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老刘老刘气量大如牛(上)
作者:天下乞男子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299

被朱皇帝称誉为“学为帝师,才称王佐”、又被渴望建竖的明武宗誉为“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的刘基,该是我们这节讲述的重点了,半仙儿刘伯温先生的神秘面纱也是该正式揭开的时候了。

刘基字伯温,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出生于浙**田。刘福通曾冒称是南宋大将刘光世的后代,可事实上刘基才真正是刘光世的七世孙,这回算是李鬼遇上了李逵。不过,刘光世虽与岳飞等人并称为“中兴四大将”,可事实上他不过是一个手握重兵的庸才。

刘家本是军人世家,及至后来也渐渐完成了由修武到修文的变化,不过从文韬武略的刘基身上仍可以看出,尚武的家风还没有完全净尽。刘基的曾祖就曾在南宋灭亡时组织过抗元武装,所以他家在当地也享有一定的威望。

刘基自幼聪颖异常,他的老师郑复初曾经对刘父说:“您的祖先积德深厚,刘基这孩子一定会光耀门楣的!”

至顺三年(1332),刘基参加了江浙行省乡试,得中举人,名列第十四。至元二年(1336)时,他开始踏入仕途,被任命为了(江西)瑞州高安的县丞,也就算是个副县长级别。

在高安县丞任上,刘基因为颇有廉直的名声,所以行省想要征辟他出任更高的官职,可是这时目睹官场污浊的刘基却忽然动了弃官的念头,于是刘基便在家乡开始了三家青灯伴读的生活。此时的他,带着现实的困惑,正祈求从书本中进一步寻求解决社会及人生问题的答案。

这期间,刘基还有过一次壮游的经历,除了游览过海宁、苏州、金陵之外,他还一度到达了正泛滥中的黄河岸边,并清醒地觉察到了国家的统治危机。

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基显然不是一个空谈道理的腐儒。

这次北上,令刘基感慨甚多,也是他重新步入仕途的重要思想动因,他以诗言志道:“人生惜死非男儿,但有马革可裹尸。”

至正八年(1348)时,刘基来到杭州,出任了江浙行省儒学副提举、行省考试官。才上任不久,他就发现行省监察御史渎职,虽然此事不在刘基的职属范围,且监察御史的品佚也比刘基高,但是以他刚直的性格,他还是愤而举报了那位不法官员。

结果因为官场沆瀣一气,宪臣不但不予追究,反而斥责了刘基的耿介之举,刘基因此愤然辞职。

这次辞职后,刘基在杭州闲居了四年多,不仅结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好友,也有了“清泉素石堪乘兴,欲买扁舟过此生”的遁世之念。当时方国珍已经为患海上,刘基对此切齿痛恨;见于刘基的才干,很快行省就又征辟他为元帅府都事,帮着参与谋划剿方大计。

当时,按照刘基的建议,朝廷可以在庆元各要地修筑多个城池以形成对方国珍的压迫之势,方国珍听闻到这一消息后心里也很是畏惧。不久朝廷就招降了方国珍,刘基又建议除掉方氏兄弟,不然“无以惩后”。方国珍闻讯后想要贿赂老刘,老刘自然不吃他那一套,于是方国珍便又进京贿赂了那些掌权的高官们。结果不仅方国珍被授以了官职,而且刘基还被上面指责擅作威福,最后弄了个被羁管绍兴的下场。

没过多久,浙江地区山寇蜂起,行省的那些大员们又想起刘基来了,于是再次征辟他出来剿捕贼寇。此时的刘基又得以与行院判石抹宜孙同守处州,两位有识之士最后成了莫逆之交。刘基因为*有功,经略使李国凤代他向朝廷请功,可是朝廷因为方国珍一事的缘故,竟只授予了刘基总管府判的职务,而不许他掌握兵权。

结果刘基一气之下,就干脆弃官回到了青田老家,这一回他是彻底地心灰意冷了。在青田时,很多人为了逃避方氏兄弟的袭扰都争相投奔刘基,高明的老刘不过稍为部署,便再无人敢于进犯了。

刘基学究天人、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西蜀的赵天泽论江左人物,首称刘基,“以为诸葛孔明俦也”。而且刘基诗文俱佳,“所为文章,气昌而奇”,与宋濂并为一代之宗。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刘伯温”之所以在中国民间的名声那么大,全是仰仗着民间对他的神化。其实,不论是什么象纬之学,还是什么术数之学,在刘基本人却是不以为然的,他就曾经著文批判过人们的这种迷信思想(见《郁离子•楚巫》篇)。

神道的学问其实不过是为他所利用的一把工具而已,刘基真正看重的还是真才实学。为此《明史•刘基传》中就评论说:“基以儒者有用之学,辅翊治平,而好事者多以谶纬术数妄为傅会。其语近诞,非深知基者,故不录云。”

自从这次退居家乡以后,刘基的思想出现了更加深刻的变化,他对于大元王朝的统治已经近乎绝望了。他写作了《郁离子》一书以明志,其中在最后一篇文章中,刘基申明了自己的理想:“仆愿与公子讲尧禹之道,论汤武之事,宪伊、吕,师周、召,稽考先王之典,商度救时之政,明法度,肄礼乐,以待王者之兴!”

很显然,敏锐的刘基已经预感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就要来临,而且他也愿意为这个新时代的开创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来!只是他作为一位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知识分子,要他改投新主总是没那么容易的。

当朱元璋拿下金华后,又听闻到属下们谈论刘基及宋濂之名,再加胡大海等人的举荐,所以他便派人前往征聘。刘基自然没那么轻易就会出山,虽然他已经了解到朱老大是一位真正的人物,可是他既不愿辜负石抹宜孙,也总要试探朱老大一番吧――诸葛亮要刘备三顾茅庐不是想考验他的脚力,而是要看看他的胸怀和诚意。

第一次邀请不成,胡大海手下的总制孙炎又写信固邀老刘出山,但老刘依然故我。孙炎又派人前往刘基处,老刘于是拿出了一把宝剑让来人带了回去,那意思还是想表*迹:别逼我,否则我就死给你们看。

可是孙炎在接到宝剑后,便表示“剑当献天子,斩不顺命者,人臣不敢私”,于是便又让人将剑送还了刘基。孙炎还写了一封数千言的书信给刘基,他的意思很明显:你老刘即使死了,也是因不顺从而死,而绝不会得到一个忠臣的美名,那样岂不死得可惜吗?

最后,威压之下的刘基总算是想通了,终于决定出山辅佐朱元璋。

当然,来自朱元璋方面的压力并不是真正决定刘基出山的最大思想动因,除了对元王朝的绝望及对于应天政权的巨大希望之外,儒家历来所倡导的“圣人革命”理论尤其是“华夷之辨”―― 像朱元璋后来喊出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其实也是刘基长久已来的心声。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朱元璋的革命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与*紧密相连的,像名士朱升,他也推崇的是中华正统,而强烈反对蒙元入主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