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上台做了皇帝之后,为了体现他万象更新的气魄,把自己这座哄来的骗来的江山定国号为“新”。不过我们也不能说王莽完全只知道糊弄别人,他还是正儿八经的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树立形象,争取支持。西汉后期,土地兼并、奴婢和流民问题已成为当时严重的社会问题。王莽的改革就主要是针对这几个方面。
我们知道每一个王朝到了后期基本上都会出现土地兼并的问题。这是很好理解的,一个王朝的建立总是从大乱到大治,原来的土地所有制关系被打碎,土地兼并问题因为社会动荡和暴力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可是新的王朝承平一段时间后,土地兼并问题会再次出现,因为土地兼并本身就是一个经济问题。土地作为一种基础经济资源,其分配流转,是不可避免的要服从经济规律的。土地兼并实质上是优化经济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获取更高生产效益的根本途径。
可是在没有大生产,没有现代商业流通的封建社会,这却是社会稳定的硬伤。因为土地被兼并,势必就要造成大量的破产农民,而我国历来有抑制商业发展的传统。农民没有了土地,又不能去城市从事服务业,就只能成为流民。如果碰上大的灾荒之年,加上政府救灾又不得力,那么流民就会成为流寇,直接威胁王朝的稳定与生存。
事实上,我们通常说的农民起义其实是不准确的,而应该是流民造反。流民毕竟不同于农民,农民自己有土地,一般不会主动去闹事。
这个问题在宋朝有了一个解决的新思路,一是国家不歧视商人,不抑制贸易发展,所以宋朝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贸易在历朝历代中成绩是最好的,二是通过扩大军队规模来解决流民问题,即通过养军来达到养民的目的。虽然也不失为一个可行的法子,但毕竟在生产力落后的封建农业时代,服务业提供的岗位远远不能解决破产农民的就业问题,即使加上军队提供的岗位也是如此,反倒因此使得军队的战斗力大为削弱。
所以我们看到,秦封建社会制度确立以后的历代变法莫不是主要针对土地兼并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其实在封建农耕时代,是没有办法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的―暴力也只能行一时之功。
王莽是一个虔诚的儒家学子,“勤身博学,被服如儒生”, 他对历史上的大儒们所描绘的理想境界羡慕不已。新朝建立后,他言必称三代,事必据《周礼》,“每有所兴造,必欲依古得经文”,把一切政令、设施都弄得古色古香,一部《周礼》几乎是王莽新政的蓝本。