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在朱元璋篇里写了功臣被诛的事情,但刘邦的情况毕竟有巨大的不同,所以也好好谈一下。
尽管因为刘邦因功臣问题而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好的名声,但我们还是应该公道的说,在对待功臣的问题上,刘邦基本上是仁厚的。
一个开国帝王,开始的时候他必须借重将领们为他征战四方,夺取天下。但在消灭敌人的同时也为自己培育了一个可怕的对手―那就是这些手握重兵,位高权重的武将。在乱世敢于出来造反,而且能混到指挥千军万马的位置,整天干着打打杀杀的营生,这样的人不管怎么说都是不好惹的,哪怕你是他的上司。而且秦末汉初那套封建伦理纲常根本还没影子,约束臣下主要靠的是实力,手段和人望。
刘邦的情况就更加复杂,因为他自己出身就很不好。在每个时代,出身就是声望,就是社会影响力。而且他那个时候,战国的混战状态结束还不久,民众的统一意识并不是很强烈。更重要的是那时咱华夏族人都还是很有血性,也很有野性的。所以他手下那帮将领和异性诸侯王轻慢于他或者直接就造反是很正常的事情。
我们来看一下刘邦称帝后,又有哪些将领和诸侯王反叛了:
一、称帝不久,临江王共?为项羽叛汉;
二、前202年十月,燕王藏荼反;
三、前202年秋,利几反;
四、前200年,韩王信反;
五、前199年,赵相贯高等谋弑刘邦;
六、前198年八月,赵相国陈?反于代地;
七、前198年,燕王卢绾与陈?商议谋反;
八、前196七月,淮南王黥布反;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刘邦治下的汉帝国并不太平,将领和诸侯王的反叛此起彼伏。当然,我们并不排除一些造反是被逼或者诬陷的,但这样多的造反还是反映了天下并不归心。陈胜当年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很是鼓舞人心,但并不为后世起事者所援引。因为这虽然为自己造反提供了依据,但同时也为自己的手下反自己提供了借口和勇气,同时助长了人们不安分的心思。很多的时候,就如这个口号一样,许多东西都是利弊俱生的,在伤了别人的时候,也会损了自己。
但我们看到刘邦对功臣总的来说是仁和宽厚的,跟随他的原从人员基本上都得到了善终,如萧何、曹参、周勃和樊哙等人,即使如张良、陈平、郦商、陆贾及夏侯婴等人都不但善终,而且一直受到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