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此时的朱老大已经不只一个老婆、一个儿子了,生于太平的长子朱标其生母可能是后来的李淑妃。
在降服了扬州以后,一干人等就被招致朱老大帐下问话。当送出了张明鉴等人以后,张麾下有一个叫马世熊的人于是跟朱老大说道:“那屠害居民的,不过只是他张明鉴一人,我等不敢为非,如果明公不相信,现有义女孙氏为证……”
既然都投降了,也不好再追究什么责任了,今一听老马这话里有话,于是年当而立的朱老大含笑道:“既是将军家义女,咱不妨一见!”
接着,孙氏就被引入帐中,我不知道怎么形容其人,且看蔡东藩在《明史演义》中是这样夸饰孙氏容貌的:“弓鞋细碎,冉冉而前,面如出水芙蓉,腰似迎风杨柳,美固美矣,然未必永年。一道神采,映入众目,都不禁为之暗羡……”
能让众人眼前一亮,想来必定是一大美女无疑了,由不得他朱重八不动心。大美女“既至案下,敛神屈膝,低声称是‘难女孙氏禀见’。”
这老马也算是个精明人,原来这孙美女是战乱中被他收养的一大家闺秀,显然老马是看重了人家的容貌,自己不敢占有,倒期待着将来可以派上大用场。
“你是何方人氏?”朱老大抑制住自己内心的激动,温颜问道。
“回平章大人,难女籍隶陈州(属今河南),因父兄双亡,从二哥避难于扬州。后又遭乱兵所掠,与二哥失散,幸马公见怜,收为义女,因此得保余生。”其实孙美女的父亲本是元廷的常州府判。
“你年龄几何?曾字人未?”居然开口问人家是否已婚配,明显是对人家有意思了,这一贯操劳的朱平章倒是简单直接,一点都不含蓄。
孙美女答称十八岁,及说得尚未字人一语,顿觉红云上颊,弱不胜娇。
行了,啥也别说了,朱平章心里可乐开了花,早知道这老马要贿赂自己,那就“将计就计”吧。
“说也可怜,你不如在此居住罢!”最后平章大人甩下这么一句,孙美女嘿然不答,算是默认了,反正早已身不由己。
毕竟不是一般小户人家出身,这孙美女也是有些识见的。有一次应天告急,朱老大准备将应天四郊百姓组织起来作民兵,又准备将城外居民的积蓄悉数运进城来。
可是孙美女却反对这样做,她劝老公说:“倘有不测,府库里藏着的金银有何用处?”朱老大一想是这个理儿,于是便安顿居民,又将府库中剩余的金银全部分赏了将士们,部队本来士气就很高,现在得了封赏,因而更加奋勇了。
后来,朱同志一直都非常宠幸孙美女,这仍然说明:无论何时,有内涵的女子才备受男人垂青,才可永葆魅力。
爱屋及乌,老马也因此得以食禄终生,他的投资得到了大回报。朱同志称帝后,孙美女被册封为贵妃,级别仅在马大脚之下。后来,她的二哥也被找到,还被朱皇帝授予了行省参政一职。
可惜的是,孙美女红颜薄命,洪武七年她就病死了,不过才三十多岁。她一辈子只生了四个女儿,没有儿子,于是众庶子受命为她戴孝一年。明代皇族子为庶母戴孝,自此也成为了定例。
孙美女后来被附葬孝陵,这当也是朱皇帝的意思。
“英雄难过美人关”,但朱老大心里也清楚,有一有二,不能再有三:如果人人都像老马一样,那不就乱套了吗?所以,当再有人向他进献美女时,他就不得不仔细考量一番了。
后来当他亲征婺州时,又有人给他送来了一位妙龄女子,而且才貌两全,是个会写诗的“解语花”。然而朱老大这回却恼了,拍案而起道:“咱取天下,岂以女色为心!”结果,他丫的不说送给像我这样可怜的光棍,竟直接下令将这位女子杀掉,以绝进献――虽然他辣手摧花很过分,但以此也可见出他的决心。
另外,对于像张明鉴之流反复无常、恶贯满盈的人物,本来应该一杀了之的,可是现阶段杀了就会影响大局,所以得暂且忍耐一下。不过,朱老大也不能让他们太安逸,得想点法子防范他们。于是,张明鉴及部下一干将校的妻子儿女们都被送至应天作为人质。
其实,这个办法最早实行于渡江之时,攻占应天后朱老大又规定:“与咱取城子的总兵官,妻子俱要在京住,不许搬出外……将官正妻留于京城居住,听于外处取妾。”此外,就是用他的养子去作监军。
后来,扣押将士的家属作为人质,也就成了朱老大控驭前线诸将的主要手段之一,不过此事也有一定的副作用,那就是激起了一些将领的不满。
比如几年后大将邵荣和赵继祖的谋反就与此有直接关系,因为他们眼看着朱老大可以在应天城里得享天伦,但他们自己却长期不得与家人团圆,难过之余,自然也会心理大不平衡。
有人或许要问了:心理不平衡的人肯定不在少数,为什么单单邵荣和赵继祖要到谋反的地步呢?很明显,心理不平衡只是他们谋反的一个触发因素而已,并非全部也非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邵荣这个人其实是应该好好说一说的,他本是郭子兴的旧部,其人有勇有谋,也是个难得的将才。按照《明史•常遇春传》中的记载:“先是,太祖所任将帅最著者,平章邵荣、右丞徐达与遇春为三。”在朱老大麾下,邵荣与徐、常并称“三杰”,可见其地位之重要。
可是,也许又有人要疑问了:既然邵荣如此出类拔萃,那为什么史籍中关于他的记载很少呢?因为他被史籍刻意屏蔽掉了,他的功绩有些也被算到了别人头上。
历来*中落败的人,都会被人刻意遗忘,邵荣也不例外;就像李世民的大哥李建成,再如我国朝昔日的一些风云人物,在今天人们反而有的都没有听过名字。
先说到这里,邵荣的事情在后面还会慢慢提到。
不管怎么说,以家属作人质的行为毕竟是有弊端的。
不仅如此,朱老大也不许将官私自结交读书人,更不许儒士私自干政。他曾规定:“所克城池,令将官守之,勿令儒者在左右议论古今。止设一吏,管办文书,有差失,罪独坐吏。”
当然,偶尔也有破例的时候,除非他是亲自考察过的方准任用,“禁诸将擅用”,甚至连骨肉至亲也不例外。有一回文忠在婺州,用儒士屠性、孙履、许元、王天锡、王?等私自干预公事,朱老大把他们带到应天,两人被充发书吏,其余则被干脆处死了。
为什么会如此要求呢?常和读书人在一起,不是可以大大提高将帅们的眼光和素质吗?诚然如此,但是,读书人如果轻易干政,轻易给将帅们做心腹,那么他们的利益也就同将帅们捆在了一起,他们就会从相当的程度上激起将帅们的政治野心,以令将帅们谋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这正是朱老大最担心的,君不见那个蒯通差点就把韩信给“忽悠”得背叛了刘邦;再有像重八同志自己,后来刘基就反复鼓动他弃小明王而自立。
总之,世事总难两全,两害相权取其轻吧,这或许正是不得已之处。以后,以偏补弊、矫枉过正的事情,朱老大还会做得更多,尤其体现在治国上;因为实在是没有什么更好的法子,“是药三分毒”,是治病的方子就必有副作用。
也因此说,世上绝没有十全十美的制度,所以任何制度也都有改革的余地,“双刃剑”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