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汉武帝四处征伐,大体确定我们国家版图的壮举相提并论的是他确定了今后两千多年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那就是著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我们知道,在夏商朝时期的统治思想是神本主义 ,注重“神事”。 正如《礼记.表记》所言 :“殷人尊神 ,率民以事神 ,先鬼而后礼”。
鉴于商代极力尊神、事神最后仍不免于灭亡的事实 ,西周统治者认识到“天命靡常”,光靠祭祀鬼神也保证不了江山的万年一统。所以神本主义发生了动摇,便一切以“人事”为重 ,主要表现在奉行敬德保民思想 ,实行分封制、宗法制、开明**等。
可后来天子失德,导致诸侯坐大,礼乐崩坏,眼见西周那一套又是不行了。到了东周,新的形势呼唤新的统治思想和手段。这个时候与各国间战场上你争我夺,称王称霸相得益彰的是,思想领域来了一次大革命,大解放,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诸子百家争鸣。这个时期的圣人先哲们从实际情况和自己的认知出发,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治世和救世思想,并奔走于诸侯之间,以期通过实践来达到富国强兵,天下大治的目的。
很显然,在春秋战国那样的乱世,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道家思想是行不通的。自然,主张“兼爱非攻”,*,走极权主义治国道路的墨家也不合适。
最后有点影响力的就是儒家和法家,儒家的政治核心是“仁”, 通过整理原来属于贵族阶层专有的礼乐文化,然后利用广泛教育传播到平民之中,通过礼乐对人们的教育熏陶,使人们理解仁爱,共建大同。看看春秋战国那锅乱粥,就知道儒家也很难在这样的乱世中得到认可和实施。这也是孔夫子周游列国,到处碰壁的原因所在。
最后大家不约而同的盯上了法家--很正常,法家极力主张君主集权,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富国强兵。一看就知道这是很契合当时政治环境需要的。
所以无论是秦国,还是魏国,楚国,都开始陆续用法家的那一套来变法求强。其中秦国的法治改革最为彻底,持续时间也最久,效果也最明显。这也是秦国最后国力迅猛发展,脱颖而出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