害的可就是咱滁州了,帅父怎么可以因为过去的一点小恩怨,而耽误了眼下的大事呢?”
老郭一听倒是这个理儿,只好暂时把怨气压了下去,让女婿赶紧带兵去援救**。
当时元军势大,号称百万之众。所以临出发前滁州的一些将领们便心里怕得要死,托辞说“祷神不吉”,不肯前往。老郭也认了真,他也想让女婿先问卜一下,没想到女婿倒很干脆:“事情成与不成,只问咱心里有底没底,问神又于事何补?!”
说完,就匆匆带着耿再成等部的少数几支亲信人马出发了。
当朱老大领着队伍到达**外围的时候,他们便选择了一处名叫“瓦梁”的地方做了堡垒,以与**守军遥相呼应。元兵见状,赶紧率大军来攻,由于这次元兵军令严整,将士卖力,且多是元军的精锐之师,所以堡垒竟有好几次都差点被元兵攻破。
三十六计走为上,**看来是救不了了,还是赶紧自救吧。朱老大心知这样同优势元军耗下去是不行的,必须赶紧摆脱这种不利局面。
怎么办呢?怎么突围呢?元军大队都是骑兵,想跑也跑不过人家啊!回去再招援兵?那帮家伙肯定不会来,还会怨自己逞能。上火啊,朱老大开始严重上火。
就在这时,突然有十几个女人来给阵地上的士兵们送水送饭。她们都是些自愿随军的家属,是专门来帮着做饭、洗衣、看护伤员的,一般气力、胆子也都比较大。
还好朱老大灵机一动、急中生智,竟寻思出了一计脱身的妙招。
朱老大首先令军士们纷纷躲藏起来,接着又预备了一应干粮,最后他便招集来了队伍里的那几十个女眷,让她们统统到阵前去。
于是,如此一副相当以及极其奇特的战争景观便出现了――面对着数万披坚执锐、杀气腾腾的元军,但见与之顽强对峙的却不过是几十个再平常不过的家庭妇女!但她们却毫不示弱,个个都叉着腰,气势高昂,正可着劲儿地用最恶毒、最泼辣、最花哨、最响亮的咒骂,向对面的敌人骤雨般倾泄而去……
骂得累了,也坚决不下火线,就在原地坐下喝口水、吃点饭,然后继续开骂,反正有的是干粮……
然而,就在这样一副显得极度夸张、非常戏剧的图景中,奇迹竟果真出现了:只见数万元军被骂得一愣一愣的,“相视错愕”,被彻底雷晕了!没有人搞得清对方那里到底出了什么状况。于是元军便暂时停止了攻势,都远远地挤作一团进行围观。
而朱老大那边却看准了,他们乘机列队而出,牛畜妇女居前,军士被派在两侧,居然大摇大摆地从元军眼皮子底下就混过去了。很快,他们就溜回了滁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