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记.淮阴侯列传》的开头说韩信“贫无行”,还是没有多少偏见的了。只看韩信对钟离昧一事,就可见他这人做事没有分寸,有始无终。既想全朋友之义,又不愿损害自己的利益,世上哪有这般好事。韩信的品行确实是令人不敢恭维的。
一般人落难之后,自会更加恭谨小心。可韩信呢,因为傲气这个坏毛病,使得他更加偏激,连樊哙见面给他下跪,他都还要说上一句:“生乃与哙等为伍”。这个时候韩信也只是与樊哙等级别的侯罢了,樊哙对他可说是给足了面子。可见韩信的傲气已经很伤人,自然结果也会伤到他自己。樊哙何许人,吕后的妹夫兼大红人。对樊哙如此,可知韩信对别的王侯的态度了。
当年蒯通劝韩信自立,可韩信“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他通晓兵事,难道不知功高震主,实在是有些迂气。韩信前有不臣之举,后有谋逆之心,出卖朋友,心存怨望,得罪同僚。可以说,韩信死得一点都不冤枉。司马光说过,垓下一役之后,“当是之时,高祖固有取信之心,顾力不能耳。及天下已定,信复何恃哉!”。
其实,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挖掘一下韩信之死与郦商的关系。因为郦商的哥哥郦食其就是因为韩信死的,而后来郦商的儿子和吕家也走得非常近。这里面是不是也有一些原因?呵呵,纯属推测,有些八卦了。
史记对刘邦得知韩信被杀后的表现描写得很传神:“且喜且怜之”。喜是因为终去除一心腹大患,消除帝国一大威胁。怜是自古英雄皆惺惺相惜,韩信是英雄,刘邦亦是英雄。
历史总是这样残酷。
韩信破魏降代,征赵伐齐,擒夏说,斩龙且,围项羽于垓下,可说是为刘邦打下半壁江山。他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军事家,与孙武白起等人一样是拥有超强指挥能力的战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临晋设疑、夏阳偷渡、木罂渡军、背水为阵、拔旗易帜、传檄而定、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均出于韩信之手,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经典的战例。其用兵之道,为历代兵家所推崇。
可惜,这样一个军界精英,最后却身死妇人之手,实在令人唏嘘不已。
因为汉高祖杀了韩信彭越,虽然两人(尤其是韩信)皆有可死之处,也都不能全怨刘邦,可还是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屠戮功臣的不好名声。这倒罢了,可一些人接着就引申出刘邦是一个心狠手辣的君主。还是那句话,评价一个帝王,应该看他的公德。如果一定要一个开国帝王面慈心善,只是盯着他杀了几个人,也太为难他了―那还不如去评论一个寺庙里的主持方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