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阿鲁厌、蛮子海牙等,既见陈野先部已兵败投降,自然更不敢轻易来进攻了,只率领着他们的兵众在峪溪口驻扎,观望而已。
可朱家军这边却没闲着,大军已在为攻克金陵做积极准备。很快,前方传来了徐达率部攻克溧水州的好消息,眼看外围渐已扫清,金陵也就越发得近在眼前了。
于是这年的七月间,朱老大将陈野先本人留在了太平监视,而派出元帅张天?率诸军及陈部降军前往攻打金陵,也就是当时的集庆路。可是由于这老张统兵不力,军队最终不克而还。
八月,朱老大又把大家召集到了一起,商量再次攻打金陵的事。这一次,会议基本没什么进展。
有人也许会疑问了:像攻打金陵这样重大的行动,为什么朱老大不亲自前去呢?或者派个得力的干将?反而委派了老张等人。其实这朱老大是打了自己的小算盘的,而且即使他不委派,老张等人也会争抢着攻打金陵立首功的,毕竟人家是名义上的领导。
事实上,在当时的起义军内部,主要是分成两大派系的,即郭、张派与朱派。两派如今虽在一个战壕里,但彼此猜忌、貌合神离,难保将来不分道扬镳;而且以朱老大能力之强,摆正他的位置很重要――偏偏他的能力与权威发生了错位,这就会严重地影响到整个队伍未来的发展。
也就是说,如今朱老大名义上不过是给小郭等人打工的,至多他也算是有点股份;但是,他最佳的位置只能是老板,而且是说一不二的老板。那怎么扭转这种矛盾的局面呢?要么他拉出去单干,要么他就必须想办法彻底翻身。
朱老大准备采取第二种方法,这样也不至于分裂队伍,不至于削弱自身的实力。
以当时的情形来看,如果继续留着郭天叙和张天?两人,那么他们势必是朱老大未来的一种掣肘;随着蛋糕的持续做大,队伍也必然会因此更加分化。
因此,在进占金陵重地之先,还是先想法子解决了这两位的问题为好,免得将来尾大不掉,这也是为着便于以后能够统一指挥、加强队伍的核心凝聚力考虑。
为此,朱老大处心积虑地设计了一个“局”,并导演了一出好戏。为了能把这出戏演得真,搭上几千条无辜的性命自然不算什么,他姓朱的绝不是计较一城一地、一兵一卒之得失的人,他要紧紧抓住的只是――未来。不但此时,将来也莫不如此。
如果还有人不解,那么我们不妨再举一下太平天国的例子。
在太平天国初期,东王杨秀清的地位就可以相当于朱老大,而天王洪秀全的位置就可以相当于郭、张。杨秀清能力很强,是太平军卓越的军事统帅,慢慢的,整个太平天国的军政大权基本都操于他一人之手。但洪秀全仍有自己的势力与影响力,如此一来也就为未来“天京变乱”埋下了隐患。
由于杨秀清能力与权威的错位,也导致他的政治野心日益膨胀,最终引发了他与洪秀全之间的严重内讧。杨秀清等人一死,从而极大地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力量,“天京变乱”因此成为了太平天国的盛衰转折点。
当然,朱老大的能力远在杨秀清辈之上,而小郭等人则又远不及洪秀全之流老谋深算,于是这场较量便没有了悬念。
若是设计除掉了郭、张二人,有人也许会说朱老大是恩将仇报,也太过于残忍了,其实这分明是一种无奈!当初郭氏兄弟想要整死妹夫,也并非因为他们与妹夫有什么私人仇怨。要想避免这场悲剧,除非他们深谙进退之道。
不妨让我们再看这样一个事例:沿海地区有经验的渔民常常会下很大的功夫捕捞鱼塘中的墨鱼(乌贼),因为它会吃掉其他种群未成年的小鱼,从而使鱼塘严重减产。虽然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渔民们却又不得不这么做,否则将来收获时所遭受的损失,就是这些花费的数倍。
这即是政治学中所谓的“墨鱼法则”。当起家伊始,阻力重重,作为领导既不要被困难所吓倒,而对于那些对挡路的人,或有影响团结而起副作用的,则应该毫不犹豫、手软地除掉。
再比如我们前面已经提过的,在《潜伏》中余则成就是因为太过于手软,以至于留下了后患。
好的,朱重八同志,你去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吧,证明你是一个没有妇人之仁的人,一个足可以成就大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