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七)
作者:如此而已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562

官拜大将军之后,韩信给刘邦分析天下大势,这就是著名的《汉中策》。那么一大段话,这个主要负责领兵打仗的大将军却未有半句言兵,只提民心二字。韩信这个以军事著称的战将这时倒很像一位政治家了。带兵知兵而不言兵,清楚战争只是*的一种解决方式。能够站在政治的高度看待军事问题,韩信可谓得兵家之精髓矣。

后世不知韩信―当年手握重兵,韩信为什么却不听蒯通之言不反,难道仅仅是因为刘邦对他有知遇之恩?其实,从《汉中策》我们也可以看出端倪。韩信受恩于汉王,地位及兵马皆汉王所赐,反汉则失军心。天下纷乱,人心思定,刘邦仁厚,天下归心,韩信反汉,则失天下民心。军心民心既失,韩信又有何能为?韩信非不反也,不敢反也。

刘邦曾两次以突袭的方式夺得韩信兵权,一次是成皋突围之后,“自称使者,晨驰入张耳,韩信壁,而夺之军”。另一次是垓下围歼项羽之后,“还至定陶,驰入齐王壁,夺其军”。为什么韩信的军队那么容易被刘邦夺走呢,主要是因为他的队伍本来就是刘邦分给他的,虽然后来壮大了许多,可是骨干力量都是刘邦原来的手下。否则就不好解释刘邦一跑过去,只要拿到印信兵符,将领们就乖乖听从调遣。

我们知道汉王朝另外一个重量级的人物―曹参,就给韩信当了很长时间的副手。刘邦这样一个善于将将,混江湖好几十年的人物,他会毫无防备的把几万人马交给韩信这样一个池中蛟龙吗?由此可见,韩信非不反也,不能反也。

韩信如果要反,只能对军队进行一次全面的清洗,彻底清除刘邦的势力和影响。但这样做又可能使军队瓦解,甚至倒戈相向。韩信虽有才气傲气,可独独缺少人主的霸气。

韩信有谋反之心吗,应该多少是有的。

先,“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这怎么不能说是忠臣应该留下的遗言吧;

其次,“始,汉与楚相距荥阳,信灭齐,不还报而自王。”;

第三,“其后汉追楚至固陵,与信期共攻楚而信不至。”;

这三点虽不能铁定说韩信谋反,但至少都是不臣之举。在皇帝眼里,不臣之举何异谋反。

总的来说,刘邦对韩信还是厚道的。首先是韩信所有,皆刘邦所赐。虽说韩信给刘邦打下了半壁江山,但每次都没有主动上缴这些战利品,而且还讨价还价的,这哪像一个臣子所为。既便如此,刘邦也只是把他的位置挪了一下而已。而韩信接着是怎么做的呢,出去巡视,都和皇帝一样带着大群的武装卫队,还收留刘邦深为痛恨的楚将钟离昧。即使在刘邦诏令下达之后,他还抗旨不遵。韩信如此作为,让刘邦作何感想?

刘邦还是原谅了韩信,只是把他的王爵降为了侯爵。可是韩信又是怎么表现的呢―他这时可能憋屈得太久太厉害了,居然就下定决心真的谋反了。也可以理解,就如司马光所言:“良由失职怏怏,遂陷悖逆。夫以卢绾里用旧恩,犹南面王燕,信乃以列侯奉朝请;岂非高祖亦有负于信哉?臣以为高祖用诈谋擒信于陈,言负则有之;”自己为刘邦立下了这么大的功劳,可却落得这般下场,这让心气高傲的韩信如何忍受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