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讲点朱老大身边的事,也跟钱有关。
有一天朱老大在东阁视事,南京本是火炉之地,当时又是盛夏时节,所以他老兄坐得久了,竟然已是汗透衣襟。
左右服侍的人就赶紧另拿了一套衣服进来,都是一些浣洗过多次的旧衣服了。这时候在旁的参军宋思颜忍不住插话道:“臣见主公躬行节俭,穿得都是旧衣服,这就如同当年讨厌新衣服的的大禹一样,可谓至诚之心已无以复加!您今番的这些举动足可以示法于子孙后代了。但是臣仍不免有所担心,今日危难,主公可以如此,他日一旦咱们走出困境,您或许就不再如此了!恕臣直言,惟愿主公能够始终如一……”
这个老宋的确是一番好心好意,穷日子穷过自然是顺理成章的,而富日子穷过那才真正是长久之道,正所谓“历览前贤家与国,成由勤俭败由奢”。
话说才七岁的戚继光从姥姥那里得到了一双新鞋,穿着很高兴,可是却被艰苦朴素、深明大义的老爹看见了,他老爹语重心长地批评儿子道:今天你既穿了新鞋,喜欢得紧,那么明天你就会奢望新衣,后天你就会奢望新房子、新家具;咱们是官宦人家,如果你一时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那么你就可以凭借手中的权力去贪污、去勒索,那时候你就是一只“蠹虫”了。
人的贪欲其实就跟《渔夫和金鱼的故事》里那个丑陋的老太婆一样,她的愿望一个接一个,胃口也是越来越大……
根据“棘轮效应”,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人们的消费习惯一旦形成便难以逆转,即向上调整容易,向下调整困难。也就是说经常高消费,你是不会再去理会低消费的。
且问今日的“月光族”是怎么来的?他们的消费观念就是一步步被自己给“提升起来的”:当他们还在学校读书的时候,还算优裕的家庭环境、攀比的学校环境让他们穿起了名牌,吃上了大餐;等到他们工作之后,自己也赚了钱,虽然每月只有两三千的工资,但他们却无法改变自己的消费习惯,仍然提着上千元的皮包,穿着上千元的衣服和鞋子,他们的银行卡里永远没有剩余。
有的人也许会担心了:像“月光族”的这种生活,长此以往,将如何改观呢?他们的未来又会是怎么一种样子?无疑,如果不能“痛改前非”,那必将是一种混乱得令人害怕的生活。
一个人如此,一个国家也是如此,当一个国家、社会陷入奢侈、攀比的不良风气中时,也是这个国家、社会的价值观念发生畸变的时候!
朱老大是个聪明人,历史上的那些经验教训他不可能不晓得,像西晋时期豪奢成风,统治阶级腐化到了极点,其速亡也就成了不难理解的事。
尤其,自西晋以后,贵族化的生活观念仍旧主宰着统治阶级,由此,两晋南北朝时期也就成了中国历史上最为血腥暴虐、光怪陆离的阶段。
当朱老大闻听了老宋的这一番忠言后,当即喜形于色,于是他便对老宋道:“思颜之谏言很好啊!别人能说出来的,不过都是些眼前的道理,并不能及于长远;或者都是分析些已成事实的道理,做一回‘事后诸葛亮’,而不能预见未来的事情。如今你既能由咱眼前所为,而考虑到咱今后的所为,担心咱不能善始善终,这完全是一片忠诚之意啊!”
说完,他就让人拿了些赏赐,以表彰老宋的忠直。
而后,他又对老宋说道:“你在前朝的时候,就颇有善誉,只是那些上层的官员们不能了解你(所以你才没有得到很好的任用)!如今你既归顺了咱,多次向咱进献忠正之言,这份诚心是可资嘉奖的。”
老宋客套了一回。顺着这个朱老大高兴的茬儿,老宋又说道:“近来听说句容有老虎为害乡里,又听闻主公已经派人将它们给捕获了,还听闻说您已经把它们给豢养起来了。您让老百姓拿狗肉去喂它们,这说起来能有什么好处呢?”
那时没有动物园,朱老大没见过这些猛兽,可能就是图个一时的新鲜有趣。不过,“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你今天能稀罕这个,明天就能稀罕那个,到头来就可能会像宋徽宗一样鬼迷心窍,最终整出“花石纲”那般劳民伤财的勾当了(可能还会有人借机巴结讨好)!所以说,这个坏头儿也绝不能开。
朱老大一时大悟,“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哪!他便欣然命人把那逮到的两只老虎与一只熊都给杀了,然后煮了分赐给百官品尝――这也是向大伙表明自己的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