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来一定该有人疑问了:这朱老大究竟使的是哪一招啊?如此能忽悠,居然真的就把元军给震住了!
据我猜想,也许元军(尤其将领)身上还多带着那朴质的游牧民族之风,他们是不屑于与弱者争锋的,若在战场上杀几个妇孺那更觉胜之不武,说出去可就要被天下人耻笑了去,因此才暂时放了朱老大他们一马。偏巧这机智的朱老大就看破了他们的这一心理,才以此作为缓兵之计。
有人或许又要疑问了:蒙古人不是以嗜杀闻名的吗?难道杀几个女人反倒矜持起来?其实,屠戮妇孺那多是蒙古兵的一种抢掠、报复行为,在战场上遭遇妇孺也许他们就要另眼看待了;就好比长平之战时,屠戮了40万赵军的白起最后还没忘了放240个少年兵回去。所谓“盗亦有道”,何况是这帮曾经的天之骄子……
总之,刘大哥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儿男?别看苏秦、张仪之流一言之辩就可重于九鼎之宝,须知那女子们的三寸之舌也可以强于十万之军。
如果再深入分析一下的话,这朱老大分明是有点唱空城计的意思,他让元军搞不清虚实,以至错过了最佳进攻时机。而“空城计”的要诀就是依靠“信息不对称”来迷惑敌人,以作为疑兵之计。
使用空城计(尤其“信息不对称”)其实是很普遍的一种战术,比如戚继光的夫人王氏就使用过空城计。有一次倭寇大举进犯,戚继光率领新近组建的戚家军前往迎战敌人,却不曾想敌人竟兵分多路,其中有一路竟准备偷袭戚家军的大本营――新河城。当时新河城中兵力薄弱,若倭寇强攻,新河必破。
危急时刻,王氏率领着上千家属全副武装地跑上城头,他们高举旌旗,大声呼喊,惊得远处的倭寇竟然不敢靠近了。第二天,倭寇又要准备进攻,可是王氏故技重施,倭寇还是犹豫不前,以至错失了战机。最后,戚家军的援军赶到,才把这股倭寇彻底击溃。
空城计其实最主要应该是一种缓兵之计,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敌人早晚要明白过来;你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争取化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这样“空城计”才算不白唱。
果然,元军很快就醒悟过来了,他们迅速尾随而至,想要伺机攻取滁州。
朱老大于是在一山涧旁预设了伏兵,他命耿再成带人去引诱敌人来攻。等到敌人的前锋部队渡过山涧时,朱老大率伏兵突然杀出,将元军打了个措手不及,马涉水而还比较费劲,所以元兵连马也不顾了,一律丢了马赶紧逃命。这时,滁州城里又有余众鼓噪而出,虚张声势,结果元军更怯场了,乃大败而回。
最后,朱老大领着部队缴获了敌人的大量马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危机已经被彻底解除,因为当时元军的实力还很强,他们一定会加强兵力卷土重来的;到时,滁州可能就会有大难了,因此朱老大不能不使些“诡诈”,再次忽悠一下元军了。
他当即命令滁州百姓前往慰劳元军,不仅为他们献上了好吃好喝的,连先前所缴获的马匹也一概奉还,并且还让人给元将带话道:“俺们主帅又老又病,就不能亲自来慰劳了,所以派了我等前来。俺们滁州城里皆是大大的良民,所以组成武装,就是为了防备有坏人来攻。这几日和贵军交战,纯粹是误会。如果将军您坚持要我滁州百姓好看,那俺们可真是太冤枉了!假使将军能够开恩,保全我等,那么一应军需就由俺们包了……再者,而今高邮巨寇(张九四)未灭,贵军非集中兵力攻打他不可,奈何还要分兵攻打我等良民呢?”
元军的主帅信以为真,他对麾下众人说道:“他们若不是良民,为啥还要归还咱们的马匹呢?你等勿要多疑了!”于是,当日就解了对滁州的包围,由此滁州才得以暂时保全。
后来元军便集中兵力全力攻打张九四,眼看高邮已危如累卵,张同志等一干兄弟就要杀身成仁。
可是就在这个关节,元军前线总指挥脱脱同志竟因谗言遭到了皇帝的罢免,最后还被远远地流放到了云南。终于,在顽强坚守了三个多月之后,于至正十四年底,张九四部乃大败已群龙无首的元军。这也是草莽英雄张九四同志一生最为经典的一战,更是他起家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战。
于当时的全国形势而言,高邮之战的影响也是相当巨大的,从此“元兵不复振”,元朝的正规军丧失了战斗力,而间接的也把滁州给救了。尤其是淮河以南,渐渐成为了起义军驰骋的天下,再不复为蒙古人所有。而且,高邮一带的元军战败后顿作鸟兽散,很多竟加入了红巾军,朱老大自然跟着沾了光,他的事业也就因之更加顺当了。
但元军不过只是他的敌人之一,此时他也仍未能逃脱在夹缝中求生的时运,再说还有老郭的掣肘。只是他的理想、目标绝不会改变,尽管南渡长江在军事上就是非常冒险的一招,但他也要争取在群雄的大手未伸到金陵时先行占据这块根本之地,而且是越快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