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来人生在世,当有容人的雅量,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为大”是也;尤其是做大事的,难免会遇上诸多让自己不快的人和事,如果只知一味的计较,眼里竟容不得半点沙子,那还怎么争取到最多数人的力量与支持,还谈什么胸怀天下?肚子里能撑船的,那才是真宰相之量。
假如都似这快意恩仇、睚眦必报的郭大侠了,那便人人只有郁闷而死的份儿了。
话说当时虽然元军退去了,但是经过这三个多月的苦战,朱总兵这边一应消耗非常之大,和阳城中也闹起了饥荒,于是总兵同志不得不继续向外寻求出路。
那时,和阳周遭的元军势力依然很强,其中元太子、枢密副使及民兵元帅陈野先等人分别屯兵于新塘、高望及青山、鸡笼山等地。时值雨季,道路阻塞不通,朱总兵便一改消极防御的常态,采取了主动出击的策略,很快就拿下了近处的一些敌人的营寨。
在缴获了敌人的大批物资后,危机才算得到了暂时的缓解。
这时偏偏还发生了一件怪事,那是相当诡异。
就在朱总兵率军进抵鸡笼山侧稍息之际,突然有一条不知哪里钻出来的蛇,竟爬上了正打盹中的总兵同志的胳膊上。左右的人见状,连忙嚷开了,那朱总兵睁眼一看,呀!好不怪异,那蛇居然“有足,类龙而无角”!
总兵同志也算见多识广了,他觉得这一定是什么灵异之物,于是便在心里默念道:“若果真是神物,那便到咱帽缨中稍息片刻吧!”
结果那蛇竟真的就乖乖地钻进了他的帽子里,而总兵同志见那“神奇”的蛇如此给面子,一高兴便把帽子给戴上了。
不久,在朱总兵的强大攻势下,鸡笼山的敌人被迫请降。办完了这一干事宜,朱总兵便领兵回师和阳。
就在走至距离和阳已不足三里地时,这时有一士卒持矛而至,道“有贼(趁虚)来攻和阳,幕官李善长督兵战却之,杀获甚众”,原来是那坐镇和阳的老李打了胜仗。又是一大喜。
待回到和阳以后,这总兵同志只顾着高兴了,一时竟把那蛇的事都忘到脑后了。很久之后,他才想起了这个茬儿,拿下帽子一看,饿滴神啊!那蛇居然还在,而且安之若素!
总兵同志和它默默对视了一会儿,他又拿出酒来正准备喝,没想到那蛇也过来凑趣,偏就整了两盅,最后它才醉醺醺地爬上屋子去了,“莫知所之,人咸以为神龙之征”。
其实,在明白人看来,这个故事的可信度并不是很高,大概又是后人捏造出来附会所谓“天命”的;也保不准是朱皇帝自己整出来的那么一出唬人的把戏而已,“三人成虎”,谎言多说几遍就仿佛成真的了。
这之后没过多少日子,元军在江北四面楚歌,实在呆不下去了,于是纷纷渡江向南而去,江北革命形势开始一片大好。可偏偏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孙德崖等人竟跑到和阳来打秋风了,而且还差点因此要了朱总兵的性命……
当时淮北一带战乱频仍,又天灾不断,所以濠城一带也在闹粮荒,于是老孙便带着所部来到和州四境就食,这就有点侵犯地盘的意思了。
搜刮些粮食还不算,这老孙还肯求朱总兵让他到城里暂住几个月。总兵同志有些信不过老孙,还怕丈人会不高兴,因此不想答应老孙的请求;但又见他人马众多,关系闹僵了恐对自己不利,就只好给他一干人等办理了和阳城区的“暂住证”。
自然,老孙一入城,立马就有人要大为不满了!
当和阳这边接纳老孙的消息传到了滁州后,便有些别有用心的家伙赶紧到老郭那里报告,还添油加醋地说落了一番朱总兵的不是。老郭当即大怒,准备亲自来和阳兴师问罪。
朱女婿听说丈人要来,就关照了手下众将说:“主帅若是早上不到,那必是夜间到了,他一到你们便通知咱,咱也好整装出迎!”
这天半夜时分,老郭果然急如星火地来了。可是,偏偏那个守门的将领素日里与朱总兵有些嫌隙,他也没有赶紧通报,而是先把老郭等迎了进来,然后才命了人去告知总兵。
朱女婿赶紧起床到丈人那里去报到,老郭见了他,半晌气得竟说不出一句话来,最后才问一句相当扯淡的话:“你,你――,是哪个?”
“回帅父,咱是帅父所任和阳总兵朱元璋!”
“你,你知罪吗?”
“回帅父,若小婿果真有罪,只是咱这家事缓急之间都可办理,偏这外事还请帅父早早拿了主意。”
老郭来了兴头,接着问道:“何谓外事?”
“今孙德崖在此,昔日他曾困辱帅父。如今他若与帅父相见,帅父一时不忍,若与他冲突起来,倒恐怕不好!”
是这个理儿,的确不好因小失大,再连累得众人都跟着妄送了性命。刚才还急得跟什么似的,这会儿老郭竟一时沉默起来。
“反正,不管怎么说,这姓孙的我是早晚要收拾了他的!”老郭最后从牙缝儿里挤出来一句话。
而老孙这边也坐不住了,他听说老冤家急匆匆来了,也是心不自安,所以第二天一大早,就派了人来跟总兵同志说道:“那你丈人既然来了,俺可就得去了!”
老孙说得这么干脆,朱同志倒有些不放心了,他赶紧派了人去提醒丈人多加防备。他还亲自跑去问老孙:“您咋去得如此之快?不多呆两天了?‘暂住证’不还没到期吗?”
“俺看还是算了吧!你且想想,你那丈人是好相处的主儿吗?俺若今日不去,他明日还不知要怎的俺……”
朱同志见他说得如此恳切,就已明白他果真没别的意思,便又对老孙说道:“那既然您这么为难,咱就不好相留了,只是有一件:而今两军合在一处,若是有一方尽数离去,恐怕少不得有人要不安分了。咱是怕这大军一动要引起些麻烦,若再闹出些乱子就不好了。所以您不妨断后,待大军妥当出城了,您再走不迟。”
老孙觉得此言有理,便满口答应下来。其实,这朴质的老孙也怪可怜见的,他过去犯糊涂那也是情有可原,不受欢迎的滋味岂是心里好受的。
唉,这姓郭的也忒小心眼儿了!我老孙这辈子看来只能躲着他走了。
有道是“天有不测风雨,人有旦夕祸福”,本来这已经说得好好的,偏老郭那里在最后关头又动了歪心思。如此一来,局面竟险些失控,也竟险些就把朱同志这一世英名给葬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