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十四)
作者:如此而已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383

从开篇的求贤诏我们知道汉武帝是一个非常注重延揽和培养人才的君主。重视人才自春秋战国以来就是国家政治的一部分,汉高祖更是一位善于发现和驾驭人才的君王。汉武帝继承了乃祖遗风,也是求才若渴。因为他深深懂得,欲成大事,非有不世之才襄助不可。

汉初和秦一样,选拔官员主要是看其军功,可是后来没那么仗可打了,而管理一个国家需要那么多的官员,就必然要有相关的手段和制度来解决这个问题。

汉武帝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选拔人才的:

第一,根据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提出的,兴太学,举贤良,建立完善察举征辟制度,通过这个制度培养举荐人才。自汉武帝后察举制就成为汉代取官的一个主流途径,它保证了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一批优秀人才通过合法的稳定的渠道,源源不断地进入官场,提高了汉代官场官吏的素质,并且察举制对后来中国的影响意义也非常重大。;

第二,不论亲疏,任人唯贤。如卫青霍去病,一个是汉武的大舅子,一个是他的姨侄。虽然两人出身并不好,也没有专业文凭,但汉武帝照样大胆提拔,破格重用。又如金日?乃匈奴王子,可汉武帝照样信之不疑,并委以托孤之重;

第三,海纳百川,不拘一家。虽然因为统治的需要,汉武帝在政治上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他对人才的提拔使用并无门户之见,如公孙弘兼治儒法两家,汲黯信奉黄老学说,主父偃则以纵横家起家等;

第四,容纳异类,唯才是举。这个方面的例子就有我们熟悉的东方朔和司马相如等人。

汉武帝对人才的重视,以及他本人犀利独到的眼光,为开创汉武盛世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他在这方面的许多作为都为后世许多英主明君所效仿。

最后,汉武帝在经济制度改革和经济建设方面也建树颇多,他的作为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重农轻商,整顿财政,颁布“算缗”、“告缗”令,征收商人资产税,大力打击奸商;

二、采取桑弘羊建议,将冶铁、煮盐收归官营,禁止郡国铸钱,统一铸造五铢钱;

三、设置平准官、均输官,由官府经营运输和贸易,大大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

四、兴修水利,移民西北屯田,实行“代田法”,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也有利于国家对西部的控制。

以上这些措施一方面加强了中央的财政控制能力,为对外大规模作战提供了稳定雄厚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削弱了诸侯的经济实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同时在一定意义上也发展了社会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